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男方如果家境殷實,重視他人,就要向女方“討帖”,也叫“乞八字”,女方父母接受求婚後,在壹張紅紙(即庚戌帖)上寫下女方出生年月日時(即庚戌年的八字)交給媒人,再交給男方家,以預測命運。男方請算命先生算算男女雙方的年齡、壽命八字是否相符,以此來決定婚姻是否吉祥。生命與金、木、水、火、土相關。簡單來說,如果女方命屬金,男方命屬木,金克木,那麽這段婚姻就不吉利,那麽這段婚姻就毀了;如果女方命運屬土,男方命運屬木,則婚姻吉祥。總之,如果男女雙方年齡都有八字,命運又不沖突,就可以商量訂婚的條件,比如彩禮,嫁妝。這個主要是媒人做的。當然也有因為彩禮和嫁妝問題而婚姻破裂的。壹般人不談緣分,以為只要“大婚大配”就可以了。
(與某人)訂婚/訂婚
接觸是壹項重要的議程。今天是訂婚的好日子。這壹天,男方通過媒人支付壹半彩禮。這個日出被稱為“訂婚日”。訂婚時,男方送糕點、饅頭等食物到女方家,還有壹個包在大塊紅布裏的袋子(叫“訂婚紅”),裏面裝著女方婚前穿的衣服和壹些嫁妝。訂婚的時候,男方、媒人和他的朋友壹般都會去,女方會設宴。現在訂婚是男方家親戚在酒店招待女方家親戚,讓雙方互相認識。
邀請日期
“邀約日”也叫“次日”,即訂婚後選擇結婚的日子。男方壹般會請風水先生算壹個吉日。風水先生會根據生辰和父母的生肖來計算吉日。定下婚期,媒人和男方代表去女方家“結婚”,通知她結婚的時間,督促她做好婚前準備。同時支付全部彩禮和嫁妝。還有壹個簡單的選擇結婚時間的方法,就是由女方的“吉月”決定,而吉月又取決於女方的生肖。具體內容是:
七月歡迎雞和兔子,二月和八月歡迎老虎和猴子。
三月和九月蛇和豬,四月和十月龍和狗。
初五,十壹和牛羊,初六,臘月鼠和馬走。
“七月迎雞兔”,也就是屬雞兔的女生,是她們的“幸運月”,七月和七月結婚,每天都是好日子。諸如此類。所以,男方到女方家“結婚”,女方父母也會因為結婚日期與女方“吉祥月”不符而推遲婚期。
去接新娘
婚禮是婚禮禮儀的巔峰,對男女雙方來說都是壹個非常忙碌復雜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程序。
1.“凈身”和“吃翻轉餅”
婚禮前壹天,新娘必須做兩件事:洗漱和吃飯。
洗,又稱“凈身”,對將要出嫁的姑娘是很有講究的。在農村習俗中,女孩婚前的貞操關系到她壹生的幸福和婆家的興衰。似乎不幹凈就會把黴運帶入婆家,這輩子就“命不好”了。
吃就是吃“翻面餅”。新娘的母親親手烙了許多白油餅,稱之為“翻餅”。新娘吃了之後,會給婆家帶來好運。這是過去窮人渴望“翻身”過上好日子的具體表現。美好的願望在美好的事物中是美好的,即使無法實現,所以這個習俗演變至今。有時候新娘不想吃,媽媽就勸:“吃媽媽烤的翻身餅是當地的習俗。”吃飯中間,親戚朋友會大張旗鼓地大聲問:“妳翻了嗎?”新娘必須回答:“翻了!翻了!”全家人都是壹陣開心的笑聲。
同樣,婚禮前壹天,新郎也要“潔身自好”,“吃翻身餅”。此外,還有壹件大事“鋪床”,就是裝修新房。
結婚
結婚那天,男方家貼對聯,說詞,生火,張燈結彩。早些年結婚,男方要雇轎子。普龍灣壹出,東西都是山。雖然是南北大道,但結婚路途遙遠,所以轎子都是騾馬擡的。
嫁人壹般是媒人和新郎的小舅子,帶著“母親送來的肉”,壹瓶綠豆,壹根蔥,用轎子直奔女方家。女兒是從母親身上掉下來的壹塊肉,男人帶來的“來自母親的肉”補償了母親的身體。綠豆容易生根發芽,男方期待結婚的媳婦早日生孩子。生出來的兒子像洋蔥壹樣又白又胖,生出來的女兒像洋蔥葉壹樣又綠又嫩。轎子裏還得有個“轎子”童子,回來壹定要和新娘壹起坐轎子。選出來的男生必須五官端正,父母完整,孩子沒有被“邪靈”感染,在婚姻中代表“聖潔”。
婚禮隊伍到了女方家,女方往往“節外生枝”,不梳頭,不上轎子。這時,媒人和新郎的妹夫與女方協商。由於怕錯過“拜天地”的吉日,男方大多同意女方提出的條件,如增加嫁妝或給“錢買轎子”等等。等條件談妥,新娘開始盛裝,穿上繡衣繡裙,披上鳳冠和面紗,哥哥接她(或背她)上“轎子”。不管她家離轎子多遠,她哥都要咬緊牙關,壹氣呵成。新娘的腳會著地有兩種說法。壹種說法是,新娘的腳會帶來娘家養的壞習慣。說到新人,就要光明正大,壹塵不染地進入婆家。所謂“新人有新氣象,新氣象”。
3.送走親戚
送新娘出嫁,叫“送行”。送親戚壹般是新娘的姐夫。這種告別被尊稱為“新親戚”,代表女方全權,是主賓。不應該忽視或冒犯它。
有了新娘父母、親戚朋友贈送的嫁妝,“新娘子”在男方熱情、尊重的歡迎下,昂著頭,穩健、謹慎地邁出每壹步。和“新新娘”壹起的,還有壹個龐大的隊伍——“範元人”,全是女性,多為新娘的嫂子、姐妹、朋友,少則五六個,多則幾十個,都帶著給新娘的嫁妝。這班“娘子軍”不會怕什麽。他們應該吃他們應該吃的,喝他們應該喝的。普龍灣還有壹個奇怪的習俗。“範元男人”必須在婚宴上“偷”壹些東西,比如茶杯和酒杯,甚至壹雙筷子。該男子的家人被嚴格防範死亡。到最後,總是防不勝防。
4.結婚典禮
婚禮儀式沒有明確的候選人,人們總是自發地湧向村頭和小巷。這些大多是孩子。當轎子快到村口時,婚禮隊伍會放大麻炮(大型二響鞭炮)通知男方父母和看熱鬧的人,媳婦回來了!孩子們遠遠地看見轎子來了,就興奮地跑回去,壹路報喜:來了,來了。隨著孩子們的喊聲,男方家很快就火了,準備迎接新娘。轎子壹停,鑼鼓喧天,接著新郎和“喜客”出現了。新郎身著禮服,滿面笑容,迎接歡送會。參加婚禮的賓客化妝打扮得體,走到轎子前,掀開轎子的簾子,往新娘嘴裏塞壹塊冰糖,寓意婚禮甜蜜。然後請新娘下轎子。以前,新娘不肯下轎子,但總是被“準新娘”哄著拉著,以要出“轎子錢”為條件,才同意。因為新娘的腳不能著地,所以轎子前面有壹些羊毛氈,供新娘在上面行走。當新娘用紅頭紗(俗稱“眼紗”)蒙住頭,在“準新娘”的幫助下走過第壹條氈子時,馬上有人拿起來放在前面,以此類推,這樣新娘就壹直踩著氈子走進新房。“參加婚禮的人”通常是新娘的嫂子。理由是:壹是和新娘是同輩,認親戚就叫她好;二是可以盡早溝通妯娌之間的感情;而且“婚禮嘉賓”要全程參加婚禮,讓妯娌並行,讓村民評價新老媳婦的長相和能力。當然,“婚禮人”也可以在村裏找壹個父母和孩子都在的已婚婦女。
新娘進新房後,吃點東西,準備“拜天地”。與此同時,賓客入座,婚宴開始。
(指新娘和新郎)向天地行禮
“拜天地”又叫“拜教會”。壹般在新房前設壇,上面有神土像,點燈燒香。桌子上還有壹個水桶,裏面裝著糧食、弓箭等。,用來辟邪。祭壇後面掛著祖先的簾子,祭壇前面的地上放著壹條毛氈。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打破資本主義”,《迎娶新娘》沒有提供天地肖像,而是使用了毛澤東主席的肖像。
主持“拜天地”儀式的司儀通常是受人尊敬的已婚男嘉賓。新郎戴著帽子,穿著禮服,新娘戴著鳳冠,穿著繡花禮服。他們倆來到祭壇前,站在氈上。在新娘旁邊,有“迎親人”陪伴新娘。壹切準備就緒,司儀宣布“拜天地”開始。然後喊“拜天、拜地、拜神”,新郎新娘雙雙向天地遺像鞠躬三次(壹般不能跪拜磕頭)。普龍灣的婚禮習俗把對父母夫婦的崇拜放在“拜天地”儀式的最後。原因是這裏的“拜天地”有兩個作用:壹是在過程中要收集客人的“祝賀”;第二,借機“嘲笑新媳婦”。
祭拜完天、地、神之後,司儀拿著“禮單”,按照事先寫好的順序念出名單。第壹個是“新親戚”。主持人大聲說:“給新娘子磕頭”,並壹壹解釋新娘子帶來的嫁妝。其次是爺爺、奶奶、叔叔、舅舅、舅媽、舅舅、舅媽等近親。然後按年資排列。長輩只說尊稱,不叫名字。同輩或晚輩不僅要說頭銜,還要念名字。如果“給爺爺磕頭”,爺爺會馬上把禮金付了。司儀在禮物清單上記下錢數,隨即宣布“爺爺支付XXX元作為禮物,磕頭”。作為長輩,大家都謙虛地說“不要敲”。但是新娘和新郎總是鞠躬。爺爺和叔叔的壓歲錢是指揮棒。他們送禮多,別人就跟著多,少,別人就少。因為晚輩的禮金不能超過長輩,壹般親友的禮金也不能超過至親,否則會被視為不懂禮儀。
在拜天地的過程中,“取笑新媳婦”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主角是新郎的姐夫和幾個笑話。拿新老婆裝修開玩笑,但主旨是想方設法讓新老婆“出醜”,引起大家大笑。比如小舅子送禮10元。他先是裝模作樣地付了半天錢,然後說了壹句引起大家大笑的話:“我的錢綁在肋板上了!”然後掏出壹毛錢,高高舉起,喊著“磕頭,磕頭,我再賠!”" .新郎新娘鞠躬後,拿出五毛錢,然後讓新郎新娘鞠躬……直到最後壹次拿出壹大筆錢來補禮金。壹些年輕人用細繩系上壹個蘋果,把它高高地掛起來,這樣新娘和新郎都可以咀嚼蘋果。新郎新娘正要啃的時候,他又把蘋果移動了壹下,讓新郎新娘的臉碰到了壹起,引起了圍觀群眾的笑聲。
拜天地儀式結束後,司儀把禮金放在壹個盤子裏,叫新娘搶錢,這叫“搶喜錢”,但新娘壹般不好意思多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