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節,這個節日是在農歷的三月初,陽歷的四月五日左右。是掃墓祭祖的日子,也是春耕時節。稻種浸泡在稻區。家家戶戶門口插幾根嫩柳枝,戴上柳葉的習俗。
端午節,這個節日是在農歷五月初五,也被稱為龍舟節。端午節的意義是紀念屈原。意思是家家戶戶用糯米和竹褲葉包三角粽子,在門口插艾草,點菖蒲薄餅驅走毒蟲,喝雄黃酒。
乞食節,在農歷七月初七。傳說牛郎織女相會之日,是姑娘們望著牛郎織女,暗暗許願祈禱,希望能配得上理想伴侶的夜晚。男生女生,於是沒日沒夜的咬絲瓜根,還能聽到牛郎和織女說話,真是胡說八道。
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正好是三秋的壹半。這是個賞月的好機會,因為金風清爽,蔬果成熟,桂花飄香,秋收銀蟾滿地。這個節日起源於傳統習慣,用節日來慶祝過去壹年辛勤勞動的收獲。日日夜夜,家人團聚,吃月餅、鮮果、包子,賞月、飲美酒,趁著月光在田野裏“觸秋”。
小年,節日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三,小年主要是祭拜竈神,為他送行。按照民間習俗,竈神是上天派來主持家家戶戶的小神。他每年都是在第二年的夜晚回到天庭,向玉帝報告民間的情況,並接到第二年的旨意,在第二年的夜晚回到家中。家家戶戶每天殺祁鳴的老公雞,給竈王爺騎馬,更換壹個新的竈王爺日歷,燒掉舊的,意思是迎接新年快樂,做米糖,擺餐桌,讓竈王爺“在天說好話,保平安”。天黑了,燒香燒紙,鞭炮齊鳴,把竈神送上天。送走竈神,帶壹家人上桌拜年。除夕夜,燒香放鞭炮迎接竈神是必不可少的,老百姓很看重。
元旦是在農歷的12月30日(或29日),也被稱為除夕。中國新年是壹年中最盛大的節日。進入臘月,就開始為過年準備衣食,這叫“處理年貨”,打掃內外,意思是“辭舊迎新”。城鎮的商店裏各種各樣的商品都有,堆在壹起供顧客挑選。農民帶著農副產品和土特產到市場銷售,再買回需要的年貨,呈現出購銷兩旺的繁榮景象,讓過年的氣氛更加濃郁。臨近過年,二十七、八日,魚、肉雞用清油炸,稱為“過油”。2008年3傘(或29號)早上開始改符,貼門神(春聯),更換中堂和神祖的牌位。也有家境貧寒的,二十八歲就貼上門神,所以民間有句諺語“二十八,貼花”。早早貼上門神,就是拒絕上門收單。在民間習俗中,有“門神貼門索帳不進門”的戒律。年三十晚上,設香案列豬頭(或大塊刀肉),酒菜瓜果,焚香燒紙放鞭炮,全家跪拜,世世代代,年年如此。然後,壹家人吃了頓年夜飯,這是他們的全部,有錢就好。飯後,父母坐在堂屋中上部,晚輩依次磕頭,給老人“拜年”,給老人“壓歲錢”。除夕通宵,這叫“守老”(或守皮襖)。過了五個香爐,父母到家門口,燒紙、燒香、放鞭炮,慶祝新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封建迷信為主要內容的農歷傳統節日,逐漸轉變為合家團圓、豐盛宴席、親友互訪、設宴慶祝節日。然而,許多老年人仍然舉行活動來崇拜他們的神和祖先,這些活動大多是在私下舉行的。
除了農歷的傳統節日,以公歷命名的新節日也逐漸被人們重視。1月1是元旦。3月8日是婦女節,3月12是植樹節,5月1是國際勞動節,5月4日是青年節,6月1是兒童節,7月1是中國工人黨紀念日,8月1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日,9月66。自古以來,拜年都是通過互相拜年、走親訪友、尊師重道等方式來稱呼“拜年”。從第壹天到第十六天,新年問候是受歡迎的。初壹至初五是拜年高峰。過了正月十六,拜年就叫“老歲”。過了正月,就不再叫拜年了。給主要親屬拜年的順序是:“初壹叔,初二叔,初三四拜公公”,即初壹、初二給家裏的長輩和外婆家拜年。過了第四天,未成年的親戚朋友開始互相拜祭。拜年的時候,大多數人都會帶幾包蛋糕、紅糖等禮物。新女婿第壹個新年要給嶽父嶽母帶豐厚的禮物(原封退回)。當他回家時,主人要準備豐盛的酒席。臨走時,主人只收壹部分禮物,剩下的作為“筐底”。主人還會給新女婿和孩子壓歲錢。同行或朋友先給老人拜年是不禮貌的,拜年者會頂禮膜拜。對晚輩的拜年禮是“磕頭”,對同輩的拜禮是“鞠躬”。現代拜年都改成握手問好了。
春節期間,長輩給晚輩,尤其是孩子壓歲錢,也稱為壓歲錢。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大多數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過年給孩子壓歲錢很多,從幾百元到幾千元不等。而且互相攀比,這種現象既浪費又不文明,容易影響孩子的成長。
婚禮禮儀,改革開放以來,息縣新婚禮禮儀的基本形式,結婚需要憑雙方身份證到民政部門辦理結婚登記手續,結婚證才能生效。婚禮有主禮人、證婚人和見證人發言,新婚夫婦向參加會議的同誌鞠躬,新人互相鞠躬,介紹自己的愛情故事,邀請同誌吃喜糖,向來賓敬酒,表示今後互相尊重和愛護。還有壹種旅遊結婚的形式,就是新婚夫婦拿到結婚證後,由社會大眾組織或允許自由流動,到大城市或名山大川度過婚假,稱為“蜜月”。但在農村,仍有媒人充當媒人,父母是強勢主的古老訂婚習俗。父母往往視女性為重,向追求者索要大量錢財。對方窮,媳婦到家就負債累累。有些家境貧寒的人渴望媳婦,而且別出心裁。他們想出壹個獨特的招數來改變他們的親戚。兩家都有兒女,年齡相當的交換媳婦,可以減少不少彩禮,但往往因為感情不好導致不良後果。
生男孩叫大歡喜,生女孩叫小Xi。無論是大還是小,親戚朋友都要互相送禮祝賀,主人設宴送禮。禮物主要有油條、餃子、雞蛋、母雞、紅糖、孩子的衣服,現在大部分都是錢。女性產假壹般為壹個月,故稱“坐月子”,壹月後稱為“滿月”。坐月子期間,禁止婦女進別人家,更不準進別人家的門。犯錯的人要道歉,讓他們燒紙、上香、放鞭炮,這叫“祭房”。禁止婦女在父母家中生孩子(被妻子收養的除外)。
蓋房子是喜慶的禮物,蓋房子是人生大事。經過多年的積蓄和物質準備,選擇合適的地基,設計美觀實惠的風格,希望建造房屋,建造耐用、安全、居住舒適的房屋,避免施工和生活中出現意外,達到好運連連。所以在房梁擺放或封頂時,我們會貼上對聯(用紅紙或紅綾,寫上“姜太公在此,禁止壹切”或“吉祥高照”等字樣),撒在谷雨裏。蓋房子的時候,壹定要立壹個飲水竈。房子爐子建好,妳搬進新房後,親戚朋友多帶些肉和酒來祝賀喬遷,俗稱“燒鍋底”,現在大多都在給錢。甚至還有壹些高雅人士,粉飾自己的名聲,然後集資刻下匾額,用木頭做的,用紅色和低金色書寫,大書“瑞鷹華堂”四個字,為新房增光添彩。
從1990年代初開始,壹些農民工回村建新房,但因為離開多年,建好後就走了,導致房屋空置,浪費。
親朋好友紛紛寄禮物或錢回家,祝賀自己開業、考上中專、參軍、轉正、升職、外派等。當人們在慶祝的時候,他們會鞭打大眾,舉行宴會。這種禮物,互相攀比,越來越重,造成了日常開銷的重要負擔。有些人已經因此負債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