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黃姐姐》深受群眾喜愛,自娛性很強。表演者是壹男壹女或兩男兩女。演唱時配以簡單的舞蹈,用幽默的表演語氣和動作表現了土家族人對婚姻和愛情的開明態度。
建始的高平、李三、紅巖是恩施州通往宜昌的門戶。早在清雍正七年(1729),高平、李三、紅巖就有店鋪,商業壹度繁榮。晚清時期,每年春秋兩季都有壹批漢族商人從宜昌、沙市、武漢等地來此販賣洋布、針線、絲帕、綁腿、頭繩等商品,並肩背布匹,打鈴鼓,沿街叫賣,或趕到鄉下農村民房裏賣貨。
很久以前,古村落裏住著120多戶黃人家。有壹天,來了壹個外地來的帥貨郎,黃的姐妹們圍著他買針線腦。貨郎哥很高興,時不時地來寨子裏認識壹下黃的姐妹們。貨郎哥經常調戲黃家姐妹。其中壹個女孩叫黃耀谷,在家裏排行第四,長得漂亮水靈。貨郎哥特別開心。長此以往,黃耀谷也對《推銷員兄弟》產生了好感。不久,他們相愛並結婚了。
後來,人們把推銷員哥送給黃耀谷定情信物的消息,編成喜慶的鼓點《推銷員哥》來唱。他們結婚後得了壹個兒子辦喜宴慶祝,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把推銷員哥哥改編成黃姐姐。這壹時期左右在恩施出現的四把子,無疑為民間文藝提供了題材和靈感,也賦予了黃姐姐濃厚的地域色彩和深厚的民族底蘊。
“歡樂花鼓”因壹個孩子的誕生而得名,“歡慶全酒時起舞狂歡”。土家族把生壹個人當成頭等大事。土家族姑娘婚後生兒育女,兩家皆大歡喜,故定吉日慶賀(也稱“全土司米酒”)。吉祥的日夜,人們吃飽飯聚在壹起,沒有那麽多床睡覺。為了度過漫漫長夜,客人們和左鄰右舍、弟媳們嬉笑打鬧,拿著草帽、蒲扇,或摸著竈臺底下的灰燼,把孩子們的奶奶、姑姑、月經抹成彩繪臉,迎合主室。大家互相調侃,載歌載舞,按照歌詞和旋律節奏輕松活潑地表演,用優美的歌聲和笑聲迎接黎明。
花鼓“黃思潔”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土家族人民世世代代努力歌唱,逐漸形成了“花鼓戲”,最終形成了《黃思潔》、《鬧五》等30多首花鼓戲民歌,其中以生動、歡快、意味深長的《黃思潔》最為出色,成為每場酒席必唱的歌曲。
由於“黃姐”好記、朗朗上口、幽默風趣,村民們有時會在田間地頭即興創作“黃姐”。從第壹代傳人黃啟興到現在的黃宗傑、黃宗鼎、黃,黃姐姐已經傳了八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