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獨特的地理條件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獨特的日本文化。櫻花、和服、俳句和武士、清酒和神道教構成了傳統日本的兩個方面——菊花和劍。日本有著名的“三徑”,即日本民間茶道、花道、書道。
中國被引入日本戰爭。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只用拳和腳。與其他格鬥運動相比,空手道是壹種具有實際意義的運動形式。
合氣道原本只是壹種用來練“形”的運動,其基本理念是不以武力對抗強權。與柔道和空手道相比,合氣道作為壹種腦力鍛煉和健身運動,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歡迎。
書法,說到書法,相信很多人會認為是中國特有的藝術。其實書法不僅在日本流行,也是人們陶冶性情的方式之壹。在古代日本,書法被稱為“如來”或“書法”,直到江戶時代(17世紀)才出現“書法”壹詞。在日本,用毛筆書寫漢字的書法的流行應該是在佛教傳入之後。和尚和佛教徒模仿中國,用毛筆抄寫經文。
伸子是日本傳統戲劇,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戲劇之壹。能劇起源於12世紀或13世紀在日本神社和寺院舉行的古代舞劇形式和各種節日戲劇。“能”有天賦或技巧的意思。演員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暗示故事的本質,而不是表現出來。現在這種劇在日本還有頑強的生命力。
壽司是壹種由生魚片(さしみ)、生蝦、生魚粉等制成的食物。,拌以白米、醋、海鮮、辣根等。,揉成飯團。壽司種類繁多,不下數百種,不同地區的壽司也各有特色。大多是先用米和醋調制,再用魚、肉、蛋包裹,用紫菜或豆皮包裹。吃生魚壽司時,喝日本綠茶或清酒,味道特別。
[編輯此段]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有自己的根嗎?答案是肯定的。雖然日本文化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總是以外來文化為媒介,但它畢竟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就像壹棵樹,它的根深深植根於日本的習俗。如果考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幾千年的繩紋時代。"繩文化、彌生文化和古墓文化是日本原始文化的三個時期."
日本歷史是從石器的出現開始的,繩紋時代就是日本的石器時代。考古發掘的那個時期的陶器,表面有彩色的草繩外觀,史稱繩陶。繩陶歷史悠久,外觀越來越復雜,圖案也越來越豐富多彩,可見當時制陶技術的成熟和石材加工的發展。雖然日本已經處於新石器時代,但由於島國的地理位置,歐亞大陸的先進文化在當時未能進入日本。繩紋人生活在堅硬的洞穴裏,仍然以捕魚、狩獵和采集為生,但他們不知道如何耕種。生產力的滯後也使其社會停留在當時的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巫術主宰著人們的原始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
從公元前2世紀到公元3世紀,日本歷史進入彌生時代。考古學家在東京文京區彌生鎮出土了不同繩紋的新陶器,史稱彌生陶器,史稱彌生文化。彌生陶造型簡單,圖案不復雜,與繩陶大相徑庭,體現了壹種新的審美趣味。壹般認為彌生陶器是從海外傳入的,即從大陸遷入的人可能帶來了新的彌生文化。雖然新文化克服了原有的繩紋文化,成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國人最終還是被土著居民同化了,日本民族並沒有因此而中斷。彌生時期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因為先進的大陸文明通過朝鮮半島傳到了日本,促使日本進入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的農耕社會,石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彌生人從事農耕,種植糧食,逐漸形成有勞動力的大村落。父系社會制度取代母系社會制度,階級差異和政治統治逐漸形成。當時,自然崇拜和巫術迷信仍主導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尤其是農耕祭祀活動盛行,成為彌生文化的壹大特色。
三、四世紀至六、七世紀,各地修建了以前圓墳為代表的多座高冢古墳,標誌著日本從彌生文化進入古墳文化的時代。建造古墳需要招募大量的勞動力,墳內還埋有鏡子、寶劍、勾玉等精美的手工藝品,象征著逝者生前的強大力量。這與普通人死後簡單的土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說明已經形成了強大的專制中央集權,即以菊池為中心的大和,終於在5世紀初統壹了日本。這壹時期,日本不僅不斷從大陸引進物質文明,也開始從大陸引進精神文明。壹方面,移居日本的漢人和朝鮮人,即所謂的“歸化人”,開始使用漢字來記錄。另壹方面,中國的陰陽和天文學知識傳入日本。到了6世紀,儒家經典和佛教也通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拉開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幕。
從以上可以看出,日本原始文化的萌芽和形成經歷了壹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從迄今為止對繩紋、彌生、古墳文化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原始文化是原始社會的日本人在與外部自然抗爭、尋求和豐富自身物質生活的過程中產生的,而日本這個島國壹旦與外界接觸,外來的先進文化就立即傳入,成為日本文化的生長激素。其次,在精神文化上,巫術和祭祀主導著原始社會日本人的社會生活,這為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基礎。第三,日本原始文化的形成與日本民族和國家的形成幾乎同步,兩者密切相關,密不可分。即以大和地區為中心,整合各民族,形成“大和民族”;“大和國”最終統壹了“100多個國家”,建立了天皇制國家。
日本被大和統壹後,不僅吸收了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也開始吸收中國的政治制度。特別是在推動古代王朝改革(554-628)的過程中,以聖德太子(574-662)為首的維新派認真研讀中國典籍,吸收了從中國和朝鮮傳入的各種先進思想和文化,尤其是聖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條憲法》采納了中國法、儒、墨、佛。在大化(646)改革中,孝德天皇(587-654)模仿唐朝的官制,進行了全面的政治制度改革,從而將日本社會推向了法制完備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7世紀至19世紀中葉,是日本封建社會的歷史時期。後飛禽(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鐮倉(1192)。
日本封建社會早期(飛鳥、奈良、平安時期)的文化體現在白鳳、田萍、平安文化中。所謂白鳳文化,是指從大化到奈良的文化,田萍文化泛指整個奈良時期的文化。這壹時期,日本主動與隋唐建立密切關系,積極吸收隋唐尤其是唐朝的文化,有力地促進了日本文化的發展。佛教來了以後,為朝廷所用,受朝廷保護,甚至成為國教。以奈良雅庫茨基為代表的佛教藝術,成為當時日本文化史上的壹大景觀。此外,日本在用漢字記音的基礎上,借用漢字的音義來標記日語的音和音,創造了“萬葉筆名”,並以此創作了和聲歌曲集《萬葉集》。至此,日本結束了有語言無文字的歷史,這是日本文化史上劃時代的事件。隨著假名的出現,日本文學逐漸占據了主流地位。建築與雕塑、繪畫與音樂、書法與茶道等。,都各顯其“和風”,展現了日本文化的獨特特征。
日本封建社會中期(鐮倉時代和室町時代)的文化以武士文化為特征。武士,原意是學習武術,掌管軍權。它在9世紀中葉以後作為壹個新的階層出現在日本。當時隨著莊園的強大,形成了鎮壓農民、對抗國務院、捍衛莊園利益的民間武裝,稱為武士團。鐮倉幕府的建立,標誌著以武士為統治階級的武政權成為主宰日本的實際力量。當鐮倉幕府衰落時,朝廷試圖奪回政權未果,室町幕府上臺。相對於以朝廷為中心的貴族文化,武士文化更傾向於大眾,包含了許多新的大眾文化因素。就武士階級本身而言,以主仆契約為人際關系原則中形成的倫理,既有踐踏生靈的不人道的壹面,又有忠於主人的新的道德生命力;武士的道德也隨著時代而變化,這壹點必須具體分析。以武士軍旅生活為題材的武士文學,與武士心境相壹致的禪宗的流行,各種理論著作的出現,都是這壹時期日本文化史上的新特點。
日本封建社會後期(安史桃山和江戶時代)的文化,即江戶時代(又稱德川時代)的文化。江戶時代持續了260多年,是日本封建社會走向成熟和崩潰的時期。由於長期的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並且壹度閉關鎖國,前現代日本文化異常繁榮成熟。總之,江戶文化的主要走向是:第壹,中國的儒學,尤其是齋藤優子學獲得了排他性地位,成為官方意識形態,促進了日本精神文化的發展。二是有日本獨特思想文化的創造和繁榮。第三,對西方文化的接受和研究。
中國建國與明治文化
德川末期(1845-1867),日本面臨民族危機和封建危機。從18世紀中葉開始,歐美列強開始對日本進行間諜活動。1854年,佩裏率領美國艦隊第二次敲關,迫使日本簽署《日美親善條約》,日本的大門打開了。隨後簽訂的《五國安全政治條約》結束了200多年的政治鎖國,使日本處於半殖民地地位,加深了全面殖民的民族危機。與此同時,開埠後,國內各種階級矛盾加劇,反對幕府專制的鬥爭在“尊王拒洋”的旗幟下興起,幕府雖然進行了壹些改革,試圖擺脫內憂外患,但最終因封建幕府制度的絕癥而在1868年崩潰,明治政府成立。從此,日本翻開了近代史的新篇章。
明治時代(1868-1912)是日本資本主義形成、發展、走向帝國主義的時代,也是日本從19世紀進入20世紀之交的時代。從文化史的角度來看,明治文化不僅要為明治初期的新政府建立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制度提供基礎,還要為後來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服務。另壹方面,日本文化也要完成自身的轉型,發展自己的文化。總的來說,明治文化經歷了啟蒙與西化、批判與反思、妥協與創造三個階段。
明治初期,剛剛從封建制度中走出來的新政府提出了文明、工業化、富強、富民三大政策。文明意味著前現代社會的解放和資本主義的現代化。當時,日本已經意識到既要學習西方的物質文明,也要學習西方的精神文明。被稱為國民性名師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說:“文明有兩個方面,即外在的東西和內在的精神。”文明的外表容易得到,但文明的精神卻很難找到。因此,他提出了“先改造人心,再改造政令,最後成就有形之事”的模式來實現日本的現代文明。接著,以“劉明社會”為中心,壹批有出息的知識分子掀起啟蒙思想,洋務浪潮沖擊日本列島,蕩漾著社會的方方面面,震撼著日本人的心靈。然而,潮起潮落。在西化熱潮稍微冷卻後,國粹主義者卷土重來,試圖否定啟蒙,復興傳統。有識之士在批判復古逆流、肯定文明大方向的同時,也對前期思想文化界的混亂進行了反思,根據近代日本社會發展的需要,探索出了以輸入的西方文化為媒介創造近代日本文化的道路。可以說,明治後期的文化已經轉化為近代的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的流動、碰撞、交融過程中,探索出了壹條日本近代文化發展的獨特道路。
曇花壹現的大正文化
大正時代(1912-1926)是壹個短暫且相對穩定的時期。這個時代的根本特征是民主的浪潮正席卷文化的各個領域。自中日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以來,在日本壟斷資本迅速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都逐漸形成了新的中產階級機器中產階級。政治上,這個階級反對當時軍閥的官僚專制,要求實現政黨政治,實行普選,從而形成了壹場偉大的積極的民主運動。在這個時代,大正文化具有鮮明的現代性,倡導現代自我的建立,提倡個人主義和理性主義成為大正文化的基調。
大正民主思想的核心是民主。主張民主的理論代表吉野·左藻認為,政治權力運行的最終基礎在於人民,最終的決策也應符合人民的意願。以人為本是吉野政治思想的基礎。他雖然承認天皇制,但主張實現名副其實的君主立憲制,即限制軍閥官僚的專制,擴大議會的權力。從當時的歷史條件來看,吉野的思想無疑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在民主時代的潮流下,大正時期的哲學社會科學也呈現出新的面貌。新康德學派的唯心主義哲學領域已經擴展到整個知識界。作為壹個新康德學派,日本版的文化主義、個人主義和教養曾在思想界流行過壹段時間。文化主義既肯定文化價值,又強調人的主體性,由此出現了個人主義傾向,即把人格價值視為唯壹的倫理價值。對大正文化有貢獻的彥博書店,出版了很多新書,出版了1915到1917的哲學系列,宣傳唯心主義哲學,被稱為“彥博文化”。此外,歷史學家津田左佑二對日本古代史的理性主義解釋和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對普通人生活的研究,都是前人未曾涉足的,有力地推動了大正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
在大正時期,如果說政治思想以人文主義為代表,哲學以新康德學派的唯心主義為代表,那麽文學領域則以“白樺派”為代表。以武者小路實篤為首的壹批青年作家於1910年4月創辦了文學雜誌《百花》,形成了壹個頗有影響的文學流派“百花”。從1923(大正12)到13,該派高舉新理想主義大旗,開展積極的文學活動,在大正文壇占據主流地位。他們不滿於日漸衰落的自然主義文學,主張“通過個人或人格充分發揮人類意誌的作用”,把“尊重自然和人類的意誌,探索個人應該如何生活”作為這個文學流派的奮鬥目標。在這壹思想的指導下,他們創作了許多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作品,培養了許多著名作家。白樺派運動已經超越了文學界,在教育界乃至社會上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這壹時期,戲劇、藝術、音樂等文化領域都呈現出不同於明治文化的新面貌。
大正文化新鮮繁榮。然而大正時代還沒開展就消失了,短暫的大正文化也走到了盡頭。
昭和早期文化的沈浮
昭和時代(1926-1989)始於本世紀初,止於本世紀末,歷時63年。可以說是日本近代史上唯壹能代表20世紀變化和特點的重要歷史時期。毫無疑問,這種變化和特殊性在昭和的文化歷史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昭和初期,隨著日本社會的激蕩與變遷,日本文化也在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倒退的較量中書寫著自己的歷史。1920年代,無產階級文化誕生,各種文藝團體紛紛成立,如日本無產階級文藝聯盟,1928+2月新成立全日本無產階級藝術團體育協會理事會,1931協會擴大為全日本無產階級文化聯盟,無產階級成立。小林多喜二的《蟹船夫》和德永誌的《沒有太陽的街道》是描寫無產者生活的優秀作品。左翼劇團上演了《眼睛還是奴隸》、《暴風雨》、《怒濤》等進步戲劇。直到七七事變,仍堅持演出《裸街》、《永遠》等揭露社會黑暗的劇。藝術聯盟在舉辦群眾畫展的同時,也把作品送到群眾手中。思想家組成“唯物主義研究會”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從哲學上展開了反法西斯的理論鬥爭,湧現出川上、土阪、永田廣誌等傑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如上所述,昭和初期是日本加速推行帝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直至失敗的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民族主義、超民族主義和日本主義逐漸興起並占據主導地位。九壹八事變後,日本政府在1932建立了作為“國策”的國立精神文化研究所。1934,軍部在《國防的真正意義與加強國防的命題》中叫囂“戰爭是創造之父,文化之母”;1935年眾議院通過“明確國體”決議,1940年舉行“紀念建國2600年事業”活動,強調“日本精神”,宣傳“皇道”思想。在政府的推動下,文化界組織各種法西斯文藝團體,搞“戰爭文學”、“報國文化”;思想界也蜂擁而至,鼓吹日本招魂術,回歸日本。從1933到1935,新潮社推出了12卷日本精神講座,以期在皇道意識下重建日本學,試圖通過重新欣賞和理解被冷落已久的日本精神和文化來根除國家毒瘤。京都派的右翼哲學家主張“世界史哲學”和“戰爭哲學”,以哲學家的身份論證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更有甚者,如大川周明和朝鮮公然炮制壹輝法西斯理論,直接為政府推行法西斯軍國主義提供了理論依據。
政府在鼓吹和推廣法西斯文化的同時,不斷加強意識形態統治,壓制壹切進步文化,迫害壹切進步文化人物。至於馬克思主義,被全面封殺,“唯物主義研究會”在1939被封殺。壹些馬克思主義學者,如川上、圖阪潤和永田廣誌,遭到逮捕和監禁,有些人死於獄中的迫害。面對法西斯軍國主義的強權統治,少數知識分子在挫折中妥協甚至叛逃。
至此,戰前的日本文化徹底失去了生命力,被血腥的侵略戰爭吞噬。
二戰後日本文化的繁榮與困惑
戰後,日本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為文化的全面繁榮創造了條件。最重要的特征是生活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發展和普及。這是因為思想和言論自由在戰後得到了擴大,並得到了制度的保障;戰後工人力量的擴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為大眾文化繁榮的契機。戰後日本文化大眾化的特點如下:1 .各種文化團體和工人文化俱樂部紛紛出現,開展積極活動;舊文化形式的復興;3.海外文化的流入;大眾文化與先進文化的融合。文化大眾化所產生的社會功能是雙重的。壹方面提高了群眾作為社會主人的主觀素質,使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另壹方面導致文化商業化,使人們片面追求文化的消費價值,導致創作熱情銳減,甚至頹廢文化泛濫。也就是說,戰後日本文化繁榮的同時,出現了壹個不容忽視的負面現象,即文化的頹廢和停滯。
平城文化
裕仁天皇死於1989年,明仁皇太子登基,年號為平成。上個世紀的最後十年是世界格局發生巨大變化的十年。冷戰結束時,世界向多極化發展,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新的國際環境也對日本文化產生影響。以吸收多元文化著稱的日本文化,在自身融入世界文化的過程中會更加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