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是室內傳統藝術、這種茶是在與日常生活完全隔絕的特殊場所,在特定的時間內舉行的藝術儀式,必須通過極其繁瑣的手續,使用特定的手法才能完成。
除了講究特殊的手法以外,茶道還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茶道的茶不是個人的茶,而是集體的、大家***有的。茶道的核心便是茶的聚會。所有參加茶會的與會者通過茶通的途徑,都可以擺脫現實社會的制約,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從內心深處變得融洽起來。
日本的茶道包括壹種精神主義,即強調清、靜、和、寂。在茶道的歷史上,有不少重名的人,為求心之道花費了壹生的時間。茶道正是建立在與世隔絕的基礎上的。所以它很自然地追求壹種獨特的精神境地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即所謂的求道性。
與此同時,茶道也具備趣味性,具有遊樂的性質。當然不排除壹些人是出於娛樂的目的參加茶道儀式的。實際上,茶道的求道性與趣味性並不矛盾,它們同時並存於茶道之中。
茶花是茶道的主要組成部分。壹般說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茶會才能舉行。首先,茶會是人們的聚會。人們壹邊品茗,壹邊開誠布公地把自己的心聲透露出來,以求心境的統壹。對談的感覺往往決定茶會的成敗與否。再則,茶會十分講究搭配。主人與客人通過茶道用具與茶具的合理搭配,將自己置身於協調的茶室空間之中。最後,茶道的具體禮法。主人接客時嫻熟、麻利的動作往往使茶會的興趣達到高潮。每壹份茶都包含著主人的心意。
舉辦茶會的房間稱茶室,也稱本席、茶席或者只稱席。茶室內設壁龕、地爐。地爐的位置決定室內席子的鋪放方式。壹般說來客人坐在操作人(主人)左手壹邊稱為順手席。客人坐在操作人右手壹邊稱為逆手席。客人經茶室特有的小出口進入茶室,傳說這種小出口是茶道始祖千利休模仿澱川小舟上的窗戶設計的。
主人根據茶道的禮法,在規定的位置上,按規矩取茶具、按壹定的順序制茶。為了使茶會獲得成功,茶道的禮法表演至關重要。正是茶道禮法將喝茶這壹平俗的日常生活習慣藝術化,成為茶道。禮法分三種即炭禮法、濃茶禮法、淡茶禮法。禮法的不同主要基於地爐(室內)與茶爐(室外)以及有無擱板決定程序的不同。表面上看起來既復雜又枯燥無味的操作程序,無論是位置、動作、順序、工具均按照科學的安排盡可能地合理,以避免各方面的浪費。
為燒沏茶水的地爐或者茶爐準備炭的程序稱炭禮法。無論是初座、還是後座都分別設有初炭禮法與後炭禮法。炭禮法的程序分為準備燒炭工具、打掃地爐(或茶爐)、調整火候、除炭灰、添炭、點香。
濃茶是茶道當中最鄭重其事的壹項儀式。主要必須穿黑色的帶白色紋飾的和服。禮法進行期間,主人與客人幾乎不進行對話。學習茶道壹般先從學習變通茶和薄茶開始。薄茶是茶道最基本的禮法。除薄茶、濃茶之外,由於流派的不同,有關器具的準備、圓竹刷(攪和茶葉末使其起泡沫)的使用、小綢布的疊法、茶杓的處理、搗茶葉末的方法都不盡相同。
茶道藝術中,器具的藝術欣賞占了很大的比例。"拜見器具"的說法本身以可以證明這壹點。茶道用器具可分為四類:即接待用器具;茶席用器具;院內用器具;洗茶器用器具。其中接待用器具和茶席用器具是同客人直接見面的器具即鑒賞物品。而院內用器具和洗茶器用具則是消費品。通常前者是作為茶具,後者是作為雜器為人使用的。下面簡單地介紹壹下這些器具的種類及用途。
接待用具包括壁龕處懸掛的軸字、軸畫、吸煙用具、茶碗。茶席用具包括裝飾壁龕的用具。有關炭的禮法的用具,茶道禮法用具。懷石餐用具。
茶席用具包括壁龕裝飾器具、掛軸、花瓶。
炭禮法用具包括:釜、茶爐、香盒、灰器、炭鬥。
茶道禮法用具包括擱板、水碗、茶碗、茶葉罐。茶器、茶杓、蓋置、建水(盛涮洗茶碗後不要的水的容器。多為陶器制品,也有的是用薄木片做的圓盒)。
懷石餐的用具包括折敷(壹種用薄木片作的容器,裝米飯和大醬湯)、碗(飯碗、大醬湯碗、盛煮茶的碗)、向付(壹種陶瓷器小缽,盛膾物用)、八寸(壹種約24公分、四方形杉木質的器皿。用來盛酒肴)、烤物缽(壹種稍大壹些的陶瓷器)、酒器。
院內用具包括草履、圓形座墩、院內用柄杓、手桶水屋(茶室隅角洗茶器處),用具包括銅鑼、水壺、茶巾盆、圓竹刷(攪和茶葉末使起泡沫的刷子)、茶巾、柄杓等。
日本茶道分幾個流派,它們分別以各自的家元(家主)為中心,使自家的傳統得以傳承。家元(家主)擁有許多弟子,經過從師從藝階段,獲得家元(家主)發給的證書,凡獲取準師範、師範證書的人都接受過茶道的啟蒙教育。 今天日本的茶道流派很多,從最古老的擁有400年歷史的利休派到近幾年才誕生的新流派,都具有各自的特點。從茶會的組織法、茶道禮法的規矩看各有千秋。下面簡要介紹幾個流派。
千家流派的始祖是千利休。千利休的孫子宗旦(亦稱千家中興之祖)隱居時期,千家流派分成了三個系統。表千家。始祖為宗旦的三兒子江嶺宗左。家元(家主)總稱"不審庵"。表千家繼承了千利休傳下來的茶室、茶庭,保持了正統的閑寂茶的風格。裏千家,是由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開創的流派。裏千家繼承了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在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個千家,今日庵則成了裏千家。武者小路千家。始祖為宗旦的二兒子壹翁宗守,號稱"官休庵"。該流派是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命名的,藪內流派。始祖名藪內儉仲。當年藪內曾同千利休壹道從師於武野紹鷗。藪內流派的座右銘是"正直清靜"、"禮和質樸",善長書院茶和小茶室茶。遠州流派。始祖名小堀遠州。以書院茶為主。
按照茶道的規矩,必須吃過飯後才能喝濃茶,這樣茶有可能更加美味。正式的茶會在喝濃茶之前,必須吃壹頓簡單的飯菜,這種飯菜稱懷石餐。傳說懷石餐出自古時候的壹個故事。相傳禪院的修行僧為了忘掉饑餓,便在懷中揣上壹塊有溫氣的石頭。懷石餐為素食,所以它不是以濃味佳肴為主的豪華菜肴 。
日本茶道
茶道是什麽?茶道就是為客人準備茶水的壹種高度形式化的方法,從飲茶的形式中體味人生,如此而已。日本茶道來源於中國,但是卻走了壹條與師父不同的道路,從茶道到陶瓷,似乎無壹例外的都能另辟蹊徑,這或許是日本這個徒弟的可怕之處。
日本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紀,但茶葉的傳入則是由遣唐使來完成的。日本古代沒有原生茶樹,也沒有喝茶的習慣。自從奈良時代的遣唐使們把茶葉帶回日本之後,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芽了。
唐朝的茶會大抵如此:壹套茶具,其中包括使用木炭燒火的銅盆、水壺、水缸、廢水碗、壹個盆式支架放著壹只竹勺、壹副用來夾木炭的夾子和壹個放壺蓋的圓形支架。茶葉則是將茶樹的葉子炒熟、發酵,再擠壓成型而制成的。將碾碎的茶放進茶壺,加入水將其煮沸,再盛入陶瓷茶杯。這是最簡單的吃茶法。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公元七六七年~八二二年,日本天臺宗始祖)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並開始在近畿的阪本壹帶種植,據說這就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到了鐮倉時代,禪僧榮西在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還將優質茶種帶回日本傳播。他於公元壹二壹壹年寫成了日本第壹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於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級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作壹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局限在皇室的周圍,內容與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自鐮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為靈丹妙藥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為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與中國的發酵茶葉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將蒸過的茶葉自然幹燥,研成粉末的茶葉就稱?quot;抹茶‘(末茶)。到室町時代,畿內的茶農為對茶葉進行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展成為許多人品嘗茶葉的娛樂活動,並發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這壹時期,武士階層為主角的‘鬥茶‘成為茶文化的主流,遊藝性為其主要特點。到十三世紀,新興的武士階級憑借雄厚的財力經常舉辦以品嘗各地茶葉來賭博的鬥茶會,極盡奢華以用來炫耀財富並擴大交際。後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鬥茶進行了提煉,為向宗教性質的‘書院茶‘過渡準備了條件。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他隱居的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地面用榻榻米鋪滿,壹***用了四張半。這種全室鋪滿榻榻米的建築設計為後世所借鑒,形成了各式各樣?quot;茶室‘。此前的鬥茶會在較大的空間舉行,顯得喧鬧而不註重禮儀;而同仁齋將開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間進行了縮小和封閉,這就給茶道的形成創造了穩定的室內空間。這種房間稱為書院式建築,在其中進行的茶會就稱為‘書院茶‘。‘書院茶‘要求茶室絕對肅靜,主客問答簡明扼要,從而壹掃鬥茶的雜亂之風。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的結合的任務,並且基本確立了現行的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總之,到室町時代末期,茶道的誕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日本茶道的祖師首先創立茶道概念的是十五世紀奈良稱名寺的和尚村田珠光(公元壹四二三~壹五零二年)。公元壹四四二年,十九歲的村田珠光來到京都修禪。當時奈良地區盛行由壹般百姓主辦參加的‘汗淋茶會‘(壹種以夏天洗澡為主題的茶會),這種茶會首創的采用了具有古樸的鄉村建築風格的茶室--草庵。這種古樸的風格對後來的茶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日本茶道的壹大特色。村田珠光在參禪中將禪法的領悟融入飲茶之中,他在小小的茶室中品茶,從佛偈中領悟出‘佛法存於茶湯‘的道理,那首佛偈就是大家都熟悉的‘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染塵埃。‘村田珠光以此開創了獨特的尊崇自然、尊崇樸素的草庵茶風。由於將軍義政的推崇,‘草庵茶‘迅速在京都附近普及開來。珠光主張茶人要擺脫欲望的糾纏,通過修行來領悟茶道的內在精神,開辟了茶禪壹味的道路。據日本茶道聖典《南方錄》記載,標準規格的四張半榻榻米茶室就是珠光確定的,而且專門用於茶道活動的壁龕和地爐也是他引進茶室的。此外,村田珠光還對點茶的臺子、茶勺、花瓶等也做了改革。自此,藝術與宗教哲學被引入喝茶這壹日常活動的內容之中並得到不斷發展。
繼村田珠光之後的壹位傑出的大茶人就是武野紹鷗(公元壹五零二~壹五五五年)。他對村田珠光的茶道進行了很大的補充和完善,還把和歌理論輸入了茶道,將日本文化中獨特的素淡、典雅的風格再現於茶道,使日本茶道進壹步的民族化了。在日本歷史上真正把茶道和喝茶提高到藝術水平上的則是日本戰國時代的千利休(公元壹五二二~壹五九二年),他早年名為千宗易,後來在豐臣秀吉的聚樂第舉辦茶會之後獲得秀吉的賜名才改為千利休。他和藪內流派的始祖藪內儉仲均為武野紹鷗的弟子。千利休將標準茶室的四張半榻榻米縮小為三張甚至兩張,並將室內的裝飾簡化到最小的限度,使茶道的精神世界最大限度的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使得茶道更易於為話憒籩謁?郵埽?喲私崾?巳氈局惺啦璧瀾綈偌藝?木置妗M?保?Ю?蒓菇?璧來嶼?枰惶宓淖誚濤幕?乖囪俺5謀糾疵婺俊K?瘓杏謔蘭涔?系拿?杈擼鈑悶匪媸幟橰醋魑?璧烙鎂擼?康魈邐逗‘本心‘;並主張大大簡化茶道的規定動作,拋開外界的形式操縱,以專心體會茶道的趣味。茶道的‘四規七則‘就是由他確定下來並沿用至今的。所謂‘四規‘即:和、敬、清、寂。‘和‘就是和睦,表現為主客之間的和睦;‘敬‘就是尊敬,表現為上下關系分明,有禮儀;‘清‘就是純潔、清靜,表現在茶室茶具的清潔、人心的清凈;‘寂‘就是凝神、摒棄欲望,表現為茶室中的氣氛恬靜、茶人們表情莊重,凝神靜氣。所?quot;七則‘就是:茶要濃、淡適宜;添炭煮茶要註意火候;茶水的溫度要與季節相適應;插花要新鮮;時間要早些,如客人通常提前十五到三十分鐘到達;不下雨也要準備雨具;要照顧好所有的顧客,包括客人的客人。從這些規則中可以看出,日本的茶道中蘊含著很多來自藝術、哲學和道德倫理的因素。茶道將精神修養融於生活情趣之中,通過茶會的形式,賓主配合,在幽雅恬靜的環境中,以用餐、點茶、鑒賞茶具、談心等形式陶冶情操,培養樸實無華、自然大方、潔身自好的完美意識和品格;同時,它也使人們在審慎的茶道禮法中養成循規蹈矩和認真的、無條件的履行社會職責,服從社會公德的習慣。因此,日本人壹直把茶道視為修身養性、提高文化素養的壹種重要手段。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麽茶道在日本會有著如此廣泛的社會影響和社會基礎,且至今仍盛行不衰了。日本茶道的流派
現今日本比較著名的茶道流派大多和千利休有著深厚的關系,其中以裏千家最為有名,勢力也最大。自千利休在秀吉的命令下剖腹自殺之後,千家流派便趨於消沈。直到千利休之孫千宗旦時期才再度興旺起來,因此千宗旦被稱為‘千家中興之祖‘。到了千宗旦的晚年,他隱居之後,千家流派便開始分裂,最終分裂成三大流派,這就?quot;三千家‘的由來。下面簡單的介紹幾個流派:
表千家:千家流派之壹,始祖為千宗旦的第三子江嶺宗左。其總堂茶室就是‘不審庵‘。表千家為貴族階級服務,他們繼承了千利休傳下的茶室和茶庭,保持了正統閑寂茶的風格。
裏千家:千家流派之壹,始祖為千宗旦的小兒子仙叟宗室。裏千家實行平民化,他們繼承了千宗旦的隱居所‘今日庵‘。由於今日庵位於不審庵的內側,所以不審庵被稱為表千家,而今日庵則稱為裏千家。
武者小路千家:千家流派之壹,始祖為千宗旦的二兒子壹翁宗守。其總堂茶室號?quot;官休庵‘,該流派是‘三千家‘中最小的壹派,以宗守的住地武者小路而命名。
藪內流派:始祖為藪內儉仲。當年藪內儉仲曾和千利休壹道師事於武野紹鷗。該流派的座右銘為‘正直清凈‘、‘禮和質樸‘。擅長於書院茶和小茶室茶。
遠州流派:始祖為小堀遠州,主要擅長書院茶。
日本茶道的茶事
日本人相當註重形式,茶道便是這樣的壹種體現。他們喜歡當著客人的面準備食物,像鐵板燒,讓客人不僅能吃到食物,還能學習到烹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日本茶人在舉行茶會時均抱有‘壹期壹會‘的心態。這壹詞語出自江戶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湯壹會集》。書中這樣寫到?quot;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壹期壹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復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壹生壹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壹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此便是:壹期壹會。‘這種‘壹期壹會‘的觀念,實質上就是佛教‘無常‘觀的體現。佛教的無常觀督促人們重視壹分壹秒,認真對待壹時壹事。當茶事舉行時,主客均極為珍視,彼此懷著‘壹生壹次‘的信念,體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壹般在世間轉瞬即逝,並由此產生***鳴。於是與會者感到彼此緊緊相連,產生壹種互相依存的感覺和生命的充實感。這是茶會之外的其他場合無法體驗到的壹種感覺。茶事的種類繁多,古代有‘三時茶‘之說,即按三頓飯的時間分為朝會(早茶)、書會(午茶)、夜會(晚茶);現在則有‘茶事七事‘之說,即:早晨的茶事、拂曉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飯後的茶事、專題茶事和臨時茶事。除此之外還有開封茶壇的茶事(相當於佛寺的開光大典)、惜別的茶事、賞雪的茶事、壹主壹客的茶事、賞花的茶事、賞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題,比如某人新婚、喬遷之喜、紀念誕辰、或者為得到了壹件珍貴茶具而慶賀等等。茶會之前,主人要首先確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壹般為身份較尊貴者,像千利休之於豐臣秀吉。確定了主客之後再確定陪客,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壹定的關系。決定客人之後便要開始忙碌的準備茶會了,這期間客人們會來道謝,因為準備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門前接待壹下即可。壹般茶會的時間為四個小時,太長容易導致客人疲憊,太短又可能無法領會到茶會的真諦。茶會有淡茶會(簡單茶會)和正式茶會兩種,正式茶會還分為‘初座‘和‘後座‘兩部分。為了辦好茶會,主人要東奔西跑的選購好茶、好水、茶花、做茶點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會之前還要把茶室、茶庭打掃的幹幹凈凈,客人提前到達之後,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來觀賞茶庭並體會主人的用心,然後入茶室就座,這?quot;初座‘。主人便開始表演添炭技法,因為整個茶會中要添三次炭(正式茶會的炭要用櫻樹木炭),所以這次就稱為‘初炭‘。之後主人送上茶食,日語為‘懷石料理‘(據說和尚們坐禪饑餓時將烤熱的石頭揣在懷裏以減少饑餓感,故稱)。用完茶食之後,客人到茶庭休息,此為‘中立‘。之後再次入茶室,這才是‘後座‘。後座是茶會的主要部分,在嚴肅的氣氛中,主人為客人點濃茶,然後添炭(後炭)之後再點薄茶。稍後,主人與客人互相道別,茶會到此結束。茶會通常有紀錄,紀錄的內容包括與會眾、壁龕裝飾、茶具、飯菜、點心等情況,有時還加入與會眾的談話摘要和紀錄者的評論。這種紀錄叫‘會記‘。古代有很多著名茶會的會記流傳下來,成為現代珍貴的資料,如《松屋會記》、《天王寺屋會記》、《今井宗久茶道記書拔》、《宗湛日記》等被稱為四大會記。
日本茶道的茶具
說起日本的茶道離不開茶道用具,茶具是茶道最具表現力的載體之壹,強調同季節時令相適應,同時還要與茶室的布置協調統壹,有助於營造和諧的氣氛。茶具的種類繁多,陶瓷器、漆器、鐵器、銅器、土器、木器、竹器等等都有茶具的身影;大至用具陳設架、茶爐,小到茶勺、酒杯都可稱為茶具,但我們常說的茶具則專指飲茶用具,包括茶碗、茶壺、茶入、花入(插花的壺或筒)、水指(洗手的水具)、茶勺等。茶器是兼具觀賞與使用的器具,分為客廳用具(公用)和本席用具(專用)。日本茶道的茶具大致分為兩類:壹類是泡濃茶用的陶瓷小壺,叫?quot;茶入‘,根據形狀不同分為‘肩沖‘、‘茄子‘、‘海壺‘、‘文琳‘等;另壹類叫做‘薄茶器‘,顧名思義是泡薄茶的,也分很多形狀。在所有的茶具中價值最高、品種最多、最為考究的當屬茶碗。茶碗壹般為陶瓷制品,也有石制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茶碗可算作整個茶具類的代名詞。戰國時代由千利休設計指導,著名陶工長次郎制作?quot;樂‘茶碗可算是當時的日本產茶碗的頂級作品,可惜的是在歷代日本戰國遊戲中,樂茶碗的價值總是不高。
下面簡單的介紹壹些比較有名的茶器:
有樂茶碗:屬於大井戶茶碗類,因織田信長之弟有樂齋持有而得名。被譽為有女性的曲線美的茶碗,使用了含有鐵成分的枇杷色釉藥。
白天目茶碗:產自中國天目山,故名。
赤樂早船:千利休在京都舉行茶會時用早晨的快船將其從大阪取來,故名為早船。屬於利休七式(七件名茶碗)之壹,現存於日本畠山紀念館。
赤樂無壹物:這也是赤樂茶碗,《信長野望》和《太閣》系列均有其出現。
國司茄子:被稱為‘天下第壹茄子‘,因最初為伊勢國司北畠家持有而得名。
本能寺文琳:本來叫做朝倉文琳,因最初為朝倉義景所有而得名。後落入織田信長之手,後信長將其進獻給本能寺,故名。
初花肩沖:名稱來自於足利義政的《金葉集》中藤原盛房的和歌「夏山の青葉まじりのおそざくら初花よりもめづらしきか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