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陜西銅川的遺址斜坡在哪裏?

陜西銅川的遺址斜坡在哪裏?

耀州窯歷史上有壹個重要的產地,就是西堤坡古鎮,其文物旅遊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

石堤鎮,即今天的石堤坡村,坐落在壹座由東向西狹長的山上,東有石馬山(海拔1500m,銅川制高點),西有石堤坡堡,古稱“寶瓶堡”。南北兩側有坡地,呈階梯狀分布。該村現屬印臺區陳露鎮管轄,距銅川市區20多公裏,北距陳露鎮5公裏,西距黃堡鎮15公裏。雖然地處山區,但交通便利。古代通往黃堡、耀州的道路和今天的縣級公路從村中穿過,為古代陶瓷、玻璃、煤炭的運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

石堤鎮地基不明。宋金時期屬黃堡鎮管轄,所以當時沒有石堤鎮的記載。遺址斜坡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代碑刻,是在明朝嘉靖年間。明嘉靖十七年(公元538年),戶部侍郎蘇敏在《重修遺址坡琉璃廠,賜崇仁寺下殿寶山禪林碑》碑文中寫道,“凡在城東南有遺址坡者,開天後受聖人分封,特賜秦國,以為專築琉璃廠地”。此時,遺址邊坡屬潼關縣永壽裏管轄。後於嘉靖四十壹年(公元1562年)正月立《秦寶山寺浸記》,署名“耀州潼關永壽裏遺址斜坡”。當時的遺址斜坡屬於“李”,不叫鎮,說明鎮還沒有建起來。在明代,“鎮”和“裏”都是縣所轄的基層行政單位。李迪鎮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明朝萬歷年間的《潼關縣誌》中。明萬歷五五年(公元1618年)編纂的《潼關縣誌》卷1,《易市...東南為站點鎮,往縣城三十裏”;卷3包含“陳路鎮和石堤鎮出產煤...和陶器瓷器進行交易”。在這期間,石堤鎮的地位非常重要。明朝萬歷年間,《建修觀音閣》碑記載“東山為古今勝境,壹省咽喉,名石堤坡”。東山的地理位置是從黃堡鎮的角度。可見,建鎮前,遺址坡屬黃堡鎮管轄,黃堡鎮廢棄,故遺址鎮繁華;根據現有資料分析,遺址鎮建立於明代嘉靖中期以後,萬歷以前。這與耀州窯專家考證的黃堡鎮窯在嘉靖前後停燒是壹致的。黃堡鎮不再需要停燒陶瓷,這是壹項重要的管理職能。當時黃堡鎮管理的遺址坡陶瓷燒制方興未艾,已發展成為以陶瓷貿易為主的小型陶瓷工業城市,需要特殊管理。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撤銷黃堡鎮就意味著建立了斯特鎮。也就是說,黃堡鎮作為壹個地方管理體制,並沒有被撤銷,而是東移到了遺址坡。後來,李迪鎮取代黃堡鎮,成為明代中後期以後潼關縣四大集鎮之壹。遺址鎮作為鎮制的廢除,應該是在清朝嘉慶年間。民國時期的《潼關縣誌》中記載“嘉慶時止廢”,指的是鎮廢而非陶瓷燒造(之後零星窯直到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還在燒造陶瓷)。嘉慶四年,石堤鎮舉人趙日沖撰《重修宣帝寺碑》,稱“李中宣帝寺”而非蘭堤坡鎮。可見當時石堤鎮的建制是廢除的。作為壹個陶瓷古鎮,它的歷史應該從明朝中葉的嘉靖年間算起,到清朝的嘉慶年間,歷經嘉靖、萬歷、天啟、崇禎、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九個皇帝,前後長達200多年。

當然,遺址斜坡上古陶瓷的燒制歷史更長,而且是由於陶瓷的興盛,而不是陶瓷的衰落。始於宋代,民國縣誌上寫著:“宋初,鎮東橡樹嶺北興隆溝有數十戶,以制陶為業”,說明這裏的陶瓷傳統始於宋代,而金元時期盛極壹時。遺址坡及當時遺址坡鎮所轄的東山、棗村、馬家屯等周邊村落已遍布溝梁、緩坡地區,其大致分布在5。考古發掘證明,耀州窯黃堡鎮窯場在元代曾大規模東移。利迪鎮的主要產品有民用罐、盆、碗、壇、燈、盤、燈、枕、酒器等。,包括青瓷、黑釉、醬釉、醬黃釉、茶釉、白釉等等。明代的黑釉瓷器尤為著名。今天,耀州窯博物館收藏了壹個在翟坡鎮制作的刻有“福琴”字樣的大盆,直徑120 cm,深55 cm。李迪鎮有名的陶工已經被載入縣誌。民國《潼關縣誌》(卷12)《李迪鎮瓷》記載“宋初北興隆谷,鎮東橡樹嶺,有數十戶,以制陶為業;元初,陶遷鎮;歷法明日順利成化,至康熙雍正時已有千余戶,是這個鎮陶瓷最興盛的時期;嘉慶時止廢。在元初,創始人陳宗勝能夠建造大鍋和平底鍋,每個鍋可以裝三塊石頭。為了培養豪門,它的窯子被命名為大鍋窯(如今只有壹兩個鍋,所以我在這個鎮上找個姓);明朝洪武年間有楊的中興窯,嘉靖年間有陳、荀、張三人合辦的長生窯。清康乾年間,有廣郎窯、建九窯、長生窯、光明窯、建崗窯。作為壹個民窯,在遺址坡陶瓷燒制的歷史上,最值得驕傲的是有過官窯燒制的歷史。據明嘉靖十七年《重修遺址坡琉璃廠,贈崇仁寺下殿寶山禪林碑文》記載,明洪武年間,明、秦在此設專門釉料廠,為西北地區唯壹官窯,其釉料制品專供皇室使用。考古發掘也證明了這壹點。據專家考證,這裏豐富的玻璃制品不僅為安秦王宮專用,還贈予安大清真寺、東嶽廟、崇仁寺、西嶽廟,在重建唐代避暑勝地雨花宮遺址時也曾使用過。2003年9月,坡明琉璃廠遺址被列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裏底坡鎮現有傳統建築完整度60%;建築規模5800平方米;該村占地面積13公頃:主要傳統街道——鄭捷,建築不詳,從村東的東升閣到村西的玉帝閣,全長120米;傳統建築的主要特點是模仿明清時期渭北的建築風格,磚木結構。框架墻多采用當地生產的陶磚,前墻用青磚裝飾,屋頂用灰陶動物裝飾,前墻的門窗用精美的木雕裝飾。因為制陶業的發展,這裏的名勝古跡很多,據不完全統計有12處。在村子的東端,有“東升閣”,供奉的是關羽和孫孝菩薩兩位聖人。建於明萬歷三年,即1595,清同治元年(1880)重修。時至今日,仍有“重修觀音閣”、“明代同治元年重修關聖賢(關羽)等。西邊是玉皇閣;其中有窯址,包括明代崇禎十七年新建遺址窯址碑文和康熙五十七年重修遺址窯址碑文。陜西省博物館保存了兩幅碑文。明代,解珍東大雄寺還有壹座宣帝廟,重建於清代嘉慶四年。現在仍有壹塊石碑在“重建宣帝廟紀念碑”中。還有聖母院(俗稱“母廟”);村西有玉皇閣和西聖閣(現已失傳)。村西還有崇仁寺,修建年代不詳,元代或更早。這座寺廟沿著山而建。它屬於寶山的禪林寺,後來被納入秦王宓的琉璃廠,這是在明朝洪武年間創建和修復的。嘉靖年間重建。明代嘉靖十七年八月,“重修遺址斜坡琉璃廠贈崇仁寺下殿寶山禪林碑”傳世,近年新出土青石“秦寶山寺浸立”建於琉璃廠遺址。署的地名和時間分別為“耀州潼關永壽裏遺址坡”和“嘉靖四十壹年,任旭正月,吉塔赤”,還刻有主持人、僧人和各界捐助人的名字。這座香火樓現藏耀州窯博物館。山附近有壹座山寺,山頂有壹座寶瓶座城堡。據潼關縣誌記載,明末清初,曾與攻打寶瓶堡的李自成殘部劉發生激戰。包括、趙、杜三秦在內的七名村民戰死沙場,鎮上的人們在碉堡裏豎起了壹座紀念碑。同為蘇州知府的寇紳為其題詞。在村子的西南面,有壹口三眼井,據說建於宋金時期。井深10米,井眼直徑1.2米。井蓋由實心砂巖制成,有三個直徑約40厘米的圓孔,可供三人同時提水。第三只眼有壹個15 cm的小洞,是井裏的壹個軸孔。井口原有的水渠渡槽將水送入窯場,井水仍為全村的生活和生產提供旺盛的水源。除東升閣、宣帝寺、聖母院、三眼井原貌外,上述古景點亟待修繕。山寺已經坍塌,只剩下碑額和碑石殘片;其余的古建築都被破壞了,遺址還在。

石馬山位於石地坡村東約壹公裏處,海拔1500.7米。其雄偉的群山與富平縣的金尾山、南至耀縣的坳背山相連,是襯托石堤坡村東南方向的主要自然景觀。據縣誌記載,“石馬山上有蓮花臺,為名勝”。李市鎮的民間傳說也與石馬山有關。“石馬山西邊有飛雲嶺,傳說晉文公就是在這裏拿下辜唯的。鎮南二十裏是富平索家村,那裏有文公廟,石馬山南有盆景谷。據說宋代的楊六郎拒絕作為會議嘉賓,六郎洞就在楊家坪對面的半山腰上。晉文公和楊六郎的傳說在山西洪洞縣的槐樹下打上了移民的烙印,說明建鎮時有許多山西移民遷到這裏。

遺址斜坡不僅有豐富的名勝古跡,還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內涵。有很多優秀的人和文化名人。據了解,嘔心瀝血為遺址鎮(今已失傳)撰寫了兩卷《定鎮誌》、周、趙日沖、等為遺址鎮、陳魯地方撰寫了具有真實歷史和感人文采的精美碑文。然而,當地學者的事跡並沒有得到壹壹驗證,盡管,

  • 上一篇:長春吉日電力
  • 下一篇:風水入門知識定位的意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