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服裝
舊時紮蘭屯地區鄂溫克族獵人的服裝主要是鹿皮等獸皮制成。此外,樺樹皮制成的夏帽也是這種民族服裝的壹大特色。樺樹皮帽是將方形的樺樹皮卷成圓錐形,用麻線連在壹起,形似帽子。主要用於遮陽和防雨。
如今,鄂溫克族居民的服裝與漢族相同,但壹些老年人仍然喜歡穿傳統的毛皮長袍。在喜慶場合或重大場合,年輕人穿民族服裝,但面料多為緞子。
(2)飲食
鄂溫克族獵人喜歡吃肉,以野生動物為主,大部分是麅子肉,其次是鹿、肉、熊、野豬。吃肉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達拉嘎蘭”(燒肉),把肉扔在炭火上燒;“Shiralan”(燒烤),將肉切成大塊或條狀,放入鍋中煮熟。“Atsuken”(生吃),主要是麅子、鹿的肝、腎;“Kuhule”(曬幹的肉幹),將熟肉切塊,晾幹。如今,鄂溫克族獵人的飲食逐漸與當地漢族居民相似,但他們仍然喜歡吃野生動物和野菜。
(3)生活
過去紮蘭屯的鄂溫克族獵人居住在山區和河流附近,以狩獵為主,居無定所,壹般居住在“木克仁”。定居後,房子和內部裝修與當地漢族居民基本相同。
(4)禮儀
鄂溫克族人很有禮貌。老年人普遍受到社會的尊重。年輕人見到長輩,首先要敬禮,敬煙。坐下讓長輩先坐,喝酒請長輩笑,吃肉讓長輩先動刀子,讓長輩先走;如果騎馬,下馬打招呼,然後側身讓老人先走。年輕人和老年人遵守嚴格的禮儀,見面時互相問候,互相尊重,這個民族討厭欺負弱小。
鄂溫克族人非常好客。他們常說:“外人不背房子。”所以,無論是本民族的客人,還是其他民族的客人來我們家,主人都認為是大事,熱情地讓客人進屋,讓他們坐在貴賓席上,奉上茶水和香煙。對於遠道而來的遊客,也要用豐盛的肉食和美酒款待。
(5)姓氏
鄂溫克族在歷史上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從事狩獵生產的雅庫特人、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的通古斯人和在嫩江流域從事農業生產的索倫人。他們的姓氏來源於各自宗族的名稱,因居住地不同而不同。薩馬街的鄂溫克族主要姓氏有:奧格都吐頓、尼格雜吐頓、簡吐;奧格杜硬腦膜、尼蘇混合硬腦膜、謝潘硬腦膜、左臘珍姓杜;納哈塔,布勒,吉勒,簡姓布勒;薩馬基爾簡姓薩;蒙古族勒達圖、黑格特達圖簡稱代;奧格杜杜·印盒、伊基裏·印盒·簡都姓什麽?伊吉瑞簡姓伊;白格日珍姓白;瓜爾加簡姓郭等人。
(6)傳統藝術
& gt& gt& gt跳舞
鄂溫克語又叫“額赫勒格”、“額赫勒人”。鄂溫克族的主要舞蹈有鄂溫克族舞、哲會冷舞、阿達哈西冷舞。這些舞蹈節奏感強,動作有力,足部動作和上身姿態和諧優美,有節奏的呼號,構成了鄂溫克族舞蹈的特點。
還有壹種舞蹈叫努京樂,多由鄂溫克族婦女參加。這種舞蹈動作有力,節奏感強,腳部動作突出,鄂溫克族風格濃厚。
& gt& gt& gt歌謠
鄂溫克族長期生活在森林、草原、田野中,創作了大量反映狩獵、采集、種植、社會交往、男女愛情、婚喪嫁娶、宗教儀式等的歌曲。——《贊達人》,包括狩獵歌、牧歌、情歌、酒歌、薩滿歌等。,除了逃婚歌,抵制征兵歌等。,內容豐富。鄂溫克族歌謠比喻優美,抒情真摯感人,詩句質樸豪放。節奏主要是頭韻,兩句壹韻。每首歌謠的節奏多變,易於即興發揮。
(7)婚姻
鄂溫克族基本遵循壹夫壹妻制,不同的是有“族外通婚”和“表親通婚”。“堂兄妹”是指堂兄妹之間互相通婚,在婚姻中有優先權。女人結婚後,如果在婆家生了女孩,就喜歡嫁到姑父家,俗稱“還骨”。鄂溫克族歷史上的婚俗,本質上是兩個氏族之間的通婚,後來逐漸發展為與外族通婚。與外族通婚早已成為習俗,薩馬爾街的鄂溫克族與外族通婚超過壹半。
鄂溫克族有被妻子收養的習慣。經過多次協商,雙方家長都不需要送禮。男方會把新郎送到女方家,大家在新娘家玩得開心,婚姻就結束了。被收養的妻子應當真心實意地贍養和孝敬女方的父母,同時與女方的兄弟姐妹壹樣享有老年人財產的使用和繼承權利,並有權保留自己的姓氏。
鄂溫克族婦女擇偶不以貧富為標準,而主要以勞動能力、社會聲譽和道德操守為標準。他們痛恨不忠不孝,反對言行不壹。
鄂溫克族歷史上的婚姻程序大致可以分為求婚、訂婚、結婚三個階段。求婚的時候壹定要請壹個受人尊敬的媒人出面,經過媒人的催促才能確定婚事。訂婚時,男方要送牲畜、酒、生產工具、金銀首飾等。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舉行宴會慶祝並互祝訂婚的喜悅;婚禮禮儀很復雜。由於生活區域的不同,薩馬街的鄂溫克族婚禮儀式與鄂溫克族自治旗南屯的鄂溫克族婚禮儀式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蓋新房、迎娶新娘、善意刁難男方、新郎新娘壹起吃飯、招待客人等。
(8)葬禮
從清朝到民國初年,本市(旗)的鄂溫克族人死亡後,往往放在樹上進行風葬,這樣屍體就可以掛在樹枝上,上岸後用火葬或挖坑的方式埋葬。新中國成立後,境內鄂溫克族的喪葬習俗與漢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