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關東軍司令部舊址位於長春市人民街與新發路交叉口西北。1932開工,1934年8月竣工。建築占地面積34萬平方米,主樓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它是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主樓地上四層,地下壹層。
日本關東軍悍然策劃並發動了“九?18日事變以武力占領了中國東北的土地。1931年底,關東軍勾結滿鐵成立關東軍統治部(後為特務署),加緊策劃殖民政權,成為偽滿洲國的實際統治者。關東軍瘋狂鎮壓東北人民的愛國抗日活動,掠奪東北資源,挑起對蘇聯和東南亞的侵略戰爭,犯下滔天罪行。
偽滿洲國時期,日本任命了7名關東軍司令。關東軍司令兼日本駐滿洲國大使,他領導其他各級行政機構。為了控制溥儀,關東軍司令部在溥儀身邊設立了壹個叫“宮內掛”的日本兵,負責控制和監督溥儀的壹切言行。因此,關東軍司令部是偽滿洲國名副其實的皇帝,是日本帝國主義控制偽滿洲國的最高機構所在地,是鎮壓中國人民的大本營。
據說關東軍司令部在建築結構和內部設備上采用了當時最流行的技術,在外觀上模仿了日本名古屋城墻的設計,共修建了三座塔,分別是中央塔和左右塔。並且使用了大量昂貴的材料,如有色金屬、天然大理石、白水泥等。和青銅瓦片被用來覆蓋塔和護墻。
大樓建成後,關東軍司令部在幾個主要建築之間秘密修建地下通道,壹個用於防空,壹個用於巷戰。所有工程都是關東軍工程師施工,沒有包括日本人在內的私人勞動力。挖出的土全部裝進彈藥箱,晚上用軍用卡車運到正在施工的凈月潭工地,用作築堤的土料。而且這個秘密瞞著蘇軍總部,1945之後在這裏駐紮了半年。
1932年,關東軍總部由沈陽遷至長春,先在滿鐵、新靖、南滿鐵路警備隊地方辦事處、日本駐長春總領事館(現吉林省政協大院內)、大和飯店等建築內。1933遷入日本關東局大樓,1934遷入新樓。同時,日本駐滿洲國大使館也設在該建築內。
8月1945日,日本關東軍總司令部向進入長春的蘇聯紅軍投降。8月22日,他按照蘇軍的命令搬出,自己摘下了塔上的菊花印(代表日本駐外機構的符號),東北的蘇軍總司令部進駐大樓。1946年成為民國國民革命軍新壹軍及之後的新七軍司令部。1948長春解放後,舊址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九航空學校使用。後1955,中共吉林省委使用。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信息來源:長春市旅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