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具的存在形式充滿了深刻的含義,是壹種寄托,是對普通人精神的壹種希望。千百年來,燈具獨特的形態和文化內涵,傳遞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靈魂。
俗話說:三十夜火,半夜燈。在民間,燈俗文化豐富多彩。還有許多獨特有趣的燈籠習俗,如看燈籠、賞燈籠、賽燈籠、送燈籠、添燈籠、遊燈籠、吝惜燈籠、熔燈籠、鉆燈腳、洞上放燈籠等。元宵節是燈的海洋。家家點燈,家家結連理。門前、教室裏、大街小巷,到處都掛著五顏六色的燈籠。十字路口、安堂寺等處,還設置牌坊、燈棚,燈籠高掛,富麗堂皇,雍容華貴。在除夕、春節、元宵節、喪禮等民俗活動中,燈籠成為祈福、驅邪追思、歡慶平安的象征。每當慶祝節日或婚禮生日時,人們都要放上燈籠,系上彩色燈籠來慶祝。這種融合了火與色的光色藝術,具有獨特的使用功能和審美價值。它不僅使許多重要的節日風俗和生活禮儀大放異彩,還具有裝飾、美化建築的作用,從而渲染氣氛,使人們在歡樂的氣氛中交流感情,展望未來。陜西各地的燈籠習俗各不相同,有歷史、經濟、文化的原因,但都有祈福生子、祈福生財的精神文化內涵。婚俗中的祈子文化極其絢麗多彩。燈籠的習俗在陜西的祈福兒童文化中更為突出。本文分婚前、婚後和婚後三個階段論述了不同地區婚俗中的燈文化,並探討了燈文化的精神文化價值。
婚姻中的燈的習俗
1,婚前
在千陽地區,青年男女訂婚後,結婚前,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五之間,男方選擇給女方彩燈。燈籠多為籃燈、門燈、荷花燈,很有講究。燈具要制作精良,色彩鮮艷,吉祥。關於燈的樣式也有很多禁忌。如果送燈籠的女人認為這是對自己極大的不尊重,就會拒絕送燈籠,婚姻可能就毀了。壹般男方父母會經常操心這個事,或者讓阿姨嫂子等有經驗的長輩負責采購彩燈。選好之後,小夥子選了個黃道吉日去女方家行禮。結婚後,送燈的任務就轉移到女方家了。臘月結婚的話,接下來的正月就不發燈了。因為婚前四月沒送裹肚,送了就送空燈不吉利。
寶雞隴縣有婚前送女方三節的習俗,即正月送燈籠,五月包肚皮,九月重陽節送鮮花和糕點。正月初六、初八是送燈籠的好日子。這兩天,婆家開始給沒過門的媳婦送燈籠。燈籠多為荷花燈,有生兒育女的文化內涵。婆婆在送燈籠的同時,還會給父母做壹件衣服,壹雙襪子鞋子,四色禮物。儀式非常隆重。民謠有:“三節送,孩子早來”。送燈祈福未過門的媳婦婚後早點生孩子。
2.婚姻期間
如果女方在灞橋區翟宅花園結婚時,爺爺奶奶已經去世。新郎結婚的時候,要帶兩支紅蠟燭,壹把香。進入女方家後,他要先給新娘穿上轎子鞋,然後祭奠已故的長輩。新郎會把靈臺上的白蠟燭換成紅蠟燭,和新娘壹起點燃蠟燭香。香火過後,他會鞠躬三次。意思是“傳香”。
目前,在Xi安市人們的婚禮慶典中有壹種儀式,叫做“代代相傳”。它用許多蠟燭在壹個金屬架子上做成“心”形,兩邊的母親用長蠟燭壹根壹根點燃。點亮後形成壹個燭光環繞的“心”。既有傳統內涵,又有現代時尚。
在陜西省的大理、合陽、白水、衡山等地,洞房必須點壹盞燈,從婚禮當天的日落到第二天的日出,至少要點壹天,有的要點三天,而且不能中途熄滅,以象征夫妻白頭偕老,多子多孫。還有日夜點著為孩子祈福的“長壽燈”,即點上清油後放在洞房高處。有兩根燈芯,都是紅繩做的。只能整夜自熄,不能吹滅,象征“長命多子”。燈油摻蜂蜜,表示夫妻可以親近。
3.婚後
(1)躲避光線
潼關有“躲燈”的習俗,講究第壹次元宵節婚禮,新女婿和媳婦要在嶽父家住三天。商洛有元宵節前壹天帶出嫁女兒回娘家團聚的習俗,意為“躲燈”,意為“多子多孫”。
寶雞市隴縣東南鎮,新婚妻子婚後正月十五要躲燈。正月初四、初六、初八,婆家的主要親戚,比如大嬸、姨姨,把新媳婦接走,不能在婆家過十五。正月十六天還沒亮,我就在姑姑或姑母的陪同下,拿著壹對用面粉蒸的堆杠,提著燈籠送媳婦回婆家。德羅巴長得像老鼠,大平頭,饅頭像老鼠尾巴。我婆婆拿著德羅巴,晚上從窗戶扔進洞房。夫妻倆各吃壹個。有些女人說,如果扔出窗外的德羅巴生了兒子,德羅巴生的是女孩平平。據民間傳說,媳婦在避光的時候是看不到婆婆、公公和家人的。會對婆婆公公不好,會傷害眼睛。有了孩子後,舅舅家會給外甥送燈籠12歲。有的人有兒子怕難養。孩子出生40天,就應該認定是大男孩了。這壹天,孩子的頭上蓋著紅布。天亮前,夫妻倆把孩子放在村頭的石磨上。他們看到的第壹個人以為是孩子的作品。大了給孩子送燈。孩子生病了,要認三個不同的姓,才能保證他長壽,才能保佑他健康成長。三位幹部每年都會給幹部送燈籠,祈求長壽。
②祈禱燈
正月十五前,關中東部會給出嫁第壹年的女兒打燈籠,稱為“追燈籠”。“追燈籠”的意義在於追孩子。娘家的母親給新婚的女兒送燈籠,她的叔叔、嬸嬸、姨姨等血親也給新婚的侄女送燈籠,為的是增添好運。因為“燈”與“鼎”諧音,各地送來的燈籠樣式不壹樣,但目的是壹樣的,為了“添鼎”。在Xi安地區,正月初八到十五會送燈籠,第壹年還會送壹對大紅燈。還有壹對玻璃燈,叫“眼鏡”,送彩畫。
與“林”諧音,希望女兒婚後好運早生兒子;如果女兒懷孕了,除了大紅燈,還要送壹兩對小紅燈籠,祝她平安懷孕。對於那些娶了女人但沒有生男人的人,他們的父母在正月初送他們觀音燈籠,意思是送他們去丁。如果婚後生男孩,娘家可以發各種燈,寓意“天鼎子”。女兒生了第壹個孩子,父母和主要親戚在正月初十左右給孩子送燈。第壹年送火蛋燈籠,第二年送鏡面燈籠,第三年(最後壹年)送鐵絲燈籠(長期使用)。俗話說“第壹年送鐵絲籠,第二年送,第三年送”。送壹盞燈,配以面粉魚,第壹年送壹條大魚,第二年在大魚上爬壹條小魚,第三年在大魚背上爬兩條小魚,用紅繩在魚上綁麻錢或紙錢。在正月十四的晚上,燈籠會被點亮三個晚上。元宵節通宵點燈,第壹天壹點半點蠟燭,最後壹夜蠟燭燃盡。如果燈太多,請查看,以防火災。第三年,送燈籠的時候,主人家會邀約,設宴。有的地方,孩子出生後的第壹個元宵節,舅舅會送燈籠,男孩子會送有鼻子有眼睛的娃娃燈籠,女孩子會送花盆燈籠或者荷花燈籠。
俗話說“三十鞭炮,十五燈”是老壹輩在Xi灞橋白鹿原留下的習俗,給護生的孩子放長壽燈。長壽燈也叫火葫蘆燈和火雞蛋燈。長壽燈呈橢圓形,也有葫蘆形編織的葫蘆燈。大小不壹,小的也叫星星燈籠,只有拳頭大小。燈籠由竹子制成,竹子壹天比壹天長,四季常青,在民間寓意長壽富貴。傳說竹子被比作壹條綠色的龍,也有財富驅邪的說法。大年初壹點竹燈,既增加了壹年的生機,又保證了孩子永遠不會窮壹輩子,意味著孩子健康成長,長命百歲,闔家興旺。任何壹個媳婦結婚後如果沒有懷孕,她媽都會在除夕夜偷偷點上燈籠掛在女兒臥室外面,以為來年抱孫子。第壹個月過後,燈籠通常會被燒掉。老人說,把燈籠留給下壹年,對後代不好。
臨潼民歌:“正月裏。
春節到了,女兒送燈拜年。媽媽,女兒送了壹個洋娃娃袋子。
我叔叔送的長壽燈。關中民間諺語說,“養女是親人”。女兒出嫁,父母送三年燈籠。第壹年,她送《長生燈》,很講究。有三對紅燈籠,壹對大燈,壹對中燈,壹對喇叭燈,表示有老中青三代人。送燈的人必須是三代同堂,三個不同姓的家庭,必須有老人和小孩。送燈的時候用壹根有根有葉的活竹子拿起來點著,滅不掉。女婿家要設宴招待送燈的親戚。第二年第三年加蠟燭。女兒有了孩子,舅舅會送燈給外甥,壹直到她十二歲,外甥女出嫁的時候再還。
送壹盞“嫁妝燈”。每年燈都不能斷,說明香火不斷。
③偷燈
陜北轉九曲,也叫轉燈或觀燈。每年正月十五,陜北各縣各村都要舉行這種遊樂活動。九曲是正方形,所謂八卦九宮,就是把九個小太極圖組合成壹個大太極圖。九曲由3,665,438+0根高粱桿紮成九曲陣,出入口由4根高粱桿組成。有的地方中間綁七根木椽,高掛七盞,稱為七星燈,六五四三八+九曲九排,六六七盞。之字形陣的四角有四座火塔,寓意四季如春。人們認為誰要是轉九曲,壹年四季都會健康平安,所以全村男女老少都會出去加入轉九曲的隊伍。轉九曲也有“偷燈”的特殊習俗。女人在黑暗中對著九曲燈瞄了好久。村民剛轉完九曲,守燈人就喊:“偷燈養兒!”年輕媳婦搶燈,紅燈養男孩,綠燈養女人。把燈放回竈王爺面前,越亮越好,這樣來年就能懷上孩子了。有了孩子,偷燈的媳婦會還回來,還回來的燈會更精致。
洛川燈會,又稱燈棚,是陜西特有的燈俗文化。正月十五,縣城裏的元宵節最熱鬧,街上最熱鬧的地方搭了幾個燈棚。
分別獻給觀音菩薩、松子娘娘、召公元帥、財神和關雲長、武財神。棚子周圍掛著火蛋燈、荷花燈、老鼠燈、吉祥燈、魚燈,還有華麗的宮燈、旋轉燈,都是村民自制、送的。燈棚中央有壹個巨大的祭壇,上面都擺滿了用面粉蒸熟的花糕,用來做水果祭品。善良的男人和女人來為他們的孩子,他們的祝福和他們的財富祈禱,如他們所願。每年燈會都要請壹個劇團,舞臺就在燈棚的正對面。有意思的是,在燈棚後面,有的女人會掀開棚洞的簾子,小心翼翼地從燈架上取下壹盞燃燒的蕎麥燈,捂著手,匆匆離開。“偷來的”燈在路上是不能熄滅的。到了門口要從院墻下的水洞穿過去。就算燈不滅,佛也活著。然後把燈放在桌子上,看著燈油燒完燈滅了,再把蕎麥燈吞下去,這樣就等著懷孕分娩了。而且元宵節到了,要主動送壹盞新燈,向神許願。
③完成燈。
合陽壹登有個習俗,就是長輩帶著不滿壹周歲的嬰兒,提著孩子公婆送的燈籠,帶壹把豌豆撒在井裏、碾房、澇池、水窖裏,俗稱“留鬥”,以避免孩子天花之災。家家戶戶門前高掛紅燈,孩子們沐浴著月光,踩著炮皮,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走來走去。年輕人得到父母的支持,也點亮燈取樂。元宵節歷時三夜,14夜試燈,15夜開燈,16夜吹燈,稱為“賽燈”。
舞燈、攢燈、化燈是孩子們消災祈福的民俗活動。孩子們在夜晚拿著五顏六色的燈籠,三五成群地行進,這也被稱為“跳燈籠”。又叫“遊諸病,散諸病”。孩子們高聲唱著:“舞燈,舞燈,舞燈,回家睡覺”,祝願孩子們健康成長。元宵節後熄燈叫“愛惜燈”。有的甚至故意把燈點著,稱之為“熔燈”。
關中大部分地區都有關燈的習俗。渭南地區潼關縣誌和鹹陽地區禮泉縣誌續修,在歲時的民俗中早有記載。女兒有了孩子後,女兒家會給每個孩子壹對燈籠和十根小蠟燭,在正月十壹到十五的晚上讓孩子玩燈籠。我爺爺家給孫子送燈籠,壹直到孩子十二歲。因為我國古人認為天上有十二星,地下有十二師,孩子的靈魂都在十二處,表示不再受魔鬼的侵擾,所以送燈籠祝賀,祈求孩子健康成長。十二歲時會舉行封燈儀式,象征著孩子從童年步入了青春期,還會舉行成人加冕儀式,所有公婆都會參加壹桌祝賀。
二,燈的文化內涵和造型
光,諧音為“丁”
還有“鄧”
;“丁”意為成年男子或人口,有“那吉加丁”、“人口興旺”的民間含義。“登”指由低到高或五谷在現場,稱為“五谷豐登”。為孩子祈福,就是祈福族生生不息,子孫萬代,人丁興旺。鄧在《說文》中解釋道:“上車。”引申為上升,再引申為“增加”和“添加”的意思。《左傳·趙專公三年》:“大家都在棋盤上。”充滿
:
“葉嘉。”北方大部分地方直接在糧庫或其他儲糧裝置上放置燈,與“鄧”諧音,祝願五谷豐登。如果新娘的房間裏擺滿了櫃子和箱子,床下和床下都有燈,祝妳壹切順利。這些是燈俗的主要內容,在全國各地都很普遍。
燈俗以燈為載體,燈的造型多種多樣。中國傳統燈籠按造型分為泉州式和福州式,其中以泉州式為代表。在傳統紅燈籠造型中,能否解讀傳統燈籠的五種含義:1,瓜形卷;2、燭光;3.竹框架;4.耳朵
;
5、如意雲紋或孫雲紋。這些象征性的節目都包含了我們祖先對天體、星辰、靈魂、精靈的信仰,對靈鳥、山川、動植物、祖先的崇拜,以及民間代代相傳的陰陽繁衍崇拜。傳統的紅燈多為瓜形,瓜是古人生殖崇拜的象征。《詩經》中有“瓜果開滿花,生命之始生”的說法。傳統燈籠是瓜,意思是生命之母。傳統燈籠是太乙神的象征,是觀念的物化。壹方面是星星的象征,另壹方面是生命和人的象征。燭火意味著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炎帝以“為火師”而聞名,所以拜火的習俗和禮儀流傳至今,至今仍很流行。竹子藐視框架,竹子是四季常綠植物,寓意青龍,也寓意竹子平安。耳,取歲歲平安之意。取麥穗或稻穗形狀並加以象征,有五谷豐登的本義。這種裝飾圖案描繪在良渚文化的陶器上,也是祭祀太乙神的主要內容。燈體飾以如意雲紋或太陽雲紋,意為復制。雲有吉祥之意,稱為祥雲。在民間,它更多的是天空的象征,是男人和陽的隱喻。雲在《易經》中是幹癟的形象,比喻男人。有耕耘播種雨露,改造萬物之意。雲和輝煌是壹樣的,都被賦予了繁華的含義。
燈籠不僅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而且其形狀也隨著內容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古人的燈籠大多是用竹竿和藤條做成的。現在,民間藝人選擇竹、木、藤、金屬、塑料等材料制成的骨架,再用紙、絲或玻璃粘貼,大多用電燈代替蠟燭。美觀、時尚、活潑、安全、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