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池位於蘭州榆中縣青城鎮建亭村。這個地區的荷花池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盛夏時節,水面上的荷花隨風搖曳,陣陣清香。在荷花池裏養殖各種魚,成了當地人的主要經濟收入。每到節假日,都市釣魚愛好者都會成群結隊地在荷塘邊釣魚,享受大自然的饋贈。甘肅條城高氏宗祠位於素有“隴上平遙”之稱的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主街旁,被列為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高祠堂建於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祠堂臨街,坐南向北。完成於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可考證正殿中梁碑文:書曰:“清乾隆五十周年,成立於環祿吉日,六孫高登,七品大員、梁漢忠、及其弟、吳漢恭立,水匠齊承遠、畫家陶、石匠馮、泥水匠、梁子林等。”。據族譜記載,乾隆五十年間,龔請九祖高秉新、其子、大官(高瑞六世之孫、四祖)及其孫高希漢、高、、高帝漢、高武漢,修建三座祠堂、三座東西廂房、三座山門。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請十壹祖高登泰、高、高重修祠堂。山門遷前,修了雨廊、衙門、排下。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請龔、高丕麟、高繼和、高崇信等協作畫師拔祠。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吳舉高中與高鑄鐵旗桿壹對,吳靈樞造木旗桿壹對。
祠堂由山門、院落、雨廊、正殿組成。整體規劃為方形八卦,四院院落呈四寶聚珠之狀,左右對稱,東西各有廂房、耳房。山門是掛在山頂的磚木結構,青瓦竹門,脊高檐飛。中間掛著“高氏宗祠”四字匾。鎮宅內有兩只石獅子,大門外有兩根旗桿,坐南向北,立於街中心。進入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壹塊兩米多高的石碑(見下面的碑文)。穿過小院後,直接進了法院。球場和雨廊都在山頂休息。法院陽臺上,分別寫著家訓和孝圖。雨廊橫梁正中懸掛著壹塊三尺見方的匾額,上面寫著端莊秀麗的“進士”二字,下冊為“高鴻儒,鹹豐中考第壹百六十三名,第二次中考”“代理甘肅蘭州正殿,三等陸機五世王”。穿過雨廊,直入正殿,三間寬,兩間深。它是壹個雙檐結構。正廳的地面鋪的是2厘米厚的木板。前壁正中繪有高祖先遺像。前壇正中,有壹個精致的“高門下祖師爺”牌位,四周擺著鮮花、香燭、供品。廟的東西兩面墻上都貼著贊美的話(附,“宮體”)。整個建築構思精巧,造型古樸典雅,布局獨特,嚴謹凝重,又不失寬敞大方,尤其是磚砌壁畫,可謂構圖巧妙,奇特瑰麗,畫面生動。其中山門內有《虞舜感動天下》和《虞嘗糞祈福》兩個二十四孝故事的磚雕和畫卷,工藝十分工整精美。在兩個院落的右側,有壹棵壹尺厚的古柏,樹根連成壹體。三尺高須枝椏並攏,直插兩檐之間的天空。壹百多年了,它已經不需要被照顧了。它的天性是蓬勃向上,剛健挺拔,傲然獨立,讓人肅然起敬。它在黑暗中表現出來的東西,往往會讓後來的人產生無限遐想。祠堂左側旁邊有壹座重檐、山頂式的迎門,直入,拐進祠堂後面的祖墳,或者從祠堂正殿旁邊的小門進入墓園。根據家譜,這是世祖宮侯元的墓,金氏家族的第壹個母親和下面的兩到八個祖先。陜西長武縣知事高公子獻亭墓內有壹個六等墓誌銘碑(見下面碑文),是嘉禾在成德郎之前所封。據高老人回憶,祠堂和影帝西側是雄偉的“唐宓”。山門入口是壹個寬敞的院落,碗口粗的桑樹交替種植,東五翼西五翼,南北三廳。大廳裏供奉著財神佛。重檐山門非常雄偉。大門正面掛有“高祈福堂”字樣,背面掛有“伏降孔子臺階”字樣。和祠堂碑壹樣,都是清光緒乙酉年舉人高賢廷所寫。全堂建於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由十二祖鐘蜀南、可人、董皮影倡議,與祠堂融為壹體。
高氏宗祠和宗祠的相繼落成,在紀念祖先、啟迪後昆、展示晚生、凈化民族風俗、懲惡揚善、和諧家庭社會、傳承孝文化、傳承民族傳統美德、弘揚民族愛國精神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據活著的高老人們回憶,由於祠堂建在高祖墳前,每年清明節和農歷七月十五,祠堂和福堂內外都非常熱鬧。門口的旗桿上飄揚著鮮艷的紅旗,家家戶戶張燈結彩,雙鼓四鼓吹打,堂屋四周焚香,果酒飄香,堂屋外鞭炮齊鳴。在吉祥的時刻,父母們在助手吉首的主持下,首先祭奠祖先。各村德高望重的長者依次進入墓園,擺好提前宰殺的豬、羊等供品,焚香造紙,跪拜祈禱,念頌詞,願告先人,以造壹代新人。儀式結束後,我們按照大小和距離的順序去大廳吃了壹頓祭祖。由於人數眾多,場面十分壯觀。雖然有點擁擠,但規則嚴格,秩序井然。晚飯後,為了家長例會,由民眾選出的宗族家長和來自全國各地的宗族長老聚集在廂房裏進行討論。除了公布祠堂的收支情況,選拔父母,修改宗族規矩外,尤為重要的是對壹年內各村的家風、養老、孝道、慈善、子女讀書等情況進行評估,選拔排出幾個孝順父母、學業有成、尊老愛幼、勤政持家的人。值得表揚的人有的被封號,有的被裝飾紅花。當接受懲罰的呼籲時,執事的壯漢會把它綁起來,放在法庭上(也叫邏輯法庭)。壯漢會拿著事先準備好的柳條。主持人詳述自己的不良行為並宣布懲罰形式後,會當眾執行家規,施以鞭刑,直至達到壹定程度。當我求饒,發誓要變好的時候,我會允許他跪下來,請本村的長輩出面做擔保人,問大家能不能允許,主人能不能到此為止,壹年壹度的祠堂祭祀活動結束了,人們要麽收拾東西回家,要麽去逛街。壹路上的笑話都是某某戴著紅花榮耀,某某被打被罰被羞辱。成年人順勢而為,諄諄勸誡,循規蹈矩,知道什麽是處於危急關頭,勸誡晚於前;孩子令人難忘,令人望而生畏。從而達到祭祖和教育的效果。所以每當清明節和七月十五節臨近的時候,每個村子裏有些惡行的後代都很害怕。他們壹方面要迅速改正自己的惡行,另壹方面要請人到家裏說情,以免當眾丟臉。條城高家的家規向來以嚴著稱。直到民國時期,對刑罰的做法才稍有放松。
各莊選出的主席負責高氏祠堂的管理,平時委托壹些不拖後腿、善於省心的成年人居住、看守。祠堂的維護管理和祭祀費用的來源有:壹是讀書做官成名的高的自願資助;第二,當地富豪高的支持;三是祠堂積欠或借錢吃利息,或收土地租金;第四,各村按高人數的分配。所有收入和支出都有專人記錄,並在家長會上公布和同意。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高氏宗祠仍由高氏家族看守使用,並進行修繕保護。人民公社成立後,唐宓被稅務局占領。“文革”期間,青城人民公社以2700元將祠堂賣給青城供銷社作為倉庫,墓地被鏟平,劃撥給村民作為居住基礎設施。後來祠堂大門被供銷社拆了,換成了兩扇鐵門。唐宓的建築全部被稅務所拆除,建成三層辦公樓,其余建築設施損壞丟失。
“文革”後,高家後人先後出資48092元從青城供銷社贖回了高氏宗祠,並對其進行了整理和修繕。1997 10,高家祠堂被榆中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省、市、縣、鄉領導和文物部門的關心支持下,2002年4月11日,高人成立了祠堂維修擴建籌備委員會,自願捐款17萬元,借款16萬元,省文物局撥款6萬元。擴建和維護工作始於2002年,並相繼完成。2003年7月5日,省政府以甘(2003)63號文件《甘肅省人民政府關於公布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明確將榆中縣青城鎮何澄村的古建築“高家祠堂”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9月17日,“調成高氏宗祠管理委員會”成立。在省、市、縣、鄉領導和文物部門的關心支持下,聚集高氏宗親的力量,不斷加強對高氏宗祠文物的保護和改善,豐富高氏宗祠的文化內涵。壹些有價值的文物被收集和發掘,如十八世孫白銀高家太子高聖和捐贈的六祖高寧支始祖牌位和“名門壽木”牌匾,陳列的“樊沂名將天河、榮盛吳貴沖嘉迪、秦怡壽木吳速玲惠慶忌三金鐸叢”牌匾;裏面裝著高忠編的《高歷史文化百例圖說》、《高門廣墾渤海,壁植清雅青城》、《高祖頌》六大畫框、《高城高公祭祖先儀式集》和高編的《條城高文化初稿》;山門外,街邊立著壹塊“高家祠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山門正中懸掛著題寫的“高氏宗祠”木牌;大門上方懸掛著高長禮題寫的“高祖師”匾額;庭中懸掛著由高倡議,清修復的“才藝文”圓匾和高建遠修復的“進士記”匾額。正殿前有高昌禮題寫的“為武聖精神申報世代,慶渤海蓮花”等壹對匾額,“繼往開來”、“木本水源”等壹對匾額。2006年9月,魯浩、陳寶生、李發申參觀了蘭州青城古鎮文化藝術節,並給予了高度評價。2007年4月5日,高祖居甘肅500周年祭奠活動在祠堂隆重舉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如今,高氏宗祠已成為甘肅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成為高氏後人尋根祭祖、感懷親情的場所,成為慎終追遠、厚積薄發的聖地,成為隴原大地上壹顆璀璨的明珠。
由高用忠誠和敬意寫的
2007年8月27日在西北師範大學修訂。
2009年6月21日在西北師範大學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