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只有354天”登上微博熱搜。
沸騰了。
2022年是醜牛年。
從2022年2月12日開始
將於2022年6月31日結束。
***354天
此外
牛年不壹樣。
無春年
立春對應的是2022年的農歷臘月。
再過壹周就是農歷新年了。
2022年,立春是在2月4日。
相當於農歷正月初四。
春節已經過去三天了。
這意味著
牛年完美地錯開了兩次,春天開始了。
它已經成為壹個沒有春天開始的農歷新年。
繼續看日歷。
2023年
也就是說,虎年將會有壹個春天的開始。
農歷和二十四節氣都是中國的傳統歷法。
為什麽關系這麽復雜?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說說。
二十四節氣是什麽?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人在觀察天象和氣候物候變化時總結出來的壹套成果。
但眾所周知,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歷是從清朝滅亡後傳入的。
那為什麽二十四節氣往往和公歷對應的很好呢?
通常,立春幾乎總是在2月4日左右,而清明通常在4月5日左右。這是因為地球壹年繞太陽壹周,也就是360。把360分成24份,那麽每15就是壹個節氣。公歷的設定也要參考太陽公轉的周期,所以兩者往往可以對應。
換句話說,我們的二十四節氣和公歷都是對地球繞太陽運動規律的總結,自然有壹些對應關系。
節氣就像地球無休止的公轉,沒有所謂的非此即彼。
在現代,兩個春分之間的時間長度被稱為壹個太陽年,大約是365.2422天。而中國古代更多的是計算兩個冬至之間的時間,結果也差不多。歷史教科書中,元朝授時歷中壹年的長度是365.2425天,就是壹個例子。
無論是春分還是冬季至日,都只是壹個人為的起點,用來衡量地球“跑圈”的速度,自然結果相差不大。
當然,立春之間的時間也大致相同。
農歷=陰歷?
通過二十四節氣可以看出,中國古代人對太陽的運動有了更好的認識,但同時也非常重視另壹個天體——月亮。
所謂月圓月滿,周期性出現,平均約29.53天,稱為新月周期。
新月是月亮和太陽相等的時刻,具體來說,就是我們剛好看不到月亮的時候;希望是月中的滿月。我們的祖先用這個周期來定義壹個月的長度。新月是初壹,滿月往往出現在十五、十六。
然後月亮的概念,年和節氣的概念,兩者結合,就是現在使用的農歷的雛形。
壹個月或29天或30天,排列錯綜復雜,平均周期約為新月。典型的壹年有12個這樣的月份,加起來大概是354天。
於是問題就出現了。壹個公轉周期或二十四節氣的完整周期約為365.2422,比354天多了十幾天。
為了縮短兩者的差異,農歷會在正常年份12個月有壹些閏年。閏年為13個月,長度約為384天。
這樣,超過60%的太陰年有12個月,其中不到4個月成為閏年。所以農歷的長期平均天數接近太陽年的長度。
這樣看來,農歷是同時兼顧日月運行規律的歷法,專業名稱應該是“合歷”。在某些場合稱之為陰歷是壹種慣例。雖然不會引起多年的誤解,但這是壹個不準確的說法。
為什麽有立春和立春兩個年份?
兩個立春之間的間隔大約相當於壹個太陽年,即365.2422天。農歷年的長度約為354天和384天左右。
農歷的平均年比太陽年的長度短,所以只要春節晚了,就不難在開始和結束時錯過立春,成為沒有立春的壹年。
牛年就是這樣壹個例子,但是錯過了牛年的立春不會消失,只是被前壹年的鼠年“搶”走了。
據傳,有兩年的立春被稱為“兩頭春”,這是壹個所謂的“好年”,而有些年份被稱為“聾年”或“啞年”,這意味著不祥。
其實這種說法是毫無根據的。這種變化只是農歷努力調和月亮的相位變化與公轉周期的結果,純粹是正常數學安排的巧合。
其實雙頭春和無始春交替出現是很常見的現象,只是單頭春的年份比較少。
那麽有些人可能也會問:牛年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
牛年是什麽時候開始的?
當然,有壹種說法是,中國的生肖應以立春為界。
事實上,並非如此。
這是因為這些觀點主要是基於壹些藝術家和“算命先生”的評論,他們翻遍了各種史書和古代歷法。這種觀點是毫無根據的。
在歷史記錄中,提到有四個時間點實際上與每年的開始有關,即冬天的至日、明天的臘月初壹和立春。
四者含義不同。如前所述,中國古代以冬季至日為節點來衡量太陽年的長短,可以認為是天文計算壹年的開始。
真正能稱之為年初的,是正月初壹,也就是正月初壹,也就是春節。
初壹是朔日,所以春節在古代也叫正月朔日,簡稱正朔。正朔在古代被看得很重,甚至引申為王朝正統的意思。這是立春所無法比擬的。
因此
妳明白嗎?
2022年是沒有春天的壹年。
但是不要盲目相信寓意不祥之類的。
本文專家:邵琳,古代民間文學科普。
以上是關於2022年牛年的歷法,是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分享。看完2022年搬家的黃道吉日,希望這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