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陜西省鹹陽市武功縣人口密度高嗎?

陜西省鹹陽市武功縣人口密度高嗎?

人口:約41.1.4萬。

人口密度:1034人/平方公裏。

武功位於關中平原西部,東臨興平,西接楊淩、扶風,北接贛縣,南與周至縣隔渭河相望。渭河上有壹座公路橋連接兩縣,使西寶高速可直達周至和陜南。全縣8鎮4鄉,262個自治村,6個社區居委會,41.1.4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7.4萬人。全縣總面積397.8平方公裏,其中耕地42.5萬畝,人均土地面積1.1畝。是我省人均土地面積較少、人口密度較高的縣之壹。

境內以漢族為主,有回、滿、白、壯、蒙古、侗、傣、朝鮮、土家、錫伯、土族等11個少數民族。隴海鐵路、西寶高速、西寶公路中線、北線、省道107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市區東距古城Xi安70公裏,距鹹陽國際機場50公裏,距西部工業重鎮寶雞80公裏。地勢平坦開闊,地理位置優越,是關中地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

行政區劃

2006年,武功縣轄8鎮4鄉:普集鎮、蘇坊鎮、武功鎮、友豐鎮、鎮遠鎮、長寧鎮、肖春鎮、大莊鎮、代家鎮、河道鄉、南仁鄉、普集街鄉。

歷史的發展

武功縣建於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新朝天豐二年(公元15),王莽改廣信郡。東漢初,廢棄於梅縣。永平八年(65年),恢復武功縣。北魏太和十壹年(487),設武功縣。建德三年(574),廢郡建立。五代兩晉後,設武功縣,後周朝改縣。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縣名改為武亭。元代改稱武功縣。

1949 5月19武術解放,撤銷保安和系統A,區辦事處和鄉鎮人民政府。全縣分為城關、楊淩、大莊、普吉、學古、長寧、鎮遠、龔偉、三廠等9個區,76個鄉鎮。9月,渭河三廠區(***5鄉)劃歸_ _縣。1951年5月,楊淩區北部上營、新寨鄉,大莊區廟底南、北五村,毛家嘴、趙家崖、王家角,鎮遠區馬西寨兩堡劃歸城關區。

1952年6月,原71鄉鎮縮減為64個鄉鎮。1955年8月,縣人民政府更名為“縣人民委員會”;鄉人民政府更名為鄉人民委員會。第八區(龔偉)的賈超鄉被劃入第壹區(城關)。1956年3月撤區並鄉,全縣設城關、楊淩、普濟三鎮;上營、杜寨、李泰、大莊、張寨、南仁、普集、學古、北營、長寧、河道、代家、鎮遠、魏村、周村、牛臺等16個鄉鎮合並為7個鄉鎮。1958 5438+00年6月,人民公社成立,7個鄉改為7個人民公社,分別是上遊(城關)、紅旗(楊淩)、躍進(普吉)、衛星(雪谷)、東風(長寧)、火箭(鎮遠)、中蘇(蘇坊)。同年6月5438+065438+10月,七個人民公社改為武功、楊淩、普吉、長寧、鎮遠五個人民公社,轄27個行政區。原農業生產合作社更名為生產大隊。

1961 8月1日,武功縣恢復建制,原5個人民公社劃分為14個人民公社,轄244個生產大隊。1964扶風縣五泉公社關村、周嘉村劃入武功縣楊淩公社。1965年4月,建立楊淩、普濟、小村鎮。1984年5月,撤銷公社、大隊,全縣設三鎮,12鄉,轄365個村民委員會(511個自然村),4個居民委員會。並將車站公社改為北營鄉;武功公社就是武功鎮;原車站公社的田家、賈貴、東李家大、鮑曉、曲家劃為普集鎮;原學古公社的仁村、程家、小村、雪村屬於小村。2001,11,全縣8鎮7鄉合並為8鎮4鄉,撤銷原觀音寺、學古、北營鄉,分別合並為大莊、小村、普濟鎮。

自然資源

武功縣的地形由三種類型組成:山前洪積扇和黃土高原的前緣地帶、洪泛平原和河谷沖積階地。97%的耕地為川中平地和塬地,94.3%為石樓土、黃土等優質土壤,全縣土地總面積589252.1畝,其中耕地434741畝,水澆地395784.5畝,占耕地面積的91.02%。境內有三條河流,均屬渭河水系。水資源可利用總量為26553.8萬立方米,已開發量為1.71.698萬立方米。幹旱年平均每畝灌溉253立方米,共計654.38+0.27億立方米,工業用水量654.38+0.34億立方米。已開采6543.8+0.6億立方米以上,水資源收支總量大於平衡。地下水年可利用量為654.38+5988萬立方米,已開發量為9924萬立方米,占可開采量的62%。地下水富含肥料和水資源,主要由硝態氮、亞硝態氮、銨態氮和少量磷、鉀組成,分布在14個鄉(鎮)和120個行政村,面積22580畝。已開發利用的肥沃井含氮量為30g/m3 ~ 100g/m3,單井含氮量最高為1200g/m3 ~ 1500g/m3。全縣水利設施面積43.3萬畝,占耕地面積的99.6%,有效灌溉面積39.36萬畝,占耕地面積的89.4%,人均1.05畝,其中用於旱澇保收的農田172576畝,人均0.46畝。

境內生物種類繁多,品種資源豐富。已利用的植物中,農作物58種,果樹10種,喬木68種。農作物中,糧食作物11種,以冬小麥和夏玉米為主;經濟作物18種,以油菜為主;蘋果是主要的果樹;針葉樹材5種,闊葉樹材40種,園林景觀樹7種,灌木11種。在已使用的動物中,有15種,50多種畜禽。奶牛和牛是主要家畜,豬是主要家畜,其次是奶山羊。家禽有五種,主要是雞。魚類有10種。

人口分布

武功是個農業縣,人口分布主要在農村,城鎮人口比例很小。1956城鎮人口為25106,占總人口的12.05438+0%;農村人口183894,占總人口的87.99%。1982城鎮人口為31673,占總人口的8.1%;農村人口359322人,占總人口的91.9%。1990城鎮人口為31530,占總人口的8.46%;農村人口為341174,占總人口的91.54%。

武功縣各鄉(鎮)人口密度也有較大差異。小鄉鎮,普集鎮、大莊鄉、北營鄉人口密度最大。根據1990的統計,每平方公裏分別為4436.1、2502.3、1202.3、1161.5。合道鄉人口密度最小,每平方公裏669.5人。

河流和河流

渭河是該縣的大型過境河流,也是黃河的最大支流。扶風縣入縣以來,經過大莊鎮、普集鎮、普集街鄉和小鄉鎮,向東註入興平市,全長20公裏,流域面積90平方公裏。河床最寬處2000米,最窄處700米,多年平均流量147立方米/秒,最大流量11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65.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46.4立方米..

淇水河是第二大穿越河流,古稱渡水、武亭水、仲婷水。發源於麟遊縣,從攸鳳鎮經贛縣進入。經有峰、蘇坊、武功鎮,向南流入渭河。境內流長24公裏,流域面積157.2平方公裏。年平均流量4.32 m3/s,最大流量265 m3/s,最小流量0.03 m3/s,年徑流量13623.6萬m3。

_河是第三跨河,古稱曲水,俗稱後河。發源於鳳翔縣,進入扶風縣,自武功鎮向東流,南至七水河,全長100公裏,境內流長10公裏。年平均流量0.57 m3/s,最大洪水流量413 m3/s (1954)。年徑流量654.38+0785.2萬立方米,幹旱中斷。

墨玉河發源於永壽縣,從贛縣向南,經蘇坊至武功鎮東北匯入七水河。國內流量6公裏長。年平均流量0.03立方米每秒,年徑流量86.4萬立方米。這條河壹年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幹涸的。

清水河有渭河西行的兩條河,渭北和渭南,都叫清水河,發源於縣城的灘磧。渭北的清水河自西向東流入李傑,王步村流入南面的淇水河。它在清朝嘉慶年間已經幹涸,如今已無蹤跡。渭南清水河向東流至周至縣下三屯以西,經五公場鎮(鄉)退入沙河。1949隨三廠劃歸周至縣。

【川地】武功位於關中盆地西部,地貌簡單:壹是河谷沖積階地;第二是黃土塬;第三是山前洪積扇的前緣坳陷。

河谷沖積階地主要由渭河、淇水河、墨玉河和渭水河形成。淇水河比較窄,形成的階地不連續,比較分散;渭河歷史悠久,洪水規模大。在不同的地質年代,它沖積形成第三級階地,對武功縣的地質地貌有很大的影響。第三級階地形成於約69萬年前,第二級階地形成於約8萬至6.5438億+年前,第壹級階地形成於約1萬年前。第壹級階地形成較晚,未被黃土覆蓋。壹般高出河床3-5米,海拔417-454米。第二級階地比第壹級階地高10-15m;第三級階地比第二級階地高15-25m。

黃土高原原西起觀音寺鄉以北,東至鎮遠,東至河道以南,北與沖積扇前窪地相連,南至渭河三級階地。比三級階地高20-80米,海拔480-560米。漆、衛、墨河分為武功西苑、金家苑、武功東苑。該地層開始於69萬年前,結束於85438+百萬年前。地表覆蓋了壹層厚度為10-20米的黃土,下層為沖積層、沖積層、風成層和湖泊沈積物。

山前洪積扇前緣坳陷分布在蘇坊鎮魏村塬區,南部與黃土塬相連。地勢南高北低,海拔490-570米,前緣與金家園相連。地表覆蓋黃土,厚度10-20m,下層以沖積為主。

民俗把縣城分為壹、二、三級臺地。頭道源包括黃土塬和山前洪積扇。二道源東部包括渭河二、三級階地,西部只包括三級階地。三道院東部為渭河壹級階地,西部為壹、二級階地和河漫灘。

土地資源

(1)土壤:

武功縣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在古代,地面覆蓋著茂密的森林和草原,從而形成了以黃土為母質,森林和草原被植被作物所取代。原有的自然土壤也因人類的作用而不斷演變。根據1982的土壤調查,該縣有六種類型的土壤:婁土、黃土、潮土、沼澤土、水稻土和淤泥。其特點是:石樓土包括紅油土、黑油土、黑油土、黑漬土、棕壤等,占土地總面積的76.7%。主要分布在渭河階地上。這種土壤具有土層深厚、上虛下實、保水保肥等優良特性,是該縣最肥沃的農業土壤。黃土包括黃石山土、淤泥和淤泥。面積僅次於石樓土,占總土地面積的17.6%,主要分布在原始梯田、溝坡和部分河谷地。其特點是屬於壹種發育在黃土母質上的幼年土,因此疏松易耕,滲透性好。但蓄水保肥性能差。潮土、沼澤土和水稻土屬於含水和半含水土壤,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5.7%。主要分布在渭河、淇水河沿岸澇灘,主要種植水稻等水生作物。

(2)土地:

1951年春,本縣土改結束後,為準備對小農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處理土改遺留問題,於19565438年冬成立武功縣農田檢查定產領導小組。從1951年12月18日到1952年15日,用了39天,出動幹部488人。根據地形地貌、土地數量、測量難度等實際情況,將全縣劃分為310。全縣實際擁有土地567540.13畝,其中非耕地12979.67畝。我國所有耕地都是分類分級的,按等級規定產出指標,起到平衡負擔的作用。1980年4月,由省農委和中科院Xi安分院共同主持,省、地、縣三級單位13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和專家教授,采用實地調查和土壤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全縣土地進行了全面調查。全國土地668998畝,其中生產性用地573572畝,占85.7%,非農業生產性用地95426畝,占14.3%。從3月1989到9月1990,歷時壹年半對全縣土地資源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使用了陜西省測繪局1984航拍放大的50×50cm黑白攝影膠片。經過實地測繪、轉移測繪、面積測量和測繪,摸清了全縣土地的數量、利用類型、權屬和分布情況。自1996起,國土資源部門每年在10和31前開展全縣土地利用現狀變更年度調查。截至2006年6月65438+10月31,全縣土地總面積為586825.8畝,相當於391.2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410360.8畝,占總面積的69.9%;園地10221.7畝,占總面積的7.1%;林地4390.7畝,占總面積的0.7%;其他農業用地35936.3畝,占總面積的6.1%;104278.3畝工礦居民區,占總面積的17.8%;交通為4406.1畝,占總面積的0.8%;水利設施用地787.4畝,占總面積的0.1%;未利用地5870.2畝,占總面積的1.0%。其他用地為10574.3畝,占總面積的1.8%。

水文氣候

(1)水文:

地表水:武功縣地表水主要引渭工程和過境河流,其中引渭工程幹渠3條。幹渠位於頭道源,長18.7公裏,流量40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19萬畝。魏高倩位於縣城中部的二道原地區,渠長21km,流量23 m3/s,灌溉面積1.23萬畝。衛輝運河位於縣城中部二道源南部二級階地上,長20公裏,流量27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積10.8萬畝。主要有渭河、淇水河、墨玉河和譚薇河。渭河從縣城南部穿過,是縣城最大的河流。境內流長20.7公裏,年均流量300 m3/s,水量季節性變化較大。6、7、8月為汛期,最大流量達到1100 m3/s,枯水期為10至次年4月,最小流量為65.5 m3/s..其次是淇水河,自北向南流經縣城西部,全長24公裏。從正北方的有峰鄉進入,從大莊鄉經武功鎮流入渭河。然後是墨玉河和譚薇河,流量短,水量小,旱季經常出現幹谷。

地下水:武功位於關中盆地,斷裂水系發育。這種結構為降水和地表水的滲透和儲存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而且這些富水區主要分布在渭河和高洪泛區,第壹級階地為強富水區。水深2-4m,含水深度20-40m,影響半徑260m,單位湧水量10 ~ ~ 20t/h?大米,水質良好,鹽度小於1 g/L,渭河二級階地為中等富水區,水深8 ~ 20m,承壓水20 ~ 40m,影響半徑200m,鹽度小於1g/L,單位湧水量1 ~ 5t/h?米飯。良好的水穩定性。渭河三級階地及黃土高原原區為弱富水區,地下水埋深約50m,承壓水70-120m,影響半徑160m,單位湧水量0.5-1t/h?m,鹽度小於1g/L,含水量較差。

(2)氣候:武功屬於溫暖半濕潤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冬春季寒冷少雪,四季差異明顯。

氣溫:本縣2月10至2月15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0℃,無霜期315天。穩定通過10℃的日平均氣溫從4月5日到10月28日,持續206天。年活動積溫≥10℃為4184℃,與全省2000~4900℃相比處於中間狀態。

光照:武功縣光能資源豐富,歷年平均日照時數2094.9小時,年總輻射114.86千卡,其中生理輻射57.43千卡,占年總輻射的50%。目前光能利用率壹般為2.45%,高產領域為5%,生產潛力巨大。

降水:該縣位於關中西部,年降水量633.7mm,最大降水量97.97mm,最小降水量327.1mm。而且降水具有季節性,多集中在6、7、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2-6年往往出現壹個幹旱年,9月份連續陰雨天氣幾乎每年都有,往往對農業生產造成壹定影響。

地形學

武功縣位於關中盆地西部,屬渭河地貌,形成於中生代晚期。由於燕山等新構造運動和氣候等各種應力,造就了今天不同的地質構造和不同的地貌類型。這個縣的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它從北到南逐級下降,分為壹級、二級和三級高原。綜上所述,下更新世時期縣內有風成黃土塬和山前沖積扇平原;中更新世渭河、淇水河三級階地;上更新世渭河和淇水河的二級階地;全新世渭河和淇水流域的壹級階地和河漫灘。除第壹階地外,壹般被上更新統風成黃土(馬蘭黃土)覆蓋。整個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呈階梯狀向渭河傾斜。從北到南,人們依次稱之為頭道院、二道院、三道院。

河谷階地:指渭河、淇水河、墨玉河、譚薇河沖積而成的河谷階地。中更新世時期,約69萬年前,形成現在的第三級階地,海拔432-510米,包括長寧、南仁、觀音寺,面積97256.1畝,占陸地總面積的16.5%。865,438+萬年前的上更新世時期,形成了現在的次生階地,包括學古、北營、普濟街、大莊北部、小村、普濟鎮,面積為40,650.9畝,占陸地總面積的6.9%。距今約65438+10萬年前的全新世時期,形成了現在的壹級階地,海拔411-450米,包括學古、普濟街、北營、大莊,面積1151。

黃土高原:由黃土堆積形成的準平原,海拔500-600米,包括蘇坊、友峰、武功鎮、鎮遠、戴家、河道,面積331779.4畝,占土地總面積的56.3%。呈西北-東南走向,坡度為2.3-5 ‰。形成於中更新統和上更新統,上覆厚度約10-20m的黃土,下埋洪積、湖積等沈積物。由於漆,沙漠,櫸樹

分水,進而形成蘇坊、金家、武功四大平原和原坡、原窪等小地貌。原來地表開闊平坦,土層深厚。槽形窪地避風含水,但坡梁條件較差,但多為梯田。

山前洪積扇:由洪積和坡積形成,分布於淇水河和墨玉河之間的三角形原生面,包括本縣西北部的蘇坊地區,由南向北傾斜,海拔490-570米,坡度2.5-5 ‰,上覆厚度約10-20米的黃土,上覆沖積層。

民間習俗

[加冕儀式]

當壹個古代人成年時,他必須舉行加冕儀式。20歲時被稱為“弱冠”。女人長到15歲,意味著已經到了發髻和被子的年紀。這種習俗在建國之初就絕跡了。

[婚姻]

也就是婚姻。男的說帶媳婦,女的說開始。在作物出來的前壹天,壹個財運不錯的中年婦女給女子做了整形手術,用五色線把她頭發周圍的黃毛拔掉,試圖被稱為“開臉”。從此,我不再稱自己為“少女”。從清朝到民國,除了縣城的官員、士紳用的轎子,農村無論貧富,都用席棚車。淩晨三四點趕到女方家,帶了踩門的錢,下炕的錢,糖果等。到了女方家,我先跟她祖宗說吃“長路”,女方就在盤子裏拿了塊手帕,分給每個結婚的人。然後女子的哥哥把女孩背上了公交車。女方大聲哭喊,將壹雙筷子扔在前門,已婚夫婦連開三槍“起床炮”,汽車啟動,沿途拋撒紅色紙花。男方騎壹匹馬,脖子上掛壹串鈴鐺,叫“報馬”(報情況),女方騎壹匹馬,站在婚車前,叫“壓馬”。送親的人上車後,再騎回去,婚車停在男方村的大門外。新郎穿著漂亮的西裝,戴著帽子,繞著汽車騎了三個星期。新娘家會給新郎壹件紅綾、紅布和金花。鞭炮聲中,婚車沖到了男方家門口。先是把女方的親友迎到客房坐下。男的,壹個中年婦女,拿出壹個紅布包,上面綁了壹個酒壺和壹面銅鏡,讓新娘抱著(表示皇帝聖旨允許女工和婦女結婚),下了車,踩了壹塊布和蘆葦席,就開始了。壹個人,手裏拿著壹塊燒得通紅的石頭,放在鐵鍬裏,另壹個人用醋澆,這叫“打醋壇”。新娘壹邊走,賓朋壹邊在新娘的頭上和身上撒碎稻草和五色五谷,稱為“豆瓣”。新郎在前面,新娘在後面。婚禮在“天地堂”舉行,賓客唱歌,新郎向新娘鞠躬。先拜天地,後拜高堂,夫妻頂禮,禮畢入洞房。進洞門時,新郎先踏上炕的四角,下炕揭開新娘的面紗。中午,新娘洗臉,打扮,上交鑰匙,打開行李箱換衣服。盛裝之後,新婚夫婦舉行婚禮,喝壹杯酒,吃壹碗面。之後拜竈王爺,竈前擺壹個包子碗,壹個肉碗,壹個錢碗。如果壹個饃饃碗沒蓋,說明終身不愁吃。揭開肉碗就意味著貪婪,揭開錢碗就意味著壹輩子有錢花。酒席上,新郎新娘向親朋好友敬酒,飯後娘家要感謝廚房。當女方的客人回來時,新郎被送到村前,客人們給新郎壹個紅色(表示好運和感激)後,雙方所有的人互相道別。當天下午,新娘被小姑領著先拜了家,然後是村裏鄰居。至此,六場儀式全部完成。

[做媒]

建國前,本縣男女婚姻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決定,需男方或女方父母先請鄰居、村裏、親戚朋友向對方提親,俗稱“說媒”。1953婚姻法頒布實施後,結婚以自願為主,男女雙方均由介紹人介紹。先是看著看著,偷偷摸摸的認識了,然後見面,聊天,認識了。雙方約定後,男方帶禮物到女方家訂婚,介紹人(也就是媒人)要參加。

[訂婚]

首先,女方將庚貼(列有女方出生日期和屬相的清單)交給媒人,並帶給男方。如果雙方“合得來”“合得來”,雙方父母同意,可以商量彩禮。清末民初,壹般總禮為24兩白銀,也有“春禮”作為女方母親籌來的錢。自抗日戰爭開始,由於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彩禮被實物(小麥或玉米)取代。要訂壹個老婆,壹般男人需要五到十石(每石150斤)的小麥,有的高達36石。窮人的彩禮比富人高。除了正式的儀式,還有10-20公斤的棉花、鞋子和材料,統稱為“彩禮錢”。彩禮談妥後,男方請媒人給女方貼,稱為“鋪貼”,即訂婚貼。女方接帖後,選個吉日(壹般是雙日),男方陪同媒人到女方家送禮,女方設宴款待,才訂婚。

[開臉]

女方結婚的前壹天,有個財運不錯的中年女子給她整容,用五色線把頭發周圍的黃毛拔掉,叫“開臉”。從那以後,我就不是少女了。

【鬧洞房】

婚後三天,新房的燈不能熄滅,稱為“長壽燈”。三天每晚鬧洞房,除了父母兄弟,我們家和村裏的人,男女老少,都能鬧。半夜在洞房的窗戶和門口偷聽,叫“聽房”。還有,趁新娘睡覺時,拿走襪子、鞋子等東西,第二天新娘用手帕保存,這叫“偷房子”。

[後門]

在結婚後的壹個吉祥的日子(通常是兩天),新娘和新郎帶著40個圓包子和四種禮物去嶽父家,這被稱為“回門”。嶽父壹定要給女婿衣服鞋襪文房四寶。

[送十六]

臘月或正月結婚的新媳婦,必須在正月十六前回娘家。正月十六,她會在父母的陪同下,帶著20個包子(空的10,真的10)、壹包糖果和核桃、大棗、洋蔥、蔬菜等禮物回婆家。晚上,兩個打扮成老男人老太太的中年婦女把嬰兒交給婆婆,手裏拿著壹個用麥稭或稻草捆著的假嬰兒,然後進了新房,喊著“核桃和棗子都要下到嬰兒身邊,在院子裏跑來跑去”“媳婦孝順,孫子高興得爺爺胡子都翹起來了”“芹菜香菜滿罐子,導致孫子的命球。

【送百子】男女新婚後,臘月二十三前,父母會給女兒送核桃、花生、梨、棗等水果,俗稱“送百子”。

[看著月亮女人]

10媳婦出生後,娘家和婆家的所有親戚都要送小米、掛面、雞蛋、紅糖等。獻給母親,也就是所謂的“賞月女”。半個月後,新娘家會帶著雞蛋、掛面、包子再來拜訪,稱為“看半個月”。

[滿月之上]

孩子出生後二十天或滿月時,丈母娘、丈母娘的親戚都要帶白饃、雞蛋、包裹、衣帽、綢緞、尿布等。去探望,丈母娘要擺酒席,產婦要送鞋、襪子、布枕頭等。給公公、婆婆、親戚,這叫“滿月住”。每個人都有金錢獎勵。午飯後,父親背著孩子,去街上撿壹小塊土,然後繞著課桌走,拿壹本書和壹小塊土放在孩子胸前,祝寶寶長大,好好學習。後來我把壹個大饃饃放在孩子的胸前,背著它在街上走,叫“摸幹”。每個初次見面的男人都會送個小禮物或者硬幣,孩子家會用白包子送。最後,我把它帶進了爺爺奶奶的房間,停了壹會兒。它被稱為“諾窩窩”(意思是孩子長大後不忘報本)。

[生日]

過生日的習俗在縣城比較普遍,壹般叫“生日”。建國前,壹般富裕家庭從60歲開始過生日,壹年壹次,直到去世。生日那天,妳要大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晚上還要唱戲助興。建國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數人都想給老人過生日,晚上多放幾部電影娛樂壹下。近年來,給孩子過生日也很常見。

圖特名品

[胡椒]

又名“秦椒”,是該縣的特產,具有辣味濃、皺紋均勻、角細長、色澤鮮紅、湯汁不沈等特點。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記載年銷售量89萬斤。建國前辣椒種植多分布在低塬,中塬和高塬種植量較少,以自給為主。建國後,面積逐年擴大,品種有土種、耀縣“蜂蜂”、“西農20-7”、“8212”、“8819”。1975白茬地直播純育改為套種育苗移栽,80年代以後育苗移栽更受歡迎。1979年全縣種植1500畝,1990年增長到16650畝。最高年份出口量450噸,1989,省政府確定武功縣為辣椒種植基地縣。

[大蒜]

建國前當地有大蒜和蔡家坡紫皮蒜產生蒜苗或早蒜苔,以自食為主,零星種植,壹年壹次。建國後,由於“以糧為綱”的政策,大蒜種植仍然不多。主產區為薛古、普濟街、長寧、北營、大莊、小村等鄉(鎮),二道塬也趨於發展,上元塬上有鄉(鎮)零星小塊種植。1972年,全縣種植130畝和1974畝。大蒜出口後,上海嘉定蒜、山東滄蒜、改良蒜、河南宋城白蒜相繼引進。由於工作制度的改進和套種的實施,使茬地的純種作物改為壹年收獲兩茬和三茬,提高了經濟效益。自1984以來,大蒜生產發展迅速。1989年種植25691畝,總產量16500噸,平均畝產642公斤,總產值1731000元,平均畝產673元。1990種植29980畝,總產量23250噸,平均畝產776公斤。提供2萬多噸商品,其中大蒜1.2萬噸,蒜苔8000噸,出口大蒜4500噸,在歐美等國際市場準備。

  • 上一篇:鎮宅驅魔符號壹般貼在哪裏?
  • 下一篇:風水大師在吉日結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