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祝重陽節的活動是豐富多彩和浪漫的,壹般包括旅行欣賞風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到處插山茱萸,吃重陽節蛋糕,喝菊花酒等活動。
重陽節,因為與“長久”諧音,而九又是數字中最大的數字,有長命百歲的意思。而且秋天也是壹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節影響深遠。人們對這個節日壹直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許多祝賀重陽節和詠菊花的優秀詩篇。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意義。1989年,我國將每年的9月9日定為老人節,巧妙地將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成為壹個尊重老人、關愛老人、幫助老人的節日。此時,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經常組織退休的老人到秋日賞景,或近水嬉戲,或爬山健身,讓身心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很多家庭的晚輩也會幫年邁的長輩去郊區活動或者給老人準備壹些好吃的。
重陽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楚辭中就有提及。屈原《征途》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十日後始見清都。”這裏的“重陽節”指的是天空,不僅僅是節日。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寫的《九天·鐘繇》中,明確寫道重陽節:“年至月,忽回九月九。九為陽數,日月相合。是眾所周知的,認為適合長久,所以是盛宴。”
晉代學者陶淵明在《閑散九日》詩的序中說:“我閑散,愛九之名。秋菊滿園,卻又惆悵,空為九華,惜字如金。”這裏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節就有飲酒賞菊的習俗了。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
在明朝,九月重陽節,宮裏會壹起吃花糕慶祝,皇帝也會親自爬萬歲山慶祝自己的秋誌。這種習俗壹直流傳到清朝。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壹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東漢時,汝河有瘟疫妖。它壹出現,每家每戶每天都有人生病死亡,這壹帶的人都被瘟疫惡魔蹂躪。
壹場瘟疫奪去了少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病死。病愈後,他告別愛妻和同鄉,決定外出訪仙學藝,為民除疫魔。衡靜到處拜訪老師,拜訪世界各地的著名學者。最後,他發現在東方有壹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壹位神通廣大的神仙。在仙鶴的指引下,恒景終於找到了這座山,找到了擁有神奇魔力的仙人。仙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恒敬,教他降妖之劍,並送給他壹把降妖之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成了壹門超凡的武功。
這壹天,仙人把恒景叫到身邊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神又要出來作惡了。妳學了本事,就該回去殺百姓。”賢昌給了恒敬壹包山茱萸葉子和壹杯菊花酒,並偷偷教他如何辟邪,讓恒敬騎鶴回家。
恒景回到了家鄉。九月初九的早晨,他按照仙女的指示,帶領村民來到附近的壹座山上,給每人壹片山茱萸葉和壹杯菊花酒,準備降伏邪魔。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莫問沖出了汝河,但就在莫問跳下山的時候,突然聞到了山茱萸的怪香和菊花的酒精味,戛然而止,臉色頓時變了。這時,恒景手拿降妖劍追莫問下山,幾個回合就把他刺死了。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習俗便年復壹年流傳下來。吳筠,阿良人,曾在他的著作《齊與和續》中記載了這壹點。
後來,人們把重陽節登高的習俗視為避災活動。此外,在中原地區人們的傳統觀念中,重陽節仍然意味著長壽、健康、長壽,所以重陽節後來被確立為老人節。
秋高氣爽,桂花飄香,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活動豐富,趣味盎然,有爬山、賞菊、飲菊花酒、吃重陽糕、插山茱萸等。
攀登高峰
古代重陽有登高的民俗,所以重陽節也叫“登高節”。相傳這壹習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七律《登高》是壹篇關於崇陽爬山的名篇。爬山沒有統壹的規則,壹般都是爬山,爬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隨機制作的。九月九日拂曉,九月做蛋糕是古人的本意,孩子頭上頂壹塊蛋糕,嘴裏說壹句話,祝孩子萬事如意。精致的重陽糕要做成九層,像寶塔壹樣,上面放兩只小羊,符合重陽(羊)的意思。有些人甚至在重陽糕上貼上紅色的紙旗,點上蠟燭。這大概是指“點燈”和“吃餅”而不是“爬”,用小紅紙旗而不是山茱萸。現在重陽糕仍然沒有固定的品種,重陽節各地吃的軟糕叫重陽糕。
賞菊花喝菊花酒
重陽節是壹年中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說賞菊、飲菊花酒源於晉代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他的隱居、他的詩歌、他的酒和他對菊花的愛而聞名。後人紛紛效仿,所以重陽有賞菊的習俗。舊時代,文人士大夫也是為了親近陶淵明,把賞菊和宴飲結合在壹起。北宋時,開封為都城,重陽賞菊盛行。當時菊花品種繁多,形態各異。人們也稱農歷九月為“菊花月”。在重陽節,當菊花在傲霜盛開時,觀看菊花已經成為節日的壹個重要部分。清朝以後賞菊的習慣特別盛,而且不限於九月九日,重陽節前後還是最盛的。、
吳茱萸和菊花
重陽節插吳茱萸的習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認為重陽節插吳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個香囊把山茱萸放在裏面,或者戴在頭上。大部分是婦孺穿的,有些地方,男人也穿。金代葛洪的《西經雜記》中有考努斯參加重陽節的記載。除了佩戴山茱萸,人們還佩戴菊花。唐朝就有這種情況,古往今來壹直流行。在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在門窗上貼菊花枝葉,“祛邪除穢,招財進寶”。這就是頭上的菊花的庸俗化。在宋代,還有人把彩帶剪成山茱萸和菊花送給對方。
各地慶祝重陽節的習俗
除了以上常見的習俗,各地還有壹些獨特的節日。
在陜北重陽節的正式收獲季節,有壹首歌是這樣說的:“九月,將有九個重陽節,所以秋天收獲忙。小米,小米,漲漲漲。”陜北的重陽節在晚上,壹天就是壹整天的收割脫粒。晚上,在樹梢上,人們喜歡吃蕎麥面和涮羊肉。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的小山,點上火,無話不談,直到雞叫才回家。晚上爬山的時候,很多人會摘壹些野菊花,放在家裏女兒頭上辟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著蒸九層重陽米果的古老習俗。中國古代有重陽“吃餌”的習俗,就是今天的餅和米果。宋代《玉燭集》說:“九日蝕後飲菊花酒者,屆時將收獲小米、糯米,因其味黏而嘗新物,因而成為習慣。”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在《閩九曲》中說:“聞節近重陽,驚聞野香,手提花籃拾野香。玉杵搗成青粉濕,珍珠叫郎味。”近代以來,人們將米果改造成了獨具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稻用清水洗凈,浸泡2小時,取出瀝幹,與水混合磨成漿,加入明礬(溶於水)攪拌,加入紅糖(加水煮沸制成濃糖液),然後放在蒸籠上,鋪上幹凈的煮布,然後九次舀入米漿,蒸幾分鐘後煮出,米粉上塗花生油。這個米果分九層,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面分明,半透明。它是甜的,軟的,可口的,並且不粘牙齒。敬老是重陽最好的禮物。
在壹些地方,人們還有機會在重陽爬山,掃墓和紀念祖先。蒲縣人在重陽祭祖多於清明,所以有三月小清明,九月大清明的說法。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升天紀念日。村民們經常去媽祖廟或梅州的天後宮和宮廟祈福。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豐富了新的內容。1989年,中國重陽節被定為老人節。在這第壹天,各地要組織老年人爬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高尚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