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商業、商人、商業文化都起源於商丘~ ~!!!長期以來,這是壹個沒有解決的歷史問題:中國的商業文化起源於何時何地?在中國的土地上,誰是第壹個以“商人”的身份邁出壹步,哪怕是壹小步?2004年5月20日,新華社向全國發出《專家考證:中國商業起源於河南商丘》通稿。如古重鐘,震耳欲聾,山川呼應。人們紛紛來到地圖前,目光聚焦在隴海鐵路和京九鐵路交匯處的豫東城市商丘。這裏是奔流千年的商業大潮的發源地,中華文明的重要脈動——商先民文化,就孕育於此。
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黑龍江大學、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河南省博物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20余家學術機構的80余名研究歷史、考古、經濟、倫理的國內知名專家學者,在河南商丘舉辦了“中國商丘與商業起源”學術研討會。
專家們用地道的考古實物和詳實的史料向世人宣告:“商丘不僅是商家族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中國商業的發祥地,而王海是中國最早的商人。”
商業的根源
那是大約3800年前的壹個早晨。紅彤彤的太陽噴薄而出,漫天的雲朵冒著熱氣,參天古樹上的綠葉隨風舞動篩出斑駁的陽光,溝渠河流縱橫交錯,鹿鳴浣熊跳躍著。在從來沒有人踏足過的森林建築上,隨著“哞——”的壹聲長嘯,壹群赤裸裸的古建築。牛拉著木車,車上裝著布匹和絲綢、小米、黍等貨物。
走在前面的人是商湯的第七祖王海。據《世本左篇》記載,“騎在馬上”,“他(海)為牛服務”。王海“服牛”後,開始與其他部落進行牛、羊、帛、粟的易貨交易。因為他是商部落的人,其他部落的人見到他和他帶領的人就叫“商人”,把他們交換的牛和絲綢叫“商品”。“商人”和“商品”的稱謂,從那以後經歷了幾千年,壹直傳承至今。商部落在前商時期從齊國到商湯就壹直活動在現在的商丘地區,史學界和考古學界幾乎沒有爭議。“商人”和“商品”的稱謂來源於商部落,商業文化發源於河南商丘。
這壹次,王海從商部落(今河南商丘)出發,北上易部落(今河北沂水)進行貿易。這壹次,王海的熱情和真誠並沒有帶來交易的喜悅,反而迎來了壹場流血的災難。
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說,王海隨夷族到達部落後,“夷族奪王海牛,殺王海。”對此,史書中多有記載,如《山海經·黃達東經》記載“殺王海取仆牛易”;《竹書紀年》記載“殷侯之子,海濱,易殺而放”。
王海,這個有記載的馴服牛的勇士,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交換貨物的商人,像星星壹樣隕落了。
萬古和風,逐漸磨平了王海曾經在商丘跋涉的足跡,但王海創業的靈魂,卻像種子壹樣,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繁衍生息。
135年,王海死後,王海的第七個孫子商湯依靠商業上興盛的部落力量推翻了夏傑,建立了商朝。商丘作為商部落的故鄉,商貿更加繁榮。這壹時期,中國最早的“市”“老板”交易場所出現在商丘;
春秋時期,汴梁睢陽(今商丘)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商業城市之壹,出現了範蠡這樣的大商人,被司馬遷譽為“所謂富而德”。
漢代的睢陽是梁的都城。劉武時期的梁孝王,其商業和文化氛圍堪比首都長安。梁孝王建造的三百裏梁花園堪稱我國歷史上最大的皇家園林,成為商人和文人墨客向往的大都市;
到了唐代,商丘成為中國東部紡織業的交易中心,尤其是民間所織的絲綢,其質量和花式在全國首屈壹指。同時,商丘的地理位置也使其在唐代的商貿活動中占據重要地位,成為水陸貨物的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北宋的商丘被稱為應天府、南京,占據了都城的地位,商業繁榮程度僅次於東京的開封。
……
商業源於商丘,商丘滋養了中國大地,推動了中國商業文化發展的潮流。
北宋末年,戰亂不斷,商丘作為中原重鎮,成為壹座被戰火摧殘的城市。商丘的老百姓以前“腰纏萬貫”,現在田地荒蕪,商旅無法進行。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黃河改道商丘,商丘地區人口流亡。明朝末年,商丘再次遭受戰亂的蹂躪。李自成引義軍入貴德府時,“店鋪無貨,貧者與貧者不能相濟,亡者皆眠。”到了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商丘不得安寧。商丘再次成為1948淮海戰役的主戰場...
北宋末年以來的1000年間,商丘伴隨著苦難,黃土地壹次次被鮮血染紅。穿越商丘腹地的黃河三次改道,數次泛濫。由於戰爭和自然災害,商丘作為商業的源頭越來越薄弱。
商業的靈魂
迎著初夏的細雨,循著時光倒流,經過青磚雕墻的汴梁應天府,經過唐高紅宮墻環繞的紡織交易中心,經過漢代角亭上飛檐走壁百獸的梁花園,經過春秋時期的木車石刀睢陽,走近商賈“始祖”王海...
浩浩蕩蕩江河滔滔,日月爭輝。為什麽商丘歷經這麽多朝代,商業文化還能繼續繁衍?商丘的商業文化為什麽能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
這是因為壹種親商、愛商、敬商、重商、做富商的傳統商業美德,千百年來經久不衰,就像在黃河故道上成長起來的苦楝,執著於故道遺留的沙土,牢牢地屹立在商丘人的心中。
在商丘,關於商業美德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非常豐富。據《商丘縣誌》記載,楚國秀才殷遲被派往宋國,宋太宰的兒子很少設宴招待他。時殷池看到鄰居家的墻在南邊蜿蜒,就走進子涵的院子深處。西邊鄰居家的水從他家門口流過,問他為什麽。子涵說:“南方家庭的工人也有工作,所以他們會遷移,害怕人們不知道他們在哪裏,不會得到他們的工作;西方人家高,我宮裏低,沒辦法。“時殷池回到楚國,楚王要出兵攻宋。時殷池曰:“宋不可攻,而賢仁。”楚王這時停止了戰鬥。這個小故事反映了宋朝統治者對商人和工匠的保護和尊重。
民間還流傳著“砍樹留鄰”的故事。西漢時期,梁國的壹個集鎮上住著兩戶人家。東邊的戶主是本地人任守利,西邊的戶主是做外貿的李抱壹。李家後院有壹棵棗樹,生長茂盛,樹枝伸向任何壹個院子。任的孩子愛吃棗。叫他們停下來,編了壹個籃子,掛在空中摘棗,每天把棗送回李家。後來,任守利擔心他的孩子會偷棗吃,所以他準備搬到另壹所房子。李抱壹聽說後,立即砍倒了棗樹,留下了任家。後來,為了推廣這種商業友好的風格,這個集鎮被譽為“住在鄰村”,李佳原被譽為“住在鄰家大院”。
合上泛黃的歷史書,拋開被現實掩蓋的民間傳說。在“中國商丘與商業起源研討會”上,商丘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哲學博士張瓊從學者的角度把商丘的傳統商業美德總結為四點:第壹,與傳統的輕視、排斥、鄙視商業的文化相比,商丘人自古以來就養成了親商、愛商、敬商、重商的思想。其次,與傳統的重義輕利的價值觀相比,悠久的商業傳統形成了鮮明的義利並重、重商的價值取向。第三,與傳統的封閉、保守、溫和的觀念相比,獨特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以及歷史上多次作為文化、經濟、政治中心城市的地位,使商丘人富有開放、進取、兼收並蓄、開拓進取的思想和觀念。第四,相對於以熟人社會為特征的傳統文化氛圍,商丘在歷史上的商貿中心地位吸引了歷代無數商人經商,同時也有不少商丘人走出去經商。這種大規模的人口遷移,更早地在商業社會形成了開放、誠實守信的社會氛圍,與我國傳統熟人社會的誠實守信內涵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