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歷史長河,每個時代的器物都有自己獨特的“味道”,從造型、工藝、裝飾、圖案等方面都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民族文化和民俗。
明清時期流行壹種玉佩,形狀扁平,如雙喜、花瓶、海棠、圓形、橢圓形等。正反面常飾以少年、宮女、貴族、動物、花鳥、山水等人物。,有的還刻有詩詞、吉祥話等。,或者作者署名。這種玉牌在明代中後期以後開始常見,到了清代非常流行。明清玉牌在形制、題材、刀法上略有不同,兩個時代的特征更為明顯。通過對它們各方面的比較研究,可以加深對這類玉器品種的認識,有助於這方面的斷代鑒定。
先介紹壹下明代玉牌的特點:1,形制特點:常見的扁長方形、橢圓形、分形形制,額頭上部(也有上下兩端)常有鏤空裝飾,如對稱或分離的真龍紋、鳳凰紋、雲紋等。
山東濟南明陵出土的壹件白玉牌,表面呈扁長方形,土黃色糜爛,額部雕有兩條相對的龍。龍的上唇相連,嘴張開,耳朵向後立,身體彎曲,尾巴分叉卷曲;該儀器的表面雕刻有壹個平面紋理的浮雕,有圓形的眼睛。回頭看,它脖子後面有毛,前腳向前彎曲,後腳彎曲伸展,長尾巴穿過後腿。四肢與大腿關節處飾有卷雲紋,背部刻有平行雙中脊。脊兩側有“=”圖案,是明初的代表風格。
上海寶山顧村朱壽成墓出土的壹件明代萬歷年間玉牌,殘長3.4厘米,寬2.6厘米,厚0.75厘米,材質為羊脂白玉,呈扁長方形。該裝置的上端有壹個原始的環形按鈕,出土時已損壞。兩面也是用淺浮雕的方法雕刻,姿態各異。所有的蛤都是橢圓形的頭,細長的眉毛,紡錘形的眼睛,或寬或窄的鼻子,或長的角;壹回頭,低頭、縮頸、屈身,四肢細而有力,腳分三爪;長尾通過壹條後腿卷曲,或再次劈開,纏繞在雲上,是明代中後期紋的代表樣式。該裝置的側面裝飾有S形格子。
2.裝飾圖案:主題圖案為人物、山水、花鳥等常見圖案。,或與正面圖案同,背面刻有詩詞或吉祥文字,器側常見幾何圖案。紋路見上。
湖北潛江隆慶明四年歐陽靖墓出土的同治子紋玉牌,長5.5厘米,寬4.5厘米,青花,扁平,略呈亞形;壹個正面淺浮雕的男孩,面帶微笑,穿著寬大的袖子,雙手捧著靈芝行走;背面中間刻篆書,印“福壽”。裝置上下兩端中間有壹個孔,孔的直徑為1.5mm;前額和頭部周圍前後刻有靈芝狀雲紋,上端穿孔;在裝置中間部分的兩側腰部有壹個圓形的乳房。
山水人物玉牌,長4.4厘米,寬3.4厘米,白玉,扁長方形,額上刻有龍紋,器正面刻有淺浮雕,遠山近水,浮雲,亭臺樓閣,岸邊垂柳,小舟小橋,路人行色匆匆;背面有七個草書言行:“雪中有兩鳳闕,雨裏有千人。”五峰山人。長方形碑文上印著“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