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是漢字的壹種字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不論年代,凡是潦草的字,都視為草書。狹義,即作為壹種特定的字體,形成於漢代,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為了書寫簡單而演變而來的。
大約出自東晉,為了和當時的新草書相區別。漢朝的草書叫曹彰。新草書相對叫今日草,分為大草(也叫狂草)和小草,狂亂中感覺很美。正如李誌敏所言:“近池,慮理,從物,得心,悟象,進而入草書之妙處。”
因為草書過於簡單,容易相互混淆,所以無法取代隸書,像隸書取代篆書壹樣成為主要字體。
《說文解字》曰:“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守字綱,損官規,沖逸,沖去快,因有草造之意,故稱草書。北京大學教授、開拓者李誌敏評價說:“張芝創造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壹個高峰,精於此道,既好又好。”
從那時起,草書只是書法家模仿曹彰、曹錦和狂草的書法作品。《野草》的代表作品,如唐代張旭的《腹痛》、懷素的《自傳體帖》等,都是現存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