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內容包括:
(壹)1907年,斯坦因在第二次探險在敦煌以北漢代烽燧遺址裏,獲得簡牘708枚。詳見斯坦因著《西域考古記》。
(二)1915年,斯坦因第三次探險在敦煌漢代烽隧遺址中獲得84枚簡牘、在安西、酒泉兩縣境內獲105枚。詳見斯坦因著《亞洲腹地考古記》。
(三)1920年,周炳南在敦煌小方盤古城附近掘得17枚簡牘。原簡現藏敦煌研究院。
(四)1944年春,西北科學考察團在敦煌西北小方盤古城附近掘得漢簡49枚。詳見閻文儒《河西考古雜記》。原簡現藏臺北中央圖書館。
(五)1977年8月,嘉峪關市文物保管所在今玉門市漢代烽隧遺址中獲得簡牘91枚。原簡現藏嘉峪關長城博物館。
(六)1979年6月,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和敦煌縣文化館在敦煌西北小方盤城以西十壹公裏的馬圈灣發現壹座斯坦因當年考察時被遺漏的漢代烽燧遺址,新編號為DZ1,出土簡牘1207枚。原簡藏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七)1981年3月,敦煌縣博物館在敦煌西北五十七公裏黨河鄉酥油土漢代烽燧遺址中來獲簡牘76枚。原簡藏今敦煌市博物館
(八)1986年至1988年,敦煌市博物館獲得木簡137枚。原簡藏敦煌市博物館。
(九)1990年至1992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敦煌市東六十壹公裏漢代效谷縣懸泉置遺址發掘出土2萬余枚漢簡。上述敦煌漢簡中最早紀年為西漢武帝天漢三年(前98),最晚為東漢順帝永和二年(公元137年)。其內容多與漢代敦煌、酒泉二郡的屯戍活動有關,如官府文件、通緝令、訴訟文書、戍卒的名籍、廩食簿、守禦兵器簿以及邊塞吏卒的私人書信,交易、借貸的契券,還有儒家典籍《易》、《力牧》等古佚書殘簡,是研究河西疏勒河流域的漢代屯戍情況乃至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中西交通和社會歷史的珍貴資料,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