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塔米拉洞窟位於西班牙坎塔布利亞自治區的桑蒂利亞納·德耳馬爾附近。這些巖洞在距今11000~17000年前已有人居住,壹直延續至歐洲舊石器文化時期。
公元1879年,西班牙考古學者桑圖拉帶著小女兒再次來到阿爾塔米拉山洞尋找古代遺物。他專註於在地下發掘,無事可做的小瑪麗雅東張西望,突然驚叫起來“爸爸看,這裏有牛!牛!”當父親擡頭順著女兒的手指望見壁面上的野牛時,眼前出現的簡直是神奇:洞頂和壁面上畫滿了紅色、黑色、黃色和深紅色的野牛、野馬、野鹿等動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畫在洞頂上的,長達15米的群獸圖,***有20多頭,動物的身長從壹米到兩米以上。野牛有臥、站、蜷曲、掙紮等各種姿勢,十分真實生動。
最突出的是長達2米的《受傷的野牛》。它刻畫了野牛在受傷之後的蜷縮,準確有力地表現了動物的結構和動態。
2、法國拉斯科洞窟壁畫
拉斯科洞窟位於法國多爾多涅省蒙尼克鎮附近,是韋澤爾河谷中的壹座洞窟。1940年,多爾多涅鄉村的四個兒童帶著狗在追捉野,突然野兔不見了,緊追的狗也不見了,孩子們這才發現兔和狗跑進壹個山洞,他們帶著電筒和繩索也進入洞裏,結果發現壹個原始人龐大的畫廊,這就是同阿爾塔米拉洞齊名的拉斯科洞窟壁畫,被譽為“史前的盧佛宮”。
拉斯科洞窟崖壁畫給人的印象是線條粗獷、氣勢磅礴、動態強烈,與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的靜態恰好形成對比。畫面已經初顯構圖意識,比如:前洞的六只大牛,組成圓圈,朝壹個方向奔跑。
壹塊突出的巖石上,畫著壹著名的人類古老場景:壹頭野牛正沖向壹個鳥人,鳥人附近有壹只鳥站立在枝頭,野牛身上則已被壹枝矛剌穿,腹下流出大量的腸子,但還在拼命地掙紮,向人沖去。圖中的人物很值得註意,其形態被圖案化了,長著鳥頭或是戴著鳥冠,右手握著頂端呈鉤狀的工具,可能是矛棒或標槍,雙手各生長著四個指頭,腳下還殘留著矛棒的斷片,和野牛組合在壹起,似乎受了傷的樣子。該鳥人有人認為是偽裝成動物的獵人,有人認為是巫師正在為祈求狩獵的豐收施行巫術。
拉斯科洞窟壁畫的馬中,最令人囑目的是所謂的“中國馬”,其因形體頗似中國的蒙古馬種而得名。畫中的馬正處於懷孕期,這與祈求增殖的觀念有關;馬的造型輪廓分明,線條流暢,比例造當;制作時巧妙地利用巖石的高低變化而與雕畫結合,盡管是采用單色平塗,卻取得了立體效果,有壹定的體積感;在色彩的處理方面也有其獨到之處,大面積的馬身著明亮的黃色,馬鬃塗黑色,形成明快的對比。
上述介紹的西班牙和法國洞窟壁畫,充分顯示了人類“嬰兒”時期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偉大的創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