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已經談到擦擦是用模具翻制出來的微型雕塑,它的模具通常采用硬質金屬材料鑄造,最常見的有紅銅、黃銅和鐵等金屬,也有少量石質模具,因此,壹件模具可以延用幾代人;可以翻制無數個擦擦。也有用火膠翻制的模具,這種模具的保存期和翻制數量相對有限。要衡量壹件擦擦作品的藝術表現水準如何主要取決於擦擦模具的鑄造和雕刻水平,我們所掌握的制作銅質模具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不管采用哪種方法,首先,根據雇主的要求銅匠要確定擦擦的表現內容、尺寸大小、外框造型以及相關的材料和工具。第壹種模具制作方法必須經過三道基本工序,首先,由泥塑家塑制泥模型,即擦擦的母胎,然後,由鑄造師進行鑄造,即制作模具,最後,由鏨刻師負責修補和凹刻以及調整形體。在藏族的傳統雕刻領域,凹刻法由專門的工藝技師承擔,屬於特殊工種,他們對擦擦藝術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三種工序相互間的默契配合是決定壹件擦擦作品成功於否的關鍵因素。第二種銅質模具的制作方法必須經過六道加工工序:
第壹步,選擇壹塊厚薄適中的銅皮,剪切並鍛造出預定的大小及外形樣式,在銅面上畫出構圖初形,以鏨刻的形式把造像圖文的基本造型雕刻出來,細節的五官、衣褶可以暫且省略,看上去猶如壹塊印制好的嚓嚓,只欠精雕工序而已,這塊母胎藏語稱“瑪憋ma dpe”。
第二步,準備壹塊揉好的膠泥,厚薄均勻地扣在“瑪憋”上,外形上要進行修理,這塊膠泥是單面模具,它是擦擦模具的母本,即模型,藏語稱“憋dpe”。
第三步,準備砂泥(模具砂),對膠泥翻制的嚓嚓模型制作澆鑄模具,分上下兩塊模具。幹透後取出模型,清理內面,以便澆鑄。
第四步,把兩塊模具合並之後,準備澆鑄,澆鑄材料通常選用黃銅和紅銅的合金溶液,黃銅的比例要高壹些,以避免起泡和加強溶液澆鑄時的流暢性。
第五步,取出鑄件後進行鏨刻工序,與常見的鏨刻方式不同,要進行陰鏨,即從內向外雕鑿形體,藏語稱"宮擦kong tshag",主要任務是把第壹步工序中省略掉的造像圖文的細節部位進行精雕細刻,但是,掌握適度是關鍵,壹個鏨刻師的工藝技術如何主要體現在這壹點上,必須要考慮到單葉模具印制擦擦時取模過程中避免刮掉形體,掌握好準確的造型體積結構、前後疊壓關系和起伏變化。這壹步是制作擦擦模具的關鍵性加工環節。
第六步,擦擦模具的加工,由於模具是用銅材制作,質地偏軟,印制擦擦時免不了高強度的敲打,因此,為了避免變形,通常在外圍套上鐵環,頂部的敲擊點采用木棒,以減輕強度。
經過了以上的六道主要加工工序之後,壹件擦擦模具就算完工而可以印制擦擦了。在藏區,隨著宗教美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擦擦藝術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從壹種簡單的圖形或富有異域情調的神像微雕逐漸發展為具有藏區地方文化特色的擦擦,這壹點我們從少數不同時期的擦擦中不難看出,本文作者多年收集的三百多件擦擦中也能感覺到藏族宗教美術發展的壹絲脈絡。
總之,藏傳佛教的微型雕塑擦擦,自公元五世紀左右傳入藏區以來,由於其獨特的宗教藝術形式對佛法傳播過程中的作用,使其不斷地發展和廣泛的應用;同時,鑄造技術和雕刻技藝的不斷完善,體積的限定和刻畫內容的增多,均不能影響擦擦造型的精確度和豐富的內容,即使是千手千眼觀音菩薩或金剛大威德本尊那樣造型復雜,手持器具繁多的神靈塑像,在幾厘米大小的擦擦上,均能準確無誤地壹壹刻畫出來,並能體現優美的動態及飽滿的體積結構,真可謂是藏族傳統美術中的壹朵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