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地理位置,簡稱上海,位於北緯31度14分東經121度29分。上海地處長江三角洲前沿,東臨東海,南臨杭州灣,西接江浙壹帶,北臨長江口。上海地處中國南北海岸線的正中間,交通便利,腹地廣闊,地理位置優越。這是壹個很好的河港和海港。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和貿易港口。位於長江三角洲的東南端。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城市,也是中國重要的科技中心、貿易中心、金融和信息中心。上海地理位置優越,是中國對內對外的交通樞紐。上海不僅是壹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是現代革命運動的重要發源地之壹。目前,我們正按照振興上海、開發浦東、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方針,努力把上海建設成為外向型、多功能、產業結構合理、科學技術先進、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城市。上海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年平均氣溫約16℃。全年無霜期約230天,年平均降雨量約1200mm。但壹年60%的降雨集中在5-9月的汛期,汛期有三個雨季:春雨、梅雨、秋雨。上海面積6340.5平方公裏,占中國總面積的0.06%,南北長120公裏,東西寬100公裏。其中,市區面積2643.06平方公裏,郊區面積3697.44平方公裏;陸地面積6219平方公裏,水域面積122平方公裏。崇明島面積1041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三大島。上海有16個區,4個縣,***205個鎮,9個鄉,99個街道辦事處,3278個居民委員會,2935個村民委員會。。
有誰知道上海這些地名的來歷~ ~ ~上海路的名字來源於上海的街名命名,原因有以下幾點:第壹,來源於租界的影響。英租界之初,道路的名稱是隨意取的。1862年,英美租界並入英聯邦租界,如何整頓租界內的路名,眾說紛紜。最後雙方妥協,決定分別以中國省和市的名稱命名南北向和東西向的道路。1862年5月5日,英國領事麥華佗發布了《上海路命名備忘錄》,規定了南北街道壹律以行省命名,東西街道以城市命名的原則。第壹批命名為19路。為了紀念《南京條約》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利益,租界的行政人員將派克巷命名為南京路,而原來的領事館路則命名為中國首都北京路。但上海人壹度排斥外地人定的這些路名,稱南京路為主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依次稱為二路、三路、四路、五路,後來又把較短的北海路稱為六路。直到1949之後,上述外國人設置的路名才被統壹接受。有壹個例外。廣東路是東西走向的,但它有壹個省名。因為名字本來就是英文的,所以這條路就改成了“CantanRoad”,可以理解為早期中外交往中的“廣東路”和“廣州路”兩種。原名“廣州路”,國人譯為“廣東路”。第二,辛亥革命的產物。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區,市政建設也深受其影響。1912年修路時,命名了漢中路、滿洲路(今晉源路)、蒙古路、新疆路、* * *路。中華民族是壹個漢、滿、蒙、藏五大民族和睦相處的國家。原“總統路”改為“和諧路”,南川路宏沿蘇州河路段改為“光復路”,東段改為“國慶路”,新閘橋改為“大同路”。第三,民族資本興盛時期的產物。民國初年,上海的民族資本迅速發展,向閘北地區聚集。為了表達振興中華、繁榮民族的願望,新建的道路被命名為中心路、永興路、中華新路、紅星路、華盛路、華昌路、李玟路、民德路。第四,“大上海計劃”的產物。目前上海五角場、江灣周邊道路多為“人”和“國”。因為民國時期有壹個“大上海計劃”,在道路建設上計劃以五角場為中心放射狀建設五條主幹道,主幹道之間有支路相連。與松湖路、黃興路平行的道路,以“民”、“國”字作為道路名稱的首字,如閩清路、閩粵路、民益路、閩莊路、傅敏路、國和路、郭靖路、吉果路等。凡與湘陰路並行者,應以“正”、“福”取路名首字,如:路、路、正本路、正西路等。後來由於日軍入侵上海,“大上海計劃”停止,以“福”字頭的道路也沒有完工。五、* * *城市小調整小變化。抗戰勝利後,* * * *用復興、建國、中正等名稱作路名:為紀念民國英雄,部分道路以林森、梅綺、時穎命名。六、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年,* * *只更改了少數道路的名稱,仍沿用既定地名命名的標準。1979期間,上海成立了市、區、縣三級地名管理機構,進行地名普查和命名工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是隨著市政建設的發展,取消了壹些原有的道路,增加了壹些新的道路;與此同時,由於浦東新區和其他開發區的建設,增加了數百個新的住宅區,道路數量迅速增加。這些路都是用帶有新時代氣息的名字命名的。縱觀上海地名命名史,可以看到四點經驗:1,尊重城市形成發展歷史,使地名成為每個時期的生動紀念;2.尊重“外國人”的參與,不全盤否定外國人留下的地名;3.以既定地名命名為主,不排除適當用壹些名稱作為地名;4.在改革時期,必須有體現改革精神的新地名。隨著上海的不斷發展,城市面積正以驚人的速度擴大。道路名稱的需求更加豐富,相應的規則只能基於壹個總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盡量使用國內的地名作為路名,命名區域在全國的位置要大致相當於這條路在上海的位置,不影響原有的主幹道。這可能是表達全國大同、四海壹家的壹種方式,也會削弱上海人的本位意識。但當這種表達欲太強時,地名的地域色彩也會被剝離。東西向道路以城市命名,南北向道路以省份命名,所以南京路、延安路、福建路、山東路不壹定比紐約第五大道或第十六大道更有個性。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上海邊緣出現了區域路名集群的有趣局面,同壹省份的地名壹起集中在地圖上。西南角出現欽州路、柳州路(均為廣西地名),東北角出現鞍山路、雙陽路(東北地名),北面出現呼瑪路、呼蘭路(黑龍江地名)。事實上,這個規則在上海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但它壹直隨著市區的擴張而工作。同時,新的命名應考慮到它不會影響原有的道路名稱。所以有些地區在地圖上很近,但在上海很遠,還有很多東北集群等有趣的情況。最典型的是虹口區的赤峰路和多倫路,在上海的東北角。現在基本上都叫“上海路”或者“連雲港路”,很有意思。基於此,有安徽好事者問上海圖書館:為什麽上海沒有安徽路?很有口才。這個問題讓上海圖書館的壹些同誌很為難。我的主觀猜測是,從來沒有壹條路需要命名在有可能命名為“安徽路”的地方。妳知道為什麽沒有考證。
上海地名的由來路名也是地名的壹種,這樣便於記憶,朗朗上口,說話的時候知道怎麽寫最好,所以選擇知名的地名作為路名是個不錯的選擇。此外,上海路名字還有很多命名方法,具體如下:1。南北方向用省市縣名稱,如東西方向用四川路、河南路,二級路用南京路、北京路,如太倉路2。用的是老地名,比如老教場路。南站路3、起止法(郊區多見)例如楊高路(楊司-高橋)4、經緯法經壹路、魏武路5、張江高科對科學家的命名法東西方向用中國科學家的名字,例如郭守敬路南北方向用外國科學家的名字,例如牛頓路6、花區花木命名法東西方向用花的名字,例如南北方向牡丹路。比如:白楊路7。外高橋保稅區的外國命名法,每個外國名稱及其所在城市取壹個字。比如當時的美盛路、壹緯路、林德路的國民都做了壹個命名道路的規劃,沒有特別的方向,主幹道多采用各大省市的名稱。解放以來,這些路的名字沒怎麽變過。解放後新政權想改上海的路名,後來大量的國家地名就這樣出現了,當然也保留了壹些原有的路名。比如中華路就是原來的路名。壹般來說,上海道路的地名和全國各省的大致方向是壹樣的,比如中國的東北各省,體現在上海的地名上。松花江路、鞍山路等。在上海東北部的楊浦區。而上海地名的命名規則是:縱(南北方向)為省名,橫(東西方向)為省以下市、地區、縣名,如南京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延安路等。以及四川路、江西路、河南路、福建路、浙江路、貴州路、廣西路、* *路等。-垂直的。當然也有例外,比如廣東路,是省道,但是是橫向的。這個規律在後期的應用中基本是壹樣的,可能會有更多的特殊情況。比如成都路是豎著的,但是按照規則應該用在橫著的路名裏。推薦妳讀壹篇文章《上海:路名與城市解讀□本報駐上海記者攝影李的《私人記憶檔案》壹個熟悉的地名往往構成記憶的海洋,而壹個像珊瑚礁壹樣的地名卻守著壹個錯綜復雜的秘密,人與地名之間有壹種默契。有些很諷刺。周澤雄在《上海回憶錄》中寫道:“我的初戀是在花溪路展開的,這是壹個好兆頭,但正是在凱旋路,我陷入了愛情的滑鐵盧。還有壹次,當我以為自己把愛情從武寧路帶到了富民路,然後從市中心的向陽公園大步走到臨江公園,在壹條叫團結的路上,我和她差點丟了雞蛋。”地名有它的象征意義,但這種意義並不能像人民幣壹樣得到流通和集體接受,也就是不能字面,屬於妳,妳也不壹定能告訴別人。邱女士壹家住在四川路邊的壹個小別墅裏,盡管她與六個家庭合租。畢業於著名的復興中學,在四川北路的頂端。這條路的每壹寸瀝青水泥都見證了她20歲之前的青春。用她的話說,“我知道這條街上每個商店的每個櫃臺都賣什麽。”但是她的領地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邱女士每次回父母家逛四川路,都會發現壹些變化。說這話的時候,她的眼角止不住的向上移動,仿佛壹個女王在說後花園裏粗心的園丁沒有按照她的意願修剪,結果“壹塌糊塗”。她曾經是這條路當之無愧的主人,或者至少是主人之壹。她的丈夫周先生不是。他出生在海拉爾路,離四川路不遠。兩條路之間還有壹條路,名叫四平路。在人口密集的虹口區,四平路曾是壹條分界線,東邊是海拉爾路等地的棚戶區,主要是蘇北人,西邊是四川北路、歐陽路等廣東人後裔。在1949之後上海比較封閉的日子裏,四平路兩邊有兩個街區,兩個班,周老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通這兩個街區。周先生幾年前回到海拉爾路,看到他又愛又恨的棚戶區被拆了。成了新小區,均價7000元每平米。他說自己感覺“壹下子窒息了”,只能把車停好,抽很久的煙。每個人都有壹個關於地名的私人檔案袋,各種各樣的地名都被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單獨歸檔了。輸入城市的歷史密碼。對於壹個城市來說,地名就像壹組密碼。只有了解了城市的所有細節,才能壹壹破譯。上海城區不斷擴展的過程就是道路名稱不斷變化的過程。最早的上海市區僅限於黃浦區的南部,也叫石楠(以前是單獨的石楠區)。聚集了尚文路、魯鵬路、王雲路等壹批不規範的路名,以及翁家巷、吳佳巷等許多以當地姓氏命名的小巷。也許是上海太小,人口少,道路的混合名稱不會讓人迷路。隨著上海的變化,道路在拓寬、延伸、對接,這些路名也在逐漸消失。但這片區域作為上海核心的時間最長,有幾百年——對於年輕的上海來說,這個數字和史前沒什麽區別。1840之後,石楠北部的壹條小河“洋涇浜”開始引起註意。這條普通的河流成為了英租界南緣的界河,也成為了“東”與“西”兩種社會制度的界河。兩岸也成了標準的中外混合之地,於是壹系列中性詞被命名為“洋涇浜英語”。由於人口迅速膨脹,租界之間頻繁往來,河濱被填平鋪砌。取什麽路名,有些爭論,最後變成以英國國王命名,法語。
誰知道上海的歷史背景?打開世界地圖,妳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海位於太平洋西岸,中國最大的河流長江的入海口,中國海岸線的中部。面朝海洋,連接內陸的區位優勢,造就了這座城市的獨特氣質,江河縱橫,中西交匯。
上海有700多年的歷史,曾經是遠東的國際金融中心。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上海抓住浦東開發開放的歷史機遇,國民經濟、社會事業和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根據新壹輪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到2020年,上海將基本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壹。
上海陸地面積6340平方公裏,常住人口16萬,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和重要的港口城市。全市生產總值連續十壹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經濟開放程度不斷提高。來自65,438+000多個國家(地區)的外商在上海投資了近3萬個項目,涉及金融保險、貿易服務、現代物流、微電子、汽車、化工、鋼鐵制造等多個領域。上海港擁有萬噸級深水泊位74個,國際集裝箱碼頭20個,洋山國際集裝箱運輸深水港仍在建設中。浦東和虹橋機場的航班通往29個國家(地區)的141個城市。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在這裏聚集、輻射,是壹座充滿活力的城市。
上海也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西方現代建築博覽會的外灘,黃浦江兩岸風景秀麗,與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隔江相望,新建築眾多。這座城市的豫園、龍華寺和其他古代園林古跡令人神往。上海國際藝術節、國際時尚文化節等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令人目不暇接。南京路、淮海路、徐家匯商城等商業中心人頭攢動,最時尚的風景在流動。2010上海世博會將吸引7500萬海內外遊客。
上海路名的由來上海路的名字來源於上海路名的命名,原因如下:第壹,來自租界的影響。英租界之初,道路的名稱是隨意取的。1862年,英美租界並入英聯邦租界,如何整頓租界內的路名,眾說紛紜。最後雙方妥協,決定分別以中國省和市的名稱命名南北向和東西向的道路。1862年5月5日,英國領事麥華佗發布了《上海路命名備忘錄》,規定了南北街道壹律以行省命名,東西街道以城市命名的原則。第壹批命名為19路。為了紀念《南京條約》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利益,租界的行政人員將派克巷命名為南京路,而原來的領事館路則命名為中國首都北京路。但上海人壹度排斥外地人定的這些路名,稱南京路為主路,九江路、漢口路、福州路、廣東路依次稱為二路、三路、四路、五路,後來又把較短的北海路稱為六路。直到1949之後,上述外國人設置的路名才被統壹接受。有壹個例外。廣東路是東西走向的,但它有壹個省名。因為名字本來就是英文的,所以這條路就改成了“CantanRoad”,可以理解為早期中外交往中的“廣東路”和“廣州路”兩種。原名“廣州路”,國人譯為“廣東路”。第二,辛亥革命的產物。上海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地區,市政建設也深受其影響。1912年修路時,命名了漢中路、滿洲路(今晉源路)、蒙古路、新疆路、* * *路。中華民族是壹個漢、滿、蒙、藏五大民族和睦相處的國家。原“總統路”改為“和諧路”,南川路宏沿蘇州河路段改為“光復路”,東段改為“國慶路”,新閘橋改為“大同路”。第三,民族資本興盛時期的產物。民國初年,上海的民族資本迅速發展,向閘北地區聚集。為了表達振興中華、繁榮民族的願望,新建的道路被命名為中心路、永興路、中華新路、紅星路、華盛路、華昌路、李玟路、民德路。第四,“大上海計劃”的產物。目前上海五角場、江灣周邊道路多為“人”和“國”。因為民國時期有壹個“大上海計劃”,在道路建設上計劃以五角場為中心放射狀建設五條主幹道,主幹道之間有支路相連。與松湖路、黃興路平行的道路,以“民”、“國”字作為道路名稱的首字,如閩清路、閩粵路、民益路、閩莊路、傅敏路、國和路、郭靖路、吉果路等。凡與湘陰路並行者,應以“正”、“福”取路名首字,如:路、路、正本路、正西路等。後來由於日軍入侵上海,“大上海計劃”停止,以“福”字頭的道路也沒有完工。五、* * *城市小調整小變化。抗戰勝利後,* * * *用復興、建國、中正等名稱作路名:為紀念民國英雄,部分道路以林森、梅綺、時穎命名。六、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年,* * *只更改了少數道路的名稱,仍沿用既定地名命名的標準。1979期間,上海成立了市、區、縣三級地名管理機構,進行地名普查和命名工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是隨著市政建設的發展,取消了壹些原有的道路,增加了壹些新的道路;與此同時,由於浦東新區和其他開發區的建設,增加了數百個新的住宅區,道路數量迅速增加。這些路都是用帶有新時代氣息的名字命名的。縱觀上海地名命名史,可以看到四點經驗:1,尊重城市形成發展歷史,使地名成為每個時期的生動紀念;2.尊重“外國人”的參與,不全盤否定外國人留下的地名;3.以既定地名命名為主,不排除適當用壹些名稱作為地名;4.在改革時期,必須有體現改革精神的新地名。隨著上海的不斷發展,城市面積正以驚人的速度擴大。道路名稱的需求更加豐富,相應的規則只能基於壹個總的原則。這個原則就是盡量使用國內的地名作為路名,命名區域在全國的位置要大致相當於這條路在上海的位置,不影響原有的主幹道。這可能是表達全國大同、四海壹家的壹種方式,也會削弱上海人的本位意識。但當這種表達欲太強時,地名的地域色彩也會被剝離。東西向道路以城市命名,南北向道路以省份命名,所以南京路、延安路、福建路、山東路不壹定比紐約第五大道或第十六大道更有個性。在這種指導思想下,上海邊緣出現了區域路名集群的有趣局面,同壹省份的地名壹起集中在地圖上。西南角出現欽州路、柳州路(均為廣西地名),東北角出現鞍山路、雙陽路(東北地名),北面出現呼瑪路、呼蘭路(黑龍江地名)。事實上,這個規則在上海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但它壹直隨著市區的擴張而工作。同時,新的命名應考慮到它不會影響原有的道路名稱。所以有些地區在地圖上很近,但在上海很遠,還有很多東北集群等有趣的情況。最典型的是虹口區的赤峰路和多倫路,在上海的東北角。現在基本上都叫“上海路”或者“連雲港路”,很有意思。基於此,有安徽好事者問上海圖書館:為什麽上海沒有安徽路?很有口才。這個問題讓上海圖書館的壹些同誌很為難。我的主觀猜測是,從來沒有壹條路需要命名在有可能命名為“安徽路”的地方。與其考證不如考證為什麽沒有“安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