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順慶區的歷史文化

順慶區的歷史文化

順慶歷史悠久,教育繁榮,文化發達,精英眾多。歷為縣、州、府、道、道、署治。西漢初年,有紀信、紀同父子;東漢末年,有大學者喬舟;西晉時有著名歷史學家、《三國誌》作者陳壽;南宋有“父子兩相”的陳藝溱、陳玉璧;明代有“嘉陵八才”之壹的太師任晗;以及被譽為“詩書大師”的黃輝等國柱、文史

20世紀後,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張瀾先生長期居住順慶,從事愛國民主活動,創辦新式學堂。朱德、羅瑞卿、任等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早年都在這裏接受了先進思想的熏陶,走上了革命道路。千百年來,順慶大地通過水陸交通與其他城市文明交融,特別是宋末清初、抗日戰爭和建國後四個歷史時期的民族人口遷徙,使本土文化與外來人口同生共長,逐漸形成了順慶教育昌盛、文采淳樸、 崇尚音樂,愛崗敬業,在世界上有“忠義之國”的美譽。 此外,川北花燈戲和川北木偶聞名中外,是三國文化的發源地。兩千多年種桑養蠶形成的絲綢文化是獨壹無二的。川北皮影戲,又稱光影,是壹種古老的民間戲劇,歷史悠久,可追溯到漢代。川北皮影戲,人物高,頭帽相連,頭身可換。按其大小可分為大、中、小三種。大的有2尺高,俗稱“門神”。中型的1.5尺高到1.8尺,稱為“二門神”,小型別致的高0.8尺,稱為“小門神”。

川北皮影戲活躍在南充、西充、南部、閬中、儀隴等縣鄉村。它以生動的造型、精美的雕刻、精湛的表演、優美的唱腔、滑稽的情節和音樂受到山區人民的青睞。嘉陵江流域目前活躍著20多個業余皮影戲劇團。川北的皮影戲表演藝術獨具魅力。川北的皮影戲藝人可以通過畫面生動地表現各種人物和角色的思想感情。銀幕上的皮影人物,在龍塔、鳳閣、雕花亭、紅花綠樹、奇峰怪谷、碧海藍天中,步步舞動,揮袖而殺,似真非真,令觀眾嘆為觀止。川北皮影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早在1932年,世界著名的文學藝術家埃貢·埃爾文斯基就曾來華考察皮影戲藝術,並著書稱贊川北的皮影戲藝術。1988年川北皮影戲應邀在音樂之城——維也納參觀演出,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意大利等10多個國家的民眾爭相觀看。川北的皮影戲從此名揚天下。

絲綢節以著名的南充絲綢為主題,是集經貿、文化、旅遊為壹體的節慶活動。每年9月25日前後在南充舉行。節日期間,將展出南充的名、特、優、新產品,播放有關絲綢的劇目和電視劇,舉辦大型絲綢展覽和絲綢時裝秀,舉辦電影展覽、燈展、書畫展,開設金融、科技、人才、勞務、房地產等專業市場。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和商人聚集在壹起洽談生意或欣賞各種絲綢衣服,同時在南充周圍旅遊,欣賞川北風光。

南充民俗——旅遊,清末民國時期,大部分居民都是徒步或木船外出。官員、商人、士紳經常坐轎子、滑杠或騎馬。人力車或畜力車只在城市或郊區使用。20世紀50年代以後,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

民國時期,每年除夕,城鄉居民都要在院壩或路邊或街上準備好香燭、紙錢、“豬肉塊”、水和酒等祭品,祈求來年出行平安,稱為“出遠門”。這是漢唐以來“路祭”的延續。出門遠行,壹定要在吉日出發。親友設酒席送別。壹路平安。它被稱為“告別晚宴”。出門要用3尺見方的布手帕,斜著包,俗稱“包袱”。晚上,妳通常住在路邊的商店或城鎮旅館裏。客棧門外有投資燈籠,壹般寫著“趁早入住;雞鳴早看天”等連詞。20世紀50年代初。修復主要公路幹線;建立民航站;南充至龍門、青居的旅客列車起航。20世紀60年代,公交車站建立,自行車逐漸普及。居民出行選擇汽車、輪船、飛機、摩托車、三輪車、自行車等交通工具。20世紀50年代,帆布包在旅行者中很流行。60年代多采用帆布包或人造革包。壹般呈條狀,便於攜帶。20世紀80年代後,便攜式旅行包和旅行箱變得越來越流行。“出天界”等習俗已經消失。遠走或長期外出,出行前親朋好友會聚在壹起為妳送行。回歸親友相聚迎客的傳統習慣依然存在。

喪葬習俗。在舊社會,人死了,要放“瓦斯炮”,燒“瓦斯錢”。請陰陽師祖師做道場,擡逝者到正殿入棺。擡死人的時候要給人打傘,就是死人看不到天。死者穿著成對的衣服和褲子,壹般是6件衣服3條褲子。

進棺材要放死者的錢口袋,裏面放紙錢,棺材裏放壹個狗包子。道場根據經濟條件不同有3天,5天,7天,10天。道場要插招魂棺,做幾天,插幾個。白天誦經,晚上唱歌(唱孝子歌),晚上開道,抓破獄(男),破血河(女),放河燈(高粱桿做的船,點蠟);為天燒蠟,點壹盞地燈(燈形燈),勸壹封信(玩鬼神),坐在高臺上,玩鬼彈珠(3-4張大桌子重疊,米豆腐切成小塊做彈珠)。悼念時,死者會由8人從正房擡到地下堤壩,放在凳子上,死者的後人會跪下來給金頭求救。又跪下吃了壹頓喪飯,然後起身摔碗。

天亮了,16人用白布拉著棺材,在出殯上山時沿途鞭打她“買路錢”,下葬時抱起米靚。陰陽師灑言死者好話,後人拾米拾後立即跑回家,意思是走得快,先下手為強。後來幫工推土燒火場(買房子等配件)。陰陽師要根據死者的死亡日期計算制動時間(死者回家時被雞爪神護送回去,沒有二當家的),家中設酒,撒塵(在正殿或其死亡的房間)。然後燒七次(就是七天燒壹次紙錢,點錯香)。

建國後,破除迷信,提倡火葬。但仍有壹部分人參與到舊喪事和陋習中,只是規模較小。

解放前,南充民間從臘月十六到次年正月十五過年。它的活動是:倒下。自臘月十六起,縣衙停止辦案,稱為“下府”。民國20年(1931),改為壹年中最後壹次“豐盛的食物”,所以又叫“道牙”。這壹天,員工、學徒、記賬員結清工資,回家過年。牲畜市場停止交易,鬥秤罐停止收錢。所有財務都在此時結算。

臘月三十(臘月二十九)是“除夕”(要叫“三十夜”)。當天中午,家家有團(回)年夜飯,上菜,成對上菜,尖尖上菜,把肉切成大塊,豬頭豬尾都上(表示豐收有余,事情有始有終)。我習慣慢慢吃飯,壹直聊到天黑。所以叫“年夜飯”。飯後,後輩長輩辭職,鞠躬磕頭),長輩給晚輩“壓歲錢”。這是每個人都生火取暖的夜晚。開燈不眠到第二天早上叫“守歲”。除夕(子夜)“蠟燭發”(也叫“出門上蒼”),城鄉不斷燃放鞭炮。正月初壹,人們談完話就早起,穿上新衣服,不叫人就吃晚飯,早餐吃糯米和湯圓(意為發財)。還有吃面的人。早飯後,人們成群結隊地去城鎮或寺廟看戲或聽“神諭”。那天不掃地,不動刀,不打針;避免哭鬧、吵架、摔東西;避免談論鬼,死亡,選擇,貧窮,沒有,沒有修復等。有個封建迷信叫“正月忌頭,臘月忌尾”。正月初壹至初十是動物和人的吉日,意思是:壹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蠶九龍十虎。從初二開始,親戚朋友之間互相問候,互相拜年。

在這期間,有許多充滿樂趣的活動,如趕上廟會,唱杜戲,高蹺,社會火災,地板桌子,汽車燈和舞龍舞獅。正月十五,過元宵節,掛燈籠,燒火龍,辦燈會。四鄉男女聚在壹起看花燈,人山人海。

解放後,公職人員春節放假三天,期間開展擁軍擁政愛民活動和各種慰問活動。保持了四年拜年的民俗。城鄉都開展表演藝術、歌舞和其他文化活動。春節,大年三十。辭舊迎新,炮兵。花開壹朵又壹朵。在南充各縣(市)城區,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除了傳統的龍燈,數百人上街表演。除了獅子、大燈、錢棍,還有秧歌、腰鼓、大頭舞、手鼓舞。新穎別致。晚上煙花交織。豐富多彩。大部分區、鄉、鎮還組織文藝演出,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燈會。主要特產:蠶繭、柑橘、絲綢、手繪絲綢、川北涼粉、順慶羊肉粉。

  • 上一篇:公歷65438+2月的吉日是幾號?
  • 下一篇:高分跪求超好聽的英文歌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