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景點介紹:
金山位於城市西北部,高44米,周520米,距市中心三公裏。古金山是矗立在長江中遊的壹座島嶼。“萬川為東註,壹島中立”,與瓜州、西津交叉成壹隅,為南北要道。素有“江心壹朵蓮”的美譽。直到清朝道光年間,才開始和南岸的土地聯系起來,於是“騎驢到金山”流行了壹段時間。金山形狀優於自然,風景幽僻,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美麗的旅遊勝地之壹。
金山自古以來就有很多名字。古人把長江比作香水海,把這座山比作《華嚴經》裏的七座金山,所以叫金山。但宋代王存所著《九域錄》中另有壹說:唐朝僧人法海雲,為子修廟,日日穿山,壹日掘金。當地官員李奇反叛皇帝,皇帝下令將黃金交給法海,用於修復寺廟,這座名山被稱為金山。此外,金山也被稱為澤心山,扶余山,霍夫山,龍遊山和紫金山。金山的名字與金山寺有關,金山寺巧妙地建在山上,建築風格獨特。大殿與後殿相鄰,亭臺樓閣層層相連,山與殿融為壹體,形成了壹組景色壯觀、氣勢雄偉的古建築群,形成了“殿山環抱”的獨特風格。自宋代以來,北京就有“金山寺四面環山,焦山四面有廟”的評論。
金山又被稱為“神話山”,山上的每壹座紀念碑都有引人入勝的神話、傳說和故事。中國著名的古典童話《白蛇傳》以“金山寺”為原型,在民間廣為流傳,為這座名城增添了非常迷人的色彩。小說《嶽傳》中嶽飛遊覽的金山古跡“奇峰閣”,景色宜人。張輝的小說《水滸傳》中“張順夜襲金山寺,宋江智取潤州城(今鎮江市)”曾細膩生動地描寫了金山的壯麗景色。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南巡,在金山停留,留下了許多“帝王”文物。金山有很多關於乾隆的民間故事,讓金山更加出名。詩人,書法家和名人,如白居易,李白,胡璋,孫虎,蘇東坡,王安石,沈拓,範仲淹,趙萌和王陽明,都來過這裏,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著名的詩歌。從唐朝開始,國際友人和登山者就絡繹不絕。明代日本畫僧雪舟等青年在金山居住兩年半,畫了壹幅唐代的長江心金山龍遊寺圖,現保存在寺內。
金山,壹座蝸牛般的小山,孕育了許多浪漫的往事,魅力無窮,吸引了無數中外詩人和遊客。有人說“不去鎮江金山,就沒去過鎮江”,自有道理。當妳參觀金山的時候,妳會明白其中的奧秘。
遊覽路線金山江天寺-夕陽亭-觀音閣-冷嘎臺-佛印山房-金山四寶-慈思塔-古法海洞-劉蕓亭-妙高臺-奇峰亭-白龍洞-朝陽洞-古仙洞-玉帶橋-皇家碼頭
江田寺在金山寺門口,擡頭望著“江田寺”的牌匾,這是清朝康熙皇帝來金山陪太後祈福時寫的。江天寺,即金山寺,是中國自古以來著名的禪寺。它建於東晉,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原名澤心寺,南朝唐初稱金山寺。該寺規模宏大,有3000多名僧人,鼎盛時期有上萬名僧人。清代,金山寺、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列為中國四大名剎。
由於當時皇帝的信仰不同,金山寺兩次由壹座寺廟改為。曾經,唐朝時,金山寺改龍遊寺,近200年。又壹次,到了宋四年,因為惠宗趙霽是道士,龍遊寺改為玉清萬壽宮(道士觀),開了天下之先。後改名龍遊寺。壹般寺廟山門朝南,金山寺山門朝正西。這裏有壹個有趣的傳說。據說很久以前,金山寺的大門也是坐北朝南的,金山寺屢遭火燒,山門時常發出壹陣陣驚天動地的吼聲。當時負責金山的和尚深感不安,覺得這事有點蹊蹺,於是請來壹個流浪和尚預測。雲遊和尚在廟裏走了壹圈,對方丈說:“師父,妳得罪了玉帝,妳要改方向。”方丈聽後連連合掌道:“罪過!”於是命人把山門改為朝西的門。傳說終究是傳說,金山寺大門朝西是有真實原因的。根據史料分析,當時建築師朝向西門的建築是有目的的。因為古老的金山矗立在長江的中心地帶,遊客可以通過朝西的大門看到浩浩蕩蕩的河水奔流而下,這正符合了“不歸之河從山西來”的詩句。這就是建築師的獨到之處。從山門到天王殿,裏面供奉著彌勒佛,叫笑佛。兩側雕刻的四個大金剛,身材高大,栩栩如生,旨在守衛山門。大金剛,俗稱四大天王,被稱為天王廟。左邊是東方之王,南方之王;右邊是北方的大眼王,西方的多聞王。彌勒佛旁邊有壹副對聯,上面寫著:壹個大肚子可以容納,但世上做過多少事;滿心歡喜,笑遍天下。天王廟牌樓前有壹對巨大的石獅子。國王殿後面是大雄寶殿。寺廟總是被火毀壞。原來的大雄寶殿在1948被大火燒毀,260多座亭、臺、樓、閣、屋被燒毀。目前當地政府正在積極籌措資金建設大雄寶殿,預計將在1988重現。據金山寺方丈介紹,金山寺大雄寶殿內佛像巨大,金光閃閃,徹夜香火繚繞。在鼎盛時期,寺廟裏有成千上萬的僧侶。
趙茜趙茜亭內有清代乾隆皇帝南巡留下的七處皇家古跡,保存完好。這些石碑吸引了許多學者、專家、歷史研究者和書法家的贊賞。石碑上記載的內容大多是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對金山風光的評價,以及繼承清朝傳統,統治大清帝國的決心。乾隆不僅留下了許多“帝制”的痕跡,還留下了壹些有趣的傳聞。按理說,乾隆的父親是雍正,但又有新的傳說,雍正帝“偷龍換鳳”,乾隆六次來到金山寺尋找親生父親。
觀音閣從落霞閣往上爬,南面正中有觀音閣,又叫石閣,因亭內供奉觀音而得名。此建築與西邊的冷嘎臺、妙高臺、慈壽塔、法海洞的丹輝碧影、椽子相連,足以加固這座名山。
Pagodai中的“Lenga”是壹個印第安詞,意思是“不宜居住”,或者是海中遙不可及、高不可及的山。冷嘎臺建在金山東南,山旁。相傳蘇東坡晚年受老友佛印和尚委托,在此撰寫《楞嚴經》,故又稱舒靜樓。站在舞臺頂上,俯瞰長廊,可以看到蔚藍的天空,萬裏,磅礴的江水,江水的景色十分壯觀。從山下出發,要經過三個亭子。每進壹層樓,都是對至尊處的懷疑。洞門壹開,就可以突然爬上爬下,常常讓遊客著迷。頂樓有壹幅清代王文臺寫的對聯:窗前海開目,臺上楞嚴經可啟。
佛印·方善
宋代著名的金山寺和角山寺的主人故居。相傳,佛印和蘇東坡年輕時是好朋友。有壹次他們打了個賭,佛印賭輸了,別無選擇,只能進空門。由於學識淵博,他最終當上了晉焦山寺的住持,而東坡則成了宋代著名的學士。他們經常在金山吟詩作畫。
慈壽塔又名金山塔,創建於1400多年前的齊梁。這座塔有30米高。唐宋有兩塔,宋代稱為“褒慈壽塔”和“褒壽塔”。1472年,日本畫家雪舟等楊登佑遊金山,曾繪大唐長江之心金山龍遊寺圖,兩塔南北。雙塔被大火燒毀倒塌後,明代重建了壹座塔,取名慈壽塔。按照古代各國佛教的習慣,壹般來說,建廟和建塔是同時進行的,尤其是名剎,有廟必有塔。到了清朝鹹豐年間,這座塔再次被毀。光緒二十年,金山寺方丈殷儒立誓建此塔,上告京都清廷。慈禧下令讓他自己集資修建。他從北到南,在兩江總督劉坤壹的支持下,集資29620元建塔,至今仍稱慈壽塔。這座塔精致、美麗、挺拔,矗立在金山之巔,與整個金山、金山寺恰到好處,仿佛把金山都擡高了。該塔為磚木結構,七層八面,內部有螺旋梯供遊客登塔遠眺。每層四面都有門,走廊相連,四面都有景,景色各異。遊客爬上塔頂。從欄桿上望去:長江中的焦山和東面險象環生的顧北,南面城市風光重疊的山峰,西面波光粼粼的魚塘和浩浩蕩蕩的河流,北面霧蒙蒙的瓜州和揚州古鎮,令人大開眼界,心曠神怡。有宋代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詩《金山》為證:多有枕石層樓,四壁窗開風。突然我看到鳥在地上飛,我在半空中驚呆了。慈壽塔外的花墻上,有“天地同耿”四個大字,是清朝光緒年間湖南八歲小孩李元安所寫。傳說那天是慈禧太後的六十大壽。兩江總督劉坤壹為了慶祝他的生日,特地去北京面見慈禧,奉承他說:“老佛爺60歲了,我沒有什麽禮物送給妳。剛在江南鎮江金山建了壹座寶塔,取名慈壽塔。祝妳長壽。”慈禧想到這座標有自己名字的寶塔矗立在江南名山之巔,真是壹份非同尋常的生日禮物,不禁眼前壹亮。他問劉坤壹:“妳祝我長命百歲,看我能活幾歲?”劉壹聽後張口結舌,壹時說不出話來。我以為無論我說多少,都是殺頭之罪。正在左右為難的時候,官員身後有壹個孩子很快遞給他壹張小紙條,他發現了壹件寶物,急忙呈上,慈禧壹看原來是“天地同耿”四個大字,便笑逐顏開,大大獎賞了劉坤壹。後來這四個字就刻在了慈壽塔下。
古法海洞法海洞,又名佩公洞,位於慈壽塔下西側的懸崖上。相傳是金山寺創始人法海來金山時居住的地方。目前,洞內有壹尊法海雕像,洞的橫幅為“古法海洞”在童話《白蛇傳》中,法海是壹個妨礙和破壞青年男女幸福婚姻的邪惡和尚,但在歷史上他是壹個善良的和尚。法海姓裴,人稱裴駝頭,河東賞人。他的父親裴秀是唐玄宗的宰相,他覺得“同伴如虎”。他壹旦得罪了皇帝,就不會有好下場。他很信佛,認為榮華富貴不如出家,所以決心送兒子出家。裴坨頭在江西廬山出家,取名法海。他在廬山學道參禪,潛心修煉。後來,我來到了鎮江金山。那時候廟裏荒無人煙,到處都是荊棘和蛇。他在山的西北角找到了這個山洞,住在洞裏打坐,白蟒避開了。法海來到金山後,最大的願望就是修復金山寺。他曾經燒了壹段以示決心。壹天,和尚們去河邊挖掘,意外地挖出了若幹枚金子(壹枚為220兩),報告給了潤州刺史李奇。李奇還把這件事報告給了唐玄宗,唐玄宗命令他把金子送給法海,用於修建寺廟,並把它命名為金山和金山寺。根據傳說,法海死後,他的弟子孫發將他的遺體放在壹個放有黃金的洞穴中以示敬意。後來屍體破了,就做了壹個石像作為紀念。宋代張商英曾來此遊覽,並寫下裴公棟的詩:“半石室寧靜如禪意,不易擦亮壹代功名。白蟒化龍入海,留老僧在巖中。”和尚把這首詩做成對聯,掛在洞門兩邊。
劉蕓亭在金山的最高點,有壹石柱亭,名為劉蕓亭,又名江天遊覽亭和海吞亭。亭子裏的石碑是300多年前康熙皇帝陪母親遊覽河中央金山寺時留下的碑。康熙登高遠眺,不歸之河,水天壹色,有赤誠之觀。於是,我寫下了四個大字“江流記”。該亭重建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同治十年(1871)。兩江總督曾國藩將康熙題寫的“江天壹景”四個字刻在石碑上,放在亭子裏。這裏是欣賞金山魅力,俯瞰鎮江市區美景的最佳觀賞點之壹。據說康熙在寫書的時候,“江天壹”前三個字是壹氣呵成寫出來的,而第四個字“蘭”筆畫比較多,壹時記不清了。但他拒絕“不恥下問”,只是嘴裏念著“江天壹瞥”幾個字,無法落筆。身邊的大臣侍從見此,知道皇帝遇到了難題,卻不敢直接給出提示。雖然提壹句容易,但他們怕招來欺君斬首之罪。正在為難的時候,有壹個大臣陰謀得逞,跪在皇帝面前說“我看今天就開車”。康熙壹聽“今日見”,恍然大悟,寫了壹篇關於此事的短文。因為“蘭”的繁體字由陳、金、簡三個字組成,大臣巧妙地用拆字的方式提醒皇帝。因為康熙猶豫了很久才把“蘭”字寫好,字顯得特別小等等。
妙高臺妙高臺又稱曬經臺,“妙高”是梵文“須彌山”的意譯。劉《晉》載:“妙臺在殿後,宋元高僧為其刻崖。高十余尺,上有亭子,名曰曬臺。”幾經盛廢,明代僧人溫和,清代重建薛樹昌。1948被大火燒毀,就像金山寺的正殿和藏經樓壹樣,現在只剩下遺址。當時,苗高泰還是賞月的好地方,有名人蘇東坡在此賞月的奇聞。另外,據說“梁紅玉擊鼓打金山”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裏。公元1130年,南宋名將韓世忠以4000水兵包圍了數萬入侵金山的金兵。梁夫人登上妙臺擊鼓助陣,大破武館。這個歷史故事被搬上了戲劇舞臺,有著千年英倫風情,歷久彌新。
奇峰閣奇峰閣在山西壹側的金鰲嶺。古時因有七丘突起,故名七峰嶺。削山建亭後,以奇峰亭命名。
相傳南宋紹興年間,著名抗金名將嶽飛在北方指揮抗金戰爭。進兵時,奸臣秦檜威逼高宗連奪12金,召其回臨安(今杭州)都城。嶽飛路過鎮江時,拜訪了金山路的嶽和尚,告訴嶽和尚:“我昨晚夢見兩只狗在抱頭。不知道這次旅行是好是壞?”道曰:“二狗相談,是獄字。恐怕會有牢獄之災,壹定要謹慎。”嶽飛謝他登船,臨行時,陶嶽獻詩曰:“臺風亭中波濤洶湧,務必穩舵!做好同舟共濟的準備,把自己推上浪尖。”嶽飛到杭後,在風伯亭下被秦檜陷害。臨死前他說:“我後悔沒有聽陶嶽的話。”。這句話傳到秦檜,秦檜大怒,命令李和前往鎮江金山逮捕道月。李和去了金山,道月正在課堂上說話。只見道月盛裝,焚香。她雙手交叉,道:“我四十九了,不為自己,只為話多。李和來自南方,我去了西方。還不是因為佛力,差點沒了手。”說著,坐上王座,幸福地死去。李和只好把情況匯報給秦檜,並說金山有七座山峰,風水好,所以每壹代都能出和尚。壹怒之下,秦檜立即命令人把金山的七座山峰夷為平地。後人為了紀念嶽飛和金山寺的道長,修建了奇峰閣。可惜太平天國時期毀於戰火,後來改建成奇峰閣。
白龍洞白龍洞緊挨著金山西北山腳下的戴宇橋。相傳唐代武則天的侄子靈曇來到金山,在此洞內打坐,白蟒避開,毒氣盡去。白龍指的就是這條白色的蟒蛇。現在洞裏有兩個白石雕像,白皇後和小青青,每個壹米高。根據民間傳說,這個洞穴與“白蛇傳”和“水漫金山寺”密切相關。白娘子和小稱東海為水,與金山寺和尚爭著救丈夫。徐賢被關在廟裏,當他聽到外面的鼓聲時,當他看到那位女士懷孕時,他很擔心。守門的小和尚很同情徐賢,讓他從白龍洞跑到杭州西湖的斷橋去見他的妻子。這個山洞裏有壹條裂縫。壹個人可以深入幾十英尺。如果他走得更遠,它就會變小。人不能進去。恐怕只有白蛇才能進去。不然為什麽叫白龍洞?
朝陽洞朝陽洞又名日照巖、觀音洞。在金山的東北面,山洞是壹個懸崖,上面有“日照巖”二字。金山還在河中央的時候,每當旭日東升,從朝陽洞開始的南區石壁金碧輝煌,水天壹色,堪稱奇觀。所以朝陽是看日出的最佳地點。至今留在巖石上的“朝陽洞”三個大字是明代的滕密所寫。
古仙洞古仙洞位於晉北的金鰲山腳下,深6.6米,依洞而建半亭。道教遺跡在此。傳說八仙人呂洞賓從這裏窺視江面,故名“仙女洞”。明代程詩雲:鬼斧鑿山骨,明透窗。當仙人行走時,他豎起壹瞥河水。玉帶橋,金山白龍洞前有壹座玉帶橋。傳說蘇東城和金山方丈佛印打賭輸了玉帶,佛印經常拿給人看。很多人看了,但又怕壞了,就命人仿照玉帶造了壹座橋。誰想再看玉帶,就去看橋吧。玉帶橋長16米,橋下碧波蕩漾,晶瑩剔透,讓人心曠神怡。
金山文房四寶在慈壽塔下的房子裏陳列了壹批金山寺的珍貴歷史文物,其中蘇東坡的玉帶、周鼎、金山地圖、銅鼓為金山文房四寶。
玉帶:大學士蘇東城在宋神宗期間,與金山和尚佛印關系密切,人稱“忘年”。有壹次,兩人交換禪語,打了壹個東坡玉帶的賭。東城慢失,玉帶成了寺鎮之寶。蘇東城裏的玉帶,在金山已經存在了900多年,這個寶藏被稱為國寶。玉帶環大約兩英寸寬,兩英尺長。腰帶上飾有二十四塊米色白玉,呈長方形、圓形、心形。清初,四件被火燒。乾隆皇帝在金山的時候,命玉工去填,上面刻著乾隆的詩詞。但是後面加的四種玉色和原來的玉色不壹樣,壹眼就能分辨出來。周鼎:這是西周宣王時代的青銅器,距今已有2700多年了。當時,周宣王北伐成功後,鑄造了青銅鼎以獎勵北伐統帥,所以也叫鼎。金山圖:這幅畫是中國明代著名畫家文徵明所畫。畫面中,江面無邊,微波蕩漾,金山如浮玉在浪上,山巒青翠,其上繪有屋檐和朱昱,展現了當時金山和金山寺屹立在長江中心的美麗雄偉姿態。畫後有他寫的詩《金山寺追賦》:白發金山續舊遊,猶霸中流;沙痕消失,潮水侵板,船帆光影凹凸不平,映在樓裏。江漢之事古往今來,乾坤飄忽忽高忽低;謫仙傷心欲絕,期待皇帝的狀態。字很大,很可愛。
銅鼓:是壹種鼓狀的青銅器皿,高八寸,直徑壹尺五寸,重二十三斤八兩。傳說是諸葛亮發明的。行軍時可作為炊具烹飪,打仗時可作為戰鼓使用,故又稱諸葛鼓。
皇家碼頭在山的北面有十三個梯田。這裏曾經是壹個類似月亮的結構,兩邊是石柵欄,左右是鐘鼓樓(清鹹豐年間被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時,都曾數次從這個碼頭上岸,故稱“皇家碼頭”。目前護欄上刻著“皇家碼頭”三個大字。
郭璞墓郭璞墓位於金山以西的石埠山上,又稱雲根島。島上埋葬著東晉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郭璞的遺物,俗稱郭璞墓。郭璞(公元276-324年),河東(今山西)聞喜人。據記載,他博覽群書,稱其詞為東晉之最。他註釋了《爾雅》、《山海經》、《楚辭》等重要古籍。他還擅長風水。東晉初做左郎,後被王敦仁任命為文員參軍。王敦想造反,但不知道是好是壞。大家都說好,他就問郭璞,璞壹個人什麽都沒說。他觸動了王敦的怒火,在武昌南崗被殺。明萬歷三十三年,黃濟世為其立傳,墓碑上刻有“弘農知府郭璞之墓,金賜”字樣。
天下第壹泉,又名鐘靈泉、南嶺泉,位於金山以西壹裏處。它在唐代就聞名於世了。第壹泉原與金山在河中央,清鹹豐、同治年間隨金山登陸。據記載,過去泉在河中,河從西來,被石步山、孤山阻隔。水勢曲折,分作三支(寒即水彎,三支即南支、中支、北支),泉正好在中間壹個水彎之下,故名。因地處金山西南,故又稱“南嶺泉”。中清泉上岸後壹度失傳,但在清朝同治八年被薛樹昌等人發現。於是命石匠在泉四角做壹池石頭,沈秉誠在長鎮通海路觀察。同治十年春,寫碑建亭。光緒年間,鎮江知府王仁堪在水池四周築起石欄,並在水池旁建有亭子。並擴建土地40畝,開塘種蓮子,築土堤種萬株楊柳,抵禦河水沖擊,十分美觀。在方池南面的石壁上,有王仁堪題寫的“天下第壹泉”五個大字。蓋樓在水池旁邊建了壹個亭子。在水池的南面,有壹個八角形的雙柱亭,直徑七米,非常寬敞。它被命名為“劍亭”,意思是以水為鏡,以泉為鏡。亭內有石桌、石凳供遊人休息,十分清涼雅致。赤北有壹棟兩層小樓,樓上樓下各有壹個茶館。環境幽靜,綠樹成蔭,景色優雅,是遊客品茶的最佳去處。樓下樓前墻左側有沈秉誠題寫的《鐘靈泉》石刻,右側有沈秉誠《鐘靈泉》和薛樹昌《鐘靈泉辯》石刻。自唐代以來,鐘靈泉水壹直為人們所喜愛。唐代品茶專家陸玉品將靈泉之水列為天下第壹,後唐著名學者劉波將全國之水列為第七,長江之水列為第壹。自此,靈泉被譽為“天下第壹泉”。用這泉水泡茶,又甜又香。相傳有“杯不溢”之說:若將泉水貯存於杯中,即使高出杯口兩三分,水也不會溢出;把壹枚硬幣放在水面上,它不會沈下去。泉水綠如玉,濃如甘露,其醇盡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