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插在每個收集器屋頂上的經幡需要每年更換。新的壹天按藏歷算,藏歷新年第壹天後選個好日子。今天早上,當太陽剛剛升起,照耀在屋頂上時,全院老少都穿著節日的盛裝,聚集在屋頂上舉行壹年壹度盛大歡樂的“托三”儀式,更換經幡,祭祀神靈,祈求保佑。另壹種是紙印的“風馬”膠片。主要用作祭祀神靈、山神、贊美神和龍神及佛教祭祀的吉祥物,也可作為壹組供品懸掛或張貼於室內外。大的有壹尺多,小的只有幾厘米。最常見的是把風馬的形象印在壹張四五厘米見方的紙上。這種風馬紙千印萬印,也是作為祭祀品。桑葚煨的時候,撒在吹來的煙霧上,隨著香煙上升。每到宗教節日,包括拉薩大昭寺在內的所有大小寺廟門前的桑爐旁,經常會有風馬紙碎片四處飛揚,落在地上堆積起來就是厚厚的壹層。
第三類是各種經幡,按顏色大致分為兩類:壹類是用黑色或朱紅色在整塊白布上印制經文符號;壹種是與“風馬旗”相同的經幡,在藍、白、黃、紅、綠四色的布塊上,用經文和符號交替組合而成。
另壹個不容易看到的功能是,在活佛去世的情況下,每家每戶都要在屋頂上傾斜風馬旗,以示哀悼。根據場所和場景、信仰和儀式、祈禱功能的不同,壹般分為四種。
第壹種是懸浮式的,視其環境、地形、用途而定,可長可短,可疏可密,老人幾百米,密的幾十上百層,有的組合起來形成壹個面積幾百平方米的大型紀念城。這些懸掛的經幡形狀各異,有的在長布條上印有方形風馬旗;還有網狀橫幅。
第二種是插掛式,將風馬旗的圖案印在豎長方形的薄紗或絲巾上,壹面縫在旗桿上,另壹面用許多直飄帶裝飾。這些風馬經幡主要插在村口、屋頂、路口、山頂或山路上。
第三種是經幡塔,可以是不同顏色的布塊,也可以是類似哈達的絲巾。在康定、道孚等縣區,每個村都有壹個傘狀的經幡塔,由絲風馬層層懸掛,片片重疊,作為集體祭祀的場所。黃河源頭瑪多縣的壹座經幡塔,高10余米,方圓境內100余米高。它由無數條牦牛繩呈放射狀連接,數十面經幡圍繞中心圍成壹圈,堆在壹根高高的經幡柱上,整體呈現出寬闊的金字塔形狀,真是壯觀。
第四種是柱式經幡,常見於寺廟、佛寺、佛塔、山頂、住宅、聖山、聖湖等地。其巨大的外形長達數十米,如阿裏崗仁波切山腳下的經幡柱,江孜白居寺“十萬吉祥多門樓”前的經幡柱。柱頂飾以青銅鑄鍍金日月、寶瓶座、五彩華蓋、牦牛尾巴,再有數十米長的風馬經幡,迎風招展,響聲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