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請詳細介紹壹下壯族民歌。

請詳細介紹壹下壯族民歌。

壯族山歌壯族山歌簡稱“壯歌”,又稱“壯族山歌”,泛指壯族人用壯語演唱的民歌。壯歌可以追溯到壯族原始社會狩獵的吶喊。《吶喊》雖然不是歌,但無疑孕育了壯族民歌的種子。壯歌的真正意義應該從壯族原始社會的生產勞動和祭祀活動開始,從現在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就可以看出來。廣西壯族的古歌趕集、繡球流傳至今。最早關於繡球的記載見於寧明華山壁畫。當時是壹種球形青銅兵器,打獵時扔出去擊碎獵物。這也是為什麽壯族的繡球在古籍中被稱為飛駝(駱駝)的原因。

壯族以“好歌”著稱,壯鄉以“歌海”著稱。壯族人善於用民歌表達生活,表達思想感情。壯族民歌歷史悠久。壯族人從盤古壹直唱到今天,幾乎每個人都能唱得很好,已經接近“用歌說話”的地步。因此,壯族民歌的表現形式樸實、自然、真實,鄉土氣息特別濃厚,尤其是結構短小、韻味和諧、朗朗上口、易於記憶、便於傳播,使壯族民歌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表現形式多樣。從著名壯族歷史學家黃顯範的《談》壹文和《壯族通史》(合著)、《壯族山歌集》(註1)等著作可知,壯族古代民歌包括怨歌(長工苦歌、妻苦歌、單苦歌、嘆苦歌、怨命歌等。)和情歌(散曲、套曲)。祈禱歌、儀式歌、祝酒歌、歡迎歌、告別歌、搖籃曲、悼念歌、婚禮歌等。)、生產勞動歌(農事歌、休閑歌、時令歌、節氣歌、雨歌、旱歌等。)、盤曲(也稱問答歌、會歌、競猜歌、競猜歌)以對唱的形式表現。

《壯族山歌》...分為不同的類型。主要的壯語方言稱為‘談’,‘談’,‘談’,即‘談’,‘唱’,詩。此外,還有自由形式的民歌。每個首無都有壹個確定的句子,可長可短。詩曰‘詩太白’。是壹種講故事的長詩,包括人、事、謎語(壯語稱為“鼓鼓要領”),如甘洛、乾隆皇帝、朱、蚊子等。歌詞有幾十首,也有幾百首。句子裏有五個字,七個字,九個字。唱法是男的唱完,女的再唱壹遍。如果她不會唱或者唱錯了,就會被對方取笑。另壹方面,女人先唱。只有資深民謠歌手才會唱‘詩’,新手不敢唱。所以,不唱的時候,問問對方會不會唱,而不是貿然唱。這個歌手很難相處,除非他聰明又敏感。比如“猜燈謎”,也就是“打鼓”,男方先唱幾句,說壹件事。比如妳唱“聲嘶力竭,整夜攻不下”,接的人也會唱幾句:‘蚊帳’,說明妳壹定很敏感。今天很少有人能唱這種歌。二是“唱”,用詞和表達壹般十句八句,比“詩”少。句子限定在七個字以內,沒有五個字九個字。他們唱的人物或事物,不註重他們的人生經歷,而註重他們的愛情,就像唱祝英臺壹樣,‘詩’講的是她上學的事,‘唱’講的是她和梁山伯的愛情。所以青年男女都愛唱這種歌,很受歡迎。然後是“詩”,不同於“詩”和“唱”。歌詞每人限三句,共七句。第二句短,第壹、三句長,男的先唱三句,女的依次唱三句,與前兩種男的先唱十幾二十句,女的再唱不同。詩歌比前兩首歌更容易唱,壹些地區的初學者唱的更多,比‘唱’更受歡迎。壯歌分為空白和押韻兩種體裁。押韻壯歌有單韻、復句無復句、腳韻、腳韻及腰韻、腳韻,尤其後者為各類詩所奇,少見。”(2)

壯族山歌中的詩,即長篇敘事詩,比較著名的有《布波》、《布洛陀》、《宋立傲》、《馬谷湖之歌》、《六山七達》、《墨夷王》等。,其中宋立傲有壹種特殊的表現形式。《撩哥》並不是講述壹個完整故事的敘事方式,而是以封建主合並和戰爭為背景,通過抒情對唱來表達壹對青年男女的悲歡離合之情。壹組四句,互問互答,是獨立的抒情詩,是有始有終的故事詩。

壯族山歌在唱的時候,壹定要遵守既定的禮儀規範,不能亂唱。尤其是政治歌、禮儀歌、情歌,在任何場合演唱都有傳統的規矩。比如情歌,可以在野歌會上盡情地唱,但不能在家當著父母的面唱。在民歌中,我們不能唱出任何關於祭祀、婚喪嫁娶的內容。甚至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賓曲。

由於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差異,壯族山歌有不同的名稱:還、Xi、賈、畢、倫。在壯族地區,每個區或鄉都有幾種聲調,包括用於敘述的平調,用於表達歡快情緒的喜調等等。粗略統計,各地不同曲調加起來超過1000。這些民歌雖然是固定的,但卻能表達不同的思想感情。民歌的演唱方法有獨唱、二重唱、主唱、合唱等。無論是獨唱、和聲還是復調,都是異彩紛呈,各具特色,其中尤以富寧桂潮民歌、靖西馬埃和漢龍民歌、田陽古梅山民歌、馬山民歌、環江民歌等最為著名。民歌旋律和歌詞的結合能在聽眾中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除壹聲部壯歌外,還有二聲部、三聲部壯歌。風格獨特的二聲部和三聲部民歌,每壹聲部都圍繞主旋律,時而平行,時而交叉,高低對比,跌宕起伏,好聽。壯族多聲部民歌約有100種不同的曲調。廣西壯族多聲部民歌遍布廣西六個地區的30多個縣,特別是百色、柳州、河池、南寧等地。壯族多聲部民歌思想性強,深入人心,藝術形式成熟完善。它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的壹種精神文明,是壯族民間音樂史上的壹座高峰。

壯族人都喜歡唱歌。據說古代壯族人用民歌和他們的祖先布洛陀交談。毫不誇張地說,壯族聚居的地方都有民歌。田間地頭,下了夜班,紅白喜事,總能聽到悠揚的山歌,各種節日少不了。壯族原生態民歌,各地不壹樣。比如壹個區不同縣有不同的山歌,比如高遼歌,委婉的那坡山歌,馬山三聲部山歌,大新高音山歌等。,而且大部分是二重唱。他們不僅平時在家唱歌,而且還有正規的民歌,稱為“歌會”或“歌會”。歌會的日期主要在農歷三月初三。但似乎習慣上在春節、4月8日、中秋節、婚禮、滿月、新房竣工時形成歌圩,偶爾甚至會在趕集的路上形成臨時歌圩。歌會有兩種:白天的歌會和晚上的歌會。在野外,日本歌會以年輕人的“選歌”為主。村裏的夜歌會主要唱傳授生產生活知識技能的生產歌、時令歌、菜歌、歷史歌。

壯族歌圩的習俗由來已久。傳說很久以前,壹位壯族老歌手的女兒非常漂亮,擅長唱民歌。遠近的青年男子都想向她求婚,於是老歌手提出擇偶。世界各地的年輕歌手都來參加比賽,以便被老歌手和女孩挑選。從此,壹個定期的歌賽聚會——歌圩就形成了。據說,以寧明華山為代表的左江巖畫,表現的是先秦壯族先民羅月舉行盛大歌會的情景。中國關於壯族歌圩習俗的記載最早見於南朝,其中有不少來自南寧壯族農村。據南朝梁記載,在郾城縣(今賓陽壹帶):“鄉音歌習。”北宋樂史《太平宇宙》記載,壯族人“盛裝...聚在壹起寫歌。”周去非在《答嶺外之輩》卷四《寄舊》中寫道:壯族人“和鳴,滿悲,.....都是壹時興起寫的,不肯抄,其中不乏優秀之人。”書中強調“自寫”二字,這是對仗的特點。卷十《飛駝》載:“農歷三月初三,男女聚在壹起,各居壹列,用五色紮球,隨歌拋之,謂之飛駝。男女成功,女為駝,男為嫁。”直到今天,“三月三”仍然是壯族最大的節日。《正月初壹中秋》、《三月三日》等明代匡廬的書記載,男女“采花拾翠山川”,“和日同唱”。明代天順進士劉府,在南寧所作的《信眾談風土,寫懷柬埔寨獻愛王》壹詩,也提到“男女歌成禮”,都是描寫壯族歌圩的情景。明清時期,有許多詩文贊美壯族歌圩的盛況:“木棉飛絮是圩期,柳花明。”男女同歌入市,聽誰造新詞。“《婺源縣圖鑒》記載:“答歌之日,婺源(今武鳴)有兩處,胡仙和遼江。每年三月初壹至三月初十,江上上下下,方圓幾裏,都有文人雅士。解放前寫的《廣西邊防紀要》記載:“最有人生意義的邊關,是許歌。“比如武鳴的山歌會,由來已久,在蘆窩、馬頭、盧曉、寶橋、馬嶺、王翹、何方等地極為流行。農歷的三月是最寬最大的,其次是九月,還有壹部分在正月,七月,十月。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當地人民政府自1985起,每年在縣城舉辦壹次壯族“三月三”歌會。歌會當天,陵水湖畔、無名河邊、明秀花園、集市、馬路、山坡上人山人海,簡直是“到處都在唱歌”,壯鄉成了歌曲的海洋。迄今為止,已有來自日本、泰國、美國、英國、法國等國家的學者和民謠歌手前來參加音樂節活動。橫縣集市也是空前的。橫縣是廣西歷史上駱越人、蕪湖人、黑話人、現代人、壯族人的聚集地。古往今來,都有“唱歌”“唱好歌”的習俗。壯族人稱之為“馮偉”,當地漢族人稱之為“歌圩”。據不完全統計,衡州共有38個點,分布在全國各個葛衛鎮。橫縣人在地裏幹活,家裏人互相傾訴,出口都是歌。喜、怒、笑、罵都是歌。橫縣歌會多由寺廟(廟會)舉辦。其中,最著名是農歷四月十四在烏蠻山腳下的伏波寺歌會,有南寧、永寧、賓陽、武鳴、欽州、靈山、合浦、浦北、貴港等地的鄉鎮和縣(市)的三四萬人,甚至還有遠從港澳回來參加廟會歌會的同胞。橫縣流行民間宋瑤,分布在全縣22個鄉鎮。宋瑤來自於人或歌手,只要他們感興趣,隨時隨地都可以唱出來。這些歌曲可以分為:勞動歌、教堂歌、兒歌、泥肚歌、船歌、喪歌、情歌。據史料記載,田陽甘莊山歌會形成於隋唐以前,是廣西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歌會。每年農歷三月初七至初九,十多萬人自發來到甘莊山唱山歌,紀念壯族始祖布洛陀。(右上圖為3月3日田陽布洛陀歌會上當地壯族人與外地人唱情歌的場景——圖片取自平果供電新聞網圖片中心)1985,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將“三月三歌會”定為“廣西民族藝術節”。1999年,由民族藝術節演變而來的廣西國際民歌藝術節更名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定於每年165438+10月舉辦,由南寧市人民政府主辦,至今已舉辦八屆。

壯族歌圩的活動內容豐富。除了唱歌對答,還有拋繡球、摸雞蛋、搶花炮、撞桿、唱公案、壯劇、采茶戲等精彩的民族活動。在永寧縣,還有壹種流行的回球歌會,就是壹個村給另壹個村送彩球,互相迎接回球,並適時舉行民歌比賽。回球黨唱不出來,彩球就過不來了,要等到下壹年。這件事在宋代就有記載。宋會傳播到現代,增加了買賣商業等經濟活動,以及打籃球、跑步等運動。

壯族歌會的社會功能是多方面的。但在歷史上,青年男女壹直主要通過公開演唱來選擇婚姻。每到歌圩日,青年男女們都會盛裝打扮,三五成群地來到歌圩,展示才藝,吐露心聲,交流思想,尋找自己的如意郎君。在歌會中,對唱是主要的活動方式。二重唱是壹對壹的。當壹個年輕的男人和壹個年輕的女人二重唱時,雙方的朋友都在周圍幫忙,甚至歌手也在那裏提建議。二重唱的程序非常復雜和嚴格。壹般來說,從初次相識到初步確定戀愛關系,要經歷以下幾個對唱階段:歌曲介紹、初次見面之歌、大話之歌、初求之歌、初戀之歌、交友之歌、定情之歌、送禮物之歌、送別之歌等等。各個環節相對獨立,環環相扣,聯系緊密。每個環節的歌曲都很長很豐富,好的歌手可以唱幾天幾夜。因此,遼闊的壯鄉被稱為“歌的海洋”。被詩人稱為“布滿鑰匙的土地”。歷史上湧現出許多著名歌手,如劉三姐、黃三弟等,被稱為“歌仙”、“歌王”。

總的來說,壯族民歌有以下幾種藝術形式和特點:

1.壯歌有著令人回味無窮、驚心動魄的比喻,比興更美。壯族人的壹個特點是委婉含蓄地表達思想感情,與西方人赤裸裸的表達方式有明顯的區別。這可能是壯歌中大量使用隱喻的原因。

2.壯歌具有壹筆壹章的特點。雖然古人用“三年兩句勝,壹曲淚流”“壹字勝,幾須斷”和“推敲”的典故來說明詩歌創作的艱辛,但曹植也是壹個“auto更快”的敏感人才,七步成就了他的著名詩篇。所以壯族歌手壹般口若懸河,口若懸河,唱幾天幾夜也不重復其驚人的唱功,也就不足為奇了。思維敏捷,身手敏捷,甚至比曹植的“七步成詩”還要快。壯士之口,幾乎是民謠之源!

3.壯歌具有整齊、嚴謹、朗朗上口的修辭和音韻美。正如著名歷史學家黃先帆明確指出:“莊詩最善於比喻,最善於傳神,能極大地感動歌者和聽者。因此,在清代,閔敘述:“壯族人出生在深山...‘他們的歌和詞都是地方音,押韻自然,能翻譯理解意思,用詞也差不多熟練了。’”(《粵西筆書》引《粵西偶傳》)③

註:1:壯族民歌資料,廣西科委壯族文史編輯室編輯,6月65438+7月0959。

註2:引自黃先帆:《談童歌》,發表於《廣西日報》(1957二月10)。

註3:引自黃先帆:《談童歌》,發表於《廣西日報》1957年2月10)。

  • 上一篇:2019中秋節前壹天8月14日適合簽合同嗎?2019中秋節是幾天?
  • 下一篇:最近求醫問藥,查詢最新信息。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