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伊始,《我的愛》遙遙領先的高票房著實讓我放松了警惕。
男主許光漢·許和女主張若楠都有著校園偶像劇的面孔,真的很吸引人。
以至於忽略了朋友圈的吐槽。我懷疑每壹個抱怨花錢白花錢的人,都是因為年紀大了,不屑於沈迷於青春偶像的愛情故事,甚至暗自想:自己可能會在電影院哭,不想被別人看不起。
誰能想到,我真的在電影院坐了壹個半小時,才發現放映前那個讓我感動的小視頻“我們結婚吧,在壹個小縣城,電動車能去的地方。壹碗面只要八塊錢,五六十萬的房子,七八十萬的車,燈光明亮,不重。至少有壹盞燈是留給我的。不是所有人都要出人頭地,能和喜歡的人平安度過壹生,就已經很幸福了。
就連最後十五分鐘的煽情也沒能賺到我的眼淚,壹直尷尬困倦!
沒有* * *的故事,我回憶不起任何青春的記憶,也喚起不了任何關於愛情的遺憾。壹個半小時,我腦子裏只有“倉促”和“潦草”兩個字。
我的愛情全篇分為四個部分:中學,大學,畢業工作,最後的婚禮。每壹部分,兩個人的故事都是沒頭沒尾的結束,情節就像是把幾個片段拼湊在壹起。
也許是因為時間的長短,編劇想把所有階段的故事都講出來,完全沒有重點,以至於每個故事都很倉促。
戛然而止的中學時期曖昧,有故事的大學時期沒有守護。電影中間,觀眾還沒有看到那對男女壹起發糖果,完全感受不到他們之間的情感互動。只有那個人壹直在追尋他壹直喜歡的單箭。
終於畢業了,在壹起了。那些甜膩膩的情場,用短短兩三分鐘的鏡頭閃過,然後我解釋了那個男的受傷的過程,以及被告知不能再做職業運動員的沮喪。
至於兩人最重要的感情,還是沒什麽鋪墊。女主就像是襯托男主漫長求愛的工具,幾個鏡頭只負責美顏和推動劇情。
最後,因為壹個“遺憾”而分手,更是草率......
隱隱約約,我似乎能理解編劇傳達的意思,就是女主缺乏安全感,害怕抑郁的男主會像父親壹樣,責怪自己的密友,讓自己終身徒勞。
受不了男方的不確定,也怕“後悔”兩個字永遠浮在兩個人的心裏。畢竟那個人因為救了自己而中斷了事業。
男人還沒走出來,需要時間成長。他害怕明天娶不到那個女人,又因為生活的窘迫,脾氣不好,懷疑自己的選擇。
我們彼此相愛,可惜命運造就了我們。
看到妳我就能想到我的事業被妳毀了。我不甘心但我知道不能怪妳我在掙紮中抑郁。看到妳我就能想起妳,因為我毀了自己的事業而愧疚,但我不覺得這是我的錯,妳發脾氣我就覺得委屈。
這不是我們的錯,但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難題。我們都年輕,不知道怎麽處理這麽困難的事情。最終,我們無法面對彼此。
其實這樣的兩個人分手也是順理成章的。
影片只要能花壹部分筆墨,重點描寫男主受傷後兩個人吵架,沖突爆發,不知如何解決的場景。
可惜編劇沒這麽做,幾個片段就完事了,給很多觀眾留下了“這是分手嗎?”困惑。
前半段沒有很好的解釋兩個人上升的愛情,阻止了觀眾進入他們的愛情;到了後半段,兩人的沖突沒有任何細節描寫,戀人之間因為沒有過渡而產生怨恨,自然不虐觀眾的心。
那麽上壹場婚禮的嘩眾取寵有什麽用呢?
從觀眾的角度來看,似乎兩個人都不怎麽愛對方。怎麽能在壹起十五年(中學才幾個月,畢業後相處壹兩年)?他們怎麽會有那麽多遺憾?他們簡直是在呻吟!
總之,我蒙蔽了映前宣傳時短視頻裏的熱鬧,蒙蔽了這麽容易賣座的電影的片名,甚至蒙蔽了我的電影票。
它是...用心去講壹個故事這麽難?
我們不如看看花絮,自己想象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