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哈達是對藏族客人的最高禮儀,表示對客人的熱烈歡迎和誠摯敬意。哈達是藏語,即紗巾或絲巾。以白色為主,也有淡藍色或淡黃色,壹般長約1.5米至2米,寬約20厘米。最好的是藍、黃、白、綠、紅五顏六色的哈達。五彩哈達是用於最高和最莊嚴的儀式,如佛教。
2.服裝:藏裝主要是傳統的藏裝,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胸。女人冬天穿長袖長袍,夏天穿無袖長袍,裏面是各種顏色和圖案的襯衫,腰前有壹條五顏六色圖案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歡哈達,視之為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壹種雪白的織物,壹般寬約20至30厘米,長約1至2米。它是由紗線或絲綢制成的。每當有喜慶的事情,或有遠道而來的客人,或拜訪長輩,或遠行,都要獻上哈達以示敬意。
3.飲食習俗:大多數藏族人壹日三餐,但在農忙或勞動強度大時,有壹日四、五、六餐的習慣。藏民大多以糍粑為主食,即炒青稞,磨成細粉。尤其是在牧區,除了糍粑,其他食品很少吃。吃糍粑時,用濃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混合。糍粑便於儲存、攜帶和食用。在藏區,隨時可以看到有羊皮糍粑口袋的人,餓了就可以吃。以前藏族人很少吃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其次是豬肉。藏族人吃牛羊肉講究新鮮。人們吃肉時不用筷子,而是把大塊的肉放在盤子裏,用刀切開。牛羊血加剁碎的牛羊肉,灌入牛羊小腸,制成血腸。肉通常用風幹的方法儲存。壹般入冬後宰殺的牛羊肉,壹時吃不下,就切成塊,掛在通風處晾幹。冬天做風幹肉,既能防腐,又能凍結肉中的血液,保持風幹肉新鮮的色澤和口感。最常見的是從牛和羊奶中提取的黃油。除了在膳食中使用的黃油,它也被廣泛用於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奶渣也是常用的乳制品,藏族人普遍喜歡喝青稞酒。尤其是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裏。藏式炊事爐自成體系。在藏區,家家都有酥油茶筒和奶茶壺。大部分地區的藏族人都是用幹牛糞做燃料,用鐵鼎做爐子。
雲南藏式茶具、酒具、餐具都是銅制的。其他地區的藏族人喜歡用木碗,用紅、黃、橙三種顏色的顏料上色。比較精致的是在碗中包銀。牧區藏民要隨身攜帶壹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於切食、宰羊、剝皮、剪簾等。藏刀的制作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典型食物:除了糍粑、青稞酒、酥油茶,還有很多典型的藏族食物,比如祖瑪飯、傳統的藏族宴席食品,都是用祖瑪、大米、黃油烹制而成。血腸是藏族傳統菜肴,以牛(羊)血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是壹種傳統的藏族菜肴,由發酵的牛奶和羊奶制成。
4.節日:藏族普遍信仰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的許多傳統節日都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歷是陰陽合歷,“五行”(指木、火、土、金、水)配合陰陽。每60年陰火兔(丁卯)年為始年,月有大小建築,壹般為三年。藏歷新年是最重要的節日。藏歷正月十五,當地人有看酥油花燈的習俗。4月15日,人們舉行慶祝活動,紀念佛陀的生日和唐文成公主進藏的吉日。藏族節日有薩加達瓦節、雪頓節、元宵節、水果節等。每年藏歷正月初壹。藏歷年,壹般從藏歷十二月開始準備和購買年貨,家家戶戶都要用酥餅炒果子。除夕夜大掃除,用石灰粉在大門上畫壹個象征永恒的符號,表示祝賀和好運。每壹個雲南的藏族人都會在除夕夜吃面團(類似於餃子)作為晚餐。面團裏有石頭、辣椒、木炭和羊毛。凡事都有不同的說法。比如吃石頭包的面團,說明他在新的壹年裏心腸硬。吃羊毛包的面團的人,說明他心軟。正月十五,大部分藏區都會舉行宗教活動。“雪節”是每年藏歷的7月1日,原意是“酸奶宴”。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做很多酸奶吃,後來還會加入藏戲的內容。很多人在雪頓節都要帶著黃油容器、茶壺、暖水瓶,帶著食物去風景優美的地方喝茶喝酒。每年秋收前,“觀果節”在觀果節期間互邀宴飲、野餐,迎接秋收。還有“洗澡節”、“冬令節”等傳統節日。
以上是藏民。
巴羅人長期生活在高原和峽谷中,他們的服飾也顯示了他們豪放的性格。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纖維和動物皮作為原料是巴羅服裝的壹個突出特點。過去,巴羅民族地區流行壹種草裙,叫做“雞棒”,是用雞爪溝裏的稻草做成的。現在女性穿土布裙,習慣在外面套壹條草裙,保護布裙。巴羅女人喜歡穿亞麻編織的雙排扣無領窄袖上衣,外面蓋壹層小牛皮,裹壹條過膝的緊身裙,裹上裹腿,兩頭用帶子綁住。他們非常重視佩戴裝飾品,除了銀銅手鐲和戒指,還有幾十圈藍白相間的珍珠項鏈,腰上衣服上串著許多貝殼。巴羅婦女身上的飾物有好幾公斤重,可以裝滿壹個小竹籃。這些裝飾品是每個家庭多年的交換收入,是家庭財富的象征。在節日期間,女人們打扮起來,互相比較美麗。男裝充分顯示了山區狩獵生活的特點。他們大多披著羊毛做的黑色披肩,披肩到肚子。背上貼壹塊野牛皮,用皮條綁在肩上。裏面穿著藏袍。Bogar部落男人的帽子更是獨壹無二。它們用熊皮壓成壹個圈,類似於帶邊的頭盔。帽檐上方有壹圈皮毛熊皮圈,周圍掛著熊毛。帽子背面還有壹張方形的熊皮。這種熊皮帽非常堅韌,狩獵時可以迷惑獵物。男人平時出門,背上壹把弓箭,肩上壹把大刀,高大的身軀配上其他閃亮的飾物,顯得格外威武帥氣。巴羅男女喜歡佩戴壹條雅致的腰帶,由藤條、皮革和羊毛制成,並編織有各種彩色圖案。腰帶不僅用來系禮服,還用來掛刀、刀等銅貝飾品。佩戴長刀是巴羅男人的愛好。它不僅被用作顯示陽剛之氣的裝飾品,而且受自然條件的驅使,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工具和重要武器。它不僅被用來防止野獸和毒蟲的襲擊,還被用來砍竹子和木頭,建造藤橋,建造房屋,甚至剪頭發和獸皮...除了長刀,弓箭是狩獵的主要工具。巴羅人制作弓箭的技術很高,使用弓箭也很熟練。巴羅人從小就練習射箭。我很講究彎竹弓,削箭桿。制作弓不僅要選擇竹種和竹齡,弓的長短粗細也要有固定的規格。軸、箭頭、箭羽的選材和制作工藝也非常精細。制作壹把好的弓箭需要20天左右的時間。巴羅民族是壹個好客的民族,它的客人熱情有禮。客人進門,總是讓他們坐在壁爐邊的桌子上方,然後拿出自己喜歡的肉幹、奶渣、麥餅、酥油茶招待客人。巴羅人有壹個招待客人的古老習俗,即當主人給客人提供食物時,客人必須吃完,主人才會高興。客人用餐前,主人要先喝壹口酒,吃壹口飯,以示酒飯無毒,對客人有誠意。客人來村裏,如果有婚禮,會和村民壹起去主人家祝賀,喝酒唱歌。巴羅人把留住客人、取悅客人視為壹種榮譽。如果對客人不熱情,或者讓客人生氣離開,就會受到輿論的譴責,被人看不起。父子聯名制:即氏族男性成員的名字與父親的名字相連,父親的名字與祖父的名字相連。每個人的名字由兩部分組成,首字母是父親的名字,後綴是孩子的名字,嚴格區分,世代相連,形成譜系。這種父子命名系統可以記住或說出伊尕爾部落男子中五至十代人的祖名。知道誰是家族中最親近的人。在父子聯名的排列上,卻是宗族外嫁,女兒要嫁出宗族,所以在族譜中不占主要地位,家族傳承完全由父系延續,成為社會的基本細胞。有的部落罵人的時候喝血酒。博加爾人每年秋收後都要慶祝宰殺,把還沒涼的牛血倒在黃油裏喝。他們認為野牛的骨髓從生食中吸出來是最美味的。壹些巴羅人經常把麅子肉剁成肉醬,拌上辣椒和姜末作為配料。燒烤是巴羅人加工食物最常見的方式。不管是植物性食物還是動物性食物,都可以燒烤。將整條魚放入火塘,用熱灰掩埋,短時間內燉熟即可食用。在山上捕捉大型動物,不僅烤著吃,還會切成肉條,烤後保存很久。除了少數散居在墨脫、米林的巴羅人與藏民共度藏歷新年外,各地的巴羅人都有自己的節日。洛巴的農歷新年是根據國家歷法推測的。雖然節日時間不同,但都是在壹年的勞動之後。自稱“帕塔尼”的巴羅人有壹個叫“莫朗”的節日。節日日期由巫師選擇在農歷十二月或正月,流行地區是西藏羅瑜的西壩夏曲。當時全村的少男少女排成壹排,身著盛裝,在巫師的帶領下巡遊到鄰村。路過田野時,巫師們撒米粒,少年們揮舞長刀敲打銅盤,隊伍末尾的壹位老人沿途撒米線。經過要播種的土地時,手持竹制男性生殖器的年輕人到田裏跳生殖舞。每次去村裏的廣場,我都載歌載舞,村裏的人都準備了酒,熱情地招待我。遊行隊伍會走遍部落的所有部落。這個節日意在祝願豐收。因為人們認為農作物的繁衍和人類的生育能力是壹樣的,所以他們在田間跳生殖舞。
以上是巴羅國籍。
門巴族是我國歷史文化悠久的民族之壹,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的門角、墨脫、商洛、重慶及其毗鄰的東北邊緣地區。門巴族有自己的語言——門巴語,但沒有自己的文字,常用藏語。門巴族主要信仰苯教(壹種原始巫術)和喇嘛教。門巴族民間文學豐富,民歌優美,歷史悠久,其中“薩瑪”酒歌和“夏魯”情歌最為奔放動人。門巴族主要從事農業、稻作、畜牧和狩獵,擅長編竹藤和制作各種木碗。門巴族和藏族長期生活在壹起,相互通婚,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
結婚
門巴族的婚戀是自由的,多為壹夫壹妻制,結婚儀式也頗具戲劇性和趣味性。婚禮當天,新娘早上盛裝打扮,由父母、兄弟姐妹、叔叔阿姨護送到婆家。出行前,新娘向父母告白,父母撫養我卻離開了父母。真的很抱歉。新娘家通常會給女兒手鐲、戒指、頭飾、腰帶等。作為嫁妝,有時還會帶來壹兩件勞動工具。另壹方面,新郎已經讓媒人帶幾個聰明能說會道的人在路上等著婚宴。他們拿著竹筒酒,在路上請新娘喝了三次。到了新郎家,進屋坐下,擺上酒肉油餅招待客人。新娘的叔叔是最受尊敬的。他代表父親說話。這時,他開始制造麻煩。酒不好釀,肉厚薄不均。他問:是我女兒不好看嗎?……他每次說話都用拳頭使勁敲桌子,假裝慌張。於是新郎家壹次又壹次的陪禮,趕緊獻上哈達,又添酒又添菜,直到新娘的舅舅滿意的點頭。其實,這種戲劇性的挑剔,目的是為了試探男方的誠意。酒喝了壹半,大家即興載歌載舞,玩得不亦樂乎,徹夜未眠。富裕家庭的婚禮通常會持續三四天。這也是少男少女互相交流,談戀愛的好機會。
節日
門巴節主要有兩種,壹種是宗教節日,壹種是元旦。宗教節日主要在曲克節、薩加達瓦節、達巴大法會、達旺大法會,門巴族新年節主要在新年舉行。
屈克節:每年六月莊稼成熟時舉行。節日期間,人們聚集在壹起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然後在喇嘛和紮巴的帶領下,誦讀經文,手持經幡,在村落和莊稼間遊走,祈求神靈保佑,人民興旺,莊稼豐收。群眾自帶酒米,在田間載歌載舞,整個活動持續2-3天。
薩嘎達瓦節:相傳藏傳佛教釋迦牟尼的生卒年是藏歷4月15日。為了紀念這壹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都誦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到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拿出壹定數量的糍粑、酥油、青稞酒給寺廟。寺廟的喇嘛會把糍粑做成“量”,分給大家吃。大家會互相敬酒,壹起吃飯。晚上,家家戶戶都會在屋前屋後點上酥油燈慶祝,並把這壹天作為進入農忙季節的標誌。從今天開始,人們會
大巴大法研究會:是墨脫教派的壹個宗法大法研究會。豐收年的11月至12月舉行,持續3-18天。它不是在歉收年舉行的。主要活動是誦經、跳躍和表演宗教戲劇。人們自帶酒肉和食物,聚在壹起,白天喝酒看舞蹈表演,晚上在野外點篝火,唱歌跳舞,慶祝節日。
達旺大法會:每年藏歷11月29日舉行,為期三天。節日期間,人們不僅觀看跳神表演、傳統戲劇“卓瓦薩姆”和牦牛舞,還會舉行壹些自娛自樂的活動,如賽馬、拔河和射箭。
新年:藏歷元旦是門巴族最重要的節日,門巴語稱為“洛薩”。錯那門巴人的新年從藏歷1月1日開始,到1月15日結束,基本上和藏族沒什麽區別,而墨脫地區門巴人的新年就不壹樣了。他們壹年有兩個新年,壹個是元月新年,從藏歷1月1日開始,持續2-3年。另壹個是十二月新年。十二月新年是墨脫門巴族最有特色的節日。從藏歷12月1日開始,持續10-15天。節日前,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屋子,宰殺牛羊,擺豐盛的酒菜,招待客人。節日期間,人們身著盛裝,互相拜訪慶祝,載歌載舞,飲酒狂歡。此外,還將舉行各種娛樂活動,如拔河、摔跤、抱石和射箭。
葬禮
門巴族的葬禮呈現出多樣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就喪葬方式而言,有土葬、水葬、火葬、天葬和崖葬,也有屋頂葬和屋底葬。有壹葬,也有二三葬的復合葬。喪事流程比較復雜,活動比較多。門巴族喪葬的復雜性還表現在不同地區的門巴族對如何看待和選擇喪葬方式有不同的觀念。
安葬方式的選擇不同,但葬禮前對遺體的處理和儀式基本相同:死後用繩子或死者的腰帶捆綁遺體,雙腿彎曲或蹲伏,雙手交叉放在胸前。男死者左手擱胸,女死者右手是胸,看起來像胎兒。為死者立棺,擺供品,死了好幾天。太平間期間,請喇嘛念經,選擇安葬方式、安葬時間、安葬地點,確定擡屍人和屍體離開房屋的方向。
在各種葬禮中,土葬和水葬是最常見的,被普通大眾所采用。火葬、天葬、崖葬多為富戶、酋長、喇嘛所用。屋頂葬和屋底葬只適用於英年早逝的未成年子女。
禁忌
墨脫門巴族認為,每月的5日、10日、15日、25日、30日是“喪日”。在這幾天裏,不能介紹婚姻,禁止人下地幹活,禁止柴火和魚上山下河,不允許殺動物。他們只能在家做家務。
獵人外出打獵前三天,不能在家釀酒,外人不得入內。
家人出行或交流時不能當天掃地,違背了人和動物不能相安無事、交流不暢的信念。
家裏有人生病,要在門口插壹根帶刺的樹枝,表示外人不能入內,以免把鬼帶進來加重病情。半夜禁聽雞鳴,雞鳴不吉利,事不順;蛇進入屋內或看到死蛇,都是兇兆。
有些地方有關於男女婚姻的禁忌,比如鼠與馬,牛與羊,狗與龍,豬與蛇,猴與虎。人們認為,人在十二歲、二十五歲、三十七歲、四十九歲、六十壹歲、七十三歲和八十五歲時可能會遭遇災難。門巴族人稱這些年齡為“嘎”。
新娘出嫁,新郎被法律收養,途中遇到提著空籃子或空水缸的人是忌諱的。如果他們避免不了,婚後會有不祥之兆。?
以上是門巴族。
可以在百度百科了解更多,也可以看民間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