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說是並行,並不代表雙方和平相處。生活在南方的王朝關心北伐,想收復故土。有壹個“新亭哭”的故事,講的就是他們的思想。
在建康的西南,有壹個地方叫新亭。天剛蒙蒙亮,壹群在朝鮮的杜南士紳互相邀請,在新亭見面。新亭依山傍水,風景秀麗。他們隨意跪坐在茂盛的草地上,喝酒玩樂。
喝醉了酒,望著壹江之隔的中原,不禁心酸。當日,周侯的士族不禁嘆息。他說風景沒什麽不同,只是國的另壹邊換了主人。聽了這話,其他人忍不住放聲大哭。
這裏曾經是他們的故鄉,但他們再也回不來了。
宰相王導板著臉走上前。他大聲說:“作為朝臣,我們應該和齊新壹起幫助皇室收復中原。這樣怎麽能相對的哭呢?”
的確,很多英雄都有收復中原的夢想。他們渡河,壹路進軍中原。祖逖就是其中之壹。
“聞雞起舞”的是祖逖。
為了收復中原,他橫渡了長江。當船到河中央時,他滿懷豪情,抄起船槳拍打著船舷,大聲對將士們喊道:“如果我祖逖不能清剿中原,我就再也不渡河了。”
他激昂的語氣和豪邁的精神讓隨行的壯漢們看起來激動不已。然而這種“搏中流”的崇高情操,很快就隨著他的去世而淡去。
其中就有桓溫。
桓溫數次北伐。最成功的壹次是他帶兵到長安城外的壩上,附近各郡的官員都來投降。桓溫高興地貼出告示,告訴百姓從此可以安居樂業,再也不用受戰爭之苦。
百姓滿心歡喜,牽著牛羊,提著壇子安慰軍營裏的戰士。但他因為按兵不動錯過了機會,無奈之下,最終不得不全身而退。
北伐壹直是杜南士紳響亮的口號。但是,這個口號往往抵擋不住他們的安心和互相傾軋。最終,北伐全部失敗。
以北方為中心,定居中原的胡人也不斷刺探南方。著名的“淝水之戰”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正是在公元382年,收拾了中原的苻堅萌生了入侵東晉的念頭。朝臣勸阻,說長江天險難渡。但傅堅雄心勃勃地說:“長江的天險靠什麽?我有百萬精銳之兵,若人人投鞭於長江,江面可斷。”
然而,還沒等他踏上南方的土地,他就敗在了水中,倉皇而逃。
此時北方無力統壹南方。
其實無論是北伐還是南侵,都需要龐大國力的支撐。隊伍要訓練,車船要造,糧草要供,也就是說要支撐穩定的秩序和強大的皇權。
只有國王坐在中央,官員齊心協力,各種力量才能匯聚到壹點。
由此可以知道祖逖和桓溫北伐失敗的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壹就是皇權在士族的約束下缺失。苻堅南征失敗的原因。
正是因為他,中原才得以整頓,但內部還是派系林立,沒有整合。百萬大軍不過是散沙。
統壹的時刻還沒有到來。
南方在積蓄力量,貧苦精英在不斷沖擊士紳的禁錮,試圖重建強大的皇權。北方的胡族也在艱難的轉型,從草原部落到農耕文明,不斷與漢族融合,擺脫部落勢力的制約,建立新的帝國秩序。
是南朝統壹北朝,還是北朝統壹南朝。
眾所周知,是北方最終統壹了南方。這意味著北朝的融合速度超過了南朝。究其原因,我們或許可以從北朝的壹次遷都中看出端倪。
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當時,魏孝文帝年輕,由馮太後輔佐。北魏銳意改革,嚴懲貪官,積極推行均田制。
均田制就是把荒地分給老百姓種糧,成年男子40畝,婦女20畝,桑地也分。百姓死後,除桑田外,都要歸還政府。
當然,作為回報,人民需要向政府交納租金,並為之服務。這些措施極大地激發了人們務農的熱情。人民生活安定,北魏政府的收入也逐漸增加。
然而,北魏並沒有就此止步。
公元490年,魏孝文帝執掌朝政。他覺得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必須吸收中原的先進文化,摒棄舊習俗。於是,他的第二步改革開始艱難曲折。
北魏都城平城氣候寒冷,夏、六月仍下雪,偶爾有沙塵暴,勇者風太強。於是,魏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但是怎麽才能說服朝臣同意呢?
魏孝文帝想出了壹個彎彎繞的遷都計劃。
有壹天,他提出大舉進攻南齊,自然遭到朝臣的強烈抗議,而任王乘拓跋澄是抗議最堅決的壹個。
魏孝文帝氣憤地說:“國家是我的國家。妳有什麽權利阻止我出兵?”
拓跋澄壹心為國家著想,堅持道:“雖然國家歸陛下所有,我作為朝臣,怎麽能眼睜睜看著陛下做危險的事情而不勸阻他呢?”
魏孝文帝看到這種局面可能導致僵局,宣布退出朝鮮。
孝文帝回宮後,單獨召見拓跋澄,理直氣壯地說:“我只是假裝生妳的氣。我真正的意思是平城不適合改革,現在要移風易俗,就得遷都。我想借出兵伐齊之機,帶領文武百官轉戰中原。妳怎麽看?”
拓跋澄這才恍然明白魏孝文帝的用意,立即贊成。
公元493年,魏孝文帝率領30多萬步兵和騎兵南下。到了洛陽,恰逢秋雨。雨持續了整整壹個月。
道路泥濘,士卒舉步維艱,魏孝文帝卻命令他們繼續前進。大臣們不願意出兵,就趁大雨阻擋。
魏孝文帝說:“這壹次,我們要動員調兵南下。如果我們半途而廢,豈不是讓全世界都笑了?如果實在不想繼續伐齊,我看還是遷都到這裏比較好。妳願意嗎?”
大臣們面面相覷,沈默不語。
魏孝文帝接著說:“不能再猶豫了。同意遷都的站左邊,不同意的站右邊。”這時,壹位貴族大臣說:“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征,我們願意遷都洛陽。”
這樣,魏孝文帝實現了遷都的目的。
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進壹步推進改革。他宣布:改說中文,穿漢服;鼓勵鮮卑人與漢人通婚,改姓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