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方法:訪談和詢問。
調查對象:文物管理單位工作人員、當地群眾及其他朔城區,古稱馬邑、朔州。位於山西省北部,是雁門關外的重鎮。塞北古城朔城區,文化古老,歷史悠久。桑幹河上遊黑駝山東麓有壹處“支於人”文化遺址。秦始皇三十二年,蒙恬將軍率軍北擊匈奴,在此建城養馬,故稱“馬邑”。歷代王朝更替,歲月流逝,歷經千年風雨,留下了豐富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筆者利用假期走訪各級文物管理單位、遺址和當地群眾,對朔城區的文物古跡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壹、現存主要古建築
1.崇福寺崇福寺位於朔城區東街北側,坐北朝南。山門兩側各有壹對石獅子,門上掛著壹個崇福寺的豎匾。從山門望去,有金剛殿、鐘鼓樓、千佛閣、文殊殿、地藏殿、大雄殿、托米殿、觀音殿。全寺東西寬117米,南北長200米,總面積23400平方米。五折庭院前後,布柱寬大舒適,主次分明。
崇福寺始建於唐高宗林德二年(665年),遼蓋寺為林太師衙門。Xi第三年(1143),建托米殿,後建觀音殿。元代及崇福寺後的托米堂
在明清時期,有擴建,重建和維修。仙絲
除了托米殿和觀音殿建於晉代之外,其余都是明朝建造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莊吉大王廟位於莊吉村東,由大王殿、王龍殿、娘娘殿、戲臺、鐘樓和東西配殿組成。始建於乾隆三年,14年重修延續。國王殿為正殿,寬三間,深兩間。它有壹個堅硬的山形屋頂,大廳裏有偉大的國王、第二個國王和第三個國王的雕像。正殿西廂房三間為龍王殿,正面為龍王像,兩側為雨畫。東廂房三間是皇後殿,正面是皇後和宮女的雕像,西面是壁畫。庭院東南角是壹座角樓,用十字架擱在山頂,14有壹口鑄鐵鐘。朔城區唯壹保存下來的國王廟。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東莊的“精標肖傑”廣場位於東莊村南街口,四柱三室,單檐懸於山頂。方座四柱底座高1米,是民國初年東莊王家為寡婦龔家所建。原標題“示孝”丟了。
4.內長城在朔城區西南部,寧武和神池縣交界處。南起駱駝臺,經寇莊、利民、溫雅,到達平陸縣,全長約30公裏。原本用磚或石頭建成,後面大部分損壞,部分基本完好。底部寬約3米,頂部寬約2米,高約4米。明代洪武至萬歷,為防禦韃靼人和瓦刺人的入侵而建。內長城5。利民堡位於朔城區以西30公裏,建於明代嘉靖至隆慶之間。位於內長城邊緣,是駐軍之地,也是朔城區的重地之壹。據說利民有東、南、西三個門,都是石頭做的。到了清末,駐軍撤走,居民逐漸遷入城市。民國初,改名為李私立,有200多戶。西邊和南邊的城墻大部分都被拆了,沒有留下城門。東門已經拆了。
二、主要古代遺址
1.支峪遺址位於支峪村北的小泉溝壹處沙丘中,在城市西北的黑駝山腳下。中國科學院1963發現,為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距今約28000年。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除了壹塊人類的枕骨外,在支峪遺址還發現了相當多的動物化石、大量精美的小型石器和其他遺物。該遺址地層清晰,遺存集中。從遺跡中可以看出,智宇人生活在這裏的時候,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上有灌木,東邊有茂盛的草原,河裏有魚。智宇有羚羊、野馬、野豬、鹿和智宇人的遺址。
犀牛、鴕鳥等。野馬是他們得到最多的獵物,所以智宇人也被稱為“獵馬者”。
2.趙家口遺址位於趙家口村南陽坡。1958趙家口水庫修建過程中,在半山腰發現石斧、鐵鍬、陶片。1984年修元盧鐵路時,在村南的寨壹號、寨上圪塔發現了大量的紅砂陶片、石圈、石斧等遺物。在南山向陽的山坡上,地面上到處都是上述文物。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的初步考證。
3.於風村遺址在於風村東南0.5公裏處有壹個土堆,東面是澮河。土堆高出河床約5m,土質為砂質,南北長100m,東西寬50m。發現了石斧、鐵鍬和有繩紋、網格紋的陶器碎片。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的初步考證。三、主要城堡戰場遺址
1.秦漢馬邑城遺址位於朔城區西北角。《元和縣誌》記載:“昔秦人於吳州築城,以備胡,其城欲崩者,數之。馬馳走後,父老不同,依其而建城,而不崩,故名馬邑。”此外,瑪依市在《瑪依縣誌》和《金太康土地誌》中也有記載。古城之下,是漢文化層,城市周邊到處都是漢墓。秦漢馬邑城遺址,即北齊時期修建的古城遺址。今天已經拆了。
2.漢陰關城遺址位於朔城區東南32.5公裏的裏仁村南。漢景帝三年在婁煩鄉設陰官郡,隸屬雁門郡。《太平宇宙》載:“銀關城,今名關城。”《二十五史補》、《瑪依縣誌》等史書也有記載。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北齊朔州城遺址朔城區西北角的古城是北齊朔州城。北齊秦漢時期在馬邑城遺址上重建。《朔州誌》記載:“古代殘存城門及部分城墻。
舊壘城九十裏十三步”,“元末,右丞相博羅帖木兒安祿山駐大同,使其守堯舜於朔州”。後來元末明初在北齊朔州的基礎上重建了縣城,並在北齊修建了殘存的古城墻。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在古城的東北墻上建起了新房子。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南、西、西北段的古城墻逐漸被拆除,老城區變得面目全非。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古戰場遺址在裏仁村南0.5公裏處。範圍約為100畝。在離地面30-50厘米的沙土層下,是黑色的腐殖土,厚度約20-30厘米,人和馬的骨頭夾在土裏。裏仁村位於雁門關外的雁門山腳下,也是漢陰閣的所在地,是歷史的重要場所和戰場。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古隧道遺址1969,建設戰城挖隧道時發現三條古隧道。壹個在崇福寺大雄寶殿前院。洞口是垂直的,洞口向南延伸。壹個位於警察局街的北側。隧道距離地面約三米,寬約壹米,高約90厘米。另壹個在南大街東側,南北方向延伸。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主要的古墓
1之後。螞蟻漢群1982、平朔露天煤礦建設過程中發現漢墓640座。1984年修鐵路時發現200多座漢墓。後來隨著其他單位的基礎建設,漢墓不斷被發現。到1988年,已經發掘了1700多座漢墓。出土文物16000余件,多為珍品。墓葬形制有窯洞墓、土洞墓和磚室墓。西漢中期以前的墳墓通常是單獨埋葬的。西漢後期以後,大部分夫妻合葬在同壹個窯洞裏。葬式為背部四肢直,少數四肢彎曲,屬於秦人(1)漢墓
遺產。還有許多特殊的埋葬方式和現象,如
頭部中箭,懷孕,無頭,蜷縮,骨骼畸形,男女擁抱棺材。城市周邊有很多漢墓,但地面有很多未封閉的土堆,壹鉆就能發現。
2.王凡廟古墓葬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王凡廟村周邊三公裏,村北、村西有30多個明顯的漢墓土堆。還有很多北魏的墓葬。在範王寺村南,發掘了壹座北朝磚墓,大多有花紋。當地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經常發現漢墓和北朝墓。
3.北王莊金代墓葬1983省平朔考古隊在北王莊村南發掘清理了三座金代墓葬。墳墓在平面上呈圓形,頂部為圓頂,呈金字塔形。三座墓中共有8、9、10個骨灰盒。大多數骨灰盒的蓋子上都有墨書或銘文。隨葬品包括唐、北宋和金時期的銅錢、瓷盤和陶碗。從銘文來看,這三座墓都是周家的墓。家庭集體掃墓的情況很少見。這對研究金代喪葬制度具有重要價值。
4.北魏元吉墓位於朔城區北15km劉家窯村東的元吉山。土堆高5米,南北長27米,東西寬21米。在冢的南部有壹個被盜的洞。從盜洞剖面看,夯土層約10 cm,有木炭和陶器碎片。土封下面有磚。在陵墓東面500米處,有壹座烽火臺。據《朔州誌》記載,為北魏元吉墓。
除上述墓葬外,主要墓葬為長頭村(二)的晉漢墓。
葬有唐代僧人墓、墓、明樂昌王墓、明火娥墓、清田翰林墓等。朔州市朔城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文物數量眾多,其中許多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研究中國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地方政府、省和國家都投入了壹定的資金對這些文物進行發掘和保護,使這些文物得到了更好的保護。然而,仍有許多遺跡和墓葬遭到了人類的嚴重破壞。保護文物是每個公民的義務,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