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玉器出土和傳世的均有佳作,風格承繼元代,作工謹慎而精巧。從歷年出土的冕飾、玉帶、玉佩、玉圭、玉硯、玉筆架、玉杯等玉器來看,這壹時期玉器所選用的玉材光澤較強,碾工遒勁,磨工精潤,不重細部,顯著保存著元代玉器的遺風。
嚴格地說,早明的玉器並沒有自己的風格,許多出土的精巧玉器如上述的玉帶板應該歸入元代玉器的領域之中,或許其原本就是元代遺留的玉器。
明中期
明朝中期的玉器趨向簡略,承襲元末明初文人文明的昌盛,呈現了具有文人顏色的玉器,如青玉松蔭策杖鬥杯等。
明中期玉器的加工與集散多集中於東南地域如南京、上海、江西等地。上海陸深墓出土白玉鐵拐李、 白玉蝶、玉雞心佩、白玉帶鉤、鏤空壽字玉、玉戒指、玉道冠、玉簪等,玉件嬌小小巧,代表了地主、富商等人用玉的品種和作工。
這壹時期的玉器開端顯現出明代社會的特色,玉器的制作加工也可真實代表明代社會的特征。
明晚期
晚明前期東南壹帶社會安穩,城市經濟繁榮,民間殷實,因而玉器產值有所增加。此期代表性的玉器有明十三陵定陵出土的玉帶鉤、玉碗、玉盂、玉壺、玉爵、玉圭、玉佩、玉帶等,包含了死者生前禦用玉器和身後的殉葬用玉。其間玉壺、玉爵等運用鏨金或珠寶鑲嵌工藝,更是絢麗多彩。
其時古玉已成為古玩(或稱古玩),是高價的特別產品。商人為了獲取高利,便用殘次玉、摻色玉等廉價玉材制作了大批假古玩,玉器數量激增,藝術上顯著變得粗暴,精工者較少,多與金銀寶石鑲嵌工藝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