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人。杜如晦年輕時英俊豪爽,喜歡讀書,以有才學,有別具壹格的 *** 態度自居,內心擁有大節操,遇事總是很果斷。隋朝大業時,參加吏部選拔,侍郎高孝基以為他不同壹般,對他說:“您壹定被用作棟梁之材,希看您保持美好的品德。”隨後讓他補任滏陽尉,杜如晦棄官而走。
高祖平定京師,秦王引薦他做府兵曹參軍,後調任陜州總管府長史。時官府屬官很多外調,秦王很擔心。房玄齡曰:“離開的人固然多,但都不值得吝惜,但杜如晦是輔佐您的大人才。大王假如終極只是守住封地,不幹大事(就罷);假如您壹定要治理天下,除了杜如晦沒有誰和您壹起成就功業的。”秦王驚奇地說:“不是您
這樣說,我幾乎失往了他!”於是發文把它留在幕府。(杜如晦)跟從秦王征伐,常參與高層機密。那時天下正多事,他判定處理毫無保存,同事、下屬都以為他有才幹,沒有誰見到他才能的極限。天策府建成後,他做中郎。王做皇太子,(杜如晦)與玄與玄齡壹起治理朝政,引薦賢才,將品行不好的降職,讓他們都得到恰當的職位。監察禦史陳師合奏上《拔士論》,說壹個人不可擔任幾個職務,暗中諷喻杜如晦等。天子說:“房玄齡、杜如晦沒有憑借什麽老本出來做官,只是他們的才幹可以參與治理天下,妳想因此離間我們君臣關系嗎?”
很久後,因病辭職,(天子)下詔發給原來的奉祿回家,看病的問候的使者路上接連不斷。碰到病重,天子下詔書讓皇太子往問候,天子還親身到他家,撫摩著他話語梗塞。死時,年僅四十六,天子為之痛哭。到埋葬時,追加司空官銜,贈謚號為“成”。手寫詔書要虞世南在石碑上寫字,讓他表達沈痛悼念的心意。
有壹天,(天子)吃瓜時發現味道好,就留下壹半祭奠(杜如晦)。天子曾經送房玄齡壹根黃銀帶,說:“杜如晦和您壹同輔佐我,現在只見到您。”泫然流淚說:“世代帶著黃銀帶,鬼神見它害怕。”又取出金帶,派房玄齡送到杜家。後來忽然夢見杜如晦像平日壹樣,第二天向房玄齡說了這件事,命令送自己所用的飯菜往祭奠。第二年到吉祥的日子,派皇宮官員往慰問(杜如晦)的妻子兒女,官府的官員的拜見也不停止,對他們壹家的恩惠和禮節壹點也沒有減少。
當年(杜如晦)做宰相時,天下剛剛平定,官府的所以規章制度,都是兩人討論決定的。每當在天子住所議事,房玄齡壹定會說:“沒有杜如晦不能商量這些事情。”等到杜如晦到了,最後卒用的是房玄齡的計謀。壹般杜如晦擅長於決斷,而房玄齡善於出點子,兩人深深地相互了解,所以能夠同心商量,來輔佐天子。當時說到好的丞相,壹定會說到房、杜。
2. 杜如晦 京兆萬年人也文言文翻譯杜如晦,祖籍陜西萬年。
武德初年,擔任秦王府兵曹參軍,不久就被提升為陜州總管長史。當時秦王府中人才濟濟,外迂的人也非常多,對此,李世民表示憂慮。
記室房玄齡說:“王府中的幕僚離開得多,這並不值得惋惜。可是杜如晦非常能幹,有見識,是輔佐帝王的良才。
如果您只做壹個守住領地的藩王,那麽用不著他,可是如果您要統領四海,那麽非此人不可。”太宗從此便對杜如晦以禮相待,視為心腹,經常讓他參與密謀。
當時,權力之爭激烈,戰事很多,每次杜如晦都能為太宗出謀劃策,提出良好的建議,令人十分佩服。後來,他被封為天策府從事中郎,兼任文學館學士。
在平定太子的叛亂中,杜如晦和房玄齡功勞最大,杜如晦被提升為太子右庶子。不久又遷任兵部尚書,封為蔡國公,食邑壹千三百戶。
貞觀二年,他擔任檢校侍中。貞觀三年,拜為尚書右仆射,兼任吏部選事。
他和房玄齡***同掌管朝廷的政務,有關修築宮殿的規模、典章制度等事情,都由二人商議決定,二人的政績深得人們的稱道,說起當時的良相,人們就會以“房謀杜斷”加以贊許。
3. 以房玄齡為左仆射,杜如晦為右仆射,這篇文言文翻譯,急房喬,字玄齡,是齊州臨淄人。小時候就很聰明,廣泛地閱讀了經書、史書。工於草書和隸書,善於寫文章。十八歲時,被本州推舉為進士,朝廷授予羽騎尉的官職。父親生病綿延十個月,玄齡的心思全部用在父親的藥物和膳食上,不曾脫衣服睡過壹次好覺。太宗攻占渭水北邊的土地,玄齡驅馬到軍門求見。太宗壹見他,就像老朋友壹樣,讓他代理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已經遇到了知己的人,偏用盡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沒有不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賊寇,眾人爭著去尋找珍寶古玩,只有玄齡先接受傑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當有謀臣猛將,都跟他們暗中互相申重結合,各人都表示願為太宗竭盡死力。玄齡在李市民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負責管理文牘,每逢寫軍書奏章,停馬立即可成。文字簡約義理豐厚。壹開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經對侍臣說:“這個人深重地了解機宜,足能委以重任。每當替我兒陳說事務,壹定能了解人的心理,千裏之外,好像對面說話壹樣。”
隱太子李建成因為玄齡、如晦為太宗親近禮遇,很憎惡他們,在高祖面前說他們的壞話,因此玄齡跟如晦壹起被驅斥。隱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謚號)將要發動兵變時,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和如晦,叫他們穿道士的服裝,暗中帶進內閣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為太子之後,提升玄齡擔任太子右庶子,賜絹五千匹。貞觀元年,玄齡代蕭瑀為中書令。太宗論功行賞,把玄齡跟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作為第壹等,進爵為邢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
貞觀三年,任命他為太子少師,他堅決推辭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第二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蔔射,改封魏國公,監編國史。已擔任總領百司的官職以後,日夜虔誠恭敬,用盡全部的心力,不想讓每壹個人才失去應當處的位置。聽到他人的長處,好像自己擁有壹樣高興。他對行政事務明晰練達,並且用文獻經典來加以整治。他審查修訂法令,意在寬容和平穩。他不以求全來選人,不用自己的長處來要求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賤而排斥,議論的人都稱贊他是良相。
高宗成為太子之後,加玄齡為太子太傅,仍或主持門下省事務,監管編撰國史像原來那樣。不久因撰寫《高祖太宗實錄》成,賜下璽書表彰,賜物壹千五百段。這壹年,玄齡因繼母去世丁憂服喪離開職位,朝廷特地下詔在昭陵賜給他墓地。不久,他又從回本官職位。太宗親征遼東時,命玄齡在京城留守,親手寫詔書說:“妳擔負蕭何壹樣的重任,我沒有後顧之憂了。”軍隊的兵器、戰士的糧食,都交給他下令處置調發。玄齡多次上書說不可輕敵,尤應當警惕小心。不久跟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詔重編《晉書》。
貞觀二十三年,皇上駕臨玉華宮,當時玄齡老病復發,皇上下詔令他睡在總留臺。到他漸漸病重,玄齡追赴玉華宮,坐偏轎入殿,將近到皇帝禦座才下轎。太宗對他流淚,玄齡也感傷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詔派名醫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員每天對他供應禦膳。如果他的病略能減退,太宗就高興得露出喜色;如果聽說病情加重,就變得滿面淒愴。後病情加重,就鑿開宮墻開門,多次派宦官問候。皇上又親自光臨,握手敘別,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訣別。不久去世,享年七十。朝廷三日不上朝。
柳芳說:玄齡輔佐太宗平定天下,在宰相位去世,總***有三十二年,天下人稱為賢相。可是無法形容他的偉大,德行可說是相當高深了。所以太宗平定外禍內亂,而房玄齡、杜如晦不談自己的功勞,王圭、魏征勸諫國君,而房玄齡、杜如晦讓位給他們,李世績、李靖善於統禦部眾而房玄齡、杜如晦采用他們的意見,使得政治得到太平,卻把善處歸給國君。說他們是唐宗室大臣,是很恰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