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舞獅
扮演獅子。相傳是唐朝元稹為通州司馬時引進的,春節時壹起進行傳統的耍獅、耍龍。它由“獅子向導”和“獅子變戲法者”組成。獅頭頭戴硬紙做成的“大頭和尚舞”面具,在獅子面前晃肩,采取“大八字步”或“蹲著伸腿”,或“丁字步”等幽默搞笑的動作,更是逗趣吸引獅子。
演獅子壹般是兩個人演:壹個在前面演獅頭,壹個在後面演獅尾(有的是壹個人演)。他披著獅皮,隨著獅人的動作不停地晃動獅皮,並根據當時的情況立即手舞足蹈,蹦蹦跳跳,搔首弄姿,嫵媚而又別扭,打擊樂器烘托著氣氛。
打獅分為“滾獅”和“高臺獅”兩種形式。“滾獅”是在地面上表演舞獅,而“高泰獅”是壹種雜技表演,將武術與舞獅相結合,風格獨特,藝術造詣很高。表演時,幾張八仙桌(多達十余張)重疊起來,形成壹個高臺,最上面的八仙桌要“腳朝天”放。表演者在桌子的四只腳上表演,非常壯觀,驚心動魄。
同時還有跳臺、跳圈、轎子杠等雜技節目。
藏族人玩獅子
打獅子,藏語叫“桑吉”,跟內地打壹樣,是作為慶祝的活動。藏族古籍《巴謝》記載,在散葉寺舉行的當季貢品儀式上,“所有吐蕃人都戴上飾物,手持貢品,圍著城墻載歌載舞。舞者表演舞獅、射箭等技藝。”在古代,西藏的寺廟和村莊裏都有耍獅子的人。兩個人扮成獅子,壹個戴著面具扮成獅童。獅子男都是訓練有素,技術過硬的少年,跳來跳去,翻筋鬥,大多都有前滾翻前手翻、側手翻、側手翻、鯉魚打挺、魚躍、前滾翻等雜技動作。《清史稿》也記載:“阿爾薩蘭·樂思三人,為獅戲。他有七英尺長,留著五種顏色的頭發。範敏和尚葛衣。獅頭穿著雜服,手裏拿著壹根繩子,系著壹個壹五色的腰球,和尚格依阿拉卡。”“‘阿爾薩蘭’指的是藏族的舞獅,老百姓很會玩。拉蔔楞和德格的小沙彌是出了名的傳統。”
“南獅表演”,元宵節黃龍溪的保留節目之壹。
南獅又稱醒獅,比賽樁陣,在我國嶺南地區十分流行。近年來,在龍獅運動協會的大力推動下,在北方(如遼寧、天津、山東等地)也得到了發展。隨著中國人的遷徙,石楠也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之壹。
現代雜技舞獅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單頭獅子,由壹個獅頭和壹個獅尾組成,在長10-14m的樁陣上,用各種步態步伐,最大不超過3m,最小不超過0.8m,通過騰躍、移動、閃現、跳躍等高難度動作,演繹獅子的喜、怒、躍。在表演過程中,其舒緩委婉之處,讓人忍俊不禁,拍手稱快;當它飛來跳去的時候,讓人顫抖,讓人興奮。
南獅造型誇張,色彩鮮艷,南獅的擊鼓聲更是震撼人心,令人警醒。可以說,石楠是壹項集觀賞性、藝術性和競技性於壹體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具有強烈的吉祥性、喜慶色彩和氣氛渲染能力。
玩獅子在黃龍溪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火龍壹樣起源於南宋。現在黃龍溪演的獅子屬於南獅,就是在樁上表演。整個南獅隊由10多人組成。除了兩個表演獅頭獅尾,其他分別負責樂器和護樁。梅花樁是南獅表演的重要設備。有12樁,高度從1米到2.7米不等。在樂隊的伴奏下,獅子開始在樁上表演,分別在這12根樁上跳躍和動作。因為它的動作相當逼真,所以很受人們的歡迎。
玩龍燈
明朝嘉靖年間,周村的西馬莊以耍龍燈聞名。竹子被用來紮成龍的頭、身、尾,小布被用來作畫。後來改為龍頭龍尾,龍身分為九段,用布條壹段接壹段,伸展彎曲自如。
如今桂圓從最初的蠟燭變成了閃電,更加強烈。龍首鎏金鑲銀,龍身薄紗紙,上釉。它多姿多彩,蔚為壯觀。玩龍燈時,都是龍,壹個是紅的(火龍),壹個是綠的(後來改成藍的,就是青龍),配有雲燈,都是用竹子做的,塗上紗糊。
玩龍燈,表演很多花樣。壹般來說,有“大輪”、“爪角響”、“虎跳溪”、“二龍戲珠”、“雙龍穿甲檔”、“二龍戲水”等。表演的時候,鼓點和音樂都在響,後面跟著各種名曲,比如《歡慶和平》、《面對皇帝》。
玩龍燈
更新時間:2005-10-15特刊來源:本站原創。
□川翁
鄂州的民間文化藝術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其中玩龍燈是最重要的壹項。是集“挑燈籠”、“紙馬”、“武術”、“打人”、“儀式”於壹體的綜合性民俗活動。
龍燈出現在漢代。據史料記載,鄂州的龍燈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從形態上看,有盤龍、滾龍、火龍、板凳龍、蜈蚣龍。就不同的節日而言,有龍船、幹龍船、毛船。這些表情各異的龍燈、龍舟,在濃厚的民俗氛圍中,有許多有趣的民俗。
每三年壹次。民間有句俗語:“龍燈獅挑蓮船,三年壹次,代代相傳。”所有城鄉的龍燈隊,無論哪個姓,哪個村,都要連續三年不間斷地打龍燈,這在民間已經確立。比如60年前的光緒謝璐村,老壹輩人打龍燈,因為抗日戰爭只打了兩年,後來就中斷了。60年後,村民們自願為老壹輩的“香火心願”募捐捐錢,請師傅紮龍燈,學玩。不到壹年的時間,龍燈隊就組織了壹條高大的龍、三條滾龍、兩套鑼鼓等花燈。村民們贊不絕口:“謝陸的燈籠棒極了,60年前就在村裏出名了。60年後,連長崗的水也被攪得歡暢……”可見村民的龍燈情結非同壹般。在過去幾年中,謝陸的龍燈也參與了大型慶祝活動,如湖北黃大橋的開通和鳳凰廣場的落成。
節的數量是單壹的。龍燈由龍頭和龍尾組成。壹般各地龍燈節數不壹,但每壹個龍燈都包括龍頭和龍尾,無論多少節都不可能是偶數。早些年,延吉的白節龍進城時,蜿蜒了壹條長街,拐了壹個彎,壹時名聲在外,其實也不過99節。為什麽不能是偶數?民間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壹個說:“英雄只打九十九,不打滿。”太多會適得其反;壹個說:“蜈蚣龍是天上的龍,民間紙糊綁。隨便玩是對龍威的冒犯,是對上帝的褻瀆!”所以妳玩不了整整壹百條龍;還有壹種說法與古人的“陰陽觀”有關,認為單數屬陽,偶數屬陰。龍作為古代四大神之首,即使是紙紮的龍燈,也要表現出“陽剛之氣,日月之精”!這樣才能吉祥健康。
有快遞。按照老規矩,龍燈必須在年前紮好,搭起高臺供奉,香火不斷。不允許任何人隨意觸摸。城東門的龍燈隊,解放後就是這樣。直到正月十三請道士“開光”(俗稱接龍儀式)並進行燈考,龍燈才得以出行,參加各種集會活動。接龍儀式虔誠而莊嚴。要進行“打眼”、“開喉”、“開耳鼻”、“活龍爪”、“燃燈邀神”、占卦占蔔、殺雞取血(示惡)等等復雜的程序。這樣,紙糊的龍燈就有了“活動性”和“靈氣”。半月過後,仍然邀請道士進行“送神”儀式。不管各地有多少龍燈,龍頭龍尾都要取下來。選擇靠近湖邊或者水邊的地方,經過道士的“送神”,龍頭龍尾會融在壹起。(俗稱“送龍神”)剩下的“龍衣”和“龍節”要妥善保存,只有龍首和龍尾可以連接,來年使用。
目前年關將至,光緒、月河、將軍、五裏墩、林澤、延吉等郊區附近的壹些村組,正搶著紮龍燈,喜氣洋洋地準備過春節。
玩龍燈的民俗在唐代很流行,是為了慶祝春節,祝願來年豐收。我的家鄉箬山村(電影)春節會放龍燈,春節會有壹片熱鬧的景象。
我們村玩龍燈也叫“興燈”、“穿燈”。龍燈的樣式不壹樣,每個村子都是香的。在我的家鄉,有拱門燈,水果燈,龍燈等。最漂亮最復雜的燈籠是燈籠。今年燈籠在我們村很受歡迎。
玩龍燈也有很多規矩,比如剪燈板(老的時候),在別人村口瞥見好樹,半夜裏讓人放下,掛長長的鞭炮,大聲扛走,樹主知道不會叫賊;玩龍燈還有壹個不守規矩的規矩,就是老龍燈板壹落地就必須“玩”——玩龍燈需要壹定的人力財力。壹般自然村三年五年甚至前十年才玩壹次。有時候,年輕人高興得大叫著去玩,去撬板子,整個村子都會忙,忙,忙,沒人敢想。玩燈籠的人早早起床,來到“燈籠廳”。他們除了要好好洗手,還要跨過點燃的草煙,才能去除人的腥味。這其實是人們對龍文化的壹種虔誠。
玩龍燈在“龍頭”(擡頭板的人),功力在“二拱”,卻厭倦了“掛馬尾辮”。有句話叫“水龍頭壹擺,‘馬尾辮’跑斷腿”。玩燈籠還有很多花樣,比如龍蟠道場、小龍擎天、夏龍刺繡、龍點珠等等。玩龍燈不僅僅是在自己村裏,還會給鄰村送燈籠。那叫報社。誰到家門口就答燈,燈掛紅,老人掛生日紅,兒女掛子孫紅。壹片紅綢呈現龍冠,是美好的祝願,也是好運。
玩龍燈是壹種傳統的民間文化,源於道教,所以它的玩法伴隨著道教的有效色彩。比如開始的時候道士壹起開燈關燈,然後上山,到了十五(或二十二)圓燈籠的時候道士念叨“散燈”,大概意思是把神送回原處,讓家家幸福。這是壹個激動人心的時刻。道士念完《龍歸經》,說了壹句“散”,燈板的主人就扛著燈板飛回家去了。據說誰先跑回家,誰的老公和兒子,從來沒有被審判過。
龍是中華民族吉祥的象征。它有力量,有氣勢,有超自然力,有凝聚力和親和力。賦予龍形象的龍燈表現了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慶祝和企業願望。在我的村子裏玩龍燈也體現了全村人的美好願望。這兩年,村裏壹直不夠太平。願龍燈給我的村莊帶來好運。
願每年正月的龍燈給全世界帶來好運和吉祥。
感謝您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