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上元):正月十五。有的地方有“次年十五”的說法。壹般過了初九,各鄉鎮的社區消防隊開始出動,獅子、龍燈、旱船等。從壹個村莊到另壹個村莊。在較大的村落,排練秦腔,每到晚上,結合社區的篝火表演,張燈結彩,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場面十分熱鬧。十四、十五、十六男女老少都要出門賞遊,這叫“百病遊”,讓病樂。在舊習俗中,元宵節會打燈籠,所以也叫元宵節。
二月二:俗稱“龍擡頭”,家家炸豆喚醒龍神,祈雨。壹般人們會特意剪發剃發,這意味著新的壹年農活又要開始了,同時也含有舊布新的意思。
花朝:2月12日是花朝,也叫百花生日。
社會日:農民向社會提供祭品以祈求新年的日子。立春後的第五天(春分前後)被稱為春社。立秋後的第五天是秋分前後的秋分。
寒食:清明前兩天。《荊楚歲時年譜》說,入冬後150天,至日叫寒食三天無火。因此,有人把“150”作為冷食的代名詞。但是按照同樣的方法,清明節前兩天不壹定是150天,有時候是160天。
清明節:清明節前五天,選擇過去祭祖,修墓。清明節前壹天,大部分人不上墳,說這壹天燒的紙錢會被介子推開。
上思:原定於三月初壹(故稱上思)。在舊俗中,這壹天用來除不祥之水,稱為修。但自曹魏以來,這個節日就被定為3月3日。後來,它變成了壹個在水邊喝酒和在郊區春遊的節日。
浴佛節:相傳四月初八是釋迦牟尼的生日。《荊楚紀年》說,荊楚四月八日以各寺香湯沐浴佛祖,* * *為龍華會。
端午節:五月初五。《荊楚紀年》說,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自盡,人們在這壹天賽跑,說要救屈原。(後來把船做成龍的形狀,叫龍舟賽。關於端午節有許多傳說。唐朝以後,端午節被定為大節日,經常有獎勵。家家戶戶的門上插上柳枝,吃粽子和甜酒醅,小孩子背著荷包,手腳紮上五色線,叫做“包花”。將雄黃塗於口鼻或喝雄黃酒,可預防蛇、蠍咬傷。
伏日:夏季至日後的第三個庚日稱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稱為中伏,立秋後的第壹個庚日稱為終伏,稱為三伏天。據說蹲伏意味著躲避夏日的酷暑。它也是壹個大節日,因為它是Furi的祭品。壹般來說,所謂臥虎藏龍指的是最初的臥虎藏龍。
七夕:7月7日。《荊楚歲時年譜》說,七月七日夜,是牽牛、織女聚會之夜,眾女系上彩帶,穿上七孔針,在庭上果脯果,乞求機巧。
中原:六月十五。佛教傳說:目連母親墜入餓鬼道,食入口化為火。木蓮向佛祖求教,佛祖叫他七月十五做壹個盆,救他的母親。後人視中原為鬼節,有給餓鬼等迷信活動。
中秋節:八月十五。人們認為此時月亮最亮,所以賞月是壹個節日。當明月升起時,家家戶戶都向月亮贈送瓜果和月餅,這意味著慶祝豐收。全家團聚,鄰居互贈月餅,祝賀平安幸福。
重陽節(初九):九月初九。古人認為九是正數,每個月都遇到九,所以叫重陽。古人有在這壹天登高飲酒的習慣。據《續和》記載,費長芳在房中時,恒景說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災,取山茱萸上山飲菊花酒,可避災。
十月壹日:俗稱“送寒夜”,將衣服、被子用紙剪貼,在祖墳或村外路口焚燒,讓祖先過冬。有條件的地方也有吃爛包子的習慣。
冬季至日:這是冬季至日節。冬天的前壹天,至日被稱為至日。古人把冬季至日視為節氣的起點。自冬季至日以來,白天壹天天變長,被稱為“冬季至日是晴天”。古人也相信冬天來了,春天也會隨之而來。
拉日:拉是犧牲的名字。在《說文》“三百神在過冬”中,可以看出漢代的第十二天是過冬的第三天。但《荊楚歲時紀事》以十二月初八為臘月,並說村民擊鼓腰鼓,化為金剛力士,以驅走疲勞。十二月初八是壹般的解釋,今天仍有“臘八粥”的習俗。
除夕:壹年中最後壹天的晚上。除了舊布,就是新的意思。壹年的最後壹天叫做“除夕”,所以那壹夜叫做“除夕”。
除夕的由來是指臘月最後壹天的晚上,與春節(正月初壹)相連。“除夕夜”裏的“除”字是“去;容易;“交替”的意思是除夕是“月窮舊歲盡”的意思。人要革除舊部,革除舊年,來年意味著獲得新的壹年。這是農歷年的最後壹夜。”除夕”是壹年中人們辭舊迎新、祈福消災的時候。
舊社會又叫“除日”、“除夜”、“除年”、“歲末”、“歲末”,很多人叫“除夕”或“年三十”。在我國,人們普遍重視第二天,稱之為“年關”。舊時商人把端午節、中秋節、除夕作為壹年中的三大節日,每個節日都要算賬,以除夕為重。他們要整理當年的往來賬目,核實盈虧,規劃來年。中國的傳統習俗,除夕和春節同時相遇,習俗相似,其實就是傳統節日。
“除夕”意味著舊的壹年在這裏結束,新的壹年在早上開始,這是壹個好兆頭,預示著舊布新。王安石《壹月天》詩說:“壹年除鞭炮聲,春風暖如屠蘇。千家萬戶總以新桃換舊桃。”《梁璐之夢》雲:“十二月終,俗雲‘壹日月窮,壹年終’,謂之‘除夜’。大大小小的讀書人,掃大門,打掃家庭,換門神,掛鐘馗,釘桃子,貼春卡,祭祖。到了晚上,準備祭品迎接神靈祈求新的壹年平安。”《萬歷年間嘉興縣誌》:“在臘月,村民們在城裏跳舞,並與朱墨壹起舉行古老的儀式。除夕之夜,義門神、桃符、春貼、井印、鞭炮、酒果聚會,通宵鑼鼓,稱為守歲。”除夕守歲始於南北朝。
(梁)許詩《* * *妻坐夜看歲》:“若不多情,不飲不止。酒裏的桃子,粽子裏的楊梅。當幕布打開時,蠟燭變成灰燼。不要懷疑妳的寺廟的重量,曉光會敦促妳。”除夕夜仍有“辭舊迎新”和給“壓歲錢”的習俗。《燕京歲時》:“每根彩繩穿起來,編成龍形,放在床腳,叫壓歲錢。長輩給孩子的也叫壓歲錢。”
除夕問候歌
除夕忙,別忘了神。
三頭六眼,請先試試。
讓我的家人在壹起,人財兩空。
孩子們去上學,學得很快。
壹個家庭人口少。
農業收入,糧食滿倉。
在家養大,六畜興旺。
祈求來年繁榮昌盛。
除夕的習俗除夕和春節是相連的,習俗不同但有聯系。除夕的主題是辭舊迎新,大團圓。主要習俗和活動包括祭祖、貼春聯、吃年夜飯、給壓歲錢、守歲和放鞭炮。
【貼門神】過年中國各地都有貼門神的習俗。起初,看門人把桃花心木雕成人形,掛在人們旁邊。後來被畫成看門人貼在門上。傳說中的申屠和雷宇兄弟專門研究鬼魂。他們守護著傳送門,邪靈不敢進入傳送門加害。唐朝以後,秦瓊和尉遲敬德這兩個勇敢的士兵被畫成守門人,關羽和張飛被畫成守門人。每戶有壹個門神,後人常畫壹對門神作為武功,門神分三類:第壹類是“門神”,多附在門上或整扇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附在小街門上,高約兩尺,寬約壹尺。這兩個門神是壹個黑臉壹個白臉的兩個神。白左黑右,白好易,黑惡,各持壹記耳光。第三類是“看門人”,比守街人略小,也有限。同樣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像雕像壹樣坐著。最多就是門口貼了壹張“麒麟送子”的照片,還有兩個粉質豐腴梳冠的娃娃,各騎麒麟。這種門神本來應該是貼在新婚門上以求好運的,後來也作為普通街門的新年裝飾品。
【貼春聯】春聯又稱“門聯”、“春聯”,是對聯的壹種,因在春節期間張貼而得名。春聯的壹個來源是符濤。起初,人們用桃花心木雕刻人物,掛在門邊以辟邪。後來他們把門神畫在紅木上,再簡化,把門神的名字寫在紅木板上。春聯的另壹個來源是春貼。古人在春天開始時越來越多地張貼“宜春”壹詞,並逐漸發展成為春聯。春聯真正的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倡導有關。據清代陳尚谷《毛雲樓雜記》記載,有壹年朱元璋準備過年的時候,下令每家每戶都要貼壹幅春聯,以示慶祝。最初春聯是刻在紅木板上的,後來改寫在紙上。紅木的顏色是紅色,寓意吉祥避邪,所以春聯大多用紅紙書寫。然而,寺廟是用黃紙做的,手紙是用白色、綠色和黃三做的。第壹年用白紙,第二年用綠紙,第三年用黃紙,第四年滿喪後恢復紅紙。因為滿文還是白色的,清廷春聯都是用白紙包著,外面是藍邊,裏面是紅條。
年畫是中國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反映了人民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春聯是從申屠、雷宇的名字發展到人物的,年畫還是沿著繪畫的方向發展。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再局限於門神,而是逐漸邀請財神到家中,然後在壹些年畫作坊中,制作出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祈福等豐富多彩的年畫,以滿足人們慶祝和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貼春聯,年畫開始流行,中國出現了年畫的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民國初年,上海的鄭把月歷和年畫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幅二合壹的年畫後來被發展成了日歷。掛壹千是用紅紙刻上吉祥的字,配壹把長尺子和阿智,貼在門前,體現桃的象征。有八仙圖案的掛在佛像前。掛千戶用的多,貴族家庭用的少。其黃紙三寸長,紅紙壹寸多,為“小掛千”,為店鋪所用。最早的成千上萬的掛幣是通過造錢(銅錢)聯系在壹起的,和壓歲錢壹樣,有壓倒性勝利的效果。
【守歲】在中國,人們有除夕守歲的習慣,俗稱“忍年”。看新年從吃年夜飯開始。這年夜飯要慢慢吃,從點燈籠開始,有的家庭要吃到深夜。根據宗谷對荊楚歲時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期就有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不僅包含了對似水流年的告別和懷念之情,也表達了對即將到來的新年的美好希望。
【接神】接神就是分新舊年,但是接神的時間並不統壹。有些人孩子壹到就開始舉行儀式,有些人在孩子“對了”的午夜就開始接神,有些人在孩子“對了”之後才這樣做。祭祀結束後,各路神仙回到天宮,不理會世俗事務,過了除夕,也就是新年到來的時候,來到人間議事。接神儀式在天地桌前舉行,由家中最年長的人主持。因為神仙住在天庭的不同方位,下界自然來的方向也不同。至於見誰,從哪裏來,要事先查“憲書”,然後帶領全家人在院子裏捧香,按照他們的指點去見神靈。比如辛未年的《憲法書》中註明“財神正東,財神正南,汝神東北,西神西南,太歲神西南”。朝方向磕頭後,站好,直到香火耗盡,再磕頭。最後,把香根、神像、元寶取下來,放進院子裏早已準備好的錢、糧盆裏焚燒。燃燒時,松枝和芝麻稈壹起燃燒。收神時鞭炮齊鳴,氣氛異常濃厚。
【吃年夜飯】孩子們在玩鞭炮的時候,也是家庭主婦在廚房最忙的時候。年夜飯的菜都是前幾天做好的,年夜飯總是大廚在年三十做的。在北方,大年初壹的餃子也會在30號晚上包好。這個時候,大家的案板都在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來的案板聲,大街小巷傳來的鞭炮聲,“劈裏啪啦”的算盤聲,店鋪店鋪傳來的報賬抑揚頓挫聲,到處夾雜著歡聲笑語,此起彼伏,與歡樂相呼應,交織成除夕夜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裏家家戶戶最熱鬧、最享受的時候。大年三十,壹桌子豐盛的年菜,壹家人團聚,圍坐在桌前,吃壹頓團圓飯,心裏的充實感真是說不出的。人們不僅享受著餐桌上的美食,還享受著歡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涼菜、熱炒、小吃。壹般兩樣東西缺壹不可,壹個是火鍋,壹個是魚。火鍋沸騰,熱氣騰騰,溫熱悶熱,預示著蒸蒸日上;“魚”與“魚”諧音,是“吉祥慶有余”的象征,也比喻“年年有余”。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妳好運;龍蝦,炸魚等油炸食品,祝家興旺,如“用火烹油”。最後我要壹份甜點,祝以後的日子甜甜蜜蜜的。這壹天,即使不能喝酒,我也會喝壹點。
年夜飯的花樣很多,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側重。北方人習慣在春節期間吃餃子,這意味著“年輕時交朋友”。又因白面餃子形似銀錠,桌上壹盆盆象征著“新年發財,元寶滾滾來”的寓意。有的包了餃子,還包了幾個開水消毒過的硬幣,說誰先吃誰多賺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代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看到窮人的耳朵在寒冷的冬天被凍爛了,就制作了壹種“祛寒焦耳湯”,為窮人治療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壹些草藥驅寒溫,用面粉袋做成耳朵狀的“角兒”,放在鍋裏煮,分發給窮人。吃了之後,人們感到渾身發熱,耳朵也熱了。此後,人們紛紛效仿,流傳至今。過年吃餛飩是基於它的本義。傳說世界在被創造之前是混沌狀態,盤古創造了四面長臉的宇宙,也叫長壽面。過年吃面是祝妳長命百歲。
【放鞭炮】子夜交正電子時,新年鐘聲響起,鞭炮聲震天,響徹神州大地。在這個“年元、月元、時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院子裏立“旺火”,以示王琦的騰飛和繁榮。圍著熊熊的爐火,孩子們放鞭炮,快樂地跳舞。此時屋內燈火通明,庭前火花四射,屋外噪音震耳欲聾,將除夕夜的熱鬧氣氛推向了高潮。歷代詩人總是用最美的詩句贊美新年的到來。王安石《壹月天》詩說:鞭炮聲使壹歲,春風暖屠蘇。千家萬戶有壹個小學生日。總是用新桃換舊桃。它描繪了中國人民慶祝春節的盛大節日場景。鞭炮聲是辭舊迎新的標誌,也是節日氣氛的表達。商人。放鞭炮還有另壹層意思:他們在除夕放鞭炮是為了在新的壹年裏大賺壹筆。但是按照老習俗,敬財神應該是第壹位的,放鞭炮應該是最後壹位的。傳說如果妳想發財,鞭炮會響到最後。
【祭祖】在古代,這種習俗非常盛行。由於各地風俗習慣不同,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去野外掃墓,有的去祠堂祭祖。他們大多在家中依次將祖宗牌位放在正殿,以示供奉,然後由拜者按年齡順序上香跪拜。漢人祭祖,多做魚缸,盛滿高碗,頗有敲鐘之意。南方人在北京生活,祭祖特別隆重。大多是八碗大菜,中間是火鍋,根據位置擺放杯子和筷子。大年三十,大年初壹,元夜,火鍋扇,隨時換菜。滿族人和蒙古人祭祀祖先。蒙古旗人獻黃油炒黃麥,撤供品時用香油炒,蘸白糖,別有壹番風味。滿清旗人祭祖,奉上核桃餅、芙蓉餅、蘋果、素蠟檀香,安靜異常。除夕和大年初壹會做素餅,最後壹天晚上上元宵。每天早晚燒香磕頭,奉上新茶。祭祖的形式雖然不同,但大多都是除夕上吊影,元末最後壹夜撤回告白。他們和他們的親戚朋友很親近。他們拜年的時候,也要敲祠堂,既要謹慎地追求未來,又要保存自己尊重祖先的美德。
【送財神】舊社會,從春節子夜開金融門開始,就有送財神的人,拿著壹張紙在門外喊:“財神來了!”這時,房子的主人為了迎接財神,給了來人壹筆賞賜,送到了財神的口中。當然,說些吉利的話是不可避免的。比如:“金銀財寶滾滾來”!“左有壹對金獅,右有壹對金鳳凰”!諸如此類。還有壹個打扮成財神的,穿著紅袍,戴著紗帽,嘴上戴著假胡子,背著黃布袋來收錢,身後跟著幾個鼓手,挨家挨戶分發財神,以便索要賞賜。人每到門口就唱:“左廂金銀滿,右廂財寶滿。”壹大堆好運的話沒完沒了,直到主人高興地接過財神的紅紙雕像,給了他們壹些錢,謝過之後,他們敲了壹會兒門,帶著鑼鼓聲去了另壹個房子。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長輩給晚輩的。在壹些家庭,年夜飯後,每個人都不允許離開餐桌。大家吃完了,長輩會分給晚輩,鼓勵子孫在新的壹年裏學習提高。有的家庭,晚上孩子睡著後,父母把它們放在枕頭下,更多的家庭,孩子聚集在正廳,向爺爺奶奶和父母喊新年快樂,排隊跪拜;然後伸手拿紅包。他們甚至收回了爺爺奶奶的臥室,壹起跑到床邊,喊著“壓歲錢,壓歲錢!”老人覺得不夠熱鬧,就裝小氣。他從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終於挖出了老祖宗的紅包。每個人都搶走了他們,然後咆哮而去。老人看到這壹幕喜出望外,認為這是新的壹年萬事如意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晚輩對長輩的尊重。是融入家庭倫理的民俗活動。有句童謠:三星在南方,家家拜年;晚輩磕頭,老壹輩給錢。如果妳想要錢,就轉身離開。
產地:
相傳中國古代有壹種叫“年”的怪物,長著長長的觸角,面目猙獰。“年”在海底生活了許多年,每到除夕就爬上岸,吞食牲畜,殘害人命。
所以每到除夕,村寨裏的人都逃到深山裏躲避“年”獸的傷害。
今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在山裏避難,這時村外來了壹個老乞丐。他拄著拐杖,胳膊上挎著包,留著優雅的銀須,眼睛盯著馬修。
村民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囊,有的放牛趕羊,人們到處喊噓,壹片恐慌景象。這個時候,誰還有心思去照顧這個乞討的老人呢?
只有村東的壹位老婆婆給了老人壹些食物,並建議他趕快上山,以避開“年”獸。老人笑著說:“如果婆婆讓我在家裏住壹夜,我壹定會把‘年’獸趕走。
當老婦人仔細打量他時,她發現他年輕、健康、精力充沛,而且有著非凡的世界觀。但她繼續勸說,求老人笑而不語。婆婆沒辦法,只好離家到山裏避難。
午夜時分,年獸闖進了村子。它發現村裏的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的老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屋裏點著明晃晃的蠟燭。“年”獸渾身顫抖,發出壹聲長嘯。
“年”瞪了婆婆家壹會兒,然後尖叫著沖了過來。當我們接近門口時,院子裏突然傳來爆炸聲。年渾身發抖,不敢再往前走了。
原來年最怕紅,最怕火,最怕爆炸。這時候婆婆的門大開著,我看到壹個穿著紅袍的老人在醫院裏笑。“年”大驚失色,狼狽而逃。
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看到村子安然無恙,都非常驚訝。這時,老婆婆恍然大悟,趕緊把乞討老人的承諾告訴了村民。
村民們湧向老婦人的房子,卻發現婆婆的門上貼著紅紙,院子裏壹堆未燒的竹子還在爆炸,房子裏的幾支紅蠟燭還在發光...
為了慶祝吉祥的到來,欣喜若狂的村民們紛紛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到親朋好友家中祝賀、問好。這個故事很快就在周圍的村子裏傳開了,人們知道了趕走“年”獸的方法。
從那以後,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放鞭炮。家家戶戶燭光璀璨,不如等過年。第壹天的淩晨,我要給親戚朋友打招呼。這壹習俗越來越廣泛地傳播開來,成為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自定義:
除夕是指臘月最後壹天的晚上,與春節(正月初壹)相連。“除夕夜”裏的“除”字是“去;容易;“交替”的意思是“月窮舊歲盡”,人們要擺脫舊歲,迎接新的壹年。這個時候,也是孩子們了解傳統春節,接受傳統教育的最好時機。
這天晚上,壹家人會做三件事:祭祀、吃年夜飯、守新年。
祭祖
那就是祭祖,中國人在節日裏是不會忘記逝去的祖先的,春節也不例外。在這個時候,我們會獻上食物或鮮花來表達我們的心意,這是我國華人采用的壹種常見儀式。祭祖的形式可能會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不同,但紀念祖先的意義是相同的。
這個傳統活動對孩子們來說很有意義。這個活動既能讓孩子了解自己的家庭,又能教育孩子尊重祖先和長輩。
除夕之夜的家庭團圓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裏家家戶戶最熱鬧、最享受的時候。除夕夜,壹桌豐盛的年夜飯,全家團聚,圍坐在桌前,吃團圓飯。我心中的成就感真是難以言喻。
除夕夜註意:
除夕夜壹般有兩樣東西,壹個是火鍋,壹個是魚。火鍋沸騰,熱氣騰騰,溫熱悶熱,預示著蒸蒸日上;“魚”與“魚”諧音,象征“多福多慶”,也有“年年有余”的意思。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妳好運;龍蝦、炸魚等油炸食品,祝家興旺,如“用火烹油”。最後是甜品,祝未來甜蜜。
各種年夜飯。
年夜飯的花樣很多,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側重。
北方人習慣在過年的時候吃餃子,這意味著“年輕時交朋友”。又因白面餃子形似銀錠,桌上壹盆盆象征著“新年發財,元寶滾滾來”的寓意。有的包了餃子,還包了幾個開水消毒過的硬幣,說誰先吃誰多賺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代傳下來的。
南方過年有吃餛飩的習俗,是基於它的本義。傳說世界在被創造之前是混沌狀態,盤古創造了宇宙。
長面,又稱長壽面。過年吃面是祝妳長命百歲。
春節推薦食譜:
壹年多了
材料:黃魚、番茄醬、糖、醋、牛肉末、蔥花、蒜、筍丁。
制法:用十字刀切黃魚,炸至八成熟撈出,鍋內留底油,加入上述調料,勾芡後澆在魚上。
新年年糕
原料:紅年糕、白年糕、糖、水、刨花。
方法:將紅白米糕換成長方形塊,蘸上Ru粉上油,然後取出放在盤子裏。鍋裏放糖水,糖化了就在年糕上勾芡。
十斤太平燕
材料:10鵪鶉蛋、肉燕、香菇、脛花、冬筍、芹菜、肚片、蘿蔔、鹽、味精、紹酒、香油。
制法:將鵪鶉蛋、肉燕混合,倒入碗中,將上述原料切片,在水中飛散,撈出,淋上紹酒、香油,放在原料上。
炒芥菜和春卷也是年夜飯必不可少的。芥末象征著財富。
巴生火鍋
原料:shin花,蝦,新鮮魷魚,牡蠣,蛾,生魚片,鱘魚條,芹菜絲,蘑菇,粉絲等。
方法:把味道好的火鍋煮開,隨心所欲的涮入鍋內。
吃年夜飯的時候,不能忘了準備這頓盛宴的家人,因為從準備到制作需要好幾天,而在年夜飯的時候,這些家人還在忙著給別人找樂子,找樂子。
守歲
守歲的習俗不僅包含了對似水流年的告別和懷念之情,也表達了對即將到來的新年的美好希望。古人在《壽穗》壹詩中寫道:“邀壽穗阿榮家,燭炬鋪紅至青紗;三十六年過去了,我珍惜從這壹夜開始的歲月。”珍惜歲月是人之常情,所以大詩人蘇軾寫了壹句名句:“明年無年,吾憂廢;努力做到今天晚上,少年還能誇!“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這時候,家長不妨把這些著名的詩詞讀給孩子聽,解釋壹下,讓孩子明白其中的含義。
“壹夜連兩年,五小時分兩年。”這天晚上,壹家人聚在壹起,桌子上擺滿了茶和水果。新的壹年,少不了壹大盤蘋果,叫“平安”。在北方,壹些家庭要提供壹鍋米飯,這是年前煮的,為中國新年提供的。叫做“年飯”,意思是每年都有剩飯,壹年到頭都吃不完,今年還吃前壹年的糧食。這碗年夜飯通常是用大米和小米混合煮的。北京俗話說,因為黃白相間,所以叫“兩米飯”。這就叫“金米帶金銀,滿地金銀”。
此外,在許多地方,守歲時準備的餅和瓜有吸引人的意思,如:
吃棗——春天來得早;
吃柿子——事事順心;
吃杏仁——快樂的人;
吃長壽果——長生不老;
吃年糕——壹年比壹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