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青銅鏡的制作在楚國已經出現。當時人們用水銀作為反光塗層,再用細羊毛摩擦,使其達到類似鍍金的亮度。因為非常稀有,所以人們對它有壹種神聖的敬意。當時秦始皇在位的時候,用銅鏡威懾大臣。據說銅鏡可以看到壹個人身體的每個部位。後來劉邦把它高高地掛在臥室裏,就有了“秦鏡高掛”的典故。隨著時代的發展,“鏡高懸”的概念被引申。
秦漢時期,銅鏡的制作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用途也更加廣泛,但仍在上層社會流行。唐代以後,銅鏡的合金比例增加,所以顏色更純,呈銀白色。由於社會的進步,銅鏡大量生產,逐漸進入尋常百姓家。宋代以後,銅鏡的制作逐漸衰落,逐漸被玻璃所取代。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人們只是把它作為壹種在女孩結婚時“照耀壹個惡魔”的方式。
陜西出土的著名銅鏡屬於瑞壽葡萄鏡和孔子問答鏡。瑞壽葡萄鏡是D53年陜西漢中西鄉縣的人收藏的。鏡子背面中央由九只瑞士猛獸組成,側面配有帶樹枝的葡萄牙文。外圍以16鳥獸環繞,邊緣以浮雲紋裝飾。鏡子在武則天時代最受歡迎,因為它的工藝精湛,裝飾圖案美麗,有外國文化的氣息。這面鏡子被學者們稱為“凝結歐亞大陸文明的鏡子”和“許多奧秘的鏡子”。直徑30厘米,又被稱為“銅鏡之王”。
孔子問答鏡又稱三樂鏡,是唐代人人生觀、世界觀最典型的實物體現。在唐朝,人們希望成為男人,希望長壽,希望顯示人的尊嚴。因此,《列子·田瑞》用孔子遊泰山引發的對話來表現人們的追求。這面鏡子是透視唐代人們生活觀念的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