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壹個特點是蕪雜。古玩界常常將之歸類於雜項、雜件。
壹是器型雜,即便從每項獨立的文玩來說,其器型之紛繁亦可謂千變萬化,典型如水註(硯滴),其品種何啻千數;二是用途雜,分工往往很細微瑣碎,各自為營互不相幹,而且各件各樣,少見重復;三是材質雜,舉凡瓷、玉、竹、木、牙、銅、石、漆、料、瑪瑙、紫砂、水晶等,無所不用,最具代表性的是那些便於文人學士親自操觚奏刀的竹、木、牙、石之類,而且其久經撫玩會產生滋潤瑩厚的包漿,時間愈久愈發可愛。材質最為廣見的陶瓷,其可塑性最強,幾乎可以仿制其他所有材質的肌理質感,這在清乾隆年間運用最為淋漓盡致,所謂“錢金、鏤銀、琢玉、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諸作,無不以陶為之”(清·朱琰《陶說》)。當時還發明了象生瓷。
文玩的市場行情壹直是穩中透堅。過去文玩以文房硯、墨為大項,隨著“文房第五寶”印石的崛起,田黃石、雞血石等優質印石也備受矚目。
文玩之中,大都兼備實用和觀賞的功能,唯有古代賞石壹項(海外又稱為“文人石”)獨具賞玩之功,並逐漸成為壹個獨立板塊,漲聲悄悄響起來。這壹方面是受到海外藏家趣味的影響,另壹方面也因為其藝術和人文價值日漸被廣泛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