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收藏筆記,名人字畫文章,收藏者轉手,思緒萬千。

收藏筆記,名人字畫文章,收藏者轉手,思緒萬千。

收藏筆記,名人字畫文章,收藏者轉手,思緒萬千。

黃致張慕石書信集

收藏萬文字畫,最好是帶著感情流傳的字畫。流傳的故事很多,其保真度不言而喻。藏家的藏品大部分都是流通的,接手的風險微乎其微。我有壹些張伯駒等幾位名人寫給張慕石的信,是慕石先生送給我的。讀者或許可以壹窺名人書信所蘊含的歷史價值、收藏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

張慕石,字介安,號,不是嶽樓、嶽城等地的官員。天津人。出生於1928。畢業於天津商學院法律系。早年師從守時公先生學習書法、篆刻、倚聲。南宋的吳孟創。印度從秦漢進入,從廬山走出。書法壹直到最近都在涉獵甲骨文、歷代題跋、名家題跋,最後變成了自己的臉。除專業藝術外,輔以京劇、曲藝、舞蹈、武術。曾任東方藝術學院院長,茂林文化研究所古典文學教授。現為中國詩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圖書協會會員、天津市圖書協會理事、天津文史館館員。“繭夢屋系列”共有八種。

作為著名詩人和書法篆刻家,張牧石先生與、錢鐘書、黃、、等當代著名藝術家保持著密切的交往,有時還會回信。他們之間的書信往來都是由心到書,既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反映了他們的人生哲學和價值取向,從中可以看出文人之間那種淡如止水的情誼。

壹、張伯駒給張慕石的信

上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初,張伯駒先生(1897—1992)幾乎每年海棠盛開的時候都來天津看海棠,並在木石先生家住壹段時間。這幾年,兩人壹直在回信。這是張伯駒寫給張慕石的壹封信。信的全文是:“田園詞作家:收到香港來信,香港大學約好9月舉辦講座和書畫展;秋海棠季節還是可以去天津的。劇作家詞典必須寫出生日期。如果不記得了,可以寫妳現在多大了。但丁到現在都沒收到,希望多寄。即贊齊。白碧第二,二十三號。”鐘《博舉》朱。

這封信透露了三個信息。第壹,香港邀請先生講學、辦展覽,說明香港人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對張先生並不重視,已經很崇拜他了。張木石先生曾告訴筆者,當時彩電特別稀缺,壹位香港的朋友曾送過壹臺彩電給張先生。張老表情淡然,並無驚訝。也可以看出張先生的冷漠。第二,說到來天津看海棠。張先生春天來到天津。秋海棠盛開的時候,天津詩人張牧石、寇夢碧、陳繼峰陪著張伯駒到寧遠、人民公園等園林填詞、唱歌、詠春。這幾年,張老在天津留下了許多優雅含蓄、膾炙人口的詩篇。第三,張老作為偉大的戲劇家和著名的京劇票子,深受戲劇家的推崇。每次來天津,津門戲劇圈的人都會邀請張老講壹個劇,現場錄制。丁誌雲等劇前輩也前來參觀。我記得丁還讓張老為她題寫了壹副鑲嵌對聯。

張木石先生與張老先生有數十年的交往。20世紀60年代初,張老任吉林省博物館副館長時,邀請了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壹些老朋友,用文言文撰寫金石學、書畫、歷史、軼事、風俗、觀光、考證、軼事等方面的散文。,並把它們編成了《春遊》。在作家中,張牧石先生是最年輕的。因為張老來天津住在張木石先生家裏,所以筆者得以結識張老,有幸得到他寫給我的那副鑲嵌對聯和蘭扇。

二、容庚給張慕石的信

這是8月6日容庚先生(1894—1983)1973給張木石的信。張牧石早年師從壽世恭先生,後隨私塾師黃牧甫學習篆刻,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黃牧甫是與吳昌碩同時代的晚清傑出的書畫篆刻大師。他的篆刻特點是在平面中間見流,力中含美,飄逸。沒有停滯的嫌疑,沒有錯誤。張牧石非常珍視的作品,但從未見過黃的拓本。後來先生從張先生的信中得知此事,主動向張先生提供黃拓本。在這封信中,對張先生說:“把大山的印象從左到右收集起來,真丟人。”因為黃牧甫在光緒八年(1882)和光緒十二年(1887)兩次來廣州,第壹次來廣東將近四年,第二次在廣東居住,是14,從廣東的18到光緒二十六年的65438+。作為廣東人,先生對十分欽佩,對黃的藝術成就也十分欣賞。他收藏黃的作品已經有幾十年了。在給張的信中,他坦言:“遊歷廣東多年,留下的遺產非常豐富。他的書法、繪畫、篆刻都是獨壹無二的,印紋很少,人們是看不出來的。”哥哥(指容庚本人)六十年來收集了不少珍本,但並沒有全身心投入。我在2006年26日離開家去了北京,今天我正在為食物和衣服奔波。五十多年來,黃未能發揚光大,心中十分惋惜。”接著,容在信中坦言“左右利害相同,茲呈上三種印本六冊,幕府壹冊”。印出來的書“都是選出來的,每本六七個印章保存,哥哥去北京剪了六本,自己留壹本,給朋友五本。這是第壹本印出來的書,不同於那些把後世藏書弄壞的人”。

在容庚先生發出這封信後不久,天津的張木石從容庚先生那裏收到了壹本《黃牧甫》。這是壹套極為珍貴稀有的拓片原件,凝聚了容庚老人的心血和對藝術的熱愛。木石先生撫摸著印譜優雅飄逸的封面,被容老的真情所深深打動。他抽出時間,用毛筆將印譜上的拓片全部勾了出來,以備日後研究,並很快將拓片原件通過復式登記歸還給了容庚先生。容老的那套印譜,按照張老師的說法,印拓的每壹面都是經過精心裁剪的,然後在日本棉紙上挖芯,嵌在上面。其珍惜之心可想而知。

在社會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非常重要。壹旦社會出現“信任危機”,人們就會相互提防,這不僅是道德觀念的倒退,也是經濟、文化等壹切社會活動的巨大障礙。從的這封信中可以看出,容先生把他心愛的寶貝毫無後顧之憂地送給了張慕石,張先生準備好好保護,及時歸還。在他們看來,這只是壹件很正常的事情。在這件小事的背後,今天的人們可以看到老壹輩人誠實守信的為人和品格。

容庚致張慕石書信集

三、黃給張慕石的信

這是當代著名學者、詩人黃(1902—1986)1982先生寫給張牧石的壹封長信,信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講述詩鐘問題,顯示了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和坦誠。

詩鐘是詩歌的壹種特殊形式,也是中國文人的壹種玩法。從形式上看,《詩中》很像壹首律詩中間的對聯,所以又叫“兩句詩”。因多為七言,故又稱“十四行詩”,福州也稱之為“變詩”。它被稱為“詩鐘”,因為它僅限於在極短的時間內交論文。通常文人聚在壹起,用線把壹枚銅錢綁在竹香上,然後拿壹個銅板。香燃而線斷,錢落盤,聲如鐘,為意之極限,故名“詩鐘”。此舉也有模仿古人“雕燭寫詩”、“擊碗催詩”的意思。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天津學者、作詞人寇夢碧、張牧石、陳繼峰經常在海邊跪著,點壹盞酒,用詩鐘解悶。持續了很久,積累成了幾千首歌。張伯駒看到了它,也創作了壹些歌曲。後來寇先生和張著先生從他們的詩中選出了幾百首,連同先生的詩,編成壹集,題為《七月二日的鐘聲》,油印後發給世界各地的愛好者。這本書被送給了譚俊先生,他非常珍惜這本書,並寫信感謝他。

黃致張慕石書信集(1)

黃致張慕石書信集(二)

《詩鐘》、《賈青》、《刀剪》都是在福建創作的,林則徐對此感到欣喜。作為壹個福建人,譚俊先生對詩鈴的由來和福建詩鈴的特點了如指掌,每次都是如此。他在信中講了很多關於詩鐘的知識,比如“湘粵名家不造粵派詩鐘,與數經同作”,“閩派詩鐘對實詞要求很嚴”,“對男女典故名稱也有限制,不能作男女”,等等。在這封信中,他“記錄了吟詩鳴鐘的舊詩,略述了福建派的詩鳴鐘故事”。信末說收到張木石先生寄來的兩卷《七月二日的鐘聲》,說:“謝謝!”“另壹本書已交給平老(即俞平伯先生)。附幾首詩社寫的關於事物的舊詩,只是幫忙。我感嘆,從弼死後就沒人玩這個遊戲了。

“從筆”是張伯駒先生。的確,在這些人眼裏,詩鐘不過是個“小技能”,但今天的人能做出它來,已經很不容易了。正如張伯駒先生《春遊談》所說,詩鐘“雖是小技,卻不易工,或晦澀,或平庸。”

三十年過去了,賣水的寇夢碧先生和張牧石先生的詩鈴,已經匯聚成了山夢的影子。黃先生的這封長信,現在很多人都難以理解,但它的風采和魅力卻像壹葉春帆向世人展示。詩鐘作為壹種文人雅士的品味,也可以像“謎語”壹樣被戀人們玩。

黃給張慕石的信(3)作者收藏

黃致張慕石書信集(4)作者

4.屈寫給張慕石的明信片

這是住在上海的瞿(1894—1968)先生寄給張木石的明信片。寫於1965 March 18,涉及到學者之間的交流,尤其是與“主體”有關的事項。

這裏的“屬”是“荷”的“勸”,不是“屬”的“屬”。舊時文人書畫家在作品上題寫上款時,多寫“屬”而非“托”,如“屬”、“屬”、“屬畫”。有的文人請人畫壹幅表現自己詩詞歌賦等往事的作品,然後向多人要壹個標題。對方接受了主人的要求,念叨著題目是“壹個題目”或者“壹句話”。壹種方式是每個人按照主人的要求題寫,每個人用的紙的規格和大小都壹樣。刻好後,分別寄給主人,主人會把它們裝裱成冊頁或手卷。另壹種是主人會提前把畫框起來,留壹個空間,然後讓題字的人依次在上面寫字。

張牧石先生為南宋詩人吳文英作詞。吳文英,號夢窗,委婉美麗,用筆恬靜。張先生借鑒夢窗之美和形式之嚴,自號“夢緣”。為了表示對吳孟創的敬意和對夢窗詞的深入研究,20世紀60年代,他特地請張伯駒先生的夫人、畫家潘素在壹個夢旁畫了壹幅詞,廣為題寫,采用上述第壹種方式,即把詩分別背誦,然後收集起來。當時,北京的、黃、陳、上海的、杭州的夏、天津的陸等紛紛回答了問題。書法家吳玉如先生為題詞作序。屈退元先生和張騫是詞的朋友。收到張的題詩信後,他們想馬上回信,並被邀請寫壹首詩。然而,由於生病,他們未能這樣做。所以,他們在明信片上說:“特別抱歉春天編輯稿子耽誤了,改日繼承主題句更是必要。”但據張先生說,他病情稍有好轉,就為《竹影搖紅》寫了壹首詩,送給張先生。加上蝶園先生的題詞,夢旁歌詞的圖片有50多字。

屈退元先生的這張明信片上也提到:“不知如何報答您背字賜小印,雅厚。”可謂“君子之交淡如水”,體現了中國文人傳統的交往方式。

瞿寫給張慕石的明信片集

  • 上一篇:拍賣藏品最好的拍賣公司?平民,快捷,可靠,收費低。
  • 下一篇:齋號趣談·楊以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