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北方,大約在《詩經》問世200年後,在南方,以楚辭為韻的詩歌也走向成熟,這就是楚辭。在中國文學史上,《楚辭》與《詩經》並駕齊驅,並稱“騷”。“風”是指《詩經》中的民歌愛情詩,也指《詩經》。“騷”指楚辭中壹首長達2490字的抒情詩《離騷》,稱為楚辭。《離騷》不僅是楚辭的同義詞,也是屈原的代表作。按東漢王逸的說法,所謂離騷:離苦是“遇”;騷,煩惱,是“煩惱”,是苦的意思。苦難深重的屈原,不幸處在和王鶴祥的時代。他是如此的迷茫和奸詐,以至於滿身汙穢。他曾悲傷地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喝醉了,我獨自醒來...權貴當道,難伸其誌”。手握玉的屈原憂國憂民,拒絕與滿清的汙穢同流合汙。他始終以振興楚國、統壹他國為目標。然而不幸的是,他生活在壹個黑暗的社會,壹小群人掌權。他因忠誠而被誹謗,但信以為真時又心存疑慮。他被流放並受到挫折。幻想破滅後,懷沙投河自盡。
兩千多年來,古洛河的水還在流淌。在每壹個悲傷的日子裏,我們似乎還能在河邊看到孤獨而忠誠的靈魂徘徊的吶喊。啊,天上的星星,地下的親人,他忠心耿耿卻沒有辦法報效國家。他眼睜睜地看著流水無情地流走,流幹了他壹生的愛恨情仇...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人們在屈原投水的古洛河畔修建了他的陵墓和祠廟。在湖南桃江縣,屈原的“田文”戲臺仍然保存完好。5月5日,當屈原殉難,被視為他的紀念日,俗稱端午節。在這壹天,江南的人們舉行端午節,把用蘆葦葉和糯米做成的粽子扔到河裏給魚吃。據說這是為了防止饑餓的魚吃掉屈原沈入水底的屍體。端午節包粽子從楚及南方的習俗逐漸成為壹種民族習俗,並延續至今。這種習俗也傳到了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
對於屈原的慷慨赴死,或許不同心態的人會笑:不要死,留在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難道不知道屈原心中的青山早已崩塌成廢墟?他期望燒什麽樣的“柴火”?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熱愛生活,因為每個人的生命都是極其偶然的存在。這種意外就像浩瀚宇宙中的閃電石火壹樣轉瞬即逝,我們更應該珍惜生命。但是,中華民族從古到今的每壹步,都向我們展示了壹條不可改變的規律:在事關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的重要時刻,屈原等壹大批報效國家和人民的先賢,“九死無悔”、“寧死流放”、“死前清白”,絕不會認同奸夫。“天下無道,妳殉道。”面對險惡的黑暗勢力,屈原以崇高的氣節和君子之勇,在犧牲身體的同時,實現了精神生活的涅槃。他對中國學術界乃至整個民族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他死的慷慨悲壯,更在於他的人生悲慘。生與死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我毫不猶豫地認為,人的生命的價值尺度不在於生存的長短,而在於生存的社會意義。我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上帝這種東西,但我堅信這個世界上壹定有崇高神聖的存在。像屈原那樣舍身取義的高尚,壹定不是為了虛榮,真的是為了壹顆偉大的心的真誠奉獻。
“我不知道壹千句美麗的句子,但它不值得壹個謠言。”屈原壹生的不幸和坎坷都是由讒言引起的。作為楚王同宗的壹員,屈原學識淵博,善於辭令。曾擔任三閭大夫、左突(僅次於令尹,相當於副丞相)等要職。他從小就有遠大抱負,想讓祖國強大起來,渴望完成各國的統壹。在當時齊、楚、燕、韓、趙、魏、秦“七俠同在”,兼並戰爭激烈,全國逐漸統壹的形勢下,他主張刷新政治,澄清法度,提拔人才,為國家富強立法;他主張聯合外界抵抗秦國,兩次向齊國派遣使節。但他愛國進步的政治觀點,是當時腐朽的舊貴族勢力所不能容忍的。在他奉楚王之命起草強盛楚國新法的日子裏,腐朽的守舊派勢力威脅他要對新法進行本質性的修改,如果他沒有做到,就造謠中傷,說他不尊重楚王,“削他的功”。(可惜屈原聽不出荀子“敬則危,責則無用”的感慨。否則,他可能會提醒自己“身居高位必然危險,承擔重任也有可能被降職”...)最後被聽信流言蜚語的楚懷王貶到漢水以北。沒有辦法報國的屈原在澤河畔歌唱,形容枯槁,形容憔悴。作為壹個遊子,他只能借助長達2490字的抒情詩《離騷》來表達對苦難的悲憤。多年以後,當他的祖國因孤立而衰弱,屢遭強國掠奪和蠶食時,朝廷召他回去工作。正當他要挺身而出報效祖國的時候,卻遭到殷(官職比他高,相當於宰相)等人的誣蔑和迫害,被項王流放到江南。傷心欲絕的詩人徘徊在湘江岸邊,哀號著,壹口氣向遼闊的天空——田文提出了172個問題。《田文》這首詩,規模宏大,體系宏偉,不僅是中國詩歌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也是世界詩歌寶庫中的至寶。全詩分為三部分,前半部分是關於大自然的神話傳說史;後半部分是夏商周的興亡史。最後,我為國家感到遺憾,也傷害了自己,表達了對楚國當權者倒行逆施的失望和憤慨。)正當他在關琦的《田文》中呼天搶地的時候,聽到了令他震驚的消息:楚國政治更加黑暗,不斷入侵,兵荒馬亂,百姓背井離鄉,流離失所,國運危在旦夕。詩人的心都碎了。他感到祖國危亡,救國無門,於是滿腔悲憤,投河自盡。屈原的慘死絕非偶然。《懷沙》是屈原臨死前寫的壹部作品,在這裏他向世人訴說了他甘冒生命危險赴死的悲憤。而“緬懷過去”是壹個絕望的詞,這裏明確說“我將走向深淵,直到我說完我的話”。
屈原死了。就像他自己說的,他是死於“天下濁水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嗎?後人批評楚王不辨忠信奸詐、無德無道、頂梁柱,惋惜在壹個不允許方正的社會裏,屈原不應該壹個人“清”或“醒”。但是,任何朝代只要有忠臣,背後就會有奸臣。對奸夫的嫉妒和中傷壹直都很可怕。漢奸作為人類中的毒瘤,經常用他們的言語結交忠臣,經常公開忠臣,經常被專家施展驚人的手段。
世界上沒有巫師,被遺棄在草叢裏。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前,誰能預測他命運多舛的命運?雖然大家都習慣了,但是失敗是常事。因為漢奸當權,無數人才在讒言中流失,無數敢於發聲的人被送上斷頭臺。在“逝者如斯”的滄桑中,人類日復壹日地邁出了艱難的步伐,善惡的較量將是壹場永恒而漫長的旅程。
有時候靜下心來仔細閱讀屈原的《離騷》、《田文》、《天問》等作品,心裏不禁感慨:如果壹個人敢於向廣闊的世界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良心,敢於讓自己的良心在燦爛的陽光下看到陽光,那麽他的靈魂壹定是透明的。毋庸置疑,屈原的靈魂是透明的。司馬遷贊其品德以日月爭光,李白贊其詞、賦如日月明。中國早期歷史上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以其傑出的人格和不朽的詩篇贏得了人們永遠的懷念和敬仰。比起某些活著的人,我更愛屈原那些逝去已久的生命,更願意在每年的端午節或每個感動的日子裏默默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