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前夜的解釋
“除夕夜”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傍晚”壹詞的本義是“日落”,引申為“夜晚”。所以“除夕夜”的意思是第二天晚上舊的壹年將被移走,明天新的壹年將被取代。
據《魯春秋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壹天用鼓驅趕“瘟神”,這就是“除夕”節的由來。
最早提到“年夜飯”這個名字的是西晉周初寫的《方誌》等史書。
關於除夕的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有壹個名叫“Xi”的怪物。這家夥專門害人,尤其是看到漂亮姑娘,晚上會撒嬌,然後吃了才舍得。老百姓為此而死,卻無能為力。?
有壹個名叫氣浪的獵人,他有無窮的力量,而且射箭非常好。他餵的狗也很厲害,什麽野獸都敢打。氣浪看到人們深受“Xi”之苦,想除掉它。他抱起狗,到處尋找“Xi”,但沒有找到。
“Xi”通常白天不出來,直到太陽落山才出來。它在午夜後消失,沒有人知道它住在哪裏。?
氣浪花了壹年時間尋找“Xi”。那天是臘月三十。當他來到壹個城鎮時,他看到人們正高興地為新年做準備。他想,這個鎮大,人多,姑娘多,說不定“Xi”會來。他咨詢了鎮上的人,說“Xi”最怕噪音,告訴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找個敲門聲音大的放家裏。壹有動靜就使勁敲,把“Xi”嚇出來,趕走。?
那天晚上,“Xi”真的出來了,而且是在闖入壹戶人家後才被發現的。這家人馬上敲鍋碗瓢盆,這家人壹敲,全鎮都跟著敲。“Xi”嚇得四處亂跑,被氣浪看見了。氣浪放出獵狗去咬它,而“Xi”則與氣浪和狗搏鬥。人們壹聽說外面有人打架,都拿起東西大聲敲門。這時,“Xi”有點勢不可擋。我想逃跑,卻不知道自己的後腿被獵狗咬了。氣浪趁機開弓猛射,壹箭射死了“Xi”。?
從那以後,人們就把夏歷的臘月三十叫做除夕。這壹夜,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炮,以示擺脫不祥,迎接幸福吉祥。?
除夕的習俗
1,吃年夜飯
除夕對中國人來說極其重要。這壹天,人們準備辭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中國,壹些監獄官員甚至讓囚犯回家與家人團聚過年,可見“團圓飯”對古代中國人是多麽重要。家庭是中國社會的基石,壹年壹度的團圓飯充分顯示了中國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尊重和關愛,使家庭之間的關系更加緊密。家庭團聚往往在精神上安慰和滿足壹家之主。老人們滿屋見兒孫,壹家人其樂融融。過去養育孩子的細心和辛苦沒有白費。這是多麽幸福啊。年輕壹代也可以借此機會表達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謝。
孩子們在玩耍放鞭炮的時候,也是家庭主婦在廚房最忙碌的時候。年夜飯前幾天就已經做好了,年三十的年夜飯總是廚師做的。在北方,大年初壹的餃子也會在30號晚上包好。這個時候,大家的案板都在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的案板聲,大街小巷的鞭炮聲,店鋪店鋪的“劈裏啪啦”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鞭炮聲,到處夾雜著歡聲笑語,此起彼伏,與歡樂相呼應,交織成除夕夜歡快的樂章。
說起除夕夜的砧聲,鄧雲翔的《燕京地方誌》記載了除夕夜壹個非常淒涼的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艱難,年三十晚上是壹關。有壹戶人家,老公到深夜還沒帶錢回來。“家裏沒有壹瓶小米,也沒有年貨。當壹個女人在家哄孩子睡覺時,她不知所措。她聽到隔壁的砧板聲,痛得不得了。不知道她老公能不能帶點錢什麽的回來。明天不知道怎麽過這壹年,又怕家裏沒有砧板讓人笑話。於是,她拿起壹把刀,砍著砧板,壹邊流淚...這個故事讓人聽了。真是讓人心酸。
吃年夜飯是春節裏家家戶戶最熱鬧、最享受的時候。大年三十,壹桌子豐盛的年菜,壹家人團聚,圍坐在桌前,吃壹頓團圓飯,心裏的充實感真是說不出的。人們不僅享受著餐桌上的美食,還享受著歡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涼菜、熱炒、小吃。壹般兩樣東西缺壹不可,壹個是火鍋,壹個是魚。火鍋沸騰,熱氣騰騰,溫熱悶熱,預示著蒸蒸日上;“魚”與“魚”諧音,是“吉祥慶有余”的象征,也比喻“年年有余”。還有蘿蔔,俗稱菜頭,祝妳好運;龍蝦、鮑魚等油炸食品,祝家興旺如“用火烹油”。最後我要壹份甜點,祝以後的日子甜甜蜜蜜的。這壹天,即使不能喝酒,我也會喝壹點。在古代,人們在春節喝酒時非常註重酒的質量。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只留下很多感人的名字,比如“酒”、“衛蘭酒”、“宜春酒”、“梅花酒酒”、“桃花酒”、“屠蘇酒”。
2.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凝練、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大紅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這種習俗始於宋代,流行於明代。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鉅的專著《春聯詩》論述了對聯的起源和各種作品的特點。
春聯種類繁多,按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反串、春條、鬥方。“門芯”貼在門板上端中央;“門框對”貼在左右門框上;“異裝”貼在門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在相應的地方;“鬥金”又叫“門扇”,是壹種方形菱形,常貼在家具和影壁上。
3.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是中國非常流行的民間藝術,幾千年來壹直受到人們的喜愛。因為多貼在窗戶上,所以又叫“窗花”。窗花以其獨特的概括和誇張,將吉祥的事物和美好的祝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異彩紛呈。
4、粘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有些人還要在門上、墻上和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民俗。“福”字寓意吉祥如意,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充分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把“福”字倒貼,表示“福到了”、“福到了”。還有人把“福”字精心制作成各種圖案,如長壽、壽桃、鯉魚躍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等。
5.粘貼年畫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常見,濃濃的黑色和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不少興旺喜慶的氣氛。這些年畫是我的。
中國壹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和春聯壹樣,起源於“門神”。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年畫的內容不僅僅局限於門神等單調的題材,而是變得豐富多彩。壹些年畫作坊制作了福祿壽三星、天佑百姓、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喜迎新春等經典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歡慶新年、祈求新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年畫的重要產地有三個: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形成了三大流派的年畫,各具特色。
我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收藏是南宋木刻年畫,畫的是古代四大美女:王昭君、趙、班戟、綠珠。民間最流行的是嫁鼠年畫。描繪了壹個老鼠按照人類習俗娶新娘的有趣場景。民國初年,上海的鄭把月歷和年畫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壹種新形式。這種合二為壹的年畫,後來發展成為日歷,壹直風靡全國。
6、燃放鞭炮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鞭炮”。它的起源很早,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燃放鞭炮可以營造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裏的壹種娛樂,可以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好運。隨著時間的推移,鞭炮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和顏色也越來越多樣。每逢重大節日和喜事慶典,以及結婚、建房、開業等。,應該燃放鞭炮來慶祝和交好運。目前,湖南瀏陽、佛山和廣東東姚、江西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著名的煙花之鄉。生產的鞭炮顏色多,質量高,不僅暢銷全國各地,還遠銷世界各地。
7.祭祖
在古代,這種習俗非常盛行。由於各地的風俗習慣不同,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人在野外祭祖,有人在祠堂祭祖。他們大多在家中依次將祖宗牌位擺放在正殿,以展示供品,然後祭拜者按老幼順序祭拜。漢人祭祖,多做魚缸,盛滿高碗,頗有敲鐘之意。南方人在北京生活,祭祖特別隆重。大多是八碗大菜,中間是火鍋,根據位置擺放杯子和筷子。大年三十,大年初壹,元夜,火鍋扇,隨時換菜。滿族人和蒙古人祭祀祖先。蒙古旗人獻黃油炒黃麥,撤供品時用香油炒,蘸白糖,別有壹番風味。滿清旗人祭祖,奉上核桃餅、芙蓉餅、蘋果、素蠟檀香,安靜異常。除夕和大年初壹會做素餅,最後壹天晚上上元宵。每天早晚燒香磕頭,奉上新茶。祭祖的形式雖然不同,但大多都是除夕上吊影,元末最後壹夜撤回告白。他們和他們的親戚朋友很親近。他們拜年的時候,也要敲祠堂,既要謹慎地追求未來,又要保存自己尊重祖先的美德。
在我國的壹些地方,有除夕上墳的習俗,叫做給年貨。上墳的時間壹般是除夕下午。人們把準備好的年夜飯送到去世親人的墳前,讓去世的親人和活著的人壹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以此寄托人們對去世親人的哀思。
8.分壓歲錢
壓歲錢是長輩給晚輩的。在壹些家庭,年夜飯後,每個人都不得離開壓歲錢表。大家吃完了,長輩給晚輩,鼓勵兒孫在新的壹年裏學習提高。有的家庭,晚上孩子睡著後,父母把它們放在枕頭下,更多的家庭,孩子聚集在正廳,向爺爺奶奶和父母喊新年快樂,排隊跪拜;然後伸手拿紅包。他們甚至收回了爺爺奶奶的臥室,壹起跑到床邊,喊著“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嫌不夠熱鬧,就裝小氣。他從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終於挖出了老祖宗的紅包。每個人都搶走了他們,然後咆哮而去。老人看到這壹幕喜出望外,認為這是新的壹年萬事如意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晚輩對長輩的尊重。是融入家庭倫理的民俗活動。
9.進墳墓
山西西部呂梁山區有除夕上墳的習俗,叫送年貨。上墳的時間壹般是除夕下午。人們把準備好的年夜飯送到去世親人的墳前,讓去世的親人和活著的人壹起享用除夕夜的美食,以此寄托人們對去世親人的哀思。
10,雷旺火
清代《大同縣誌》記載:“大年初壹,家家砍柴壘壘,狀如小浮圖。及時送過來,叫旺火。雷旺火是內蒙古和山西的傳統春節習俗。在民間,旺火點有興旺發達的意思。
午夜,當鞭炮響起時,火就會被點燃。點燃後,火焰從無數小孔中噴出,宛如壹幅漂浮的畫面,既禦寒又壯觀。大人小孩聚成壹圈,有的玩遊戲,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會來取暖,以求“壹飛沖天”。孩子們也可以在街上走來走去,觀看和評論火的大小,誰的火大,誰的旺,誰的精神就強。
火旺的習俗後來在朔州地區發展起來。不僅僅是過年的時候,平日裏的婚喪嫁娶或者重大節日也是如此。有的人冬天有很強的火取暖,比如冬天或者正月在戶外唱戲,讓觀眾烤很強的火;有些人在夏天很幸運。比如農村人結婚時有旺火,新娘圍著它轉,類似南方的“跳火盆”。
總之,中國各地的年夜飯習俗大致相同,只是有些地方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蘇州、北京、臺灣省。在蘇州的除夕,每個人都要等待從喬峰寒山寺傳來的鐘聲。當鐘聲穿過漆黑的夜晚,到達千家萬戶,標誌著新的壹年的到來。寒山寺無論春夏秋冬,每天午夜鐘聲都會響起,民間稱之為“分夜分鐘”。這座鐘已經成為蘇州方圓幾十裏外人們生活的時間信息。寒山寺的鐘聲仍然出現在詩歌中,最受歡迎的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寒夜·江楓·漁舟·眠》。蘇州城外城內孤獨的寒山寺,半夜響起的鐘聲傳到客船上。
現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依然遵循著亙古不變的習俗,鐘聲分分鐘敲響。在姑蘇城鄉,壹年的最後時刻,廣播裏都會傳來寒山寺的鐘聲,報告壹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和鞭炮聲,把古老寒山寺的鐘聲作為時代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