“紀大人,不好了!咱們這裏出人命官司了!”
乾隆五十年的夏天,名臣紀曉嵐正在他的工作崗位上審批新編出來的 《四庫全書》 。
突然,門外的壹陣躁動,打破了屋內的寧靜。
紀曉嵐微微擡頭觀察,原來前來報信的是他編修隊伍裏的壹個同事。
但紀曉嵐並沒有被他的話嚇到,而是不緊不慢地問道: “是誰殺了人啊?”
“是海升大人!他的夫人死了,現在朝野上下都傳說是他自己殺妻。您快去看看吧。”
這個下級官員上氣不接下氣地向紀曉嵐報告死者的嫌疑人的身份,渾身都已經被汗水浸濕了。
紀曉嵐猛地壹驚,從椅子上站了起來。他隨即換好衣服,戴好官帽,邁著急匆匆的腳步就朝著軍機處的方向走了過去。
那麽,這個海升到底是什麽人呢?紀曉嵐又為何會對他的案子這麽關心,難道大名鼎鼎的紀曉嵐還會斷案嗎?
要想搞清楚海升與紀曉嵐在朝廷裏的地位。我們得先從紀曉嵐的出身開始講起。
清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的農歷六月,紀曉嵐出生在直隸地區的獻縣。這個地方今天是滄州市的管轄範圍。
紀曉嵐的世家可以說是壹個標準的 “書香門第” 。他的爺爺是壹個監生,這輩子最高的成就是做了壹個 “縣丞” 的職位。
到了紀曉嵐的爸爸這壹代,他們家總算出了壹個舉人,正式步入了“封建統治集團”的行列。
到了乾隆十二年(1748年),紀曉嵐終於和他爸爸壹樣考中了舉人。
只不過,相較於自己的父親,這時候的紀曉嵐明顯就要得意很多。他考中舉人的這壹年才剛剛只有二十四歲。比起考到“頭發花白”才中舉人的 範進 來說,紀曉嵐簡直是這個世界的“主角”。
因此,這也養成了紀曉嵐喜歡舞文弄墨的習慣。古人常說要“潛龍勿用”,意思是,事情的開始階段要謹慎小心。可是紀曉嵐偏不這麽想。
畢竟,他中了壹個舉人就已經比當時那個 社會 上90%的人都要強了。
所以,年輕時代紀曉嵐對自己的才華絲毫不加掩飾。碰到有些文人墨客還會主動上前跟別人 “鬥詩” 和 “對對子” 。
壹時間,整個北京和直隸地區的文人都知道紀曉嵐的“盛名”。漸漸地,這個名聲也傳到了朝廷大臣與乾隆皇帝本人的耳朵裏。
於是,乾隆二十二年(1758年)紀曉嵐被正式授予編修的職務。
這個位置看上去是壹個官位,但是卻沒有十足的權力。對於封建時代那些想要沽名釣譽又不願意用實際行動為國效力的腐儒來說,紀曉嵐的這個位置真是太好了。
可是,紀曉嵐偏偏不願意安分。他不僅覺得邊修的職位太低,還時常在翰林院裏跟同事們切磋文采。
時間壹久了,所有人都明白過來了: 這個年少成名的紀曉嵐根本不是什麽省油的燈!
但這時候乾隆皇帝向他拋來了信任的“橄欖枝”。
在進入翰林院五年之後,紀曉嵐不光升官了,而且壹下子就由壹個小小的翰林院編修變成了掌控整個編纂工作的朝廷要員。
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難道是皇帝對紀曉嵐格外欣賞嗎?
其實,乾隆皇帝本人對於紀曉嵐談不上有多喜歡。當時皇帝之所以讓他升官升得這麽快完全是看他文采不錯,而且又有過翰林院編修的經歷。
當時乾隆皇帝正好想要效仿明朝的 《永樂大典》, 編纂壹部《四庫全書》。那麽,究竟誰能夠完成這個任務討得皇帝的歡心呢?
乾隆皇帝聽說紀曉嵐在業界口碑很不錯,於是就把他調了過來。
在紀曉嵐擔任《四庫全書》總編纂之前,乾隆皇帝甚至連他本人的面都沒有見過幾回。所以,那時候的紀曉嵐根本不是什麽皇帝的 “心腹寵臣” 。
那麽乾隆皇帝對於紀曉嵐的評價到底怎麽樣呢?
根據 《清代外史》 壹書當中的記載,有壹次乾隆皇帝想要去江南巡遊。結果紀曉嵐知道了這個情況立馬就給皇帝上了壹本奏折。
在這本折子裏,紀曉嵐痛心疾首地對皇帝說道: “皇上,現在東南各省的財政狀況都不好。國家的稅收也連年出現虧空。請皇上暫時不要前往江南,以免造成國家的財政負擔啊!”
結果,乾隆皇帝看了紀曉嵐的奏折非常不高興地回復道: “我把妳提拔上來,不過就是想讓妳編壹編書,把妳當壹個倡優戲子壹樣養著。像妳這樣的人,怎麽敢開口談論國家大事呢?”
看得出來,乾隆皇帝對於紀曉嵐的直言勸諫十分不屑,甚至還把他比作是封建 社會 裏下九流的優人和戲子。
這兩個詞放在那時候是極具人格侮辱性的。
但凡乾隆皇帝有壹點看重紀曉嵐的意思,也不會這麽對他說話。
在經歷過這件事情以後,紀曉嵐在朝廷裏 又多了壹個“倡優學士”的外號 。
這讓年少成名的紀曉嵐備受打擊:
自己好不容易跟皇帝提壹次意見居然就落得了這樣的“評價”。
到頭來,他不過只是壹個乾隆皇帝的 “小書童” 罷了。
但是,在電視劇 《鐵齒銅牙紀曉嵐》 中,我們經常可以看見紀曉嵐智鬥和珅的場景。
那麽,在真實的 歷史 中紀曉嵐真的有 “智鬥” 和珅的地位和實力嗎?
其實,在真正的 歷史 中,別說是與和珅鬥智鬥勇,紀曉嵐跟和珅幾乎都很少有見面的可能。紀曉嵐出 生於 雍正二年(1724年) ,而和珅則出生於 乾隆十五年(1750年) 。 也就是說紀曉嵐中舉的那壹年,和珅都還在娘胎裏,兩個人之間差著輩分呢。
而且,紀曉嵐和珅走得也不是壹套職務體系。
紀曉嵐是正兒八經走科舉正途,依靠背書做題考上來的;
而比紀曉嵐小了26歲的和大人起初也想考科舉。但是奈何考不過人家, 只能靠著祖上的“功勞”,入朝當了壹個小官。
但也許有人會很疑惑:和珅既然才學壹般,連科舉考試都沒有通過,那他是怎麽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 成為 “最大貪官” 的呢?
真實的原因壹點都不復雜。 因為和珅長得帥、說話做事情商高。
相比之下紀曉嵐就沒有和珅這麽好的運氣了。在史料記載當中,人們時常會用 “貌寢短視” 來形容紀曉嵐。這句話的意思是,他長得醜而且還有近視眼。
根據著名的清史學家 鄧之誠 考證,乾隆皇帝每次開科取士都非常隨意。
他每次選拔人才都喜歡看壹個人的長得怎麽樣,然後再詢問他的才學和文章內容。在 “以貌取人” 這壹點上,乾隆皇帝與現代的人們相差無幾。
後來有人翻出了乾隆朝幾位得寵大臣的畫像。他們發現這些人都長得相貌英俊 如 和珅、福康安、王傑 這些大臣。
皇帝不但喜歡跟他們待在壹起,還經常將壹些非常私密的事情交給他們去辦。至於,相貌醜陋的紀曉嵐,他就只有編書的份了。
不過,雖然紀曉嵐與和珅沒什麽交集。但是他本人也確實做過壹件遍布書之外的“大事”。這就是我們開頭提到的那 壹起 “海升之妻被殺案” 。
海升雖然在紀曉嵐手下當差,但是他的背景可不壹般。
他和乾隆皇帝頗為器重的名將 阿桂 聯系緊密。所以,如果是別人家出了事,紀曉嵐完全可以不在乎。
但是,這次出事的人是海升,紀曉嵐就算再傻也能知道這裏面的事情不簡單。
只見,紀曉嵐急匆匆地跑到軍機處見到了乾隆皇帝。
乾隆這回也不跟他繞彎子了,開門見山地說道:“既然是妳的手下家裏出了事情,那就由妳這個上司去徹查清楚吧!”
還沒有等紀曉嵐緩過神來,他就被乾隆皇帝授予了壹個 “都察院左都禦史” 的職位,專門負責審理此案。
可是,海升是阿桂的人,阿桂又與和珅關系不好。如果真的查出了什麽事情,紀曉嵐可是誰都得罪不起啊。
思來想去,紀曉嵐只好選擇 “裝糊塗” 。他把案子交給其他幾個同行的官員去查,自己壹溜煙地跑回家,鉆進書房讀書去了。
最後,那幫官員們果然得出了結論說海升的妻子是“自殺”的。
紀曉嵐這回也懶得細查了,直接跟著他們壹起把匯報情況的奏折遞了上去。結果,壹段時間過後,所有的人都傻眼了!
原來,在得知了海升是阿桂的人之後,阿桂的政敵們就開始在朝堂上瘋狂指責阿桂包庇自己的親信。
這些大臣的話,弄得乾隆皇帝本人也非常難堪。
無奈之下,皇帝只好下令重新審理“海升妻子死亡案”。
這壹次,負責調查的就是那些攻擊阿桂的大臣們。最後,他們找到了充足的證據,證明這起案件完全就是海升在 “賊喊捉賊” 。
明明是他自己打死了妻子,最後居然還說妻子是自殺的。
這個結果與紀曉嵐他們第壹次調查的結論大相徑庭。
乾隆皇帝勃然大怒,認為自己受到了官員們的聯合欺騙,壹道聖旨把那些參與了調查的官員全部發配充軍了。
但是,在最後處理紀曉嵐的時候,乾隆皇帝卻罕見地發了善心。
他下令免去紀曉嵐在這次案件調查當中的全部責任,讓他繼續回去當他的“編修學士”就行了。
面對這樣壹個輕得不可思議的處罰,紀曉嵐和其他大臣們都感到十分錯愕。
只有乾隆皇帝笑了笑,意味深長地說道:“紀曉嵐本來就是壹個只會寫文章、編書的腐儒而已。如果我壹定要讓他查出真相,那這豈不是太過為難他了嗎?”
其實,論才華紀曉嵐並不比任何壹個朝廷大員差。
不過,他因為自己做皇帝心目中的形象意外地保住了自己的差事。 不得不說,這也確實可以算是因禍得福了。
雖然乾隆皇帝非常看不起自己,但是出於壹個知識分子的自尊心,同時也是因為紀曉嵐本人懷著壹顆樸素的經世救民之心,他還是縷縷給乾隆皇帝上奏折發表自己對於政治的看法。
比如,在乾隆五十六年(1792年)紀曉嵐就給皇帝上過壹道奏折大概的內容就是告訴皇帝:
現在,在京城裏住著很多生活失去保障的殘疾人士。
他們每天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如果遇到下雨天他們不得不躲到別的地方去。因為他們所居住的房子根本不能夠為他們遮風擋雨。希望皇上能夠體諒這些殘疾人的不易,給他們提供生活保障。
而且,與之前判案時表現出的那股 “糊塗勁兒” 不同,紀曉嵐這次把修建房屋和救濟災民的成本都寫在了奏折裏。
這些數據當中,甚至還有購買基礎建築材料的費用。這個意思很明顯:臣已經幫皇上您算好了,您只要點頭簽字就好了。
面對數據如此詳細都奏折,乾隆皇帝也不能夠裝作完全沒看見。
因為滿清在建國時,清朝的皇帝就定下了規矩: 不管奏折的內容怎麽樣,皇帝不能不回復大臣的意見,更不能撕奏折!
最後,乾隆借著紀曉嵐的這本奏折派人去民間進行了走訪調查,發現紀曉嵐並沒有說瞎話。
於是,他親自批示從每個月的都城建設費用中拿出壹部分分給了“災民房屋修繕工程”。
可以說,乾隆皇帝有時候雖然昏庸,但是也不會完全因人廢言。
再比如乾隆五十年(1786年),紀曉嵐在給皇帝上的壹道奏折裏就坦言說:
“現在的禦史任免制度有問題啊!我在臺灣省調查了這麽久,發現這裏離京城很遠。如果按照規定官員每三年壹更換,那有些官員剛壹到任,沒幹多久又要走了。這實在是不合理啊!”
結果,乾隆皇帝還真的在朝內組織大臣們討論了這件事情。
最後,大家壹致同意將偏遠地區官員的任職年份期限適當地放寬松壹些。
這樣也就避免了某些官員還沒來得及熟悉業務,就要調走的尷尬局面。
除了給乾隆皇帝上奏書之外,等到新皇帝嘉慶登基坐殿,他也壹直堅持著給皇帝寫奏書的習慣。與很多只會阿諛奉承、溜須拍馬的官員不同,紀曉嵐的每壹份奏折幾乎都是在談論具體的事情。很多時候,他都是在為最底層的弱勢群體發聲說話。
作為壹名擔任過禦史職務的官員,紀曉嵐真是把自己的職責做到了極致。
就算是那些曾經與他勢同水火的官員們,也不得不對紀曉嵐表示佩服之意。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紀曉嵐這樣孜孜不倦上奏折的精神很像壹只朝堂上的“政治小強”。
我們在評價壹個 歷史 人物的貢獻時常常會說要看他 “立德,立言、立功” 。 那麽,我們不妨也用這個標準來評壹評紀曉嵐。
立德,指的是要在後世有壹個好的道德榜樣。
在這壹點上,紀曉嵐為底層百姓奔波,面對兩朝皇帝都直言敢諫。這個“道德榜樣”算是立住了。
立功,紀曉嵐壹生幾乎都是遊走於各派政治勢力鬥爭的邊緣。
雖然偶爾也會有春風得意的時候,但是總體而言,紀曉嵐壹直都沒有什麽可以立大功的機會。所以,從立功方面來看,他是沒有立住的。
而在立言方面,紀曉嵐除了為乾隆皇帝編纂了壹部厚厚的《四庫全書》之外,還給後世的人們留下了壹本“奇書”,這本書的名字就叫作 《閱微草堂筆記》。
那麽,紀曉嵐的這本《閱微草堂筆記》到底寫了啥呢?
《閱微草堂筆記》的成書時間大概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到嘉慶三年(1798年)之間。
整本書采用筆記小說的形式寫成。它的內容看上去怪誕不經,但是每壹個筆記小故事裏都充滿了哲理和奧秘。
根據後世請史學家和文學家的推斷,紀曉嵐利用自己的晚年寫下了這本 “奇書” 。
他的 本意應該是想利用這樣風趣隨意的方法教育人們向善棄惡。
紀曉嵐仿佛把自己壹生的追求和抱負,都濃縮進了這部書裏。
這也算是紀曉嵐這位跟書籍打了壹輩子交道的“老翰林編修”留給後人的壹點精神遺產吧。
因為《閱微草堂筆記》裏的很多內容極具教育性和故事性, 我們現在使用的中小學生語文課本與語文考卷裏都有不少出自這部書籍的文言文作品。
所以,從文學與教育學的角度上來說。紀曉嵐的壹生也算是達到了為後世人們“立言”的標準。
嘉慶二年(1796年),紀曉嵐第二次被任命為禮部尚書。
從壹個編書的 “翰林學士” ,到禮部尚書,紀曉嵐經過了四十年的摸爬滾打終於成為了主管朝廷禮樂、祭祀與書籍編纂的的“壹把手”。
只不過,此時的紀曉嵐依舊不改當初的那種“小強精神”,經常主動上書,談論壹些職權之外的事情。
還好,這個時候乾隆皇帝名義上已經不是清朝的最高統治者了。
新皇帝嘉靖對紀曉嵐這種讀書人禮敬有加,於是,紀曉嵐的政治地位在晚年還來了壹次小小的躍升。
嘉慶八年(1803年),紀曉嵐在自己的家裏迎來了他的八十大壽。
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嘉慶皇帝特意派大臣轉達了自己的祝福,並且向紀曉嵐賞賜了很多古玩珍寶。
此時的紀曉嵐感慨良多,當年他在朝堂上怎麽也得罪不起的阿桂與和珅如今已經全部追隨先帝乾隆而去了。
只有他這個被滿朝文武譏諷的“腐儒”笑到了最後。
不得不說,老天是公平的。紀曉嵐雖然失去了施展抱負的機會,卻得以遠離政治鬥爭的漩渦,安度晚年。
同壹年,紀曉嵐給嘉慶皇帝遞上了自己人生的最後壹道奏折。
在這份奏折裏,紀曉嵐談到了 “婦女 社會 地位的問題” 。
紀曉嵐堅決認為,如果壹個婦女不慎遭遇他人侵害。朝廷應該對她的名譽予以保全,更不能夠讓人將之當成“蕩婦”來對待。
嘉慶十年(1805年)二月,剛剛在家度過農歷新年的紀曉嵐溘然長逝,享年八十二歲。
嘉慶皇帝聽聞了紀曉嵐的死訊萬分震驚,特意下旨賜給紀曉嵐壹些錢帛用於辦理喪事。隨後,嘉慶皇帝還親自為紀曉嵐撰寫了祭文和碑文。
紀曉嵐死後,按照當時朝廷的慣例,他被封為太子少保加協辦學士,謚號為 “文達”。
傳說,在紀曉嵐臨終之前,他還不忘將家人們叫到床榻前念出了壹副對子:
上聯為:蓮子心中苦,下聯為:梨兒腹內酸。
這十個字恰恰道盡了紀曉嵐壹生“盛名”背後最為真實的心境。
作為壹個讀書人,紀曉嵐也渴望像很多其他的大臣們壹樣指點江山,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們建言獻策。但是,上天卻只給了他壹個“編書”的機會。
不過,好在 《四庫全書》 的流傳讓後世的人們永遠記住了這位壹生都不得誌,卻又在苦中作樂,為民請命的“鴻儒大家”。
在紀曉嵐的身上我們同時可以窺見壹個內心矛盾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和壹個活潑跳脫的少年形象。
這兩個形象,到底哪壹個才能代表最為真實的紀曉嵐呢?壹千個讀者,就會有壹千個哈姆雷特。孰是孰非,熟功熟過,這些都是能夠交給飛速流逝的歲月和翻開史記的後人們去評判了。
因為,在這個充滿了不確定因素的世界上,只有時間才是壹切最為忠實的“記錄者”。
《紀曉嵐壹生未得重用 因乾隆帝嫌他“貌醜”》王偉
《紀曉嵐:官場上的“不倒翁”》楊子彥
《紀曉嵐:並非“腐儒”的才子》郭琪
《紀曉嵐與和珅的關系之謎》紀連海
《 歷史 上真實的紀曉嵐》馬濤
《說壹說真實的紀曉嵐》冀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