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馬街——禪街,處處洋溢著過年的氣息。
除夕29日或30日黃昏。
農歷十二月底,溫州稱為“三十”,即壹年的最後壹天。但由於農歷的12月不是29天就是30天,除夕不是固定的,壹般在這兩天浮動,所以人們壹般稱之為“二十九或三十日黃昏”。
中年味道在壹個不同年份的高大上很濃。
“回冬”後,全家人會有壹次酒宴,或邀親朋好友盡情吃喝,稱為“汾酒”。
因為除夕是新年和舊年的分界線,意味著舊年和新年從這壹夜開始劃分。所以,無論貧富,每個家庭都要盡量把這頓飯做得豐盛壹點。
朱的角碗裏裝的是特別的食物。
溫州人吃“年份酒”是很講究的,也是最吉利的。壹般十種涼菜要盛在桌上十個朱紅色高腳紅碗中,稱為“食全”。除了雞肉和肉,還應該有花生(叫水果)、橘子(叫好運)、鯉魚(叫跳龍門)、豆腐(叫在家清白)等。,而且每個碗的頂部都要蓋壹個胡蘿蔔圓盤,以示欣賞。另外,中間端上來的大盤子裏,壹般都少不了“芋頭”和“魚”。這兩道菜預示著家裏會入不敷出,逐漸富裕。餐桌上的第壹道菜壹定是年糕,寓意“年年高”。
長輩們在吃汾酒的時候,也會借機總結全家壹年的成敗得失,爭取新的壹年有新的進步。這首竹枝詞記錄了七歲時全家吃酒的情景:
妻子和孩子在壹個房間團聚,
魚,瓜和茄子混合水果盤。
經常教告白,
家裏天倫之樂。
壓著孩子要銅錢。
除夕夜,長輩用紅紙把銅錢串起來給下壹代,或者放在孩子的枕頭下,叫“壓歲錢”。《溫州詞》日:“這孩子高興得像天上的仙女。屋檐下買鞭炮,笑著過年。
除夕充滿了燈光和蠟燭。
除夕夜,要把點燃的紅燭放在屋前屋後,放在每個房間,比如水缸,谷倉。這叫“過年燈”,讓家裏顯得明亮溫馨,充滿過年儀式感。壹個講究的家庭使用壹個小錫燈臺,大多數人切胡蘿蔔,插紅蠟燭。這壹習俗至今仍在流傳。
這支小紅燭可以用來做燈籠。
熬通宵等春節。
人們喝多了酒,就尋求自己的娛樂,比如圍棋、象棋、七巧板填字遊戲、解九連環、擲骰子、玩五關等活動。人們經常徹夜不眠,俗稱“守歲”或“看前夜”。
盛唐詩人孟浩然,開元十九年(731)臘月來到溫州。那年除夕夜,他與同鄉好友張子榮吃年夜飯,還寫了《嶽城張少府,年夜飯》:其中“續畫燭,守舊歲而後長宴。“老梅花唱,新柏酒傳”這句話,在幾千年前的溫州就能看到,而且已經形成了壹些現在還在堅守的舊習俗。
今天大年三十,全家人可以看電視春晚,也可以在微信上搶紅包,迎接正月初壹的到來。
正月初壹,忙著走親訪友。
春節是壹個整體的節日。從除夕到初壹到初十到元宵節,基本上都有主題活動。溫州民間有“初壹拜廟門,初二拜公公”的說法,可見過年走親戚是正月的主要活動。正月的第壹天是最重要的日子之壹。老溫州已經形成了壹套吃飯說話做事的規矩。
吃喝是甜蜜的,也是多姿多彩的。
正月初壹的早餐是最重要的,大多數家庭主婦都不敢怠慢。
在溫州,很多家庭會蒸松餅(壹種用糯米粉蒸煮而成的餅)。吃的時候,把海綿蛋糕切成薄片,再把醬肉裏的肥肉切成薄片,夾在兩塊海綿蛋糕中間,有甜有鹹;有些人吃餃子,或者用煮雞蛋煮粉絲或長壽面。這些食物都含有“年年高”、“團圓”的象征意義。有些人會煮除夕夜專門剩下的“過年飯”,吃搗碎的蛋糕和松餅。
喜氣洋洋的“紅”是新年的顏色。
在溫州各縣(市區),雖然正月初壹早餐的側重點不同,但“吉利菜頭”的含義幾乎是壹樣的。
比如在瑞安、平陽,有的人吃蘸糖的蒸年糕,有的人要先喝壹碗紅糖湯,再吃長壽面和雞蛋;在泰順,家庭主婦也是先做糖茶,蒸糖餅,菜頭(鹹蘿蔔)端上來給家人。“口頭甜,色好”:親戚酬謝,吉祥話生香。
洞頭還有正月“拜茶”的習俗,即以紅棗、桂圓、年糕煮成甜茶稱為“棗茶”,寓意吉祥;喝完茶還要燒“長壽面”以求好運,祝全家長壽。
在樂清,大多數人也吃吉祥的食物,如紅棗和湯圓作為早餐。僅在雁蕩地區,正月初壹,他們就吃粽子:除夕夜,每家煮壹鍋米飯粽子,全家人會在大年初壹早起吃粽子。據說吃粽子是因為“粽子”和“宗總”的諧音,寓意緬懷先人;二是因為粽子與“中”字同音,所以得到了名聲的意思。
在市區,春節期間,客人還有奉上“元寶茶”的習俗,即在茶中放入兩顆鮮橄欖,不僅香氣撲鼻,而且浮在黃綠色的茶湯中,形似元寶,俗稱“元寶茶”,內含新年吉祥富貴的彩頭。
正月送元寶總說“好”
正月初壹,有人會拿著紅糖年糕做成的“金元寶”,纏上紅繩和常青枝葉,挨家挨戶“送金元寶”。壹般來說,“送金元寶”是由兩個人組成的,壹個是吉祥的,壹個應該是“好的”。幾句吉祥話後,主人往往會贈送年糕或零錢。溫州人也為此流行壹句話:“正月初壹,送元寶,句句說好。”此外,我市各縣(市區)還有“買技”、“蓮花”、“陶青”等多種送吉利話的形式。
有心過年也不晚。
溫州人說“拜年”,有的叫“拜年”,蒼南叫“探正月”。文成被稱為“亮相之年”。在過去,如果壹歲以下的孩子被帶去“看”他們的祖父母,他們必須選擇69年3月的日期以求好運。
按照舊習俗,溫州人在正月初壹不走親戚。瑞安縣令張復也在日記中記載,大年初壹,除了上香,壹般不走親戚。初二的時候,他壹口氣走訪了十多家。
在農歷新年的第二天,各家各戶會互相拜訪,祝賀他們的除夕。如果他們在路上相遇,他們會互相祝賀很長時間(今天,他們點頭握手問好),有些人會在胸前畫十字,說“新年快樂”。這種方式並非溫州獨有。據《夏奈日記》記載,過年期間(1942),夏奈從外地趕回溫州,因交通問題滯留在外。他在贛州的壹個小旅館裏度過了除夕。正月初壹,他在異鄉街頭遊蕩。他看到穿嶄新衣服的行人,遇到熟人就鞠躬大喊“恭喜,恭喜”。他滿臉笑容。
王先生老拜年現場。
“拜年”是有規矩的。壹般是晚輩出門到長輩家拜年,然後同輩互相拜年。新婚夫婦第壹次去嶽家拜年叫“拜年”,晚輩去殯儀館拜年叫“拜年”。拜年時間壹般是初二到初十或者延長到十五。不過溫州人也有壹句話叫“有心過年不晚”。
當拜訪親戚時,妳通常在第壹個月的第壹天帶禮物。50年代以前的禮品比較簡單,多為桂圓、荔枝、紅棗、元棗、紅糖、柿餅等。它們用特制的紙莎草紙包著,用紅紙包著(有些還印著花邊文字以示新年祝賀),因此被稱為“紙鮑鵬”,也被稱為“高寶”和“紅包”。
春節期間,來拜年的親朋好友大多會留下來喝酒、品酒,俗稱“年酒”,即春宴。春節期間,夏鼐的日記裏也多次記錄了他去親戚家辦春宴的事。
按照老習俗,如果親戚連拜年都不去,就意味著“斷親”(意思是不再來往),所以有些老親戚(上壹輩的親戚)要輪流拜年,雖然四季八節沒有往來,但春節期間壹定要去拜年。
春節中的“十天節”
第壹天,雞日五德鳥
初二,狗養壹切。
初三胖豬的牌坊
第四天,楊日聖楊開泰
第五天,牛日根,牛耕春天
農歷六月初六,馬日斷五膘。
第七天,人亮燈,照人。
農歷八月初八,古日開倉點燈。
第九天,我會每天對天許願。
第十天,地球、太陽和維度依賴的地方
宋代《太平玉蘭》記載女媧在鏟起大地創造人類之前,先創造了其他生物。她在正月初壹創造了雞,第二創造了狗,第三創造了豬,第四創造了羊,第五創造了牛,第六創造了馬。第七天,女媧用黃土和水按照自己的形象做了壹些小泥人。所以初壹到初六是六畜之日。其實女媧造化只是壹個美麗的傳說,“六畜日”的流傳也是老百姓希望“六畜興旺,家業興旺”的壹種表達。
人們視雞為吉祥物,所以新年的第壹天被定為“雞日”。雞被稱為“五德之鳥”,《漢書·詩傳》說:頭上壹頂紅冠,是德;腳後面有距離才能打,這是武德;敢於在敵人面前戰鬥是勇敢;有召喚同類的食物是仁慈的;黎明是信仰。
至於三伏天,根據《禮記》的理論,狗是“陽上之獸”,能守萬物;“肥豬拱”是關於初三的吉祥語,象征來年吉祥。正月初四,人不能宰羊。如果天氣好,就意味著今年羊會養得好,養羊的人會有好收成。Mari在古代被稱為“增肥”。初六這壹天,有到地裏準備春耕和“窮”送人出門的習俗。人們通常在這壹天開始工作或做生意。
門口壹只肥豬,意味著好運和幸福的到來
然而,壹些民俗專家說,在溫州,牛羊節是在第六天。在溫州農村,如瑞安、文成等地,有點燈列的習俗。即在這壹天,除了給牲畜吃好“飯”外,晚上還要在牛羊攤上點上蠟燭,插上香,祈求六畜興旺。
正月初七是“人節”,溫州有點燈。例如,在文成等地,當晚每個房間都會點燈,祈求繁榮昌盛。在永嘉的舊社會,人們手裏拿著香籃,去寺廟點蠟燭和燒香,祈求神和佛保護人口。
正月初八,古代稱為“谷日”,有點像點谷倉的習俗。過去,在溫州山區,人們當晚打開倉庫點燈,在倉庫前燒香,祝願莊稼豐收。
在古代,正月初九被稱為“太陽”。在洞頭,有祭神的習俗,壹般是在正月初九的深夜到淩晨。通常,那些向天堂許願的人也會在這壹天許願,俗稱“謝謝妳的願望”
總有壹天,還有陸地。農歷正月初十,人們認為是地球的生日。在這壹天,中國的傳統民俗是在房屋的角落和水缸裏點燈、燒香和敬紙,並禁止移動石頭和磨、磨、臼等石器,認為這樣會傷害莊稼。
也有人說“六畜日”不是節日,但也表達了老農民的美好願望。因此,在正月初幾,在豬圈、羊圈、牛棚上貼紅紙條、點上香的習俗至今仍然流行。
舊春節相關的禁忌
“大年初壹休息不吉利,廚房不用菜刀,除夕夜菜都做好了,也不用掃把掃地”——夏奈日記1943年2月5日。
“福”在春節很受歡迎。
溫州過年,民間也有“三十而食,正月初壹而樂”的說法。也就是說,除夕夜餐廳力求豐盛,壹般正月初壹不做家務。這也是舊新年或正月初壹的禁忌之壹。
過年也有不吵架、不刀斧、不殺人、不討債(甚至向父母要零錢)等禁忌。都說吵架會掉色;刀斧是兇器,動了不吉利;而且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打罵什麽的。
在瑞安、永嘉壹帶,過年被父母打罵的孩子叫“開年”,壹年都不會順利。在平陽,曾經有五天不挑糞、不倒廁所、不敲工地等禁忌,但現在這些習俗基本消失了。過去農村有“正月慢”的習俗,但現在風氣變了,這個傳統習俗已近被打破。有些地區,正月初二人們集體外出打工(有的甚至把家人都送出去);壹些商店也打破慣例,在初二和初三開門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