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溪口曾是水原三大碼頭之壹。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運使其成為川東、黔東的物資中轉站。至清代同治時,已發展成為人口稠密、繁華的集鎮,成為黃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抗戰時期,龍溪口商賈雲集,市場達到空前繁榮,成為湘黔交界的著名商埠和黔東南最大的物資集散地。
走進龍溪古鎮,兩條主要街道以“人”字形貫穿全鎮,古老的街巷四通八達,錯落有致。幸存的古建築依然古樸,“外白內靜,馬頭高,大和,坡頂壘墻”...以小房子為主的老房子,處處體現著明清時期的建築特色,石板街、花臺臺階,做工精致,質感極佳。道教、佛教、基督教寺廟雲集於此,陸遊、王昌齡、林則徐、程潛、賀龍等歷史名人都曾在此下榻。1936年,任、賀龍元帥率紅二、六軍團在龍溪口駐軍,並在春河源召開了著名的龍溪口會議,部署指揮了“水戰役”,在新晃、芷江交界處打擊追兵。2007年4月,被省政府批準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龍溪口在明清時期極為繁榮,湘黔桂粵南北的商人雲集斯裏蘭卡。各種商業應運而生,如顧航、煙行、酒鋪、餐飲店、豬牛店、油坊、布店、水果店、雜貨鋪、裁縫店,以及醉紅樓、夜來香、花雪月等妓院。街上的居民平時做些小生意,在臨街的鋪面裏,他們平靜地延續著祖祖輩輩從事的行業。如磨豆腐、炒花生、炒小米、餃子、炒年糕、煮油茶等。
走進古鎮,看到木匠和油漆工在窩棚裏忙碌。據介紹,新晃出臺優惠措施,加強古鎮保護和開發。只要按照統壹規劃改造的原則進行維護、裝修和運營,商戶就可以在古鎮免費租房20年。此舉吸引了眾多商家。許多商號、商會和商店得到重建和恢復,它們的經營迅速恢復,為古鎮的發展註入了新的活力。
新晃三拱橋分為上下兩層結構,上層為木質雨亭,下層結構為三座巨石砌成的大型石拱,橫跨龍溪河。數百年來,它成為隴西古鎮通往貴州的橋梁,具有商業、交通、友誼等多種功能。貴州玉屏、大隆、長嶺的商人去龍溪口做生意,必經此橋。三座拱橋不僅歷史悠久,還帶來了湘黔地區的人民團結和邊貿繁榮。
三座拱橋古建築保存完好,整體為石木結構。據記載,湘黔商人積極捐資修建這三座拱橋,並從北侗地區聘請能工巧匠建造。橋有四拱三拱,橋兩端各建七級石階,寓意“金山(3)”和“殷琦(7)”,體現了舊社會商人祈求富貴的樸素心理。
三座拱橋的現狀保存完好,周邊歷史和自然環境沒有改變,東起隴西古鎮,西至洪光古巷。
龍溪口的古建築,除萬壽宮外,還有虞宮、棗宮、太平宮、廟、鎮江閣、姚祠、三座拱橋。大多是古樸厚重、富麗堂皇、色彩斑斕、做工精細、充滿典雅別致的民居,是古鎮人民勤勞致富的象征,凝聚了龍溪口千百年的歷史和文明。在這裏,當妳舉手的時候,妳會觸摸到歷史的痕跡。壹磚壹瓦都在積澱著歷史,浸潤著文化,記錄著褪色、遺忘的過往,向人們鋪展著昔日風光的滄桑。徜徉在充滿歷史文化氣息的隴西古鎮,就像走進了壹條歷史長河,感受到了許多令人扼腕嘆息的跌宕起伏,感受到了壹種深厚而豐富的人文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