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最高
照片:張青民
五臺山圖是敦煌莫高窟最大的佛教歷史畫,自古以來就是香客夢寐以求的聖物。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又稱“文殊菩薩殿”。五臺山作為文殊師利道場,是佛教徒心中的聖地,也是佛教繪畫中的重要題材。莫高窟文殊菩薩殿發掘於五代,其中五臺山圖是敦煌壁畫中最大的山水人物畫。
最神秘的三只兔子
敦煌莫高窟有很多三兔耳藻井的圖案。第407窟三兔圖是莫高窟(壹)中唯壹的逆時針奔跑的兔子圖像。在三只兔子耳朵的畫面中,畫家利用了被借和被借的兔子耳朵之間的關系,三只耳朵組成了壹個等邊三角形,三只耳朵代表了劉二,這樣無論從那個角度看,壹只兔子都有兩只耳朵,感覺三只兔子在花環中無始無終的奔跑追逐。
三張兔子圖代表什麽,至今還是個謎。三只耳朵相連的兔子正朝同壹個方向跑。互相撫摸,卻永遠追不上對方。最靠譜的猜測是,這三只兔子分別代表“前世”、“今生”、“來世”。
敦煌的狗
敦煌石窟壁畫中有許多狗的形象,主要出現在佛教經典畫、佛教故事畫和生肖畫中。壹些狗的圖像作為背景裝飾出現,以襯托主題圖片。敦煌莫高窟第85窟的《楞嚴經》是為宣傳佛教的禁葷思想而繪制的。在古印度、中亞和中國新疆古秋茨地區的石窟裏是看不到《楞伽經》的。應該是中原畫師的首創,畫的是屠宰間,表現屠宰賣肉的場景,目的是勸善男信女不殺不吃肉。雖然畫面中屠夫宰殺賣肉與佛教宣揚禁止宰殺賣肉有很大不同,但真實客觀地反映了晚唐敦煌肉市宰殺賣肉的場景,也能看到當時狗的形象。
巴塔變電站
敦煌莫高窟第76窟“八塔”(宋代)像中,有少年騎獅放羊兩側立獸的圖像。獅子和羊在9世紀立了壹個獸,羊下面的形象是“六件家具”(即佛教藏密中用動物符號裝飾的六種方法)的早期風格,是印度波羅王朝(8-12世紀)藝術的典型。
正在刷牙的僧侶
莫高窟第159窟南壁的《彌勒佛經》中出現了這幅刷牙的畫面。這幅圖位於佛經的下部,顯示王霸帶領公主與宮中的王公大臣、宮女壹起出家時,有些人已經刮完胡子,先把自己洗幹凈了,包括刷牙的人。
京途祥瑞
敦煌玉林石窟第25窟壹幅中唐壁畫《觀生不息》中的壹個佛教儀式小場景,描繪了壹只孔雀昂首回首,挺胸拍動雙翼,仿佛邊唱邊舞,目光聚焦在壹只手握琴的小鳥身上,烘托出凈土世界的吉祥氣氛。
多元敦煌
在敦煌莫高窟第159窟唐代壁畫中菩薩手持的兩個器皿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許多圓圈按順序排列,因此斷定是薩三玻璃。根據容器的形狀,它們所基於的物體要麽是羅馬的,要麽是波斯薩珊的,要麽是伊斯蘭的。雖然圖像的繪制時間與出土實物不完全相同,但它反映了敦煌壁畫上玻璃器皿造型來源的多樣性。
圖為敦煌莫高窟第428窟中柱東側天宮季樂演奏笛、琵琶、平頂笛的形象,展現了希臘化的形象元素。敦煌石窟中有許多歌妓音樂的形象,其中歌妓樂天代表了佛教國家的樂舞場景,而歌妓們則描繪了樂舞的世俗生活,主要是為了供養歌妓音樂。規模比藝妓樂天小,但直接反映了各個時代的世俗樂舞。敦煌壁畫中的樂師形象主要繪制在龕外或龕腳、龕下壺門、室內墻根等不起眼的位置。
完全顛倒正常程序
畫中的樂隊來自中唐敦煌莫高窟第112窟,為的是展現《守望無盡生》中的樂舞場景。在平臺上,六個身體的藝伎音樂以8字形排列。右側藝伎樂持琵琶、阮弦、豎琴,左側持雞鼓、笛、板。平臺下方,有四個菩薩相對而立,也在彈奏樂器。在樂隊中間,壹名藝妓隨著音樂起舞。舞者彎腰擡腳,背後提琵琶,左手提,右手彎,作彈撥狀,習慣上稱為“彈琵琶”。
敦煌壁畫中有大量的古代樂器圖像,有大小樂隊500多組,樂師3000多人,樂器400多種,樂器44種。這些分布在200多個洞穴中的圖像,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北宋、西夏、元,歷時近千年,反映了各個時期各種樂器的形制演變、演奏方法和組合形式,以及古代社會音樂風尚圖景。
大象進入胎兒體內
圖為敦煌莫高窟第329窟初唐壁畫中“大象入胎”的畫面。它描述了釋迦牟尼出生前,數獨王夢見壹位菩薩騎著白象從空中降臨,從她的右肋進入她的腹部的故事。大象在敦煌壁畫的造像畫中以三種形態出現。壹個是普賢山;壹個是象頭人雕像,莫高窟(北魏)第254窟“妖變”中出現了象頭人的妖軍形象。另壹個是因陀羅騎的六齒白象。白象是普賢願廣、功德圓滿的象征,而六齒則是佛教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象征。
沙漠之船
從古至今,駱駝壹直在絲綢之路上行進。大英博物館收藏的9世紀的馬和駱駝紙質地圖出土於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在千年中,被稱為“沙漠之舟”的駱駝無疑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運輸工具,因此它作為藝術形象出現在許多文化帶中,甚至成為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象征。
農業地圖
敦煌莫高窟第296窟覆蓋著北周繪制的耕作圖。其中描繪的直犁,在中國各地繪制的畫像石和壁畫中也經常有所體現,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農業技術水平。
那時候的人穿條紋吊帶?
絲綢之路沿線至今仍有大量古代兒童服飾的圖像,出土了許多實物,包括繈褓、虎頭帽、肚兜、圍兜等。,以及通過絲綢之路從遠方傳來的波斯兒童服飾。
半臂,又稱半袖,在唐代非常流行。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繪有初唐阿彌陀佛經典畫,三個少年翩翩起舞。其中兩人穿著紅色和綠色的半袖襯衫。
雜技
圖為五代時期莫高窟第61窟南壁,描繪《楞嚴經》。雜技出現在佛教壁畫中,或是為了滿足佛教故事的需要,或是為了展現佛國世界的美好景象,或是為了用雜技為佛祖提供娛樂。莫高窟的壁畫中有角抵、馬術表演、胡人倒立、數百戲扁擔等形象。這其中,既有中國傳統的因素,也有從國外引進的新形式。它們被絲綢之路相互啟發、借鑒、吸收、融合,最終作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民間綜合藝術留存下來。
以棋量人。
莫高窟第454窟(宋代)東門北壁畫。畫面中,兩個人聚精會神地在壹張棋桌上下棋,右邊是維摩詰居士在看棋。這個形象雖然是為了表現《維摩詰經·方便貨》中的“上棋要判人”(維摩詰總是通過看判別人的棋來判人),但它真實地反映了幾千年前古人下圍棋的情景。
初唐敦煌莫高窟第209窟藻井中的四顆石榴組成十字形,四片葡萄葉和樹枝組成十字形。兩個十字架連成米字形的框架,八串葡萄環繞石榴,組成壹個方圓,充滿異國情調的魅力。葡萄作為裝飾圖案最早是西亞人使用的。佛教視葡萄紋為吉祥,佛經《四分法》中提到,用葡萄藤裝飾佛塔可以增加莊嚴。
神獸“飛馬”
中原的原始翼馬屬於神獸系列,其起源是原始宗教信仰和圖騰崇拜的象征。莫高窟發現的最早的翼馬是249窟(西魏)的北派頂。這匹馬肩上長著翅膀,在虛空中與仙人和羽毛人壹起飛翔,姿態灑脫。從地中海到中亞的粟特人,再到中國的西北地區,都發現了有翼馬的形象,可見它在絲綢之路上的廣泛傳播。
莫高窟第45窟北壁描繪的鸚鵡,嘴紅爪綠,翅膀艷麗。好像剛從天而降,踩在壹朵蓮花上。這只唐代畫的鸚鵡,應該是先畫稿,染綠;然後用淡墨線勾住,身上的羽毛會勾勒出作品的輪廓而不滯,染色也合適。
妳在哪個宮殿?
敦煌莫高窟第61窟洞壁兩面的十二生肖圖像與十二星座驚人相似。這組圖像的繪制年代據說是西夏和元朝,距今至少650年。雖然是在全光下作為佛像畫面的背景襯托,而且因為年代久遠,南墻缺少獅子宮、寶瓶宮、射手座宮,北墻缺少雙魚宮、巨蟹宮、雙子宮,但是十二像非常完整。
不是“四海龍王”
敦煌石窟有40多幅壁畫,其中第35窟是五代時期保存最好的。這幅壁畫描繪了龍王和他的家人在前室的西墻參加會議。敦煌壁畫中的龍的形象,或者說是神獸的形象;還是作為壹個佛教的神。與其他龍的形象相比,“龍王禮佛”可以說是莫高窟前所未有的小說題材。
據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和古印度法典《摩奴法典》記載,古印度傳說中的“龍”生活在地獄裏,其形象是壹個人面蛇尾蛇頸的半神,地位低於摩奴和大神,並不特別受尊敬。佛教吸收了古印度傳說中的“天”和“龍”,成為佛教的重要保護神。龍王對佛的儀式,冠以“強力龍王”和“難纏龍王”的稱號。
支持肖像
這幅於闐李勝天國王畫像是莫高窟9000多尊施主畫像之壹,也是莫高窟發現的最大的國王畫像。右邊是李勝天的妻子曹石。於闐王國(公元前232-1006)神秘而迷人。境內有和田河,南有昆侖山,北有塔克拉瑪幹沙漠,是當時西域絲綢之路以南最大的綠洲。
行走曾經是古代女性最喜歡的裝飾。“步搖”之名最早見於中國文學戰國時期宋玉的《封賦》,其雲:“主人之女,步搖”。可見此飾品上有“掛珠”,隨著佩戴者的腳步而顫動、搖擺,故稱布瑤。後來,工匠們將步搖的形式與花簪結合起來,創造了壹種新的步搖花簪:花簪上的吊墜步搖裝飾。這種花簪有四種紮法,區分的標準是插在發髻的前、側、後、頂。其中,從側面看的十字繡代表像是敦煌莫高窟第61窟(第五代)的供養像。
莫高窟第12窟主室東墻甬道門上的這組圖像,描繪的是晚唐時期供養人索鳳珍夫婦。女供養者身後的侍女手持的扇子是體現禮儀的禮儀扇。禮儀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本來風扇是作為屏障的,出行的時候起到屏蔽的作用。後來發展成為體現皇帝威嚴和禮儀的禮儀儀式。
莫高窟,也被稱為千佛洞,是世界上最大和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寺廟。據當地旅遊專家介紹,石窟內空間狹小,每天遊客眾多,拍照可能會造成秩序混亂。同時,遊客在石窟停留時間長,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濕度和溫度的變化會加劇石窟的“退縮”,顏料顆粒的溶解會使壁畫脫落。這才是敦煌莫高窟不允許遊客拍照的真正原因。
是的,
不允許拍照。
但是妳有沒有想過,
為了讓這個神聖的地方永遠留在遠方,
除了不拍照,
我們為什麽不走呢?
華夏地理最正宗的官方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