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眼中,陰陽關系是對立統壹的辯證關系。“如陰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陽中有陰,故神化無窮。”(《朱流派?卷98)載陰陽,說明陰陽是相互的。作為事物的對立面,陰陽之間的關系並不是絕對的。陰極是陽,陽是陰,可以對立平衡。所謂“中日飽,月滿”就是這個意思。(左)陽代表積極、進取、堅強的事物和現象。壹般來說,凡是主動的、外在的、上升的、溫熱的、亢奮的,都屬於陽的範疇。凡是平靜、內在、下降、寒冷、陰郁、腐朽的東西,都屬於陰的範疇(如下表所示)。
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
天氣晴熱,正南偏左,公孫主動。
陰地暗冷濕軟,北下右女月被動。
風水專家熟悉陰陽理論,並將其應用於風水。他們稱山為陽,水為陰,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水北為陽,水南為陰。所以地形應該是“負陰抱陽”,背山面水(見圖2-13);氣溫高、日照多、地熱高的統稱為陽,氣溫低、日照少、地勢低的統稱為陰。從生活經驗中,人們認識到“陰滿則陽病,陽滿則陰病”(《蘇文?陰陽應如大論),所以風水師必須“合其陰陽”,尋找“陰陽合,風雨在何處?“quot只有在這些地方才能做到“陰陽有序,風雨來時,春意盎然,人和而益,物有所備”(普通話?周瑜),它具備了人們繁衍生息、安居樂業的環境物質條件。可見,風水學中的陰陽關系是壹種直觀經驗的總結,是壹種整體推測的結果,它包括所選取的地形、地質、水文、氣候、植被、生態、景觀等要素,並用傳統哲學中的“氣”、“氣”、“陰陽”等概念來解釋其好壞,決定其是否適合人類居住和生活,僅此而已。如下圖
如今,隨著人類認識和科技水平的極大提高,人們不僅可以對建築基址要素進行詳細分析,還可以進行宏觀綜合研究;我們不僅可以定性地描述環境,還可以定量地確定環境的質量。更好地利用環境,適應環境的轉變,已經變得切實可行。
氣候差異很大,冷暖、幹濕、雨旱、大風、暴雨、積雨、沙塵暴。因此,住宅建設應適應當地氣候,盡可能改善不利的氣候條件,創造舒適的室內工作和生活環境。比如炎熱地區要考慮通風、遮陽、隔熱、降溫。寒冷地區需要取暖、防寒和保溫...;沿海地區應該防止臺風、潮濕和積水。西北地區要防沙塵暴;高原地區要盡量避免強烈日照,改善幹燥氣候(小範圍內),這是宏觀選址要考慮的,但也要註意具體地點的小氣候、小氣候,具體分析處理。
綜上所述,建築環境的選擇應考慮以下內容:
(1)場地位置、地形、地質構造、不良地理現象和基本地震烈度;
(2)場地的分布、巖土的均勻性、物理力學性質、地基承載力等設計計算指標;
(3)地下水埋藏條件、土壤侵蝕力和凍結深度;
(4)場地的穩定性和適宜性;
(5)常年和最高洪水位、地表排水、積水和沼澤地條件以及飲用水源;
(6)場地合理的建築範圍和交通出入口;
(7)該地區氣候的場地小氣候;
(8)景觀和綠色植被、生態狀況。
-
◆地質條件的考慮
土壤的選擇
這裏所說的土,是指風水“龍穴”所在的唐明的基土,也就是建築的地基。在古代,取穴選定後,謹慎的做法是挖壹口探井來測土。這口探井被稱為黃金井。測試土壤時,以“細而不松,油而不燥,亮而不暗”為佳,深度和程度在任何地方都要定。當妳看到浮土耗盡,土壤顏色發生了變化,或者五色鹹鹹,或者紅黃潤澤,妳就會認為妳得了當地的風氣,這就是風水中的“土壤鑒別法”。《香齋經》卷三曰:“基址掘壹尺二寸寬,盡如其深,細篩原土,還坑平滿,不安。過了壹夜,我會早起去看。氣強則土拱,氣衰則凹猛。”考慮到土結構對建築物的承載能力,古人還總結出了稱土的方法。《香齋經編》卷三曰:“取壹土,四面稱壹寸。如果重量大於92,則表示吉祥。如果是五七,那就是中吉。如果是三四個,就兇了。”或者用桶去量土,土會被壓平桶口。稱每鬥10公斤為上品,8、9公斤為中品,7、8公斤為下品。“有的風水書上還講把土法叫做‘地中真鬥’,說六七公斤兇,八九公斤好,十幾公斤好。這樣就可以推斷出土的密實度和地基的承載力。上壹章我們講了郭璞修築溫州城的故事,敘述了使用稱土辨土方法的實踐。
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多樣,氣候多變,土壤多樣。根據土壤的力學成分,土壤大致可分為砂土、壤土和粘土,它們的含水量和抗壓能力是不同的。為了徹底了解土的性質,有必要簡要介紹壹下土的形成和結構。我們常見的土壤,就是固體巖石在不斷風化下形成的大小不壹的顆粒,在各種自然環境中生成的沈積物。它是由顆粒(固相)、水(液相)和氣體(氣相)組成的三相體系,不同土的三相組成不同,因此對土的壹系列物理性質和狀態有不同的反映,如輕重、松散、幹濕、軟硬等,這些又在壹定程度上決定了其力學性質和工程特性。土的三相組成比例決定了土顆粒的比重、含水量和孔隙度,是基本工程特性的重要參數。壹般來說,土的比重(單位體積重量)越大,孔隙度越小,越密實,承載力越大,適合建築地基;對於同壹種土,含水量越高,承載力越小。土壤顆粒的比重取決於土壤的礦物成分,其值壹般為2.6~2.8,砂和粘粒的比重在其範圍內,而有機土的比重為2.4~2.5。這種土壤含有大量的動植物腐殖質,顏色較深,土質松軟。泥炭土的比例更低,只有1.5~1.8。後兩類都不能作為建築物的基礎。
風水學中所說的戰鬥機兇土,大概就是機械性的,而八九公斤的吉祥土,可以相當於沙子或者粘土,十幾公斤的大土,相當於密實的礫石土。看來古代的土稱法並不那麽科學,但在當時是有效的,而且吉兇觀念的本質內涵也是指承載力和透氣性,並無迷信。
根據現代地基力學的要求,各種地基土的容許承載力(單位面積承載力,壹般為噸/平方米)。根據下表可查得:表3-2土的容許承載力(單位:噸/平方米)
土壤名稱承載力土壤名稱承載力
碎石土30-80,淤泥土5-10
砂土15-35紅粘土12-30
粘土12-40素填土6-15
從承載力、透水性、含水量等因素綜合分析,砂土密實牢固,承載力大,含水量低。與粘土相比,沙土具有更好的透水性和透氣性,有利於土壤凈化,防汙性更好,易於挖掘。因此,砂質土適合施工。壤土(有機土)結構疏松,承載力小,房屋容易沈降、倒塌;而粘質土結構過於致密,透水性差,房屋容易受潮,不利於人體健康。
在古代,墓葬多位於沙土中,因其含水量低,透水性和透氣性好,最有利於木棺的長期保存。比如震驚中外的湖南長沙馬王堆壹號漢墓,2100多年來陪葬品保存完好,尤其是墓主人的女屍,甚至皮膚還富有彈性。這與埋葬地良好的地質條件是分不開的。馬王堆位於長沙東郊五裏牌附近,瀏陽河平均水位約15米。平臺由網狀紅土和礫石層組成。棺材位於壹層緊密層疊的砂質粘土層上,厚度約為1.1 m,其下為透水礫石層,周圍為網狀桃花心木。棺槨上方是16米厚的斑駁夯土,地表水很難滲入墓中。此外,還采取了用木炭和白膏泥填充棺材等技術措施,最終使其防腐性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除了土壤的物理性質,地下水位應低於地基0.5米,以避免潮濕和坍塌。還要檢查土壤汙染、螞蟻和嚙齒動物,是否有古墓、古井、坑洞、穴位、沙井等地下坑洞。為了搞清楚這些情況,除了走訪調查,實地勘探是必要的手段。常用的勘探方法有坑探、鉆探和測深,但在古代常用的只有坑深。
在古代,探查地質土質情況的坑深位置,就是風水專家所定的“穴”。洞穴是建造墳墓和房屋的特定場所。具體來說,“京都以朝殿為主穴,郡縣以宮庭為主穴”,“尋龍易,點龍難”(《葬經》),這是風水學者最看重的壹點。《堪輿》學者湯說:“以穴深為準。時淺時深,則氣絕;深而淺時,氣體會從底部通過。”這意味著要找出有利於保護棺材的土層。其實在針灸之後,風水師要進行探坑,確定土層的真實地質情況。不適合的要來回調,嚴重的要放棄。
根據明清帝王陵墓發掘資料,陵墓地宮核心的棺床中央有壹個圓形深洞,頗為神秘?quot黃金井”《漢唐地理筆記》說:古有晉人,以棍擊地,成井,深不可測。黃金珍貴,所以被稱為“黃金井”。民間流傳,關於金晶傳說眾說紛紜,比較神秘。根據風水學理論,金井是風水的洞穴,以溝通陰陽。還有人附上“井”字,以為金井裏壹年四季都有取之不盡的泉脈。除了許多神秘離奇的傳聞外,根據清代喪葬儀式的相關記載,晉京在生前受到皇帝和皇後的特別重視,壹直不敢以禮相待。比如普陀谷,慈禧太後親自到地宮看金井時,摘下手腕上的稀世珍寶“十八珠鐲”,放入金井中作為鎮墓之寶,以示利害。此外,慈禧太後多次派內廷大臣到地宮,在金井裏放置數量驚人的黃金財寶?quot黃金井變成了真正的黃金井。
古代帝王對喪事特別重視,千百年來選地之後,就是點穴,也就是確定了金井之位。針刺完後,挖壹個磨盤大小的圓坑,初步探查壹下洞口處的土質,然後用壹個迎賓形的木盒蓋在圓坑上,再也不讓這個坑見到日月星辰。在針刺得到的洞前壹定距離內立樁,小心保護洞和樁,直到決定施工。清末確定溥儀皇帝吉狄龍洞時,據嶽良向溥儀報告,龍洞打開後,土色、風水都很好。完了就派人看守打樁進行施工。在皇帝大葬的暗號裏,圍繞著金井有壹個隆重的儀式。靈柩入殮前,宮臣會將陵墓建造之初挖掘的“金井吉土”帶入地宮,蓋在金井裏,然後將靈柩放在上面。1980期間,有關部門在對清西陵崇陵地宮進行發掘整理時,在光緒皇帝棺槨下的金井裏出土了金銀琺瑯懷表等珠寶,以及光緒死前脫落的壹顆臼齒。此外,金井放置的約半斤黃土也是在下葬時出土的。這些出土實物證實了清代檔案中關於晉京儀式的記載。
早在商周時期,棺槨中央下方的墓坑中就常有壹個深洞,人們經常在裏面祭祀骨頭和青銅玉器。這個深洞除了宗教意義之外,主要是用來摸清地下土壤的水文情況,也就是後世金井的前身。因為它的位置正好在墓主屍體的腰部以下,考古界稱之為?quot腰坑“河南安陽武官村北發掘的商代墓,平面呈長方形。在它的南北兩端有壹條長長的窗簾路。這是中國式的簾葬,墓主人是商代奴隸主階級的壹員。墓簾室上口南北長14m,東西寬12m,口底深7.2m。墓室下部中間有壹個墓室。墓室長6.3米,寬5.2米,深2.5米。墓室底部中央有壹個長1 m,寬0.8 m,深1.4 m的腰坑,坑內葬有壹位烈士,青銅葛為柄。
在陵墓基址的勘探中,壹項重要的工作就是挖掘勘探井——黃金井,從而確定工程地質,相當於現代工程地質的勘探過程。黃金井的挖掘深度受限於地下地面所在水平面的地質條件。金井底標高將作為地下壹層設計標高的依據。在金井後面挖壹口更深的探井(也叫樣坑),以確定和確定地宮地基的適當深度。作為預防措施,在金井兩翼的低窪地區也挖了探井。
清代陵寢的建築設計是根據陵寢制度的要求,結合周圍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水文資料,做出陵寢的總體平面和豎向布局以及單體建築的設計。在整個設計過程中,以黃金井為參照點,挖掘整個地宮乃至整個陵墓建築格局,並在平面設計和豎向設計中表現出來。設計方案經皇帝批準後,禮部秦田健刻字處精心選擇了黃道吉日和經皇帝批準開工的日子。屆時將舉行祭祀山神、土地神、工神的儀式,然後開挖地宮基槽,陵墓工程從此進入施工階段。
大槽挖完後,誌願者的樁不再保留,穴位挖的深井也趨於消失。僅在穴位正下方,由大槽原土層留下壹個土堆,立於大槽中。這個土丘叫金井吉圖,也叫元山吉圖。它的形狀是壹個底大頂小的四棱錐,壹小截為圓柱形。金敬姬上的上皮是洞內探井的底面,在設計中指定為地下壹層的控制標高(圖中左右)。大槽刨好後,進行地基和地下地面的施工,原來的山地土逐漸被各種結構層包圍。圓山吉圖的四棱柱下段埋在地基裏,圓柱體上段套在地宮寶床下面的底墊石中央留的通孔裏。寶床的底墊石是平的,與地宮底層在同壹水平面上,這也是元善紀圖的頂立面。在底部的墊石上,有壹個寶藏床,在正中央,還有壹個圓形的通孔,就是最後的黃金井。通孔稱為金井通孔或洞,真正與地脈相連。
這裏有壹個故事,講的是壹個風水先生因為針灸不小心而被殺死。
清朝道光加袍後,按先例派大臣去尋龍點穴。當時,朝廷裏懂風水的人很多,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大學士戴和宰相。於是道光帝命莊派綿可兩人去尋求永恒的幸福。他們兩個聽命行事,四處奔走。請來了當時風水界第壹把交椅的宋思,負責工程總監理的牛坤,深諳為人處世之道的穆和阿克當。該團夥很快在東陵寶華峪找到了壹個吉利的地點,經道光帝批準,他們選擇了壹個吉利的地點開始施工,並在石矛的吉日18210農歷10開工。據說當工人的鐵鍬要直直地落入龍洞時,風水師宋思趕緊制止了他。人們要求宋思趕快阻止他,人們問宋思是什麽意思。他說,依我看,皇太後,將軍穴,怕穴中有結石,要移前十尺,藥方要斷。就算宋思不說,大家心裏的看法也是壹樣的。但由於陵墓的規定,只能前移五尺才能動工。
工程歷時七年,於道光七年(1827)九月二十二日竣工。與此同時,奉安地宮還修建了孝穆的孝宮。
道光帝親臨寶華峪,推動祭奠儀式。見陵墓管理有序,質量堅實,他高興地發來消息:“原工部尚書莊綿可,免借俸祿四萬兩,大學士賜太師親王爵位。其子用戶部員外郎之詩,補用閬中,還熱河都統何英之高帽、花翎。”獎勵其他大臣的功績。
沒想到,第二年,陵墓出了大問題。地宮的地下泉水滲入地宮,淋出地下水,積水比寶床還深。孝穆自宮已兩寸黴濕,積水高達壹尺六七寸。道光出京打獵時,路過東陵,參觀了他的陵墓。看到這種情況,他不禁勃然大怒,罵這些項目負責人“沒心沒肺”、“偷工減料”、“可惡”。當即下令,對總監察牛坤等6人予以免職並嚴查;戴被貶為三品之首,立即革職,其子被貶為員外郎;和歌去戴高帽,拔了花羽毛,然後打算把兩個兒子斬首,送到黑龍江;對於此時去世的綿科來說,他的四個兒子的頂負荷都被去掉了;阿克當被罰四萬兩銀子。還有很多人被搶了財物,被罰了256200兩銀子。後來,道光放棄了寶華峪陵寢,在宜州清溪嶺龍泉峪選擇了壹處陵寢遺址,修建了穆棱。
這種洞穴井的古代勘探方法與現代地質勘探中的坑探方法十分相似。坑探法是壹種不使用特殊工具的常用勘探方法。通過挖探坑可以獲得直觀的地質資料和原狀土樣,特別是當當地地質條件復雜時,利用探坑可以直接觀測地層的結構和變化,但勘探深度較淺,僅限於壹般建築物的工程地質勘探。
坑的深度是在施工場地或基礎上挖壹口探井或管溝(見下圖)。探井的平面形狀壹般采用1.5×1 m的正方形或直徑為0.8-1.0 m的圓形,深度視地層土質和地下水埋深而定,壹般為2-3 m..深探坑應加固,以便觀察土層的地質和水文條件。此外,應采取土壤樣品進行理化性質測定和檢驗。探井取樣就是在井底或井壁上挖壹個規定深度的土柱,土柱的直徑必須略大於土柱的直徑。將土柱頂面壓平,放入兩端開口的金屬圓筒,將圓筒外多余的土剪掉。壹邊切土壹邊壓入圓柱體,直到圓柱體完全嵌套在土柱中,然後切斷土柱。將圓筒兩端的土整平,蓋上筒蓋,用融化的蠟封好並貼上標簽,標明土樣的上下土柱,並切掉土柱。將圓筒兩端的土壓平,蓋上筒蓋,用融化的蠟封好,貼上標簽,標明土樣的上下方向。
除了坑深之外,現代地質勘探鉆探和測深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對於那些重要的建築物,地質勘探是非常重要的。在廣大農村地區,坑探法和鉆錘探測法仍被廣泛使用。總之,工程地質的調查要看顏色、氣味、結構、地下水位、理化性質和螞蟻、嚙齒動物的情況。
◆水文因素的考慮
水是自然界中非常重要的物質,對調節氣候、凈化環境有著重要的作用,人類壹刻也離不開水。然而,選址不當或使用不當也會導致無情的洪水吞噬莊稼和房屋,或造成汙染和破壞生態系統。因此,如何處理建築選址中的水是最重要的問題之壹。
在風水學中,擇水意義重大。
根據風水學理論,“祥瑞之地,不可無水”,所以“尋龍擇地,須慎之又慎,必先觀水勢”,“不看山,先看水,山無水,不找地”,所以水壹直被風水學特別重視。他們認為水是山的血液。尋龍之地,山環水繞,兩水交匯於此,龍止於水。由於水流千變萬化的彎急,風水先生也把水比作壹條龍,說?quot《水龍》這本書《水龍經》,專門講水系情況與選地的關系,總結了幾百個關於陰宅、陽宅的好與壞的水局,供參考。
在沒有山可循的平原地區,風水先生選擇有水的土地,而不是山。“到莫問平原(山區)旅遊,我們只能看到水是壹條真正的龍。”《水龍經》專門論述了水龍切脈的要領和規律。
“不過水有大有小,有遠有近,有淺有深,貿然看水就好。”
判斷它的情況時,觀察它的氣質,不要好壞,這樣才能做出選擇。“風水學專家選擇水的標準主要是根據水的來源和形態。“水飛走了,人就會生氣。在水深處,人們會變得富有,而在淺水處,人們會變得貧窮。人聚則人厚,人散則散。”
認為水要彎曲,水平水流要環繞,流水要流連,匯聚的水要幹凈悠揚。而水卻是斜著角度直走,陡而湍急,反彈而倒,是不吉利的。
在風水理論中,除了考慮灌溉、鹽釣、飲酒、消災、劃船、設險等好處外,還非常註重對洪水的認識。“天下不弱於水,強者不可打也”(老子)。古人早就認識到了水的剛柔,人們總結出了洪水泛濫、沖刷、侵蝕等許多合理的洪水。壹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河灣的選址。它是河流彎曲成拱形的地方,它的底部三面環水。這種情況被稱為“黃金城包圍”。五行金象圓,金水生。水也危險,被水包圍?quot金城”和“水城”。風水學中又稱為“冠水”、“眠弓水”,是風水水形中的吉祥之境。源自皇室,如故宮金水河,頤和園萬壽山前的冠帶停泊,屋前的半月風池和許多房屋。
這種水局之所以被認為吉祥,是因為它的基數是安全的,是擴張的,是環視的。根據現代水文地質學,由於地形地質的限制和地球自轉產生的偏轉力,河流形成了蜿蜒曲折的狀態,在轉彎處有許多曲流。由於水力慣性的作用,河水不斷沖擊河曲的凹岸,使其被侵蝕而崩塌,而在凸岸壹側,水流緩慢,泥沙不斷沈積成地,因此沒有洪水災害,可以擴建基地發展房屋。同時冠帶狀水流生動,給人良好的視覺體驗。而反弓水算什麽?quot從農村退下來,壹直窮下去,是很不吉利的。這種認識和實踐由來已久。比如河南安陽的殷商建築遺址,大多位於河的凸岸,但後人眾多。
古代風水學對水的理解大多符合科學道理,可以借鑒到今天的選址中。比如可以選擇河道凸岸的平臺,而且要高於常年洪水位,避免建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穩、停滯的沼澤地裏。此外,還要註意水源的質量。就這個水源來說,只有三種,壹種是井水,井位的選擇要考慮水量、水質、防汙染等因素。盡可能位於地下水汙染源的上遊,方便取水。要求井場幹燥,不易積水,周圍20~30米範圍內無滲水廁所、糞坑、畜圈、垃圾堆、工業廢水等汙染源。第二種是泉水,常見於山坡和山麓。水質好、水量充沛的泉水不僅是適宜的水源,還具有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作用。所以房子周圍有山泉的,應該算吉利的房子。
風水書上也說:“有山泉融於前宅,此處味甘,色艷香,無時不枯。夏涼冬暖者為嘉泉,主富貴長壽。”第三種是地表水,如河流、湖泊和儲存的雨水。這種水汙染比井水和泉水更嚴重,因此水的飲用取水點應盡量選在沈降河的上遊,汙水排放點應設在下遊。如果有飲用水的條件,最好在岸邊設置砂濾井,凈化水質,提高水的清潔衛生程度。
就水質而言,用簡單的觀察和品嘗的方法判斷時,水應該是清澈、透明、無色、無味、無臭、有甜味的。有條件的要進行化學和生物實驗,檢查水的硬度、礦物質含量和細菌含量。看來對水環境的考慮無非是關註水勢、水源、水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