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甸縣地處偏遠,災後重建難度很大。
由於國家集中幫扶的貧困山區缺乏建材,如何改造大量抗震性能差的土坯房成為難題
9月10日,國土資源局發布消息,雲南魯甸地震災區正逐步進入過渡安置和恢復重建階段。
震中是龍頭山鎮,山高路險,村落分散。這場突如其來的9度地震,嚴重破壞了當地農民搭建的土坯房。如何以最科學合理的方式重建災區,成為最迫切的問題。
前不久,安建築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周鐵剛教授奉住建部之命,到魯甸災區察看受損房屋,設計重建方案。周鐵鋼鐵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魯甸地震震級不大,受災面積也不大,但由於地處國家集中援建的貧困山區,災區重建將成為繼汶川之後難度最大的工程。
官方數字顯示,魯甸“8.03”地震,震級6.5級,造成曲靖市魯甸縣、巧家縣、昭陽區、永善縣、會澤縣18.84萬人受災,617人死亡,112人失蹤,地震還造成
據周鐵剛統計,倒塌的房屋大多是農民自己搭建的土坯房。傷亡人員中,大部分人是因為土坯房倒塌而死亡,只有少數人是被山上的滾石砸傷的。土坯房是中國西部最常見的農村房屋。
災區現狀
不到1%的抗震建築得到重建。
魯甸縣地處小江斷裂帶,易發生破壞性地震。近百年來,該地震帶至少發生過15次6級以上地震。2004年,在全國範圍內啟動了農村村民地震安全工程。雲南省也在汶川地震當年啟動了農村房屋抗震安全工程。
為了應對工程帶來的資金短缺,雲南省還提出了“中央和地方財政補助壹點,各部門統籌壹點,社會捐助壹點,群眾自籌壹點”的方案,多渠道籌集危房改造資金。當時的目標是力爭到2020年,全省農村房屋基本具備抗6級左右地震的能力。
然而魯甸災區並沒有等到這壹天。昭通市住建局官網公布的材料顯示,2013年,昭通市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任務為5.4萬戶,每戶提前撥付5000元。截至去年10月2日65438戶,全市已開工45594戶,開工率84.43%,已完工4266戶,完工率僅7.93%。而此次地震震中魯甸縣的開工率僅為59.08%,在昭通全部11縣中排名倒數第二。完成率方面,魯甸縣只有0.08%。
周鐵剛教授告訴記者,經過他的調查,災區85%以上的房屋都是農民自己搭建的土坯房,由於魯甸交通環境極其惡劣,貧困狀況嚴重,將所有房屋改造成磚混房屋非常困難,也不現實。
買不起抗震房
成本是土坯房的4倍。
周鐵剛說,按照壹般的經驗,在西北平原地區建造壹平方米抗震性能好的磚混結構房屋的價格在800元左右,但在西北山區,由於運費和各種人工成本的增加,這樣壹套房屋的成本會到每平方米1000元~ 1200元。
與磚混房屋相比,農民建的土坯房成本更難統計。壹些農民在農閑時自己夯土建房。“有些房子還建在山坡上,每平方米至少要兩三百元。”
地處西南山區,魯甸的形勢比西北更嚴峻。龍頭山鎮龍泉村38歲的村民呂告訴記者,她和丈夫早就想重建家裏蓋了20多年的老房子,但政府補貼的5000元遠遠不夠,只能外出打工。“壹塊磚在魯甸縣賣三毛錢,到了龍頭山鎮要四毛錢。我們村只有山路,只有人駝和摩托車拉。加上黃沙、水泥和人工,建壹棟像樣的房子至少要20萬元。”
有益的嘗試
石膏土坯房可以抵抗8度的烈度。
周鐵剛多年來壹直在各地嘗試各種結構的抗震房。其中最有趣的壹次嘗試是在新疆喀什建造的石膏土坯房。所有建房的建築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石膏、土坯、棉稈。首先將土壓實成土坯,在每個土坯中間加幾根棉稈露出相應的縫隙,然後在土坯之間的縫隙中灌入石膏。
周鐵剛說,經過他們實驗室的檢測,石膏土坯抗震房的抗震性能相當好,能抗8度的強震。另壹方面,石膏土坯房每平方米造價僅300元,僅為磚混結構抗震房的1/3左右。
周鐵剛認為,用石膏蓋房子其實很有地域性。第壹,石膏必須是本地生產的,這樣石膏的價格會相對便宜。如果不是本地生產,石膏的價格甚至會比水泥還貴。"魯甸沒有大量石膏的跡象."
周鐵剛說,除了石膏土坯房,這兩年他們壹直在重點研究“現代夯土建築”。說白了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建造堅固的高強度的土坯房。與石膏土坯房相比,這類房屋沒有地域性,所以應用範圍更廣。
解決辦法
采用多種住房結構
不過,周鐵剛仍然認為,雖然現代夯土建築適應性很強,但在災區推廣還是很困難的。“災區使用的土坯原料是風化的表土。當農民建造房屋時,他們收集這些表土並人工夯實土壤。這種土壤含有大量有機雜質,粘性很差,這也是當地土坯房在發生地震時倒塌的原因。”
在視察魯甸災區後,周鐵鋼鐵向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提交了壹份報告。他在報告中提到,魯甸災區的情況很特殊。魯甸地震雖然震級不大,受災範圍也不大,但可能是汶川地震以來歷次地震中重建難度最大的壹次。災區大量抗震性能差的土坯房如何重建,還需要決策者和專家的統籌。周鐵剛認為,魯甸災區如何重建,需要因地制宜細分,需要很多非傳統的房屋結構進行建設。地震災區沒有必要只用壹種建築結構。
(來源:雲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