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泥塑”。雕塑藝術之壹。在粘土中混入少許棉纖維,搗碎均勻,揉成各種圖形的泥坯,陰幹,先塗粉底,再塗顏料。中國著名的泥塑包括敦煌莫高窟的菩薩像和太原晉祠聖母院的少女像。無錫惠山泥人和天津泥人張創作的泥人也各具特色。
根據考古資料,人們用粘土創造各種形象已有很長的歷史。彩塑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圖騰崇拜、生殖崇拜和神靈崇拜。“天地之初,女媧以黃土為人”(《風俗正義》)。女媧造人,大概是中國神話傳說中影響最大的泥塑創作活動。中國的彩塑藝術可以追溯到距今4000年至1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的地下考古也有不少發現。
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制豬、羊距今約6000年至7000年,河南新鄭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古陶井、泥豬、泥羊頭距今約7000年。這些出土文物可以確認是人類早期手工制作的藝術品。
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中國彩塑藝術壹直沒有間斷過,到了漢代已經成為壹個重要的藝術品種。考古學家從漢代墓葬中發掘出大量文物,包括大量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這些陶器制品是手工揉捏成型的。漢朝的祖先認為死人和生命壹樣有物質需求。因此,喪葬習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客觀上促進了彩塑的發展和演變。
漢代以後,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崇拜活動,道觀、佛寺、寺廟在社會上興起,直接促進了對彩塑偶像的需求和彩塑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