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黃道吉日 - 《道教經典概論》中的中國經典解讀

《道教經典概論》中的中國經典解讀

道教經典概況

道家文化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玄學者視之為玄學、超驗之學,看似可得而不可及,於是道家研究成為清談的資本;善於世俗的人把它看成是實用簡單的學問,看似高不可攀,司空見慣,所以道家的學問才是實用的根本。道家思想的無窮魅力,使其對壹代又壹代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遠遠超出了哲學、歷史或文學的理論研究,在日復壹日、年復壹年的影響中成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儒釋道並列第三。

首先,介紹道家學派的人物

追根溯源,不能不談老莊。認識和理解它們是深入理解道家的必由之路。而且老莊的學說是道家學派的基石。後人學以文釋道,以佛釋仙。畢竟只是對道家的壹種解讀,對道家的發展有壹定的局限性,從而使老莊在道家中立於不敗之地。老子和莊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還把殷、列子、楊朱視為道家的人物。至於老子和莊子,我們會在第二節和第三節詳細介紹,這裏不再贅述。下面就簡單介紹壹下觀音、列子、楊朱。

關陰即陰Xi,是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的函谷關官階。壹般認為他和老子是同時代的。當時老子要遠遊函谷關,就逼著老子寫了壹本書,於是就有了道家。但關於觀音的身世,人們知之甚少,只知道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年齡比老子小。我不知道為什麽觀音要老子寫書。司馬遷曾經在《老子傳》中只記錄了他對老子說的壹句話:“我兒子要藏起來,給我寫壹本書。”《莊子天下》也提到了他,把他和老子相提並論,說他們理解古人傳下來的“道”,以“道”為思想的本源,以平淡自然的生活為同趣。他們以柔謙的表象,以空為本質,建立了以“道”為基礎的恒無常論。並稱他們為“廣大的真實的人”。這說明,觀音和老子雖然沒有關系,但他們是由“道”聯系在壹起的,他認為他們可以不帶主見地看待外面的世界。由此可見觀音與老子的內在聯系。東漢班固提到,老子離開函谷關時,觀音放棄官職,隨老子而去。他還寫了九個關印子。但是現在觀音的作品已經散了。

列子,名曰虞寇,最早見於《莊子》,又稱列子或子列子。《莊子·盛達》中記載,列子曾向觀音請教人潛行水下而不嗆,跳火不熱,行於萬物之上而不懼的問題,所以有人說列子是觀音的學生。從《莊子》可以看出,列子家裏很窮,經常挨餓,有時候甚至吃不上飯。傳說他有壹次為了老師的鍋,請巫神嵇賢看相。被他迷得神魂顛倒的紀賢在鍋前智窮力竭,列子被鍋的奇妙知識深深打動,從而真正知道了自己的淺薄。從那以後,他回到家裏,在室內呆了三年,以培養他的心靈。他給老婆做飯餵豬,跟伺候人壹樣。他曾經華麗雕琢的人格逐漸回復到單純與純真,以平淡的神情活在世間,終身不變。而且《莊子》還說,列子被訓練得乘風而行,經常半個月就回來了,但是絕望的莊子覺得列子終究要乘風而行,沒有進入人生最好的無憂無慮的境界。這些敘述,有些其實是莊子的虛言,他是在以《列子》的名義宣傳自己的思想和理論。在歷史典籍的零星記載中,人們說列子“貴虛”,即他強調虛無;他還說列子是“高尚”的,即廉潔自守。同時,雖然《莊子》中的列子大多是莊子思想的傳聲筒,我們可以不相信,但可以間接感受到他重視虛無和自然的思想傾向。列子的影響力比觀音大得多。在《莊子》中,列子被反復提及。魏晉時期很多人崇拜他,甚至將他永生,這使得列子在道家和道教中占有重要地位。

楊朱,又名楊子駒。或者洋子,洋子。關於他在道家中的地位,有兩種意見。壹種說法是他是道家的始祖,老莊繼承和發展了他的思想。第二個是老子的弟子,莊子的前輩。兩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壹般認為他是老子的弟子。《莊子》中也有記載,楊子舉曾經問老子,壹個敏捷、透徹、博學、孜孜不倦的人,是否可以和壹個賢明的君王相提並論。也有人說洋子住在沛縣,在梁,也就是河南開封,遇到了遊歷秦國的老子。楊朱口若懸河,不滿列子的莊子對楊朱也有些不滿。他曾說楊朱和翟墨壹樣,在強者和弱者之間徘徊,什麽都好爭論,讓世界充滿爭議,以至於莊子痛心疾首地說要讓楊朱閉嘴,幹脆不讓他說話。這不是楊朱思想的主導方面。楊朱的作品不會流傳到今天。在零星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楊朱“重己”,追求“全面保真,不為物累”。換句話說,他人生最基本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就是保全自己的生命和氣質,絕對摒棄有害的外在事物。同時,楊諸仲順應自然。楊朱在後世的影響不如列子。當時社會影響超過列子。孟子曾在《孟子·滕文公》中說:“聖王不為,諸侯無拘無束,處士談之,楊朱翟墨之言,滿天下。世人說什麽,不屬於楊,就屬於墨。楊對我來說,沒有正人君子;墨家的兼愛是無父的。沒有父親,沒有國王,都是動物。..................................................................................................................................................................................孟子痛斥楊朱和翟墨,他也失去了“好爭辯”的名聲。然而,我們可以感受到楊學在當時的重要影響。

從觀音到楊朱,我們可以看到道家的演變軌跡:與老子思想相同的觀音影響了列子,楊朱向老子學習,從而形成了道家人物之間的關系。但是,觀音、列子、楊朱並沒有以他們的理論和行為實踐創立老子開創的道家學派,道家學派直到莊子的出現才真正有了突出的地位。另壹方面,由於沒有觀音、列子、楊朱的傳世之作,人們對他們的零星了解十分有限。

二、道家思想的主要內容

1.道家自然哲學

“道”是道家自然概念的最高概念和範疇。道家之所以是道家,與他們對道的推崇和重視是分不開的。老莊對道教的解釋和理解,構成了道教的道學理論。由此,我們可以理解他們的道家是他們的自然哲學。

道家以“道”之名,必然是道家學派的基本精神。其實也是這樣。以“道”為自然哲學核心的道家,從這裏走向社會、走向人生,也是以“道”為社會、人生的基本精神。“道”是道家的出發點,也是道家思想的最終歸宿。老子最早把“道”引入思想領域,把“道”作為自我思想的核心,由此誕生了各種社會和人生理論。在這壹點上,莊子追隨老子的腳步,忠實地以“道”為思想基礎,津津有味地講述著世界本來是什麽樣子,社會應該是什麽樣子,人生應該是什麽樣子。他們愛道,必不可少的是解釋這個道是什麽,讓人以道為根本。

至於“道”是什麽。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說:“物和而生。孤獨寂寞,獨立但不改變,走來走去沒有危險。可以成為世界之母。不知其名,道二字強於大名。”從這段話來看,老子對於他所想象的或者說他所知道的,有相當大的局限性。他把道定義為與生俱來的“物”,以孤獨寂寞為基本形態,以世間萬物為基本功能,實際上他並沒有說清楚。此外,他還在《道德經》第二十四章中加了“道”:“若不見之,謂之易;不聽,那叫希望;打不過就叫微。這三個不能怪,所以混為壹談。其上下壹致,其下曖昧,繩不可說,屬萬物。它意味著沒有形狀,沒有形象,它意味著恍惚。我見到它的時候看不到它的頭,然後就看不到了。”老子講道。想看也看不到,想聽也聽不到。用手摸,什麽都摸不到。不是人類無能。神秘的“道”終究是存在的,只是無法描述。在這個位置上,“道”終究不是“道”本身。

在“道”的問題上,莊子受老子影響,使之同樣難以捉摸。莊子在《莊子大師》中說:“夫道,請有信仰,無為而無形;可透射但不可接受,可獲得但不可見;自其根,無天地,自古有存;神鬼出世;太極之前,不高,六級以下,不深,生於自然,不長,比古代還長。”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莊子的“道”是本真的,無所為無所形,可心傳而不可口述,可學而不可目見,自然存在,不高不深,不長不老,超越現實時空,獲得永恒。至於道究竟是什麽,在《莊子·北遊》中,莊子認為,問道而知道而不知道的理論,歸結為壹輪無始的道。說白了應該是:問道的人沒有真正聽說過,說知道的人沒有。因為“道”是聽不到的,聽到的“道”不是“道”;“道”不能被見證,被見證的“道”不是“道”;妳也不能談道,妳談的道也不是道。道是無形無名的。論無極與無為的是非,說知道無為是膚淺的,知道無極才是真正理解道的唯壹途徑。

道家“道”的力量,超越了無限的時空,產生了萬物,萬物之上。在老莊的心目中,這種模棱兩可的道,作為壹種先在的道,始終與自然密不可分。它誕生於自然,與自然融為壹體,即自然。都說天地生於道,萬物生於道。也可以說天地生於自然,萬物生於自然。老莊想用道來解釋自然,卻不知道宇宙中自然的無限奧秘依然難以破譯。他們以邏輯演繹的方式稱道為世間萬物的本原,並以道為基礎建立自己的社會理論和人生理論,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

2.道家的虛靜認識論

老莊尊“道”,“道”的自然性必然導致道家精神的自然性。這與儒家強調人的社會性背道而馳。雖然常說家庭的自然性影響了他們對人的個性的重視和發揮,但他們所重視的個性實際上消失在了人的自然性中,這與人的社會性類似。每個人都有自然性。只是說在社會生活中,看他如何把握社會性和自然性。孔孟註重人的社會性,老莊註重人的自然性。他們分別把自己所依附的東西演繹到極致,讓後來的學者只能去解釋。老莊從“道”出發,向人們展示了壹幅天地萬物的創生圖景和與社會、人生相關的空無無為的哲學思想。

老子重視自然,主要是因為他實際上看到了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違背自然的現象。人尋求做壹些事情,壹旦做了壹些事情,就失去了本性,或者說違背了本性。他主張虛靜,在《道德經》第十六章說:“要虛,要靜,要信。壹切都在壹起工作。我看看會發生什麽。壹切都要追根溯源。說到底就是安靜,而且是安靜。當妳回到生活中,妳會知道它往往是清晰的。”老子說要追求空靜的最佳狀態,從萬物生長的角度談“靜”。“靜”是“道”的形式,即萬物的自然狀態。恢復自然就是自然。總之,安靜就是自然。

莊子比老子更談虛靜,根本點與老子壹致,即以虛靜為道的形式,“唯道聚虛”(太上老君)。所以有“空、靜、孤、無為者,為萬物之本”(《天道》),“無為而靜,與天道合”(《刻意》)。和老子壹樣的是,他理解社會和人生,尋求社會和人生的空性和寧靜的境界。只有把空性和寧靜推向天地,連接萬物,才有所謂的天道之樂,由此可見他在這個問題上比老子更熱心。

老子把虛靜理解為自然,莊子把虛靜理解為自然,認為虛靜是通向道的必由之路,他們的歸宿是自然。在《秋水》中,莊子認為自然是事物本來的顏色,是自然事物的改造,即使是局部的、細微的。老子和莊子都堅決反對利用人來破壞自然,人和物都應該保持其自然本性。對於社會和生活來說,這意味著現實社會形態的解體和全面倒退,人回歸到原始狀態,回歸到初生嬰兒的狀態,純粹而自由。社會上不再有為了權力、地位和利益的勾心鬥角,不再有為了領土和人民的流血沖突,不再有約束人們行為的法律和道德規範。在自然環境中,人與世間萬物和諧相處,沒有思想和欲望,順應生命和生命的本性。到那時,社會和人將進入難以言表的美好境界。

3.道家社會政治哲學

老莊的虛靜自然是他們生活和他們政治的指導思想,但很少有人理解老莊的政治意圖,認為是虛的,沒有實際作用。具體來說,老莊所推崇的虛靜,用在社會政治上,歸結起來就是虛靜無所不能,無為而無不為。此外,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七章也說,“道”往往無為,但有什麽不是由它創造的呢?社會上的人不需要自覺的去做什麽,遵守道的規律,如果道什麽都不做,妳就什麽都不能做,妳就什麽都不能做嗎?諸侯守道,萬物自動歸附。不用跟孔子講以德治國,那麽君王就會像北鬥七星壹樣安身立命,人民就會像群星壹樣圍繞在他的周圍。沒必要像孟子說的那樣,先尊重自己家裏的老人,再去關愛別人家的孩子,那麽這個世界就如同在妳的手掌上鍛煉壹樣。守“道”不需要苦心考慮如何用道德來規範人的行為,也不需要細心考慮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很簡單也很容易。莊子的無為而無不為,比老子更徹底,更全面。

4.道家人生哲學

道家哲學以人生哲學為核心,其主要內容包括生命價值、理想人格和超越生死。

在對生命價值的認識上,道家主張人在自然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具有超然的價值。道教壹方面通過對傳統天命觀的揚棄和對鬼神觀的改造,宣揚道教至上和道教與人的存在價值;另壹方面,儒家通過揭示人與物的區別來論證人就是世界,道家則承認人存在的意義和應有的地位,承認人的本性的壹部分,承認人與人的價值,承認物的價值。

在對理想人格的理解上,儒家推崇入世後的現實道德人格,道家則借用儒家“聖人”之名,賦予聖人“無名無欲、無私、救死扶傷、自知自愛、尊自然、重真理”等新內涵,莊子也提出了“真人、至尊、神人”之名,無疑是壹個神仙的形象。此外,道教還主張超越生死,認為生與死是自然變化的必然軌跡,反對生之樂與死之惡,主張人要跳入生、樂、死的情感糾葛中。

5.道家道德哲學

道家的道德哲學也是道家的倫理學。傳統道德是以“仁義”為基礎的,而老莊追求的是壹種以道德為基礎的“超德”。道教主張超越善惡,超越名利。在道家看來,世俗世界的善惡並不是真、善、惡,真正的善是不行善的善。道紀在對待道教的人生態度上也有自己壹套獨特的理論和壹定的原則,主要包括:行而不辯,行而不有;要謙虛謙虛,要豁達;以德報怨,不為他人負責;安心,安心;以民心為心,不以公心為心;跟著別人走,就不會迷失自己;等壹下。由此可見道家的藝術和智慧。

第三,道家思想的傳播和影響

經過莊子的努力成為壹個學派,道教得到了壹代又壹代好學之士的推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老莊和已建立的道家學派成為壹個永恒的話題。莊子是傳播老莊思想最早、最全面的人。在《莊子天下》中可以看到,莊子評價老子“以此為精,以物為粗,以積為虛,與神淡然獨活,古道學在。觀音和老聃對此表示歡迎。它建立在虛無的基礎上,主是第壹位的。它是建立在軟弱和謙卑的基礎上的,空性不滅萬物是真的。”並稱老子是壹個博大而真實的人。戰國時期,韓非的著作《解老》和《虞老》弘揚了老子的思想。西漢初年,他主導了黃老研究。魏晉時期,老莊研究逐漸進入繁榮期。王弼和言和先後對《老子》進行了評論,尤其是王弼的《老子註》。此外,王弼還撰寫了《老子略》,用莊學註釋了《老子》。他不僅看到了莊學與老學的內在聯系,而且以莊學發展老學和自己的哲學思想,開始了莊學進入玄學的風氣。魏晉玄學始於此。隋朝是三教融合時期,道教沒有發展。唐代以後,道教經歷了初唐的沈寂,到了盛唐,李隆基開始重視道教。除了封老子,他還親自註釋《道德經》,將《道德經》置於所有經典之上,為老子建廟。明清時期,道家思想仍有傳播,但出現了援佛入道的現象。

莊子研究自產生以來,經歷了壹個漫長的過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人們對它有不同的理解。但明確的是其深遠的影響和其不變論的原貌。

  • 上一篇:吉日
  • 下一篇:2010結婚是吉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