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盤被壓碎,碎成6瓣。很多人都在問:國寶能修嗎?故宮博物院稱:“雖然損壞有些復雜,但修復起來不是問題。”這句話似乎讓人松了壹口氣,但收藏專家、關府博物館館長馬未都說,“修復”和“歸還”是兩回事。
馬未都:我認為修復這件文物是兩個概念。第壹個概念是修復壹件破損的文物,讓它便於觀賞。另壹個概念本身就是好的,妳再好的修復技術也無法恢復。有點像壹個人。比如妳骨折了,骨頭連著長出來還能走路,但是畢竟他折過壹次,所以我覺得這個修復不是他說的,因為他說我同意修復,但是可以完全粘在壹起,呈現完整的狀態,但是和文物損壞之前完全不壹樣。
事發26天後,故宮博物院的壹份800字的聲明,難以理順大家心中的問號。“儀器中樣品臺上升距離過大,導致瓷器被擠壓損壞”,這是故宮對事故原因的說法。那麽,文物檢測應該遵循怎樣的操作標準呢?中國之聲記者李茜和實習記者武東博進行了調查。
距離記者最後壹次對話故宮公關部工作人員,還不到16小時。昨日下午記者再次撥打時,該工作人員電話始終無人接聽。記者發現,能找到的故宮相關人士集體啞口無言。幾經周折,故宮壹位現任中層領導終於說出了真相:關於這次文物損毀事件,故宮內部已經開過專門會議,個人不能接受媒體采訪。
根據《國家文物局突發事件管理辦法》,國有文物機構應當在得知突發事件後兩小時內向當地縣級以上文物行政部門報告。直到事發26天後,故宮發布的聲明仍稱:事故調查還需進壹步補充,以期盡快上報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
顯然,故宮對這壹突發事件的處理不符合規定。而回避的態度只能讓問題更多。
在聲明中,故宮博物院對事件過程描述如下:故宮博物院古陶瓷實驗室研究人員在進行無損分析檢測時,因操作失誤,儀器中的樣品臺升得太遠,導致瓷器被擠壓損壞。
什麽樣的錯誤操作導致文物因為樣表升得太厲害而受損?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麽教訓?
據記者了解,目前中國宋代哥窯的部分文物也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在沒有得到故宮方面回答的情況下,記者聯系了臺北故宮博物院登記保存部主任紀若欣,他向記者介紹了瓷器文物檢測的壹些細節。
紀若欣:壹般來說,這裏的檢測臺是固定的。如果它移動,人們會帶著儀器來到這張桌子前,而不是桌子來到儀器前。如果妳想拍壹張3D立體照片,當然第壹個是機器的轉動,很慢,還有壹個就是桌子基本不要擡。如果桌子上升了或者下降了,比較好的辦法是再拿壹個不同高度大小的替代品,找到高度再把實物放上去。
紀若欣主任也表示,對於瓷器文物的檢測,通常不會使用成套的裝置。出於安全考慮,文物盡量不要移動,改用相應的碎片檢測。
固定工作臺不升降,碎片檢測替代方法。在文物檢測的操作中,這是壹個非常專業的問題。《新聞縱橫》值班編輯丁飛昨晚特意咨詢了著名文物專家金易。
金易:當然是同壹窯口,同壹出土地鑒定壹件瓷器更好。這是壹個。如果沒有瓷片,這個墓裏只出土了這麽珍貴的東西。如果是同壹個窯口出的同壹件東西,無論我們怎麽檢查,都絕不能因為檢查就把損壞文物當成自己的任務。那是不可能的。我們自己檢查的時候用了什麽方法,而且不管是哪份報告,具體細節我們都沒有談。哪個動作快,哪個動作慢,我們距離多遠,我覺得保護文件有高低之分。全程設置完畢。如果設置不好,當然是運營問題。如果沒有這種預防,那就是儀器本身。這麽大的國家文物單位,這麽多的藏品,不可能有其他性質的問題。這件事本身對我們的文物單位或者說我們管理的文物單位是壹個很好的警示。中華文明的文物流傳了千百年,但無論如何不能在我們手裏受損。
千年寶藏毀於壹旦。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壹。在收藏專家馬未都看來,哥窯的升值價值在於“化殘缺為神奇”。像斷臂的維納斯,支離破碎的哥窯是壹種特別的美。可是現在,當它真的碎成六瓣的時候,我們還能找到曾經擁有的“美”嗎?
專家表示,舉報故宮明查的說法是借口。
直到事發27天後才上報。網友質疑故宮隱瞞,故宮否認。北京東方大學文物學院院長、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理事李告訴記者:“技術人員的壹個低級錯誤導致了事故的發生。按照相關規定,故宮應該在得知事故兩小時後上報。他們確實舉報了。”
7月31日,故宮博物院向媒體證實,26天前(7月4日),國家壹級文物宋代哥窯代表作品《藍釉葵花瓣》口盤在無損分析檢測時受損。故宮博物院文保科技處處長苗建民表示,儀器中樣品臺上升距離過大,是因為操作人員輸入數值出現問題,導致瓷器被擠壓損壞。
很多網友質疑,為什麽事故發生後,故宮沒有立即上報,但故宮回避了重要問題,表示要“在事故原因全部調查清楚後,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文化部和國家文物局報告事故”。在李看來,“這樣的說辭完全是壹種掩飾的借口”。
據了解,《國家文物局突發事件應急工作管理辦法》已經對這種情況的發生做了詳細規定:“國有文物機構應當在得知突發事件發生後兩小時內向當地縣級以上文物行政部門報告。縣級以上文物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在兩小時內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壹級文物行政部門報告,同時報告國家文物局。”
但故宮在其31的聲明中稱“鑒於事故的復雜性,需要徹查,形成詳細的調查報告後上報。並設定壹個月的調查期。”故宮發言人馮乃恩8月1日對媒體宣稱“事故調查報告已上交”。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四十八條,館藏壹級文物損壞的,應當報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核實處理。“宋代青釉葵花瓣口盤屬於壹級文物。故宮本應在知道事故後2小時內上報國家文物局,卻拖了這麽久才上報,這已經是違規了。”李院長對說。
“這件國寶之所以受損,根本就是壹個非常低級的錯誤。”這是李得知此事後的第壹反應。“藏品壹般因搬運或保管不當而受損,分析檢測中出現這樣的損壞,可能是新中國以來的首例”。
據他介紹,故宮無損分析檢測所用儀器的樣品臺和檢測臺之間應該有壹個“安全距離”,這樣才能保證文物不會被壓壞。但是這個“安全距離”完全是人為設定的,所以如果不知道文物的物理特征,比如長、寬、高,就無法正確設定數值,會對物品造成損壞。
至於造成事故的技術人員是否要負刑事責任,李表示,更像是壹場意外,更談不上刑事責任,但他強調技術人員要加強文物保護知識。“博物館裏的檢測分析技術人員和專業的文物保護專家不壹樣。他們不註重文物的特性,必須對他們進行文物保護方面的培訓,避免再次發生此類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