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人口密度高嗎?

青海省海東市化隆回族自治縣人口密度高嗎?

人口:約21.45萬。

人口密度:78人/平方公裏

全縣總面積2740平方公裏,轄3鎮18鄉,總人口214500,有回、漢、藏、撒拉族等12個民族。

農業分為川水、前山、腦山農區,耕地53萬畝,已形成糧油、畜牧、水果、蔬菜生產基地。1997年糧食產量達到7309萬公斤,油料產量達到605萬公斤。畜牧業是全縣的優勢產業,草原面積258萬畝,牛羊42萬只。工業形成了以選礦、冶煉、釀造、發電、建材等骨幹企業為主的國家地方工業體系。主要產品有鎳、鋁、銅、黃金、青稞酒、鎳精礦粉、水泥、矽鐵、碳化矽、精鋅、水洗羊毛、皮地毯等,暢銷省內外。1997全縣國民生產總值2.97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478萬元。縣城交通通訊便利,城鄉公路四通八達。

中國有許多風景名勝。黃河上遊青海段已建或規劃的13座大中型電站中,我國有7座。珍貴的野生動物有麝、巖羊、猞猁、藍雉、雪雞、石雞等。還有發菜、蕨菜等十幾種珍貴藥材。

化隆回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東部,海東地區南部。東經101° 39 '-102° 42 ',北緯35° 48 '-36° 17 '。東與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接壤,南臨黃河,與黃南藏族自治州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尖紮縣隔河相望,西與海南藏族自治州湟中縣、貴德縣接壤,北與平安縣、樂都縣接壤。東西長98.5公裏,南北寬48.5公裏,總面積2740平方公裏。總人口為23萬(2004年)。主要是回族。

縣人民政府設在巴彥鎮,距行署75公裏。郵政編碼:810900。代碼:632127。區號:0972。拼音:化隆回族自治縣。

地處黃河流域北側的崇山峻嶺之中,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黃河流經縣西南和南部,境內有11條河谷,均有大小不壹的水系向南流入黃河。屬於青藏高原東部幹旱區,年平均氣溫2.2℃,年降水量470毫米..

行政區劃

化隆回族自治縣轄6鎮7鄉4個民族鄉:巴彥鎮、群科鎮、牙什嘎鎮、戇徒鎮、紮巴鎮、昂思多鎮、雄縣藏族鄉、夫差藏族鄉、二塘鄉、謝家灘鄉、德恒隆鄉、沙連保鄉、阿什努鄉、石達倉鄉、楚莫鄉。李家峽管委會,公伯峽管委會。

歷史的發展

古代為阿強地,西漢屬金城縣,東漢屬西平縣。晉獻康元年(335年),在群科鎮建黃河城,在民和縣與化隆縣交界地區建黃河郡,轄整個化隆地區及黃河南岸部分地區(治黃河城)。北魏時,石城縣建在群科鎮古城,轄化隆縣西部,衛縣建在化隆東部(轄黃河城)。歷經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更名和轉移。民國十八年(1929),青海建省時,改稱巴彥縣,隸屬青海省。民國二十年(1931),改為化隆縣。化隆回族自治區1953成立,1955改稱自治縣,1978劃歸海東地區。

9月4日,1949,化隆縣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縣分四個區,轄1個市,25個鄉,48個行政村,217個自然村。壹區轄巴彥市、夾河鄉、拉幹鄉、金家莊鄉、謝家灘鄉、查珠鄉、柯巖溝鄉、塔拜爾鄉;二區轄鴨綠湖鄉、拉木鄉、德恒倫鄉、阿什努鄉;第三區轄多巴鄉、群科鄉、舍人鄉、梅家鄉、昂思多鄉、德加鄉、二塘鄉、若嘎鄉;四區轄紮壩鄉、拉曲鄉、黑城鄉、夫差鄉、支紮鄉、下紮壩鄉。

截至1996年底,全縣轄巴彥、群科、戇徒3個鎮,以及牙什嘎、紮巴、黑城、昂思多、德加、二塘、嘉禾、謝家灘、德恒隆、沙連保、阿什努、石大倉、楚馬等13個鄉鎮和支部。縣人民政府駐巴彥鎮。

2000年,化隆回族自治縣轄3個鎮,13個鄉,5個民族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為213706。各鄉鎮人口(人)數:巴彥鎮19383群科鎮22440戇徒鎮21899牙什嘎鄉8846支紮藏族鄉2745雄縣藏族鄉6255夫差藏族鄉6697紮巴鄉11270黑城鄉65438+ 438+06德加鄉9159二塘

2001 3月19青海省人民政府漢[2001]20號批復:撤銷化隆回族自治縣昂思多鄉,設立昂思多鎮;撤銷紮巴鄉和黑城鄉,其中黑城及農村地區和紮巴鄉的12個村(斯哈寧、沙溢洞、拉曲藝、拉曲爾、馬湘宜、紮讓、恐龍溝、羅湖藏、大拉曲、阿卡拉、窯洞、拉讓坦)合並為紮巴鎮;撤銷牙什嘎鄉,與黑城鄉6個村(上灘、程徹、宗嘎灘、拉公帽、沙拉溝、萬幹灘)合並,設立牙什嘎鎮;撤銷夾河鄉,並入巴彥鎮。

截至2001年底,化隆回族自治縣轄6個鎮、8個鄉、5個民族鄉,1個居委會,368個村(牧)委會。

巴彥鎮位於巴彥,轄1居委會(巴彥)、38個村(牧)委會(金家莊、石基列、上環、展馬、哈東、下胡拉、嘎西溝、如家溝、西上、西峽、南街、北街、東上、東下、上地灘)。

戇徒鎮位於鴨綠湖,轄25個村(牧)委會(勒布加、拉木、朱湖龍、關壩、上寺河省、下寺河省、橋頭、鴨綠湖、蘇合家、西灘、阿合灘、戇徒街、塘四崗、公石家、雅木、阿華、水車、東風、東灘)。

群克鎮位於古城內,轄29個村(牧)委會(群克、澤塘、溫布居、雪石康、若加、木哈、克木齊、依沙依、依沙依、舍人、格爾瑪、向東、安達其哈、工農兵、日蘭、正義、嘎如湖、郵電、水庫灘、仙口)。

牙什嘎鎮位於夏多巴,轄20個村(牧)委會(牙什嘎、瓦爾江、上多巴、夏多巴壹、夏多巴二、神果灘壹、神果灘二、神果灘三、園藝場、曲日馬卡、唐沙依、唐沙二、唐沙三、盤龍曲馬、上善)。

紮巴鎮位於阿岱,轄38個村(牧)委會(紮巴壹、紮巴二、紮巴三、紮巴四、紮拉毛、傑拉、本康溝、金倉、上腦、西灘、南灘、雙格達、關沙、下紮巴、阿岱、陽坡、陰坡、朗龍、冷紮)。

昂思多鎮位於昂,轄19個村(牧)委會(居胡紮、公白嶺、陽坡、陰坡、場、尖邦、洪卡哇伊、洪卡哇爾、梅家、關巷口、玉麥街、關沙、仙群、向家嶺、若麻嶺)。

德加鄉位於四塘灘,轄13個村(牧)委會(二嘎場、羅莽、山卡拉、白土莊、德加、嘎什加、公告場、河灘莊、尕馬夫、五道嶺、紮浪灘、牙)。

二塘鄉位於二塘,轄17個村(牧)委會(大塘、二塘、唐三、上灘、蛟紮、莊子灣、洪雅、尼昂、香梨乎拉、龍潛、二塘溝、嘎什家、嘎吾山、唐珂、許歌等。

謝家灘鄉位於謝家灘,轄18個村(牧)委會(拉紮、公紮、姚龍、才昂、刁溝、丁家灣、九道灣、朱家灣、韓家窯、二多奇那、卷坑、西門泉、陰坡、下河灘、謝家灘、合群、馬塘、謝家灘。

阿什努鄉位於阿什努,轄65,438+07個村(牧)委會(阿什努壹、阿什努二、日芒、楊龍、阿宗吾居、蘭若、那哈隆、嘎加、白家、全祖村、六十洞、賽什庫、松賽、烈仁、奧加、多傑拉卡)。

石大倉鄉位於石大倉,轄17個村(牧)委會(官倉、巷吳佳、支哈塘、石大倉、高月、拉卡、向塔、吉家、旦莊、大家巖、小金源、四季海、大嶺、文家山、沙朗、臺裏蓋、臺裏蓋。

德恒龍鄉位於德恒龍境內,轄22個村(牧)委會(德恒龍壹、德恒龍二、那嘎、支乎居、措紮、黃屋居、拉村、董家、若蘇、瓦家、瓦西、甲甲甲、西後甲屋、石乃海、雅曲、雅曲灘、喀什代、安曲)。

沙蓮堡鄉位於關壩灣,轄14個村(牧)委會(甲倉、二東門、陰坡、關壩灣、後昂、沙蓮堡壹、沙蓮堡二、上塔嘎、下塔嘎、科菜場、壹石春壹、壹石春壹、沙家、古浪)。

楚馬鄉駐西莊,轄17個村(牧)委會(紮西莊、朱莊、安關、楚馬壹、楚馬二、沙爾東、坦果、坦果臺、拉嘎魯、上恰倉、下恰倉、拉市、美佳、塔瑪、包公家具、安珠)。

塔嘎藏族鄉位於白家集,轄9個村(牧)委會(塔嘎壹、塔嘎二、嘎東、白家集、白嘎拉卡、德紮、牙什紮、公什加、草旦瑪)。

雄縣藏族鄉位於雄縣境內,轄15個村(牧)委會(雄縣、化科、巴馬塘、驛馬場、甸崗、東遊、萬家、焦家、塞拉、馬家、七大集、七賢、沙蘇馬、羅馬、塘春)。

金源藏族鄉位於雄瓦,轄14個村(牧)委會(上克巴、下克巴、查嘎、支哈加、雄瓦、土瓦倉、馬丹、多爾西、日古、堅克、阿伍布、桑加烏、下石塘、安冠群瓦)。

紮支藏族鄉設在街道,轄10個村(牧)委會(街道、江紮、拉格塘、卡央、董鵬、正嘎、米尚乃海、夏密乃海、年安、主洞)。

夫差藏族鄉位於夫差,轄12個村(牧)委會(夫差壹、夫差二、瑤水泉、索拉、山洞、上曲家、中曲家、下曲家、東萊、查讓、謝佳、東臺)。

李家峽北岸管委會位於黃河沿岸,轄兩個村(牧)委會(沿黃、紮馬塘)。

貴德移民管理委員會設在馬壩塘,下轄兩個村(牧)委會(沙柳灣和西北村)。

2005年,化隆回族自治縣轄6鎮8鄉5個民族鄉:巴彥鎮、群科鎮、牙什嘎鎮、戇徒鎮、紮巴鎮、昂思多鎮、支紮藏族鄉、雄縣藏族鄉、夫差藏族鄉、德加鄉、二塘鄉、謝家灘鄉、德橫龍鄉、沙蓮堡鄉。李家峽管委會,公伯峽管委會。

2006年8月,德加鄉撤銷,並入埃鎮;撤銷藏鄉支部,並入雄縣藏鄉。

村鎮簡介

巴彥鎮,又名巴彥榮,是青海省海東地區化隆回族自治縣的鎮、縣城。位於該縣中部。人口2萬,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人口的44%。它占地25.4平方公裏。轄金家莊、世紀列、上環、展馬、哈東、下胡拉、嘎西溝、如家溝、西上、西峽、南街、北街、東上、東廈等14個村委會和巴彥居委會。巴彥鎮成立於民國,巴彥市1949,巴彥鄉1952,巴彥鎮1966,巴彥公社1958,巴彥鄉1984。

群科鎮又名古城,是青海省海東地區化隆回族自治縣下轄的壹個鎮。位於縣城西部,距縣城駐地42公裏。人口2.2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5%。它占地100平方公裏。轄群科、澤塘、溫布居、雪石康、若加、木哈、克毛其、依沙依、依沙依、舍人、格爾瑪、湘東、安達其哈、工農兵、日蘭、正義、嘎如湖、郵電、水庫灘、仙口壹、仙口二、坦南、坦北、團結壹,1950年沿舊建制設立群科鄉;1958年成立群科公社,搬遷古城;1984,改為群科鎮。

戇徒鎮位於縣城南部,距縣城駐地29公裏。人口1.9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47%,撒拉族占33%。面積164.9平方公裏。列布嘎、拉木、朱胡龍、關壩、上寺河、下寺河、橋頭、鴨綠湖、蘇合家、西灘、阿合灘、戇徒街、塘四崗、公石家、雅木、阿華、水車、東風、東灘壹、東灘二、東淮三、東灘四、東灘。民國建立戇徒鎮,1950分屬鴨綠湖鄉和拉木鄉。鴨綠湖鄉、拉木鄉於1956並入戇徒鄉,1958成立戇徒公社,1984成立戇徒鎮。

黑城鄉位於縣城西部,距縣城駐地42公裏。人口1.3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1%。面積77.7平方公裏。轄哈音、依沙爾、拉曲依、拉曲爾二、馬湘宜、紮讓、地公溝、拉貢瑪、魯胡藏、拉讓灘、窯洞、上灘、宗嘎塘、城東、沙拉溝、萬幹灘、達拉曲、阿卡拉四個村委會,18。1950年,沿著舊體制建立了黑人城鎮;1958,並入紮巴公社;1962,單獨建立黑城鎮;1984,改為黑城鎮。

牙什嘎鄉位於縣城西南部,距縣城駐地49公裏。人口7000人,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78%。它占地53.3平方公裏。轄瓦兒河、牙什嘎、上大壩、夏多巴壹、夏多巴二、神果灘壹、神果灘二、神果灘三、園藝場、曲日馬卡、塘沙灘壹、塘沙灘二、塘沙灘三共13個村委會。1981年從團支部公社中劃出牙什嘎公社,1984年設立牙什嘎鄉。

德恒龍鄉位於縣城南部,距縣城駐地39公裏。人口1.3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2%。它占地262.5平方公裏。轄22個村委會:德恒龍壹、德恒龍壹、那嘎、支虎家具、措紮、黃武家具、拉村、董家、若所、瓦家、瓦西、加加家、西後吳佳家具、石乃海、雅曲、雅曲灘、卡什代、安措、瓦家灘、烈村、團結壹、團結二。德恒龍鄉於1950沿舊體制設立,1958與沙蓮堡鄉合並組成德恒龍公社,1984更名為德恒龍鄉。

紮巴鄉位於縣城西北部,距縣城駐地32公裏。人口1.1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48%。面積127.6平方公裏。轄紮巴壹、紮巴二、紮巴三、紮巴四、紮拉毛、傑拉、本康溝、全藏、西灘、南灘、雙格達、關沙、下紮巴、陽坡、銀坡、朗龍、冷紮、直海買、黃麻、下魯呼藏、灘、克臺、東拉卡、灘灘。紮巴鄉於1950沿舊體制設立,1958改為紮巴公社,1984重新設立紮巴鄉。

謝家灘鄉位於縣城中部,距縣城駐地3公裏。人口7000人,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人口的34%。它占地55.8平方公裏。轄公紮、拉紮、姚龍、才昂、刁溝、丁家灣、九道灣、朱家灣、韓家窯、二多奇那、雋康、西門泉、陰坡、下河淮、謝家灘、何群、馬塘、雅克等18個行政村。民國時期設立拉紮鄉,1950設立謝家灘鄉,1956並入巴彥鎮。1958年與阿什努鄉合並組成巴彥公社,1963年成立巴彥公社,1984年重新成立謝家灘鄉。

夾河鄉位於縣城中部,距縣城駐地3公裏。人口1.7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0%。面積125.3平方公裏。轄上單、夏家圩、廟爾溝、馬場、寺兒溝、上拉幹、中拉幹、辛家窯、窯灣、李家莊、阿紮布紮、後溝、蒼潭、上夾河、下夾河、上五居、下五居、布龍、上窩古力、下窩古力。民國時期,成立若嘎鄉,1950年成立嘉禾鄉,1958年與黑城、二塘鄉合並成立城西公社,1962年成立嘉禾公社,1984年重新成立嘉禾鄉。

二塘鄉位於縣城中部,距縣城駐地7公裏。人口1.1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1.8%。面積103平方公裏。轄大塘、二塘、唐三、上灘、蛟紮、莊子灣、洪崖河、娘、鄉裏胡拉、龍現、二塘溝、嘎什加、嘎吾山、克卻、許歌、公瓦灘壹、公瓦灘二共17個村委會。1950設立二塘鄉,1958並入城西公社,1962設立二塘公社,1984重新設立二塘鄉。

德嘉鄉位於縣城西部,距縣城18km。人口8000人,以漢族為主,回族占總人口的23.7%。面積105.7平方公裏。哈爾尕昂、羅莽、山卡拉、白土莊、德加、嘎什加、頒布昂、河灘莊、嘎瑪南、五道嶺、紮浪灘、牙什紮、四臺等地有13個村委會。德加鄉於1950沿舊體制建立,1956並入埃鄉,1958隸屬埃公社,1962設立德加公社,1984重建德加鄉。

昂思多鄉位於縣城北部,距縣城駐地25公裏。人口1.1萬,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4.7%。它占地83.9平方公裏。轄虎紮、公白嶺、陽坡、銀坡、吳莎昂、尖阪、紅川壹、紅川二、梅家、關沙、關巷口、玉麥街、先群、向家嶺、熊村、嘎吾塘、拉昂、五澤塘、若麻嶺等19個村委會。民國時期為埃鎮,1950年建立,1956年改為埃鎮,1958年與德加鄉合並,組成埃公社,1984年復建。

沙蓮堡鄉位於縣城南部,距縣城駐地28公裏。人口7000人,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81%。面積105.7平方公裏。轄加倉、二東門、陰坡、關壩灣、後昂、沙連保壹、沙連保二、上塔嘎、下塔嘎、克才昂、壹石春壹、壹石春壹、沙家、古浪等14個村委會。民國時期,建立壹石春鄉,1952建立沙蓮堡鄉,1958並入德恒龍公社,1974建立沙蓮堡公社,1984重新建立沙蓮堡鄉。

阿什努鄉位於縣城南部,距縣城駐地18km。人口6000人,以回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4.7%。面積107.5平方公裏。轄阿希努壹、阿希努二、日芒、楊龍、阿藏吾居、蘭若、納哈隆、嘎加、白家、全吉、劉石洞、賽什庫、松賽、列仁、奧加、多耶拉卡、和石家等17個村委會。民國時期為阿藏吾居鄉,1950年改為阿什努鄉,1958年並入巴彥公社,1962年設阿什努公社,1984年復設阿什努鄉。

石大倉鄉位於縣城東部,距縣城駐地12km。人口6000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46.6%,回族占37.9%。面積202.9平方公裏。轄官藏、巷吳佳、支哈塘、石大倉、高月、拉卡、向塔、吉家、旦莊、大家巖、小金源、四季海、大嶺、文家山、沙朗、臺裏蓋壹、臺裏蓋二共17個村委會。石大倉鄉解放前在1950屬於金家莊鄉;石大倉藏鄉成立於1956;1958並入城東公社;石大倉公社成立於1962;1984改為石大倉鄉。

楚馬鄉位於縣城東北部,距縣城駐地29公裏。人口6000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46.5%,回族占25.4%。面積150.9平方公裏。轄紮西莊、朱莊、安關、楚馬壹、楚馬二、沙爾東、坦果、坦果臺、拉嘎魯、上恰倉、下恰倉、茹樹、梅家、塔瑪、包公家具、沙朗、安覺湖等17個村委會。1950成立梅家鄉,1956並入沙爾東鄉,1958並入金源、城東公社,1962成立楚馬公社,1984改為楚馬鄉。

支紮藏族鄉位於縣城西端,距縣城駐地89公裏。人口3000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65.8%。面積163.4平方公裏。轄正嘎、江紮、街道、董鵬、卡陽、碾阪、拉格塘、米尚乃亥、下米乃亥、珠東等10個村委會。民國時期設立知紮鄉,1950改為雄縣鄉,1956改為雄縣藏鄉,1958改為雄縣公社,1963脫離雄縣公社,1984改為知紮藏鄉。

夫差藏族鄉位於縣城西北部,距縣政府駐地54公裏。人口6000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59.3%。它占地60.2平方公裏。下轄茶富驛、茶富驛、藥水泉、索拉、窯洞、上曲家、中曲家、下曲家、東萊、查讓、謝佳、東臺、黃河等13個村委會。夫差鄉沿1950舊體制建立,夫差藏族鄉1956,夫差公社1958,夫差藏族鄉1984。

雄縣藏族鄉位於縣城西北部,距縣城駐地66公裏。人口8000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48.7%,回族占11%。面積124.9平方公裏。轄雄縣、化科、八馬塘、壹馬昂、甸崗、東遊、萬家、焦家、塞拉、馬家、七集、七賢、沙索馬、羅馬、上半珠窪、東南村、西北村、沙柳灣、塘春等19個村委會。民國時期為直紮鄉管轄。1950設立雄縣鄉,1956改為雄縣藏鄉,1958改為雄縣公社,1984重新設立雄縣藏鄉。

金源藏族鄉位於縣城東北部,距縣政府駐地45公裏。人口6000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2%。它占地343平方公裏。下轄巴克、夏克巴、查嘎、支哈加、雄瓦、土瓦倉、馬丹、多西、日古、堅克、阿伍布居、桑加烏居、下石塘、安官群瓦等14個村委會。民國建立巴克鄉,1950建立柯巖溝鄉,1956合並金元藏鄉,1958改金元公社,1984重新建立金元藏鄉。

塔嘎藏族鄉位於縣城東部,距縣政府駐地84公裏。人口4000人,以藏族為主,占總人口的95.9%。面積193.8平方公裏。轄塔加依、塔加依、白家集、白嘎拉卡、德紮、嘎東、牙什紮、公什加、草旦瑪9個村委會。塔白家鄉於1950沿舊體制設立,1956改為塔嘎藏鄉,1958並入金源公社,1963設立塔嘎公社,1984重新設立塔嘎藏鄉。

旅遊資源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夏瓊寺位於青海省化隆縣夫差鄉,距省會西寧95公裏,臨平公路南15公裏處。是化隆縣景區著名的宗教文化旅遊景點。建於1394,是青海最古老的藏傳佛教寺廟之壹。夏瓊寺總面積27萬平方米,始建於元至正九年(6544)。該寺首批教師先後擔任過七世、八世達賴喇嘛、九世班禪喇嘛和張家第三活佛的老師。1788年,乾隆皇帝將其命名為“法凈寺”,並賜以金字鐫刻“大乘盛世”的漢、藏、蒙、滿四種文字牌匾。

夏瓊,原為藏語,意為大鵬,因附會山勢而得名。它的山在茶香的南端,像壹只展翅飛翔的大熊貓。它位於黃河北岸,俯瞰九曲曲折折,遠眺千山峽谷,左倚尕吾山,右倚多爾福山,背倚八寶山。有褒日:“青龍遊前,黃龜臥後,灰虎臥左,紅鳥居右。”東、西、北三面山峰重疊,南面如刀劈斧劈,險峻萬仞,險象環生。山頂上有壹座古寺,夏瓊寺。從南向北望去,寺廟就在大鵬的右肩上,古人稱贊它是佛教聖地。夏瓊寺自建立以來,先後修建了苗銀菩薩殿、彌勒殿、金頂殿、阿迪夏殿、金剛佛殿、知紮佛殿、紅燒桑葚殿、地藏菩薩殿、劍河彌勒殿、山佛殿、護法殿等十壹座殿堂,構成了漢藏藝術風格相結合的古建築群。整體建築莊重大方,氣勢恢宏,布局采光良好。

馬殷古稱巴顏山,古稱蓮花山。它位於化隆縣北部,是化隆-樂都的分界線。樂華公路直達景區,距省會西寧110公裏,屬於山地風景旅遊區。隋大業五年,楊帝在此狩獵,看到了楚國的史書。別名“淩雪”,因山頂積雪終年不融而得名。主峰高4295.4米,為中國第二高峰。上面有壹個水池,雨水充沛,幹涸,北可俯瞰樂都全境,南可俯瞰化隆山脈。春夏兩季,陽光明媚,風平浪靜,藍天如陣雨,山頂銀裝素裹,山下小草披金,山頂朝南。那是壹片廣闊起伏的草山,成群的牛羊如行雲流水。這是該縣最大的牧場之壹。在古代,它是壹個政府賽馬場,從縣城遠望,像壹朵巨型蓮花的心臟,因此得名巴彥準噶爾城(意為蓮花城)。

丹鬥寺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青海省化隆縣金源鄉,距省會西寧170公裏。始建於100世紀中葉,是後期藏傳佛教的發源地,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旦鬥”在藏語中是“居住”的意思,所以以藏族歷史命名。該寺占地9萬平方米,建在山彥巖絕壁上的凹處,順著山勢,攀上千尺懸崖,面對數百尺深澗。山為廟所飾,廟隨山壯觀。

丹鬥寺的建築由阿吉塔修行堂、吳佳東至修行堂、索南尖措修行堂、大凈堂、堪布活佛堂、阿瓦力加修行堂、甲瓦索南修行堂、拉隆修行堂、白塔等十余座大殿組成這些大殿有的從天然洞穴中延伸出來,居高臨下,極其險要,有的依靠巨大的懸崖峭壁作為城墻,有的以懸崖絕壁為頂,有的依山而建,平原而建。

丹鬥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是研究藏傳佛教建築、藝術、宗教體系的珍貴資料。每年都有大量的宗教信徒和遊客來這裏朝拜和觀光。

李家峽北岸生態園位於青海省化隆縣李家峽管委會西北,南與尖紮縣隔河相望。它是黃河上遊的第三個梯級電站,現在風景優美,是旅遊避暑勝地。Asai公路可以直達。距省會西寧120公裏,是集生態、旅遊、餐飲為壹體的休閑度假勝地。李家峽北岸生態園占地5600多畝,其中核心區500畝。目前造林2700畝,主要是經濟林和觀賞林。有壹個酒店和壹個娛樂室,20個小農家樂,65,438+05艘旅遊船和壹個寬敞的停車場。生態園東臨佛教聖地下瓊寺,南接李家峽水電站。妳可以乘船遊覽風景優美的松巴峽谷和坎布拉國家森林公園。生態園內有“龜山平湖”、“如來觀”、“壩上風光”、“昆侖仙居基地”等多個景點。

2019年8月,2019年度農村電子商務綜合示範縣名單發布,化隆回族自治縣榜上有名。

2019年3月5日,化隆回族自治縣被列入2018年度全國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縣(市、區)名單。

  • 上一篇:景所選日期壹覽表
  • 下一篇:吉圖2021婚禮當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