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古玩市場 - 明初紅瓷的釉面應該有什麽特點,氣泡應該有什麽特點?

明初紅瓷的釉面應該有什麽特點,氣泡應該有什麽特點?

根據對博物館和民間收藏的洪武時期民窯瓷器以及景德鎮瑤裏窯民窯遺址的調查可以得知,明代洪武時期民窯瓷器種類不多,主要是碗、盤、罐、高足杯、高足碗、瓶等日用瓷器。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出土的洪武瓷器來看,主要有瓜形罐、雙紮罐、小方罐、小桃形罐、葫蘆形罐、帶扣小蓋罐、小圓盒等。大部分只有5厘米到7.5厘米高,比國內的日用瓷要小,但成型技術相對熟練,造型新穎活潑。從窯裏窯遺址出土的洪武瓷器樣品來看,切邊工藝不夠精細。腳中央有個乳頭,腳的切割和腳邊的裝飾不夠整齊。有青花碗,淺碗,肚扁,心圓。這還是元代的疊燒做法,洪武時期還在用。

從景德鎮瑤裏窯整個窯址堆積的瓷質廢料可以看出,其原料加工並不精細,無論是大小器物的坯體都比較粗大粗糙。但由於土質較好,瓷器質地優良,胎體顏色相當白,外露部分有淺淺的燧石紅現象。

琺瑯彩的釉色相當復雜,不同作坊的配釉工藝水平有高有低。景德鎮窯裏窯遺址在壹個傾斜的山坡上,對面是壹條河。瓷片、窯具等廢棄物堆積得很厚,遺物散落壹大片。推測應該有很多作坊。有相當多的瓷片琺瑯較厚,白度較低,呈藍色或灰色,也有壹些瓷片碎片較細。有的作坊工藝水平較高,如青花、釉裏紅等標本,白度較高,質地細膩。無論哪種洪武窯瓷器,都有壹個* * *相似性,就是釉面不夠光滑,釉色不夠均勻,有壹些流釉、縮釉的現象。

洪武時期青花瓷上沒有正式書寫皇帝年號,因此很難判斷青花瓷是民窯還是官窯產品。筆者通過對瑤裏窯的考察,發現了洪武民窯青花瓷的特點。因為瑤裏窯在遠離景德鎮珠山禦窯廠的山區,是民窯區。所用鈷料均為國產鈷料。從藍色線條的顯色效果來看,青花鈷料質量不高,不純,顯色不亮,藍色深灰色,線條暈泡,有黑褐色斑點的斑點。因為大部分瓷器體積小,繪畫受限,所以多以簡筆畫畫花卉。圖案是用粗快的線條畫圓畫弧,形成大的雲紋圖案,纏繞的枝藤,人物,飛舞的風,菊花和閑花野草。有的圖案散亂,幾筆就畫出壹朵牡丹。葉子有點像元代青花上的葫蘆,但簡單多了。

窯裏窖藏遺址發現釉下紅瓷,即出現釉下紅色裝飾,包括高足杯、小口杯等產品。阜康寧遺址中也發現了杯狀瓷器標本,是同樣風格的窯裏窯產品。瓷器上的花紋不多,釉下紅泡流不良,紅色不艷麗,有的是暗深紅色。大部分圖案中心為黑色,邊緣為灰色,略帶紅色。圖案比青花簡單,沒有青花瓷那樣的大圓大弧構成的圖案,也沒有復雜的藤蔓和文字。

明代皇家窯廠的建立

所謂禦窯廠,是指由皇室或政府經營的瓷器作坊,專門為皇宮或統治集團提供瓷器。明代的景德鎮有禦窯廠,也就是常說的官窯。明代禦窯廠的建造時間眾說紛紜,依據也不盡相同。有人認為是洪武二年(1369)建立的,有人認為是洪武後文健四年(1402)建立的,有人認為是宣德建立的更晚。洪武二年建窯的論者,主要依據《清蘭譜》卷壹《景德鎮陸濤》中的插圖:“明洪武二年,在鎮竹山設禦窯廠,置官督之,以燒京。”他還說:“以上所述,應采用公的《葉濤圖說》。”唐娟邀請了雍正、乾隆時期著名的窯監唐穎。以及“重修侯郵陶之印”

碑文說:“我洪武末年建禦廠,巡撫為中官。”此外,將事情原委說“明惠宗文健四年,中午,開始開窯燒,解京用”元末,景德鎮戰事激烈。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做皇帝的八年前,他的地方政權就在朱元璋的指揮之下。到洪武二年,皇帝登基兩年,無論是祭神祭祖的器物,還是宮廷的家用器皿,都需要瓷器。因此,可以在元浮梁瓷業局管理的官窯基礎上,設立禦窯。只是明初百度待興,禦窯廠規章制度不健全,生產的瓷器不壹定符合朝廷需要,不能正常運轉。因此,說到文健的四年,這個詞是“開窯燒”,而不是“建窯”。或許在此之前,禦窯廠有時開窯,有時不開,就是有命就燒,沒命就放。《大明會典》中“陶”的文獻很能說明問題:“洪武二十六年(1393),決定燒器等物要制樣,計算人工材料。多了就帶工匠去北京,立窯開工,少了就搬到饒、楚等地燒。”可見此時的景德鎮只是選擇燒瓷的地點之壹,滁州龍泉也是壹個備選地點。因此,筆者認為洪武禦窯廠成立於第二年,也生產瓷器,但並未正常運轉。洪武末年(實際上是文健四年)以後,朝廷派了壹個中官監督窯址,窯址運轉正常。景德鎮以外沒有為朝廷燒瓷的記載。

皇宮工廠建立後,仍在不斷完善。《明史》卷四十三《地理》說:“...景德鎮,宣德初,設禦窯廠於此。”王在《江西大支陶術》中說:“我在之初,辦了壹個禦器廠,專做禦器。”先是發生了戰爭,然後是討論與陶共眠,救濟百姓,最後又恢復了。也就是說,從明初開始,關於禦窯廠的事情就壹直在變。景德鎮陶瓷考古工作者經過長期的調查和發掘,證明洪武禦窯確實存在,而且生產規模不小。許多優秀的瓷器被生產和保存下來。如果禦窯廠建於洪武三十五年(也就是文健四年),壹年能生產這麽多瓷器,創造這麽多新品種嗎?

洪武官窯瓷器

在景德鎮鎮明官窯廠遺址洪武地層發掘和發掘資料公布之前,人們對洪武官窯瓷器了解不多,很多結論是不確定的。考古發掘資料公布後,結合博物館和民間收藏資料,可以得出洪武官窯瓷器的品種有青花、鐵紅釉色、釉裏紅、白瓷、紅釉瓷、黑瓷。

(壹)青花瓷的特點

洪武青花與元代、永樂年間的青花相比,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洪武官窯瓷器繼承和發展的風格是突出的。洪武瓷器厚實堅固,很多大件的規格超過元代,比如壺類物件。元代壹般身高在20厘米到30厘米以上,40厘米以上的不多。江蘇省淮安市出土的元青花罐,高43.7厘米;江西省高安市出土的元青花獸耳罐,高47厘米,算是巨作,高50厘米以上的瓷罐很少見。洪武時期,高約40厘米的大壺很常見。1961年,北京德勝門外出土洪武青花瓜,高65.5厘米,直徑25.7厘米,長期在首都博物館展出。永樂年間沒見過這個。

巨大的藍色和白色罐子。洪武時期,春雨青花玉壺的高度約為30厘米。碗作品,1994景德鎮珠山東洪武地層出土壹件青花直口大碗,蓮紋裹枝,直徑41 cm,底徑22.7 cm,高16 cm。直徑超過20厘米的淺碗不少。圓盤作品,有不少直徑59厘米,直徑接近50厘米的大盤,出土於1994竹山東入口處。當然也有壹些20 cm以上口徑的作品。

2.建模結構。有的青花碗繼承了元代瓷碗挖足的方式;還有的挖足較淺,這是元代碗具所未見的。梅瓶是生產性較強的器皿,元代規格較多,有的略短,看起來比較敦厚;有的小腹細長,比例失調,擺放不穩。洪武青花梅瓶在腹部最圓處以下慢慢收,小腹向底部較寬。永樂青花梅瓶勻稱精致,尺寸規格也沒那麽大。所以洪武美瓶給人最突出的印象就是端莊穩重。青花荷葉罐是比較大的器皿,元代做得又寬又肥又粗又短,洪武則細長美觀,講究線條的變化。元代荷葉形蓋頂為瓜藤鈕,洪武時期為安寶珠鈕,蓋與罐更多

添加和諧美。盛鍋器皿不少,除了造型大。與元代同類器物相比,流和柄的結構既笨拙又美觀。有壹種是多層結構的蓋子,即蓋子分為上下兩層,兩層之間有壹個很短的臺階。蓋沿下方的壁垂直向下,蓋沿包裹壺嘴。上面的寶頂既實用又美觀,陳設性強,藝術水平高。

3.與元青花相比,洪武青花開始註重追求精致,這壹點從洪武後期到永樂時期越來越明顯。比如壹些青花碗,包括壹些尺寸相當大的碗,都是用平刀切的,有力而整齊。足心也挖得整整齊齊,不像元代器物足心有胸形突起。環足內部結構底部施釉,改變了元代瓷器環足內部中心不施釉的局面。

4.洪武青花鈷料。洪武青花繪瓷和元青花繪瓷所用的鈷料應該是壹脈相承的。從景德鎮洪武官窯窯址出土的青花瓷來看,多為灰色、深色或灰黑色,顏色不正,但美觀、自然、悅目。如果妳仔細比較壹下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可以清楚地看到兩者的藝術效果是壹致的。景德鎮考古發掘出土的壹些青花器不是藍色,而是胎體質地疏松,釉面有些發黃,可能是窯火不均造成的。元青花瓷也是如此。在胎體上作畫時,用筆快速移動,線條出現凝聚而不舒服的晶斑。藍線運行的地方,出現水晶斑或斑點的地方,釉面微凹,發出錫點,或者鉛色的浮光出現在線條上,像鉛筆壹樣。明、元兩朝相連,朝代的更叠不可能壹下子改變某壹門手藝的技藝。比如元代景德鎮宮窯的工匠,洪武時期還在燒制瓷器,他們的工藝技術和制造習慣在很長壹段時間內都不可能有太大的改變。原料也繼承了元代官窯未用完的鈷料。由於元末景德鎮戰事激烈,生產受到壹定程度的破壞。雖然當地政府在朱元璋登基前八年就投降了,但明朝剛剛建立,面臨很多困難。所以洪武官窯瓷器不如元代青花瓷是必然的,但洪武青花瓷水平提高很快。經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科學工作者檢測,洪武禦窯青花鈷料與元青花鈷料成分相同。

洪武官瓢青花圖案的構圖特點與民窯不同。官窯青花圖案構圖飽滿,層次多,排列密,在這方面與元青花風格壹致。比如壹個保溫壺,從鍋蓋頂部到器物底部的主題圖案和輔助圖案多達11層。青花大碗外壁從口沿到足外壁有四至五層密集花紋,碗內壁也有三層花紋。如果加上分隔圖案的和弦,圖案可以達到五到六層。45.8厘米青花菊花紋盤沿內外壁和盤底布滿糾結的枝幹,蓮瓣並列,很有元代青花的味道。所以在相當長的壹段時間內,人們很難把元青花和洪武青花區分開來。但洪武青花出現了壹些新現象,如香港田敏樓收藏的洪武青花茶花盤,景德鎮珠山東入口處洪武地層也出土了如此精美的青花瓷器。這類作品代表了洪武青花構圖的新變化。菜沿菱形口折,腹壁略彎,底平,圓足淺。盤口邊緣繪有兩朵連續的卷花,盤外壁繪有靈芝、團鞠圖案,曲腹壁繪有兩朵連續的牡丹圖案,外壁繪有壹周蓮花圖案。菜心最寬處的主題圖案是壹株粗壯的山茶花,樹幹粗壯,枝葉繁茂。中間有兩朵山茶花,其中壹朵含苞待放。此盤的畫刷更細膩,輔助圖案的壹個單元與另壹個單元之間的距離加寬,牡丹、菊花、靈芝、荷花等花卉都被拉長。雖然菜的中心比較寬,但只畫了壹朵茶花,周圍空間比較大,符合文人畫提倡的寬空間、寬空間的規律。洪武時期還有壹種大盤子,中間畫壹朵花,配以太湖石,石邊點綴幼竹小草。這是明代畫院藝術家使用最多的構圖形式,說明瓷器裝飾畫正在向文人畫方向發展。

洪武青花常用的圖案有纏繞花、菊花、牡丹花、茶花、靈芝、荷花、庭院風景、湖石竹、池石湖、欄桿蕉、松竹梅、龍、鳳、鵲鳥、鴛鴦蓮池等。四個愛情人物的,王羲之的愛鵝,周敦頤的愛蓮,孟浩然的愛梅,陶淵明的愛菊,經常出現在元代青花中,而蕭何追韓信,彈鋼琴訪友,孟田將軍,趙君出塞上,訪草堂,先帝與王銘,忠臣義士,元曲雜劇等人物的故事畫面幾乎沒有。元代的織錦絲綢上的花紋,大雲肩的織錦,荷塘鴨,鵝,鴛鴦,水波中遊動的魚,很少見到,有的幾乎看不見。獨角獸、豹子等動物圖案也很少。明朝規定“官民所用的金、銀、瓷碗等器皿。”不允許做龍鳳圖案。“禦窯廠生產的龍紋瓷器上的龍大部分是五爪龍,也有壹部分不是五爪龍,應該也是官窯產品。

(2)鐵紅釉瓷器南京考古人員在洪武故宮博物院遺址采集到壹塊鐵紅五彩雲龍紋盤。修復後測得高3.5厘米,直徑15.6盒米,足徑9厘米。小口,唇圓,腹壁略彎,慢慢聚攏成弧形,平底,平底底部有壹個板牙,圓足淺,平切而規則的圓足,圓足邊緣略斜。細沙底。胎質潔白細膩,底部露胎為淡黃色燧石紅色。在盤子上塗上好的白釉。五爪雲龍在燒制的白瓷上繪有鐵紅色。龍的特點是頭小,嘴長,角小。它的胡須是前後向上流動的四條平行曲線,脖子細,身體長,四只手臂強壯有力,最厚處。

幾乎和屍體壹樣厚。胳膊肘上的三根胡須顫動著。鱗片呈扇形,有層次。五爪呈車輪狀,強壯有力,兩條龍的縫隙中有壹只短腳在流動。在盤面中央畫三個短腿雲,排列完成的單詞,逆時針移動。畫師壹絲不茍,盤內外的龍基本重合,可見畫師在畫瓷器時非常用心。這種精細的釉上彩技術為明代彩瓷的發展,特別是範宏彩的裝飾開辟了壹條新的道路。

(3)釉面紅瓷

洪武時期的釉下彩紅瓷在國內外都能見到,但工藝風格差異很大。從國內博物館看到的文物壹般都比較大,有的非常大。景德鎮禦窯廠遺址洪武地層出土的釉中紅罐作品規格多樣,有20.3厘米、23厘米、24.8厘米、30厘米、48.8厘米等高度。1994有幾個釉面紅蓮碗,直徑38厘米,最大的有40厘米。有些菜的口徑是45.5 cm,杯子的口徑是19.5 cm。杯子應該是小作品,但洪武地層出土的釉中紅杯也有10.4 cm的口徑。精致細膩的作品不多。社會上有拍賣公司拍賣的洪武釉面紅鉆盤,口徑45.7厘米,制作精美。在印尼、菲律賓、新加坡等國,相當於元末明初(洪武)地層中出土的釉下紅作品,多為小件,如小口罐、方罐、石榴形罐、小杯、小碗等。,有的只有幾厘米高,很少有罐高超過10厘米的。這種小型釉下紅作品在景德鎮市建築工地也有出土,筆者看到了小型高足杯作品的殘片。在瑤裏窯遺址,有大碗、高足碗作品的廢料,也有較小的高足杯作品。估計小巧實用的釉下紅主要由民間瓷窯作坊的釉下紅等作品構成。在釉色的排列上,有白底紅花,即白胎塗紅色(銅紅),上白釉,高溫燒制。有紅底白花,圖案排列在白胎上,圖案部分留白。圖案輪廓線外的地方塗銅紅,上白釉,高溫燒制,特別是白花圖案外的地面是紅色的。青花釉下紅都是高溫釉下彩。工匠排列的圖案,如樹枝、藤蔓等,塗上藍白兩色,花、果塗上銅紅,上白釉,高溫燒制而成。瓷示綠枝綠葉(藍色),紅花碩果累累。花紋面鋪展較廣,青花占較大位置,銅紅占較小位置,但起主導作用,青花起輔助和襯托作用。

銅紅控制的非常精準,洪武時期釉下紅的工藝水平沒有青花那麽鮮艷穩定。從發掘資料來看,有的燒光了,有的沒紅,有的黑。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筆者曾見過壹口瓜形大壺。釉中的紅色是黑色的,從鑲嵌的邊緣部分只能看到淡淡的紅色。整個作品的圖案乍壹看像是釉中黑。景德鎮禦窯廠遺址洪武地層出土的釉裏紅枝大碗,很多都被燒成了黑色。

有的作品鮮艷清晰,但色彩較淡,有相當壹部分是釉裏紅。

(4)紅釉瓷器

明朝政府規定紅色是最高等級的顏色。朱元璋登基後不久的洪武二年(1370),朝廷規定“役尚善,宜為赤”。龍鳳只有最高統治者才能使用。從保存下來的洪武紅釉瓷器和景德鎮出土的產品來看,燒制紅釉瓷器難度很大。北京首都博物館珍藏壹件16 cm口徑的紅釉暗龍盤。壹件洪武紅釉印花暗龍盤,口徑19.8 cm,收藏於日本新吾美術館。板墻模具上印有首尾相連的兩條五爪雲龍,板的中心是三條拖尾雲。紅釉不算太厚,印凸出的地方能看到白胎。紅色不夠亮,但是紅色在閃黃色。1988年,景德鎮在中華路兩側洪武地層出土壹件紅釉碗,直徑20厘米,內壁也印有暗龍。紅釉呈暗黑色,釉層中因縮釉而出現棕眼明顯。這些都說明洪武時期的紅釉瓷器雖然精美,但技術還不夠成熟。

(5)黑釉瓷器

趙《格古要論》卷七《古饒器》雲:“有青黑金者,多為酒壺酒盞,甚為可愛。”但這種黑瓷在社會或博物館收藏中從未見過。洪武墓葬和遺物中未發現洪武黑瓷。所以壹般社會上出現的洪武黑瓷是不能正確理解的。劉心元先生在《洪武官窯主要產品及特點》中提到,洪武官窯窯址出土了壹件黑釉梅瓶,黑釉半消光,類似黑釉瓷瓦。

從以上可以看出,景德鎮洪武官窯生產的瓷器品種豐富,用途廣泛。它的技術成就和新的藝術風格的出現,為永樂、宣德及後來官窯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信息轉自鮑波藝術網。

  • 上一篇:新神探聯盟大結局是誰死了
  • 下一篇:免費制作頭像的軟件推薦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