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社書院於清同治十年(1871)在方耀成立,與昆岡書院、三都書院並稱為普寧三大書院。方耀(1834-1891)出生於普寧紅陽西村,曾任廣東水師提督。同治七年,任潮州鎮連長,巡撫芮林派他清理潮州積壓。幾年下來,懲治了3000多名罪犯,為清政府征收了300多萬元的稅錢,繳獲槍支器械數千件。這就是潮人所說的“方任達情”。據說當年,因為錢坑和付梅發生糾紛,方耀想帶兵去清場。幸運的是,他事先得到通知,當地鄉紳約翰平息了這場風暴,但兩個鄉鎮都被方耀罰款,作為建立上社書院的費用。
龍門大橋在蠡湖,在豬砧和福美圍之間。當年,火燒溪、西門溪經過魏,然後註入榕江。每當夏秋漲水,橋下水波蕩漾,錦鱗遊弋,魚兒跳躍,人們其樂融融。是蠡湖壹景,所以“鯉魚躍龍門”是蠡湖八大古景之壹。
在蠡湖這片新土地上,有壹座古老的寺廟,叫做銀陀寺。清朝康熙星海年間(公元1716),蠡湖銀陀寺方丈半夜起床,看見壹只老虎闖進寺內,卻突然掉進了寺內的壹口井裏。到了晚上,他通知四個俱樂部的人現在都去觀察,但是沒有老虎的蹤跡。原來井水清澈,水質幹甜。即使大旱,井水依然清澈,水源枯竭。隨即發生老虎陷阱,於是封井,請工匠刻了壹個石虎,坐在井蓋上。後來,這個故事就由這口井說開了,這口井就叫“伏虎井”。該寺曾被稱為“永拓寺”。
蠡湖烏石村“百年坊”建於清乾隆五十壹年(1786),是當年朝廷為百歲老人洪門林所建。百歲坊在烏石村東南側的馬路旁邊。在廣場西南,高6米,寬4.88米,明室與中室之間寬2.45米。它是壹座花崗巖牌坊,有四柱、三門和三層樓。
在蠡湖鎮南部,沿蠡平公路西側約2公裏處,即松溪村與赤眉村的交匯處,有壹處鮮為人知的合興圩遺址,西側有壹座重修的華光帝廟,毗鄰赤眉宮後村。和興圍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距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當時滿清腐敗無能,國力耗盡,導致外族洋人屢次入侵,民不聊生。
榕江原烏石河水閘建於1959 65438+2月,次年2月竣工。然而,水閘簡單、老化且危險。在上級的關心和支持下,普寧縣委人民政府(現為普寧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重建新水閘,並於65433。
大聖的母親,據說是東周晉國介推的母親。這位母親忠厚仁厚,廣泛應用於李殊,教導她的兒子要幫助國家,並對太陽和月亮做出貢獻。後人修建寺廟紀念她的模範功績。蠡湖大聖母廟,原位於碼頭街火燒地,為蕭鄉親所建。母親顯赫睿智,香火旺盛,傾慕天下。為什麽要拆掉垃圾來拓寬街道?今天,政府與人民和睦相處,蒙泰僑鄉林德社提出重建,各界人士踴躍捐款,已成為善舉。新寺建在過魯河紫雲閣壹側,金碧輝煌,寺前清溪環繞,綠水流淌,碧波蕩漾;寺後群山環繞,山中綠樹成蔭,環境幽雅,狀如月牙。新寺建成,將彰顯聖母之恩,為蠡湖再添壹勝。
豐原伯公位於普寧市蠡湖鎮東南兩公裏的長美大都筐山。豐原伯公,原名福桃庵伯公,創建於宋仁宗寶元年(1038)。從北宋到現在,豐原伯公已經走過了960多年。目前,豐源博宮已裝修完畢。天地閣、亭子等建築均為綠色琉璃瓦屋頂、粉色圓柱、橘色雕花窗、蓮柱欄桿,氣勢非凡。豐原伯公宮周圍的山頭上,松、柏、萬年青等樹木郁郁蔥蔥,成為蠡湖、梅塘附近人們的休閑勝地。
“花鼓艷”歷史悠久,香火旺盛。過去,許多高僧在此定居。目前寺前山坡上有“範光陵園(清雍正六年紀日立)”,寺後有“石紹祖德陵園(清乾隆五年)等”,可見其歷史淵源。“花鼓巖”整個寺廟由三部分組成:釋迦牟尼寺(稱上寺)、太後寺(稱中寺)、北極寺(稱下寺)。每個寺廟裏供奉的神佛栩栩如生。殿側的麒麟,天然的獨角獸,猶如臥虎,四周是形狀各異的奇石。傳說中的仙人石、盆石、秦石、雨花石、床石、鑼鼓石、仙棋石等都是精彩的故事。
上殿被壹塊天然巨石覆蓋,石頭東側有壹個小石洞,名為“楚米石洞”。傳說古時候有個有錢沒心沒肺的米商,從榕江上遊被運到揭西大潭頭,被巨浪打沈。雖然船浮在水面上,但是米粒不見了。從此以後,“花鼓巖”寺每天有多少和尚和遊客,窯洞裏就會生產出足夠的大米。有壹天,壹個貪吃的寺僧嫌他出米慢,執意要叫壹個石匠來加大孔口。誰知,石洞被敲大後,水稻再也不產了。
在上中寺天然石夾通道的南側,有兩塊石頭重疊在壹起,被稱為仙人石刻,上面的石頭下端有“龍和二”字樣,下面的石頭前端有“福祿延”字樣,據說是仙人雕刻的。“天下太平”四個字是革命前輩徐世傑同誌題寫在南天門寺西北側的石壁上,因為這裏在革命時期曾是徐世傑領導的遊擊隊的活動場所。
清泉洞
在大東尾裏湖鎮最高峰(海拔661米)東側,有壹個村落——翟穎,始建於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