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淳安、臨安、安吉有哪些鄉鎮被馬金-烏鎮斷裂帶覆蓋?

淳安、臨安、安吉有哪些鄉鎮被馬金-烏鎮斷裂帶覆蓋?

壹、區域地質概況

構成本區主體的下揚子-南黃海斷塊,位於秦嶺走向構造體系與新華夏第二隆起帶的構造復合部位。構造層具有三元結構:下部為前震旦紀變質巖系組成的結晶基底,中部為震旦紀至早、中三疊世以淺海碳酸鹽巖和海陸碎屑巖及煤系相間為主的蓋層沈積建造,上部為晚三疊世至晚侏羅世山間盆地的陸相磨拉石和山火巖系以及晚中生代至早新生代的陸相河湖沈積組成的表層建造。下揚子-南黃海斷塊的構造組成是,下部為前震旦紀不同時期膠結的復合基底,中部為西南地臺型蓋層,上部為華北型地表。

晉寧運動是該區地殼凝固的重要造山幕,形成了壹個褶皺山系,並伴有壹系列東西向斷裂。本區加裏東-華力西運動以整體振蕩為主,地層以整體和平行不整合為特征。無巖漿活動,並伴有以NE向為主的斷裂發育,這些斷裂不同程度地控制了沈積相的分布。三疊紀末,由於華北和華南板塊沿古秦嶺線匯聚,海槽閉合,海水西退,該地區再次褶皺,露出海面。燕山期地殼強烈活化,應力場時壓時張,斷裂作用和酸性巖漿作用達到高潮,奠定了本區的基本構造格架。喜馬拉雅運動早期,斷塊作用進壹步發展,使蘇北-南黃海逐漸演化為裂陷盆地,其中次級坳陷受鏟狀斷層控制,“南斷(斷裂)、北超(重疊)”明顯。斷陷壹側裂谷深,沈積厚,反差大,並伴有多期堿性玄武巖漿噴發。新近紀裂谷轉化為大面積坳陷,除少數地方構造活動明顯減弱外,壹直延續到現代。

二、區域結構特征

1.斷層結構

在構造上,該區跨越三個構造單元,即華北地臺的東部蘇魯臺隆起、下揚子準地臺的東北部和華南褶皺系的浙東褶皺帶東部。這些構造單元之間的邊界都是深斷裂。這個地區的斷層結構相當復雜。在整個地殼發展史上,先後形成了東西向、東北向、東北向和西北向四組斷裂。在這些斷層的空間分布上,單個斷層的延伸範圍壹般是有限的;每組中的斷層或明或暗呈梯隊排列;各組斷層的分布具有壹定的等距性。

據文獻記載,各組斷裂形成時間以東西向最早(晉寧期),東北向次之(加裏東-華力西期),東北和西北向最晚(印支-燕山期)。根據每組斷層之間的關系及其形成的動力學過程,它們形成的順序要復雜得多。如上海西側近東西向的角狀直斷陷盆地的形成受東西向斷裂帶控制,它是在燕山期沈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最終成熟於新生代;從動力學過程分析,可能是北北東向走滑斷層的拉分構造。這表明近東西向的昆山-嘉定斷裂的形成時代相當晚。

該區斷裂構造的分布模式因地而異。在蘇北、寧鎮、茅山地區以及滁縣、含山地區,北東向斷裂與東西、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形成網絡。江蘇、無錫、上海、杭州南部地區,斷裂以NE向和NW向為主,斷裂以EW向和NNE向為主。根據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分析,區內有明確依據的斷層40余條,其中規模大、切割深、連續延伸距離長的主要斷層20余條。主斷層是壹條形成時期較早的斷層,大部分存在於古生代以前,在隨後的各個地質階段中曾多次、多期活動,對巖漿活動和沈積形成起了控制作用。下揚子-南黃海斷塊各組主要斷裂的特征和活動性如下:

這組位於NE向斷裂帶上的斷層相當引人註目,是壹個非常發育、規模很大的群,具有充分的地質和地球物理基礎。它是由壹系列輕微平行排列的斷層集中組成的。斷層走向在40° ~ 60°之間,傾向西北,少量東南,傾角壹般大於50°,較陡,為早期斷裂構造。有:

淮陰-響水口斷裂。它從江蘇寶雞鎮向東北方向經龍脊、淮陰、響水口延伸至黃海,向南、向西延伸至皖北資陽附近,與郯廬斷裂斜交。斷層主體在江蘇境內,是壹條先壓後張的正斷層。斷層兩側地層完全不同,西北側為中元古代及以下變質巖,有零星震旦系;東南側和東側為中、新生代沈積。該斷裂是蘇北-南黃海斷陷盆地的北界,也是華北地臺與下揚子準地臺的分界線,是下揚子地臺最北的深大斷裂。

楚河錯。主體部分位於安徽省境內,因滁河延伸而得名。斷層東側為震旦系、古生代和上白堊統宣南組。西側除少數白堊紀地層外,大面積被第四紀覆蓋。根據巖相古地理研究資料分析,該斷裂控制了古生代巖相的分異和兩側沈積厚度的變化,表明其形成較早。沿斷裂柳河-天長段有玄武巖噴發,分布有多處溫泉,證明該斷裂在新構造期(晚第三紀以來)仍有活動,是壹條活動斷裂。

湖州-蘇州斷層。從浙江湖州沿東北進入江蘇、上海,經吳江、蘇州、沙溪、呂四,進入黃海。該斷層已被航磁測量和重力測量所顯示。它是綜合地球物理和地質資料確定的隱伏斷層,是景德鎮-崇明深斷裂的壹部分。

楓涇-川沙斷裂和烏鎮-馬金斷裂。根據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這兩條斷層實際上是壹條北東向斷層。因為橫跨兩個省市,所以名字不壹樣。在布格重力圖上和航磁圖上,斷層是區分兩側不同異常區的分界線;沿斷層有許多酸性侵入巖;斷層兩邊的地層差別很大。前震旦系和古生界在東南部,中生代火山巖和古生界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說明斷裂控制巖性和巖相,是重要的地層區劃界線。

江山-紹興斷層。它是壹條寬約3 ~ 6公裏的破碎帶,沿斷層分布著超基性巖和酸性侵入巖。該斷裂形成於早元古代,直接控制了揚子地槽和華南地槽的早期發展演化。它是下揚子準地臺和華南褶皺系的分界線,斷裂兩側的沈積建造和構造特征完全不同。斷裂還控制了金衢、諸暨等白堊紀斷陷盆地的發育,反映了斷裂後期的廣泛性,顯示了後期的活動跡象。

東西向斷裂是本區壹組非常重要的斷裂構造,走向85° ~ 95°,傾向北,少數傾向南,傾角壹般較陡,主要分布在童寧、伊犁、滬杭之間。從北到南有揚州-海安、南京-鎮江(沿江)、昆山-嘉定、廣德-嘉善、休寧-慈溪等東西向斷裂。它們都控制著輕微的隆起和凹陷。東西向斷層連續性差,壹般呈碎片狀出現,主要是後期不同方向斷層的幹擾破壞造成的。總的來說,東西向斷層的活動性不如其他斷層,斷層本身的活動性也不均衡。東西向斷裂在該區北部的活動性強於南部,這可能與其分散分布有關。如南京-鎮江(長江沿岸)斷層呈東西向分布,形成較早。早期,幕阜山震旦-古生界地層中產生強烈褶皺,壹組向南的劈理帶明顯發育,表明初始活動是擠壓性的。懸崖形成於幕阜山北麓晚期,反映了後期的伸展活動。根據1956 ~ 1977之間的水準測量資料,斷層南側擡升20 mm,年均擡升速度為1 mm,呈現南升北降的地貌。根據歷史地震資料,南京、鎮江等地發生過5 ~ 6級地震,震源位於東西向和北北東向斷裂的交匯處,所以這條斷裂是該地區壹條非常重要的活動斷裂。

北北東向斷裂帶中的北北東向斷層具有以下特點:壹般規模較大,由壹系列大致平行的斷層組成,連續性好。走向在10° ~ 30°之間,多傾向東南,傾角較陡;斷層活動性強,活動期可延至現代,與歷史地震關系密切;斷層痕跡清晰,地質和地球物理資料依據充分;斷層在現代地形學中起著控制作用。該區主要的NE向斷層如下:

郯廬斷層。位於該地區的最北部,只占很短的壹段,即宿遷-泗洪段。它與東北淮陰-響水口斷裂共同構成華北地臺與下揚子準地臺的分界線,是中國東部壹條非常重要的長期活動深大斷裂。該斷層由幾條寬約25公裏的次級斷層組成,呈輕微平行排列。宿遷-泗洪段最東端的山左口-泗洪斷裂是郯廬斷裂的東界斷裂。郯廬斷裂的活動性在地形上有明顯的反映。從重崗山-鳳山-紫陽山壹線看,條帶狀殘丘兩側的界線呈線狀陡直,如刀壹般直,壹直切割到第四紀更新世,表明neoid的活動非常強烈。地表可見白堊系王組(K2W)多次逆掩於Q1-Q2地層之上,泗洪白馬尖可見王組逆掩於宿遷組(N)之上。此外,玄武巖噴發,沿斷層出現玄武玢巖脈。新構造時期,斷層活動表現為右旋擠壓和扭性。可以直接觀察到,更新世地層(Q3)的厚度在斷層兩側相差5倍,東南部厚度為1.5m,西北部和西部厚度僅為0.3m。斷層傾角陡(> 70°),斷層面光滑如鏡,擠壓扁豆狀和片狀礦物定向排列。據地震史料記載,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莒縣8.5級地震就發生在這條斷裂帶上。

盱眙-全椒骨折。它由淮河-自來橋斷裂和漁溝-貴武斷裂組成,向南延伸至安徽省滁縣、全椒,向西走向。震旦紀地層在斷層西側,中新生代地層在東側。它在壹定程度上控制著次生隆陷,向北延伸至蘇北斷陷盆地,也是盆地內次生隆陷的分界線。

房山-楊曉丹斷層。它是寧武中生代火山斷陷的東邊界斷裂,對東部的句容盆地和南嶺-蕪湖盆地有壹定的控制作用。

茅山斷層。它是茅東、茅西、翼城-涇縣、金壇-杜南斷裂的總稱。其主體位於江蘇境內,傾向東南,傾角陡緩。斷裂北端穿過寧鎮弧繼續延伸至興化,對蘇北斷陷盆地的二級構造如吳堡凸起、東臺凹陷等有壹定影響。它與金壇-杜南斷裂共同控制著中新生代沈積盆地——直溪橋斷陷盆地和遼西港斷陷盆地,東部為金壇-溧陽隆起,地震多發區為深凹。茅山斷裂形成於JBOY3樂隊-K2,至今仍有活動,其中茅東斷裂是最強的裂縫。茅山自第三紀以來強勢崛起,四級剝離面,最高330米,三級階地,形成層狀地貌;東側的直溪橋-鴨溪港斷陷,第三系沈積厚度為700 ~ 1000米;溝壑的縱深效果也非常明顯。有V型溝谷,下切可達50 ~ 100米。山谷中的山谷是茅山兩岸的普遍現象。還有疊瓦山、沖積扇等地貌。斷層以西河流比降大,有落差水帶(上沛、上興等地);晚更新世(Q3)腐生層出現在斷層東側地下7-8米處,而西側只有1.5-3.0米,交錯距離近20厘米。斷層沿線有玄武巖和溫泉。根據1937至1978的水準測量資料,茅山山脈年均擡升1 ~ 2mm。

燕山晚期斷裂活動表現為壓扭逆沖,新構造期表現為垂向擡升拉張和右旋壓扭。

如果說茅山斷裂是內陸地區北北東向斷裂上部的分界線,那麽東部地區的構造特征不如西部地區清晰、規則,僅分布著西天目山西側的昌化壹義橋斷裂和上海的夏朗-大廠斷裂。雖然它們沒有主要的北北東向斷層那麽大,但其他特征是相同的。

鎮海-溫州斷層。位於浙江省東部沿海,呈東北方向分布,形成於燕山中晚期。但在新近紀以來仍有壹些活動,主要在北部的鎮海-奉化段。斷裂北段東部為構造剝蝕丘陵區,西部為寧波斷陷盆地中新生代沈積區。斷裂南段(寧海-橫溪段)西部為構造剝蝕中低山區,東部為平原區,有較厚的第四系。斷層崖和斷層谷在交替帶附近斷續分布,尤以長潭水庫至臨海段的斷層崖最大。此外,三門灣以南的靈江、甌江、飛雲江等主要河流的匯合點都在斷層附近,充分體現了斷層兩側擡升運動的差異。斷層沿線有玄武巖和地熱異常,歷史上發生過強震,如1923年鎮海5.5級地震。此外,長江口發生壹系列≥4.75級地震是否與該斷層向北延伸有關值得關註。

北西向斷層走向365,438+00 ~ 330,傾向西南,傾角較陡。除了少數規模大、延伸長的斷層外,壹般都是規模小、延伸短、間歇性出現的壹組斷層。

有人認為北西向斷層是其他方向斷層的壹組支撐成分或伴生、次級成分。然而,公認的是,該組斷層在該地區的分布具有壹定的規模;自近地天體時期以來,該地區的巖漿活動、溫泉群和歷史地震震中的分布都與其密切相關。此外,在其影響下,進壹步促進了中新生代斷陷盆地的沈降和厚度增加。這些都表明了北西向斷裂近地天體活動的強度和重要性。因此,該組斷層是目前該地區最活躍的地質構造之壹,是喜馬拉雅期在早期張扭結構面基礎上進壹步發展和加強的結果。

本區北西向的主要斷裂有柳河-石關集斷裂、南京-溧陽斷裂,以及蘇北-南黃海盆地的壹系列北西向斷裂,如泗陽-寶應、高郵-邵伯、鹽城-阜寧和南黃海斷陷盆地。

2.盆地結構

白堊紀盆地:白堊紀盆地位於本區主體——下揚子-南黃海斷塊之上,介於淮陽-響水口斷裂、郯廬斷裂和江山-紹興斷裂之間,多為東北或近東西向,少數為東北或西北向。北東向盆地略有平行和交錯,均為受斷層控制的地塹盆地。盆地的長軸方向與斷層走向基本壹致,具有東北寬西南窄的楔形特征。代表性盆地:

來安-全椒盆地。分布在來安、武義、全椒壹帶,壹般呈東北方向分布,沿東北方向延伸入江蘇,與蘇北-南黃海盆地相連。盆地長約80公裏,平均寬約35公裏,面積2400多平方公裏。盆地邊界受盱眙-全椒斷裂、滁河斷裂和柳河-石關集斷裂控制。盆地內主要地層為晚白堊世湖相粗碎屑巖,上部還分布有早第三紀紅砂巖和泥質巖。沈積層的厚度約為2000米。

宣城-郎溪盆地。盆地位於安徽省南部,受宣城-涇縣斷裂和廣德-嘉善斷裂控制,呈東北向展布,面積約3600平方公裏。該盆地是在印支運動期間地臺褶皺帶沈降的基礎上形成的,後來被九連山和白毛嶺兩個東北隆起分割成幾個獨立的斷陷盆地,宣城-郎溪盆地是其中之壹。盆地地層巖性與來安-全椒盆地相同,但沈積厚度在西北部明顯較厚,體現出北深南淺的特點。早第三紀以後,整個盆地隆升結束。

安角盆地:位於上海市西北部的交趾鎮至花橋-安亭壹帶。盆地外圍受斷裂控制,是典型的地塹式斷陷盆地,面積214.1平方公裏,呈東北(近東西)方向分布。盆地北側是壹個北深南淺的斜坡帶。盆地內沈積了厚度超過2000米的晚白堊世沈積物,為壹套紅色陸相地層,底粗頂細。到早第三紀,由於盆地北側較陡,沈積中心向東北側移動,接受了古新世棕紅色砂層和泥質層的沈積。

還有其他白堊紀斷陷盆地:句容盆地、廣德盆地、北橋盆地、松江盆地,地質構造特征基本相似。

早新生代盆地:這壹時期的盆地基本集中在廣德-嘉善東西向斷裂以北,多為東西向和東北走向,如蘇北-南黃海、南嶺-蕪湖、直溪橋-鴨溪港盆地。早新生代盆地都是繼承性盆地,是在原白堊紀盆地的基礎上,由於持續沈降和早新生代沈積而發展起來的。受原盆地古地形制約,沈積中心與白堊紀盆地基本壹致,與上白堊統持續接觸。

蘇北-南黃海盆地是該區早新生代最具代表性的盆地。其構造特征是伸展性的。盆地南側的NE-NE向斷裂往往由南向北呈階梯狀下降,而北側的淮陽-響水口斷裂和盆地內的次級斷裂(如射陽-溝墩斷裂、鹽城-黃家尖斷裂)均呈鏟狀斷裂特征,淺部傾角陡,深部傾角緩,斷距越來越大,盆地內早第三紀斷塊沿正斷層滑動。整個盆地可分為南北兩個次級凹陷,即東臺-南黃海凹陷和阜寧凹陷,中間被鑒湖隆起隔開,凹陷和凸起均呈弧形向東北方向延伸。盆地兩端不對稱,壹般呈南陡北緩、南深北淺的鏟狀。早新生代沈積物厚度可達3000米以上。盆地內地殼厚度從陸地向海洋逐漸變薄,莫霍面略呈東西向地幔隆起的斜坡帶,地幔隆起的高點在海洋中。莫霍面的埋深從29到33公裏不等。

3.區域構造與地震的關系

①活動斷層與地震的關系:

根據區域地質構造背景和歷史地震分布情況,本區溧陽地區分別於1874年和1979年發生6級和5級地震。溧陽地區主要有兩組近正交的活動斷裂,壹組是北東向的茅山斷裂,另壹組是北西向的南京-溧陽斷裂和柳河-石關集斷裂,後者切割前者,表現出左旋張扭的特征。這兩次地震不僅發生在NE向的茅山活動斷層上,也發生在上述兩組斷層的交匯處。

該區北西向活動斷裂不僅控制了晚新生代以來的沈積作用和地形地貌的變化,而且與該區壹系列4.75級以上地震有密切聯系,特別是郯廬斷裂帶、蘇北-南黃海盆地和揚州-溧陽地區。

歷史上,中強地震容易發生在北北東向和東西向活動斷裂的交匯處,如茅山斷裂北延段與揚州-海安斷裂的交匯處、茅山斷裂與姜妍斷裂的交匯處、茅山斷裂南延段與廣德-嘉善斷裂的交匯處等。

②盆地結構與地震的關系:

據該地區歷史地震資料統計,迄今為止,發生過99次≥4.75級地震,其中52次與早新生代盆地及其深部坳陷密切相關,約占總數的52%。相反,白堊紀盆地很少有震級≥4.75的地震。

該區大多數中強地震分布在早新生代盆地,特別是盆地的陡深邊部或深窪地。如蘇北-南黃海盆地中的黃海中南部最具代表性。這裏歷史上發生過46次強震,是該地區最集中、最活躍的地區。

地震與在早白堊世盆地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早新生代盆地關系特別密切,如直溪橋-鴨溪港盆地,曾發生過5級以上地震。

地震與第三紀結束,第四紀再次下沈的盆地或次坳陷有壹定關系,如安角盆地。歷史上曾發生過中等地震,但頻率和強度明顯低於和弱於上述盆地。

地震發生在盆地或盆地的次生凹凸邊界交界處,尤其是蘇北-南黃海盆地。

盆地與地震的關系,無論強弱,都以區內的廣德-嘉善東西向斷裂為界,北明顯而典型,南模糊。

  • 上一篇:韓國首款熔巖橙2020卡宴卡宴提車。
  • 下一篇:黃歷中的納才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